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档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Dowson 文档编号:2335060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档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0年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档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0年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档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业,鼓励乳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鼓励乳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要特别重视解决影响奶产品质量的问题;政府还应对乳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大型乳品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直接加以扶持;对国产乳制品应减免增值税,对学生奶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刺激乳品消费。5、优化奶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原料奶规模化生产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加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是较为适宜的生产组织形式。要促进奶类产业化生产的发展,对实行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通过加工企业和农户的紧密结合,分担和化解鲜奶生产者的市场风险;通过产业化服务,促进奶牛饲养者提高饲养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鼓励以奶农技术协会、奶农合作社和奶牛生产服

2、务站等组织为龙头的其他形式奶类产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前 言 1.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问题受到了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继1989年12月25日李易方先生主持完成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来的11年间,中国奶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众所周知,中国奶业发展仍然没有达到人均10公斤的目标,只有7公斤左右。期间,尽管中国各级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做出了很大努力,并且始终得到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的大力支持。中国奶业发展为什么相对迟缓,畜产品生产计划中唯有奶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哪里?如何把握今后中国奶业发展的目标和

3、总体思路?等等。这些问题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尤其受到关注,在1998?999年提出进一步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问题,并将其列入第二期援助项目之中。1.1.2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副研究员张文宝等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受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的委托,于1999年3月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研究。此项目研究一直在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农业部奶类项目办的支持和指导下进行。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专家组德尔曼先生、前任组长皮特先生以及现任组长欧姆先生等人对该项目提出了具体指导。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领导及有关处室对该项目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学生饮用奶调查组”乳业专家

4、陈渝和中国乳业指南编委会乳业专家辛刚为该项目的最终完成提出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意见。项目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使得该项目能够按照合同要求如期完成。1.1.3 本项研究的范围和目的。奶牛(指良种牛及改良牛,但不包括奶水牛和牦牛)的牛奶产量,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85%以上的比例,是中国奶业的主体,因此本次“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将重点聚焦在对奶牛为基础的奶业产业链的研究上。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对过去奶业发展迟滞的反思,及对影响中国奶业未来发展诸因素、诸环节的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推动中国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2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

5、思路和成果特征 1.2.1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在研究方法上突出了个案调查和定量分析,将中国奶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将中国奶业市场作为国际奶业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将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置于世界奶业发展大格局中进行思考。课题研究充分考虑了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分析了乳品企业特别是大型加工企业对奶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注意到农户产销合作组织的创新、新型饲养方式和养殖小区的建立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1.2.2中国奶业发展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研究报告10

6、0多篇,专著20多本,阅读了几百万字的研究资料,参加了5次专题研讨会。1.2.3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共对全国10省市自治区进行实地调查,完成个案分析6个,收放调查表(问卷)上千份,收集调查数据10多万个,完成各类调查报告约15万字。重点调查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福建等省市。1.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对大量宏观及微观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目标。1.3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结论 1.3.1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总体思路中国奶业发展战略应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国内大型骨干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和建立奶农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调整生产

7、、流通以及加工组织结构,带动国内原料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奶业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引进、培养、扩大优良品种群体,改善饲料结构,提高奶牛单产水平;调整生产布局,逐步建立以大中城市远郊区和围绕大中型鲜奶加工企业为中心的原料奶生产基地,建立东北、西北奶牛生产基地(供应内地原料奶生产基地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与引导,提高全民族奶的消费意识,坚持实施并不断扩大“学生奶计划”,使奶的消费成为全民的自觉消费行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激励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加快中国奶业的发展步伐。1.3.2对前10年中国奶业发展未能实现计划目标原因的分析中国奶业

8、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前10年中国奶业发展没有达到预期计划,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3.2.1体制因素限制。90年代以前,中国鲜奶的生产和市场销售实行计划管理,价格由政府确定,僵硬的价格机制无法刺激奶农生产,原料奶生产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1.3.2.2原料奶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原料奶从生产到消费之间存在着两次流通和一次加工过程,期间有诸多环节。奶的保鲜、保质不仅仅是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与生产、流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奶农生产方式决定了奶的生产、流通、加工之间严重脱节,形不成合理的产业链,尤其是保鲜技术手段落后,原料奶从生

9、产到加工企业的流通和加工制品到消费市场的流通,都存在着产品保鲜技术不足和流通过程人为延长的问题。1.3.2.3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过低。生产规模过小,过于分散,没形成规模效益,也为流通、加工带来了技术困难。中国农户小规模生产是普遍存在的,除少数国营农场以外,农户奶牛生产规模相对于养猪、养鸡等明显偏小,这种生产方式,无疑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在农户生产行为的选择中,其它外在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农户选择奶牛生产的概率可能会降低。1.3.2.4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单产水平低,主要是由于饲料结构不合理和疫病防治服务不到位。饲料结构和疫病防治直接影响奶牛单产。就中国奶牛单产看,无论与高产国家比

10、较,还是具体分析中国奶牛生产群体,都很明显看出奶牛单产水平比较低,生产的潜力还有待挖掘。除了种源以外,饲料结构不合理和疫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1.3.2.5有效需求不足。奶及制品的消费需求除了受消费习惯的影响以外,收入是直接的因素。近年中国居民收入虽然增长比较快,但低收入阶层占的比例仍然很大,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没有支付能力,又缺乏消费习惯,奶及其制品的消费在相当多的农村人口中仍然是一个空白点。消费需求拉动生产增长的力量不足。1.3.2.6 对奶业重视程度不够 始终没有把奶业当作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产业来抓。尽管从90年代开始将奶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各地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11、。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对奶业的实际支持总显得雷声大雨点小。1.3.3未来1015年间中国奶业发展前景1.3.3.1未来1015年是中国奶业发展的较快时期。据分析,今后1015年,中国奶业在生产的组织形态、科技含量、加工水平、品种品质、流通方式、消费水平、国际化程度等几个方面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3.3.2中国奶业生产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据测算,今后1015年间,奶及其制品生产每年将以6%至9%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中国奶类总产量将达到2,501.5万吨,为2000年的2.72倍。1.3.3.3中国居民奶及其制品的消费也将以较快速度增长。据测算,今后1015年间,中国奶及其制品消费增长速度为

12、6.83%,人均消费增长速度为6.1%。到2015年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将达到17.87公斤,比2000年翻一番。1.3.3.4中国奶制品加工能力和质量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品种结构将有所改善。今后液态奶加工能力的发展速度将逐步放慢,其他花色品种加工生产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3.3.5中国奶业营销组织结构将做出进一步调整,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更加符合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营销网络会把触角延伸到更多的消费群体之中,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会明显加强。1.3.3.6政府将会更加重视奶业的发展,以学生奶计划及“战士奶”为载体的各项支持奶业发展的计划将对中国奶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

13、持。(战士奶亦称军营奶,解放军总后勤部2001年初指示有条件的部队包括武警部队,开展每个战士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以保障部队官兵高强度训练对营养的需要。)1.3.3.7中国奶业发展中的国际合作领域会更宽,更有作为。中国会以加入WTO为契机,吸收国外技术和发展经验,提高中国奶业发展水平。逐步开放中国奶业市场,为国际奶业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会增强中国一部分奶业企业的竞争能力。1.4 研究报告的写作结构本报告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第三部分是中国原料奶的生产,第四部分是中国乳品加工,第五部分是中国乳品消费,第六部分是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及加入WTO对中

14、国奶业的影响,第七部分是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中国奶业的消费市场和加工部分,目的是使大家对中国奶业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 2.1奶类需求预测2.1.1 影响奶类消费的主要因素2.1.1.1 收入增长仍是影响奶类需求的主要因素中国城镇居民是中国乳品消费的主要群体,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绝对数仅为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在1999年为9.19千克,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的9倍多。根据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支出统计分析,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最高户人均年消费的鲜乳品、奶粉和酸奶分别是最低收入户的4.13、2.48和3.77

15、倍。表明中国不同收入类型的城镇居民家庭,奶类消费数量差别较大,其中鲜乳品消费差别最大,收入最高家庭鲜乳品消费数量是收入最低者的4.1倍。城镇家庭收入最高者乳品消费结构特点说明了鲜乳品是中国乳品市场中发展潜力最大的乳制产品。目前中国农村家庭乳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并且波动较大。据统计,1992年中国农村家庭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46千克,其余多数年份不到1千克。农村家庭奶类人均消费量主要受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增长高的年份奶类消费增长幅度较大。农村居民奶类消费的变化说明了收入增长是影响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2.1.1.2 城市化进程是乳类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新动因近年,随着中国城

16、市化及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成为中国乳类产品需求的新的增长点。1982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为21.13%,1998年城镇人口比例已超过30%,城镇人口已达到37,942万人。从80年代开始,中国城镇人口以平均每年3.87%的速度增长,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大量增加;此外,城镇内部人口的自然增加,以及城乡再划分,建立新城镇,使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由于城市居民在消费乳类产品时,相对于农村市场具有更好的市场环境,中国城镇居民乳产品的消费水平一直比农村居民高。如果新增加一个城镇居民,每年就能够新增加乳品需求

17、5千克。城镇人口增加1%,中国城乡居民乳品的消费需求就会增加4,173万千克。可见,城市化及城镇人口的增加,将是未来中国乳品需求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1.1.3 人口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将是乳品需求的推动力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1998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以下,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尤其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为1.705%,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004%,比城镇人口出生率高出3.38个百分点,因此,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每年新增人口还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由于中国奶类消费

18、群体主要集中在婴儿、老人和城镇地区,因此,人口增长及其结构变化仍是影响中国奶类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2.1.1.4 市场细化和宏观政策将有效促进消费需求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及各地行业协会会同乳品生产厂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牛奶及乳制品的营养知识,国民对牛奶及乳制品在膳食中的营养作用认识逐步增强。此外,乳品市场竞争机制的导入,包括长命奶、保鲜奶和乳饮料、酸奶的问世,出现了乳产品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且,乳类产品流通渠道的改善,使消费者可以通过送奶上门、在杂货店、便利店、专卖店、超级市场等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得乳制产品。从乳品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消费增长来看,国内乳品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和市场开

19、拓力度的步伐不断增加,大力发展新兴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强市场销售开拓力度。从乳品消费市场增长来看,城镇居民牛奶消费营养观念的不断增加和政府学生奶计划在各地的推广,消费市场增长的势头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表2.1 1991年-1999年中国人口增长统计单位: 1,000人 年底总人口 总人口每年增长数量 市镇总人口比重 乡村人口比重 () () 1991 1,158,230 14,900 26.37 73.63 1992 1,171,710 13,480 27.63 72.37 1993 1,185,170 13,460 28.14 71.86 1994 1,198,500 13,330

20、 28.62 71.38 1995 1,211,210 12,710 29.04 70.96 1996 1,223,890 12,680 29.37 70.63 1997 1,236,260 12,370 29.92 70.08 1998 1,248,100 11,840 30.4 69.60 1999 1,259,090 10,990 30.89 69.11 2.1.2 乳品消费需求预测由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同,城市和乡村乳品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城乡居民的乳品消费需求差异很大。为了分析和预测未来15年中国乳类产品的需求变化,我们利用OECD开发的农产品供求分析模型(AGLINK),根据中国

21、人口今后的变动趋势以及国民经济宏观形势,食品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和消费习惯以及国家实施学生奶计划等多种因素,预测了未来15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预测的基本假设为:2.1.2.1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居民收入增长状况与国民经济宏观形势具有密切关系。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均GDP增长,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会有所增长。因此,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会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考虑到中国目前人均GDP水平仍然很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储蓄倾向较高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投资率,经济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较大等因素,可以认为2001?015年仍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长期的增长率有望维持在7%以上。最近两年,

22、由于深层次矛盾的多年积累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有所下降,2001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保持在8%的水平左右,国内物价指数有轻微的通货膨胀压力。从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定增长期;加入WTO将加快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实施,投资可能出现活跃的局面;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企业家的心理预期将好转,这有助于民间投资的启动。此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居民支出预期的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产生正面影响。而信息技术工) 个人奖金额 个人分数 个人分数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1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

23、训 年度奖金的确定之三(勤务系列员工) 勤务系列奖金额 个人奖金额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2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训 岗位工资级别调整 自动 升一档 优秀 10% 优良称职 基本 称职 5% 不 称职 5% 两年 升一档 自动 降一档 三年 升一档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3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训 岗位调整 调动 晋升 辞退 全体员工调动 人力资源 部提出 员工本人 提出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4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训 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部 制定年度培训计划 报总裁审批 人力资源部 季度总结调整 人力资源部 制定培训方案

24、 考核结果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5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训 目录 一、总则 二、内容构成 三、实施流程 四、结果运用 五、修订和申诉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6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训 绩效考核体系的修订 指标内容 考核流程 权重分配 考核人员 正常年度修订 重大修订 绩效考核体系 运行中问题 员工异议 考核体系阻碍 公司经营活动 考核小组1/3以 上人员建议修改 公司经营状况 发生重大变更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7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训 申诉程序 三日内 对考核结果 严重不满 员工 十日内 对申诉材料 进行审核 人力资

25、源部 对申诉材料 审查处理 考核小组 总裁 最终 结果 二 次 申 诉 一 次 申 诉 若逾期没处理 2002年12月保密文件第38页 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项目绩效考核实务培训 谢谢 许昌减震支座项目行业调研报告行业调研及投资分析许昌减震支座项目行业调研报告目录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五章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一、行业发展背景分析(一)国家主要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1、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产品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

26、存。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所用的建筑橡胶支座。对构筑物、桥梁、铁路、设备等隔震减震所需的隔震橡胶支座也可参照适用。2、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200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房屋和桥梁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施工。3、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适用于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的房屋隔震设计,是关于主要由橡胶隔震支座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的结构布置、节点设计、构造连接等4、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制定、修订工程建设标准时,应当及时将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纳入标准、规范,在

27、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降低抗震设防标准。产权人和使用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或者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5、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6、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2007标准规定了建筑消能阻尼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7、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及所用橡胶材料和钢板的要

28、求,包括隔震橡胶支座的分类、要求、设计准则、允许偏差、检验规则、标志和标签。适用于建筑结构所用的隔震橡胶支座。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29、。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本)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1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13、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开展住宅抗震与防灾、新建筑材料开发与应

30、用。14、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上述鼓励类产业企业是指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包括国家现有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和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两部分,主营业务属于国家现有产业目录,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本)中的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1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15、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适用于抗震

31、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新建建筑结构和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消能减震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16、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对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3层(含3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鼓励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对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及综合效益未得到广泛认可,隔震技术的市场推广仍需要产业政策的扶持和

32、引导。200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率先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法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并对减隔震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近年来住建部及山西、甘肃、海南、山东、新疆、合肥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政策,但由于从各省市发布支持政策到市场真正推广采用尚存在较长时间(按云南经验为1-2年),其他地区大部分地方政府或者设计院对减隔震技术的认知度仍然较低。建筑隔减震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

33、普及度的提高,以及强制政策的实施起到的示范和鼓励作用,未来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市场前景广阔。(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在隔震支座的作用下,建筑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仅相当于不隔震时的20%-50%,保证建筑物内部设施在强震下的安全性,保持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确保建筑物内部财产不遭受损失,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很多都通过了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近1.6万人遇难。其中,超过90%是因为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而淹死,

34、只有不到5%是因为地震导致的房屋损害、塌压所致(数据来源:平成23年版防灾白书)。仙台、福岛等震区的数百栋隔震建筑(包括超过100米的高层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完好无损,室内设备和物品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移位。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采用隔震技术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新建门诊综合楼在震后主体结构完好无损,内部设备正常使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隔震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公共类建筑物设防烈度每提高1度,将增加造价20%左右,使用隔震技术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而隔震装置的购置和安装费用只占总成本的5%左右。采用隔震技术的经济效益体现在:1)混凝土和钢筋用量

35、减少。建筑物受到地震的损害作用将会减少,抗震等级也可能降低,这样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构件的配筋等也将减少,即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均随之减少;2)建筑物使用面积增加。采用隔震技术后,建筑物内部梁柱截面减小,房屋使用面积增加。另外,采用隔震技术,还能增加建筑物的层数或者高度,从而大大摊低了开发商的土地成本。从长期来看,采用隔震技术,在地震发生时,使得建筑物及其内部的设备和物品只受到轻微损坏或者不损坏(不维修或简单维修即可使用),从而有效降低了震后建筑加固维修或重建的费用以及内部设备物品维修或更换的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也降低了因为地震对建筑物和内部设备物品的损害导致企业和工厂无法正常工作和生产所带来的间

36、接经济损失。(3)、市场需求巨大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41%左右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同时,这些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密集地区,地震对这些地区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更加严重。建筑隔减震产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能有效减少地震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于隔震技术的应用不足,远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对于隔震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现实需求体现了隔震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4)、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产业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利于隔震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为隔震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

37、良好的制度和政策基础。近年来,云南、山西、甘肃、山东、新疆、四川、海南、合肥等省市陆续对部分地区(主要是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建筑物要求强制或优先使用隔震技术。其中,云南、山西、甘肃对学校和医院为强制使用;山东对学校和三级医院为强制使用;新疆自2016年起,具备条件的房屋、市政工程等建筑物强制使用;四川、海南对学校和医院为优先使用;合肥市对于重大医疗用建筑强制使用,学校优先使用。另外,隔震行业被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本)纳入鼓励类第二十一类“建筑”第1款“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5)、

38、原材料资源供应充足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橡胶、铅锭、胶黏剂,其中,报告期内钢材和橡胶成本合计占直接材料成本比重平均在70%以上。2、不利因素(1)隔震技术的认知度较低相比国外,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还未通过足够的案例被广泛认可,其良好的综合效益也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从而还未形成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和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隔震技术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物对使用隔震技术安全性的需求和开发商对使用隔震技术经济性的需求。(2)隔震行业的市场竞争无序隔震技术是我国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检测规范尚不完备,且行业内的大部分隔

39、震产品生产企业还不具规模性,研发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稳定,施工质量低,后期检测和安装维护不到位,且多采用价格竞争的模式进入市场。无序的竞争可能导致劣质产品进入市场,不利于隔震行业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随着国标、行业标准等逐步完善,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规范化,行业预期将形成有序竞争。二、宏观政策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新旧动能

40、接续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现代服务业、新动能培育、民生急需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强化基础研究,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总量实现翻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水平居西部前列,工业化持续加快,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仍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偏重、综

41、合效益偏低、高质量供给能力不足、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畅等问题。(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就技术和组织要求而言,工业绿色发展不是单个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渗透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辐射从资源提取到生产、消费,再到废弃物处置循环利用的产业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使得产业链所有环节都体现环境友好性特征,并最终实现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绿色化。而从消费者信息获取、绿色消费引导以及政府监管的角度出发,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认证则需要对全生命周期做出科学、系统的追踪和评价。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绿色制造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工业绿色发展整

42、体水平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工业能源消耗增速减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部分重化工业能源消耗出现拐点,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接近峰值,绿色低碳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稳步上升。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基本普及,钢铁、水泥、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高风险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产品大幅增

43、长,电动汽车及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升,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与服务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绿色设计与评价得到广泛应用,建立百家绿色示范园区和千家绿色示范工厂,推广普及万种绿色产品,主要产业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三)xxx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动荡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传统的增长动力在逐步减弱,需要在新常态下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因此,发展创新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升级和抢占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当前,中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系列

44、政策举措,正在逐步产生效果,并增强中国经济蓄势前行的新发展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抓住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抢占了发展先机,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正从房地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过渡。要实现支柱产业的平稳切换,一方面要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继续大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因此,从宏观政策调控的逻辑上看,未来的投资机遇也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在明年下半年,将重新步入

45、上升通道,而其背后的推动力,必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投资已经到了最好的介入期。(四)xx高质量发展规划在企业层面,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行业兼并重组。鼓励传统支柱产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行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整体布局。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兼并重组企业整合内部资源,通过优化技术、产品结构等化解过剩产能,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现

46、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论述一脉相承。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思想,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更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从促进产业发展看,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力度很大,成效很好。据统计,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从吸纳就业看,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全国工商联统计,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了80%,而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了90%。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增强以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以民企民资为重点,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和知名品牌示范区。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会议同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