收藏 分享(赏)

基于多尺度场景塑造的城市雕塑规划研究.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96781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多尺度场景塑造的城市雕塑规划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多尺度场景塑造的城市雕塑规划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多尺度场景塑造的城市雕塑规划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6引言2021 年 8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对城市更新及风貌提升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是城市风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其创作与设计向公共艺术转型1,城市雕塑规划已成为有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2。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城市开展了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1 相关研究与实践分析1.1 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及研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就开始关注城市雕塑建设中存在“雕塑主题表达的文化在地性缺乏”以及“雕塑对城市空间场景的塑造与提升作用不够”等问题,并就开展城市雕塑规划的必要性达成了共

2、识3,4。近年来,城市雕塑规划的重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学者的重视5-7。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雕塑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的融合8-10、城市雕塑规划的策略与方法11,12、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的关系13-15等内容。整体具有以下的趋势和特征:其一,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需要纳入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工作之中;其二,城市雕塑规划目标更加注重对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和表达;其三,城市雕塑布点及建设管控由刚性管控向多要素协同的弹性管控与导引转变。1993 年,文化部、建设部发布了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法,不仅将城市雕塑建设纳入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管理范畴,而且也突显了雕塑规划对城市文化及风貌特色的重要意

3、义。1998 年,深圳市在我国率先编制了城市雕塑规划。此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多个城市陆续编制了城市雕塑规划。期间,有关学者基于城市意象理论16-18、城市总体规划19、空间环境特征分析20、多因子分析法21等不同视角和方法,进行了城市雕塑规划的研究,总体形成了以“点-线-面”为基本空间组织模式以及“宏观定结构、中观找载体、微观重实施”的多尺度逐层深化、细化的城市雕塑规划方法22。城市雕塑规划是一个多尺度的系统性专项规划。由于雕塑与城市文化及风貌特色密摘要:高质量发展和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对城市风貌特色的精准修复与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规划与建设是凝练、塑造和提升城市特色与空间

4、品质的重要手段。以城市雕塑规划方法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场景理论内涵与机制的探讨,分析了城市场景氛围及风貌特色形成的多尺度特征,提出了适应不同尺度场景特色塑造的城市雕塑规划对策,对于应用多尺度的分析方法开展精准的城市风貌提升、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作用。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modern governance capabilities,the precise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urban charac

5、teristics face higher requirements.Urban sculp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dense,shape and enhance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quality.Taking the urban sculpture planning method as the main research goal,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m

6、echanism of Scene Theory,analyzed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scene atmosphere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d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adapt to the different scale scene characteristics.It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scale an

7、alysis methods to carry out accurate urban landscape improvement,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关键词:城市雕塑规划;场景理论;城市风貌;多尺Keywords:sculpture planning;scene theory;cityscape;multi-scales文王纪武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所 长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教 授吾希洪多里洪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硕 士(通讯作者)胡亚丽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硕 士DOI:10.19875/ki.jzywh.202

8、3.09.036Research on Urban Sculpture Planning based on Multi-scale Scenes Shaping基于多尺度场景塑造的城市雕塑规划研究切相关的特殊属性,使之在凝练文化、塑造特色的过程中与一般性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不同的空间机制。对此,有学者指出城市雕塑规划不应局限于对宏观雕塑规划布局的“定位(雕塑布局)、定性(雕塑主题)”,而应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特征对城市雕塑进行针对性的布局和文化主题的凝练与导控23。然而,目前针对城市雕塑规划的多尺度特征及雕塑主题凝练的研究还未见于相关研究文献,切合城市雕塑规划的多尺度特性的雕塑规划布局及雕

9、塑主题凝练与导控的研究尚比较欠缺。1.2 场景理论的应用及分析场景理论作为研究城市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的重要理论,是理解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机制、精准有效的开展城市雕塑规划的重要理论工具。根据场景理论,“场景”是由社区范围内的人、活动和景观要素组成,并通过一定数量景观要素的组合来共同呈现其文化特色24,具有塑造和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25。我国学者已应用场景理论对中观尺度的文化产业园区26,27、社城市设计CITY DESIGN107234|2023|09城市设计区28,29、街道30等多种空间单元的更新规划与风貌提升进行了实践研究。总体来看,相关研究与实践主要聚焦于城市中观尺

10、度(社区尺度)。场景理论强调“人”与空间环境的参与和互动31,对于解释和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进而为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支撑。根据上述分析,“人的活动”及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尺度的空间领域”,是场景理论具有解释性、适用性以及实践指导性的两个关键要素。由于“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间环境下具有差异化的行为特征、空间感知特征,因此,不同空间尺度的场景属性及特征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也就是说,在城市雕塑规划中,城市整体的宏观尺度场景特征的规划与塑造,不能简单套用社区尺度场景的规划方法。综上,基于特定尺度下“人”的参与、互动和感知的场景理论是研究和指导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以及城市雕塑规划编制的重要

11、基础。应用场景理论在中尺度(社区尺度)城市片区已经形成了丰富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方法。在多尺度的城市风貌塑造中,宏观尺度具有与中观尺度不同的场景氛围及风貌特色的形成机制,同时,中观尺度的雕塑规划不是宏观尺度雕塑规划结构与规模的简单分解和细化。因此,需要明确城市整体尺度场景氛围及特色的形成机制,探讨以城市雕塑规划为路径的城市整体场景塑造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的方法对策,以科学有效地实施城市雕塑规划,促进城市风貌特色和空间品质的精准提升。2 城市场景的多尺度空间特征分析2.1 城市风貌及文化特色的在地性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场景氛围及特色的形成与塑造是基于“人在空间中的感知和互动”的空间叙事的过程及结果

12、。一方面,不同尺度下,人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及互动的实现过程不同;另一方面,文化及其特色是相对于一定地理空间而存在的,即文化的在地性。因此,文化的在地性特征具有空间相对性,不同尺度下需要着重表达和传递的城市属性(文化特色、风貌特色等)也不相同。当谈论城市文化特色与整体风貌特色时,该“特色”是城市所在的区域腹地的特质要素集成,以区域间、城市间的相对差异性及多元化而存在,并由此形成“特色”与特定区域空间的在地性相对统一。同理,亦是城市片区特色的形成机制。但是,由于相对空间尺度的巨大差异,“人”的行为或流动特征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人的活动”与“承载该活动的空间”的尺度对应性是应用场景理论开展城市雕

13、塑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基础。2.2 城市整体尺度的风貌及文化特色在以城市为节点(或目的地)的“点对点”跨区域流动过程中,城市的文化与风貌特色是区域差异性或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在区域中的流动过程中,“人”在行进过程中对空间的体验相对较弱,具有以城市为“节点”的点对点的空间体验特征,即“点状”的城市其文化特色的在地性是相对于城市腹地存在的。基于这一特征,区域背景下的城市整体特色应是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要素的集中呈现。也就是说,相对于城市整体宏观尺度下的雕塑规划,需要挖局、凝练以及传递、表达的是其所代表的区域特色;相对于区域间“人”的流动(即空间感知与互动)的主要“互动对象”或载

14、体,是城市的区域性门户空间节点。2.3 城市片区尺度的风貌及文化特色相对于城市内部(片区内或片区间)的空间流动与体验,城市的文化与风貌特色是城市生活多元在地性特征的场景化系统呈现。在城市内的流动过程中,“人”在行进过程中,对空间的体验相对较强,能够形成以“节点-路径-标志”以及“边界-片区”为空间要素的中尺度空间场景与氛围。基于这一场景氛围与空间特色的形成机制,城市本体背景下的城市特色应是不同片区的在地性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要素的系统呈现。也就是说,城市片区或中观尺度下的雕塑规划需要挖掘、凝练,传递、表达的是其所代表的城市片区的特色。城市中(片区内或片区间)“人”的流动(即空间感知与

15、互动)的主要“互动对象”或载体,则是城市片区内的空间节点(点)、重要空间(标志)及重要廊道(路径)结合形成的片区整体(图 1)。图 1不同尺度下人的空间活动特征及场景形成机制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083 基于多尺度场景塑造的城市雕塑规划方法3.1 基于场景空间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应用场景理论进行城市雕塑规划,需要以“人”的空间活动为基础,进行不同尺度下强调文化在地性的雕塑主题凝练,并结合空间活动规律进行城市雕塑的空间布局和主题导控。3.1.1 城市整体尺度下的雕塑规划对策基于“人”的活动与空间尺度的对应性,区域背景下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整体文化与风貌特色的表达与塑造,需要着重处理好两个方面

16、的内容:其一,地域城市特质(及雕塑主题)的凝练。区域背景下城市特质的传递,需要凝练城市所在区域的特征,即形成城市相对于其所属区域的“文化在地性的统一”;其二,空间载体(即雕塑布点)的辨识。城市的门户性空间是“人”在区域中流动的重要节点空间,因此,城市整体层面的雕塑规划应识别城市门户性节点及其代表性片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雕塑布局和主题导控,从而实现高效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目的和效果。具体而言,首先需要系统梳理城市文化体系,形成明晰的城市文化谱系;其次是根据城市文化体系及城市发展定位,归类形成特色城市文化主题;然后是分类分级梳理各特色城市文化主题脉络,构建城市文化主题体系系统层级,建立表达城

17、市所在区域特质的城市雕塑主题控制与引导系统。空间载体的辨识则可综合运用交通热力图、交通流量分析、空间叠加分析和大数据空间落点等方法,分析识别城市门户性节点和城市代表性片区,以规划能够有效展现城市区域形象的空间节点系统。最后,进行雕塑主题系统和空间节点系统的协同、融合,并进行针对性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和主题导控。3.1.2 城市片区尺度下的雕塑规划对策城市片区的中尺度雕塑规划是对城市生活多元在地性的场景化系统呈现。因此,需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城市文化片区(即城市片区场景)的辨识及其特质(雕塑主题)的凝练。城市背景下的片区特质传递,需要凝练城市片区的在地性特征,即城市“多元文化”的“在

18、地性”特征;其二,空间载体(即雕塑布点)的辨识。城市片区内的空间节点、重要空间及重要廊道是“人”在片区中流动和感知片区风貌特色的重要节点空间。因此,城市片区层面的雕塑规划应辨识确定城市内各主题文化片区(即城市片区场景),分析识别片区内的空间节点、重要空间及重要廊道,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雕塑布局和主题导控,从而实现系统展现城市多元在地性文化特色的目的和效果。具体而言,城市文化片区的辨识需要对城市非物质文化要素、文物保护单位、重大参考文献:1岳晓琴,艾勇军.国内城市雕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关于城市雕塑规划的几点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19、(13风景环境规划).2017:191-199.2孙伟,袁强.地域特色及文化视角下的城市雕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2013:538-550.3施梁.对当下城市雕塑的几点看法J.美术观察,1998,(11):2.4傅天仇.城市雕塑和城市雕塑规划J.城市规划,1983,(02):29-33.5符英,段德罡.城市雕塑也需要“规划”J.规划师,2000,(02):3.6王冗.浅谈城市雕塑J.东方艺术,2005,(11):95.7沈春竹,葛幼松,季峰.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2,(04):4.8王

20、岚.城市雕塑规划探讨J.四川建筑,2007,(05):25-26.9黄耀志,李清宇,赵潇潇.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程序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08):69-74.10杜辉.完善城市雕塑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的思考J.四川建筑,2007(增刊1):23-24.11李科昌.城市雕塑系统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福州市城市雕塑规划为例J.福建建筑,2015,(04):20-24.12王承慧,华琳,张丹蕾.高品质、多元化城市雕塑规划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6,(05):58-63.13任云英,田勇.对话共生创新试论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J.规划师,2001,(02):3.14陶继锋.城市

21、雕塑规划的地域文化呈现路径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4):65-66.15慕野,孙旭东.城市雕塑:塑造地方特色文化以淮南市城市雕塑规划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2007,(16):38-40.16于英,陈苏柳,徐苏宁.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浅议J.城市规划,2006,(04):76-78.17邓春林.和谐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雕塑规划建设以南宁市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研究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09,(04):78-81.18刘哲,王昭昭,桂鹏.南京城市雕塑规划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22、018:1188-1199.19黄耀志,李清宇,毕婧.基于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雕塑系统规划之苏州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3):37-43.20郑德福.基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的城市雕塑规划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规划师,2008,24(增刊1):47-50.21梁晓晶.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1.22张扬.文化传承视角下北京城市雕塑空间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23闵雷.武汉城市雕塑规划策略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738-746

23、.24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J.中国名城,2013(12):8-14.25吴军.城市气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名城,2015,(09):6.26盖琪.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青年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以北京706青年空间为例J.东岳论丛,2017,38(07):72-80.27刘东超.场景理论视角上的南锣鼓巷J.东岳论丛,2017,38(01):35-40.28赵炜,韩腾飞,李春玲.场景理论在成都城市社区更新中的在地应用以望平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05):38-43.29王韬,朱一中,张倩茹.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广州市工业用地更新研究以文化

24、创意产业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1,(08):66-72.30陈波.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街区公共文化空间维度分析J.江汉论坛,2019,(12):128-134.31余丽蓉.城市转型更新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创新策略探究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9,(11):56-62.注释:郑州市历史文化体系的梳理与构建,由专业团队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完成。历史事件、主要文化设施等文化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将城市内部划分为若干表现城市不同在地性文化和风貌特色的文化片区。空间载体的识别则是在辨识确定的文化片区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和相关规划,综合分析文化、自然、交通、公共空间等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25、,识别确定片区内的空间节点、重要空间及重要廊道,以进行针对性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和主题导控。对城市中存在的,诸如:绿环带、河流廊道、重要交通空间等线型空间应分别以其“归属的”片区进行分段管控,保证片区场景的完整性。3.2 多尺度场景的城市雕塑规划方法城市雕塑规划应以塑造统一且多元的城市风貌特色为目标,既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相对统一,又展现各片区多元的文化和风貌特色。因此,在城市雕塑规划的实践中,应该树立城市复合场景的理念,建立“分层构建,兼容并包,各有侧重”的思路,综合考虑区域背景下宏观尺度的城市雕塑规划与城市背景下中观尺度的城市雕塑规划在雕塑主题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系统地展现城市文

26、化及风貌特色。城市整体尺度的城市雕塑规划则应在表现区域文化特质(雕塑主题)的同时,兼顾所在片区的文化特质,保证片区文化和风貌特色的整体统一与城市整体文化和风貌特色的多元呈现。中观片区尺度的城市雕塑规划应该注重在表现片区文化特质(雕塑主题)的同时,兼顾城市所在区域的特质,在空间布局中,将片区内门户性空间的城市雕塑纳入到本片区景观要素的分析中,综合确定片区的空间节点、重要空间及重要廊道,形成整体统一的城市风貌特色和一体化的雕塑空间分布格局。结语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的背景下,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出了“精准”的新要求。城市雕塑由于其与城市文化及风貌特色强相关的属性,使之在凝练文化、传递特色等方面拥有“精准”的重要基础和独特优势。本文基于场景理论“人在空间中的感知和互动”空间叙事逻辑,分析了城市场景的多尺度构成及其空间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雕塑规划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法。一方面,场景理论是指导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风貌特色塑造的重要理论方法;另一方面,进入存量利用阶段的城镇化进程对城市更新改造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尺度下的城市空间其风貌特色、场景氛围的形成与塑造具有不同的空间机制以及相应的对策。以“人”的活动特征为基础,开展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城市形态、风貌特色的分析,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适宜性以及精准性的城市更新规划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