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docx

上传人:13792139969@163.com 文档编号:24157609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八校期中联考试题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为公元前2 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B.当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C.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D.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2.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商周二朝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在社会根深蒂固B.神权在政治体系中处于主导C.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D.人文理性精神影响国家治理3.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

2、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4.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 “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化性起伪。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A.荀子B.墨子C.韩非子 D.庄子5.下面为秦统一战争的示意图。在这一过

3、程中秦国所采取的策略是A.合纵连横B.远交近攻C.声东击西D.先南后北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 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7.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 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

4、举措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B.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D.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8.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例题的节选。由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A.创新性B.系统性C.实用性D.理论性9.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A.社会分裂动荡B.文化多元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D. 士族实力强大10.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 些举措A.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B.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D.说明儒学成为正统11.隋书

5、,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 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 “库藏皆满”。自开皇中期以后,“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储粮技术先进C.备战备荒蔚然成风D.国家财政充裕12.唐代前期,负责朝觐的主要是地方长官及其佐贰充任的朝集使。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不常朝觐”和终身不入朝觐见者,更是屡见不鲜。这折射出A.华夏认同观念的弱化B.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C.唐代政治格局的演变D.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13.隋唐时,中书、

6、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 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14.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 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15.西晋某位学者因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

7、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 渐以暗昧。”于是加以考订,并作地图。这位学者是A.僧一行B.裴秀C.孙思邈D.李春16.据史料记载,唐朝就已经设置了市舶司,且唐朝对外交通拥有七条国际海路,主要干道四面通达,各航道向海外广泛辐射,构建起唐代散射到世界各国的路径。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A.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文化发展兼收并蓄C.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D.边疆形势稳定和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

8、拥有”。沿着中国早期国家成长之路径,承袭夏商以来制度变迁之趋势,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 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对此,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 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此后经过韩非等人的阐论,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法家一方面阐明国家和法律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争 夺。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 破产的“血缘宗法王

9、国”,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血缘宗法王国” 的理解。(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时代国家体制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 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 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

10、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永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士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 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 “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 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

11、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Q2分)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 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

12、教对外输由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材料二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 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 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