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708733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等教育的质量困惑。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过程相当复杂,既有传统质量文化传承和改造,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构建等具体的路径和措施。1、合理传承民族文化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质量文化的精髓,随着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高校要在继承民族文化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传统文化中涉及质量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进是培育质量文化的永恒主题。对于我国来讲,培育质量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变革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运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上。也就是说,从尊师重教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寻找其教

2、育质量文化生存、发展和更新的命脉,使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上。2、培育社会成员高等教育质量意识质量文化是社会成员对质量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渠道,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特别是质量责任意识,使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认识到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高等教育质量,都努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良好氛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尽所能,形成合力。例如,政府特别是教育主

3、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负有监管职责,媒体负有监督义务,高校则应及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公布质量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各行其责、各尽其力的外部监控体系。各级政府和高校要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对社会成员宣传其质量意识对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与和质量参与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维护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社会环境与氛围。3、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舆论又称公意,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反映了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观点、看法、愿望和要求。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社会舆论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把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

4、见和建议反映出来,并加以传播,促使高校采取各种措施把舆论反映的质量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加以解决。在通讯工具日益发达,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社会舆论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增大。对此,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曾指出,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争论有价值的批评主要来自教育之外。 杨东平.高等教育质量之争N.新京报,2006-5-21.社会舆论是世界各国最常见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系统,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发布大学排名活动。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自1983年以来,开始对美国大学及其院系进行排名,该排名依据学术声誉、新生录取、师资实力、学生保持率、财力资源、校友

5、满意度、毕业率状况等评估指标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估排序,其中,新生录取、学生保持率、校友满意度、毕业率状况等指标从社会评价方面来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状况;德国的明镜自1989年起也采用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组织对大学的排序评估;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也将“雇主评价”这一指标来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可见,随着大众传媒披露的高等教育质量信息更为公正、客观、科学、理性,社会舆论将有助于社会对高校办学状况进行动态的监督,进而成为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形式。因此,有必要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进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首先,构建高校信息公开机制。在国外,教育信息公开不

6、仅仅为了促进教育民主,改变行政作风,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重要的是将它与教育的核心问题改进教育质量紧密结合。 朱科蓉.教育信息公开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89.因此,向社会提供信息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而且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义务。高校必须定期地、系统全面地公开学校的工作计划、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组织机构和财务状况等方面准确的信息,以便社会监督。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相对滞后,不利于获得社会的支持和监督。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对此,高校应借助这一政策的颁布,严格执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构建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向家长、校友、教育工作者

7、、决策者、纳税人等发布学校办学情况,以信息公开获得社会的支持和监督,进而不断改进质量。其次,构建质量问题舆论反馈机制。在一些公众关心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在报纸、网站上开设专栏,与公众联手组织沙龙、论坛等方式,有意识地搭建平台,让公众参与其中,同时高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公众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公众认知。例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曾经遭到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到处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喊打。而事实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高校未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也有就业市场的供需问题、以及教育资源的投入问题等等。因此,高校主动构建社会舆论反馈机制,向公众解释质量问题背

8、后的深层原因,对于树立高校的正面形象,获取社会支持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其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能迅速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很快地对某一高等教育质量现象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因此,掌握舆论形成的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其积极作用来实施质量监控,是现代高等教育质量改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三、倡导捐赠文化,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所谓捐赠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捐赠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郭霞.捐赠文化缺失的社会环境创生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20-125.捐赠文化是慈善捐赠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

9、动力,也是衡量一个民族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宋传文.我国捐赠文化的缺失及成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1-145.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充足的资金是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保障和先决条件,但是在有限的财政收入背景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很难满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要求。鉴于社会各界的捐赠是高校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充,而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也为社会捐赠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社会支持力度,有必要培育社会捐赠文化。(一)形成全民慈善捐赠理念公众是慈善捐赠的社会主体,是慈善事业不竭的源泉。只有全体平民百姓的认同和参

10、与,才能形成自觉的、互助友爱的社会慈善氛围;只有公的广泛参与,也才能积累起数额巨大的慈善捐赠经费,使慈善事业发展成为一项宏大的事业。国外大量的资料显示,动员全国的普通百姓参与慈善捐赠活动对于发展慈善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捐赠与慈善的平民化是世界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培育捐赠文化所需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在我国,平民慈善捐赠还是一个尚未开采的“金矿”,丰富的慈善捐赠资源就隐藏于普通百姓之中。因而,强化公众教育,形成全民慈善捐赠高等教育的理念,在我国目前乃至今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健全捐赠或慈善政策与法规 税收政策、捐赠法律制度等在激励和规范社会捐赠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等西方发

11、达国家很早就为社会捐赠制定完整法律和配套措施,为捐赠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包括对社会捐赠的定位、保护、支持和鼓励。我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捐赠,但总的来看,我国社会捐赠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不系统、不完善,力度不大。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捐赠与慈善行为的法律,导致一些慈善机构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很大,导致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因而急需在法律上明确慈善组织的性质、慈善活动的程序、慈善活动的监督机制等,规范慈善组织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行为。政策与法规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捐赠

12、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培育捐赠文化。针对现有这些情况,有必要学习国外立法上的先进经验,通过法律手段培育捐赠文化,为高等教育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社会支持。(三)保障捐赠与慈善行为的尊严保障捐赠与慈善行为的尊严主要表现为在倡导捐赠与慈善的同时,尊重捐赠行为和尊敬捐赠人。无论是大额的捐赠还是小额的捐赠,其本质都是慈善的行为,都是乐于施善的高尚道德境界的体现。虽然捐赠人一般无所谓回报,但作为受益者及全体社会应尊敬捐赠人并给予高尚的尊严,对所有的捐赠行为都应该表示崇高的敬意。因此,社会不仅要给予那些慈善捐赠富豪榜上的企业与富人荣誉,也应当关注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而平凡的小额捐赠者,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

13、人们凭借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捐赠的善良行为。只有充分肯定慈善行为的目的性和崇高性,才能弘扬慈善精神,营造捐赠文化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以上所阐述的创新文化、质量文化、捐赠文化仅为培育文化软实力部分内容。在培育文化软实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过程中,还可能有更多的文化需要加以培育。总之,通过培育文化软实力以增强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是急待研究的一个领域。第二节 加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督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并不是的唯一办学者,具有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其他主体参与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引入多元社会角色参与办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14、具有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员和组织通过董事会、各种咨询委员会等形式参与高等教育决策和管理,发挥支持、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已经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阿特巴赫曾指出,“美国的经验表明,只有当大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大学学术才能兴旺发达。”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我国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其他社会团体参与办学,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一、建立各级政府机构参与的高校董事会治理模式一般意义的高校董事会治理模式是指由校外人士组成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来对高校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由于校外人士所具有的社会角色使其更清楚社会的实际需求情况,当他们成为高校董事时,可以结合自身的信息优势,从

15、决策层面关注高校的战略问题,使高校对社会需求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为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高校有选择地让具有不同社会角色、身份的校外人士代表作为董事参与高校的战略决策,将其思想和抉择能力引入高校的决策活动中,从而促使高校办学质量和社会需求价值真正融合,保证高校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这种校外人士参与的董事会治理模式不仅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为其他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体参与办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制度安排。布鲁贝克认为,“校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代表公众对学院或大学的兴趣以及把这些院校的观点向公众解释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必

16、须是由专家和校外人士两方面组成的,学术自治才会有效。没有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没有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僵化,最后就会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具有统筹权和决策权。这里的“政府”更多的是特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是一种狭义的政府办学。高校内部治理则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常委和校长、副校长均是由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决定任命,并且对上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在高校内部常委和校长全面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

17、。这种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但不利于吸收校外人士参与高校治理,往往容易造成闭门造车,关门办学的弊端。这样一种狭义上的政府办学和关门办学,导致高校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办学质量受到社会质疑。国外高校的决策层,如美国的董事会、英国的理事会和法国的校务委员会,社会各界和校外知名人士的代表都占有一定的席位。因此,借鉴国外高校的董事会治理模式,完善高校基层委员会制度,为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提供制度安排,成为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加以考虑的制度改革。美国公立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州政府拨款,与我国政府办学具有内在的属性契合,因而,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治理模式成为我们借鉴的首选。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成

18、员由三部分构成:董事会当然成员,政府任命的董事和公众选举或校友会产生的董事。董事会当然成员包括州长、州议会议长、校长等,政府任命的董事主要考虑董事会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按行政区划任命。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中的董事多半由选举产生。 李红桃. 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制度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8(7):89-91.因此,在完善我国高校基层委员会制度方面,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公立高校的董事会成员的组成,从改革基层委员会成员组成入手。基层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高校所在行政区的最高长官,如省长、市长、县长等;主管该高校的教育行政长官;与高校核心学科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如农业院校应邀请农业部或农业厅的领导作为其董事

19、会成员,面向交通行业的高校应为交通部门代表留有一定的席位,等等。二、吸纳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质量管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校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利益群体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在客观上要求对高等教育质量有属于自己的利益表达及实现机制。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利益群体的利益,因此,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最为关心和关注。一般来讲,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由居于不同利益层次的多方利益主体构成的。与高校有利益关系的利益主体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政府、捐赠者、校友、工商界、银行等。 尹晓敏.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20、6-10.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由高校之外的社会成员组成,他们参与质量管理是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所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中,家长、校友、社区是参与高校质量治理最为重要的群体。首先,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所以,学生的家长是最关心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利益群体,他们最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对此,高校应积极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使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配合、形成合力,成为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延伸与有益补充。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高校走在了前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组织

21、成立了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也请他们交流社会对专业设置方面和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以促进学院及时调整相关工作。另外,许多家长所在的企业或单位,都成了城市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 庄华洁,王忠法,徐慧萍. 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75-77.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其次,校友是学校已经输出了的“产品”,但校友始终与母校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母校的发展意味着校友在不用支付额外费用的情况下,文凭的“含金量”会大幅度增加,可以成为母校发展的“搭便车”者。再加上大部分校友都

22、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为母校的发展献言献策,因此,校友是高校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发展的对象。在国外,校友捐赠非常普遍,因此,国内高校一提到校友首先想到的是捐赠。殊不知,校友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感同身受,特别是在毕业之后更能发现母校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缺陷,因此,筹建校友委员会,发动校友反馈信息并邀请他们参与办学过程,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方式应该是校友们乐观其成的。最后,现代大学发展已经融入了当地社区的生活,大学的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已经扩散到社区生活的多个方面。大学的发展、声誉、质量与水平会给当地社区带来各种利益,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利益。如大学规模扩张可以拉动当地消费,大

23、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其他社会服务可以促进社区经济增长,大学的声誉也可以扩大当地社区的社会影响,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大学质量、水平与社区发展共存荣的关系要求社区应主动参与其质量管理过程,向大学表达自己的质量意愿,并为大学提高办学质量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三、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体制与机制在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方面,除了邀请校外人士走进高校,直接参与决策和质量治理之外,还需要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机制。这里所指的社会组织是狭义的,指政府和学校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有学者将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组织的作用归纳为十种:规范办学、吸纳资源、维护权益、学术协同、同业协调、舆论导引、联结产业、利益平衡、管理专业化、信息

24、服务等。 熊庆年,张珊珊.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治理的过渡性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3):55-62.可以看出,这些作用都是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参与高校办学的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都较少,仅有少量的自愿性组织、国际组织。自愿性组织主要有一些教育基金会,如邵逸夫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曾宪梓教育基金会、田家炳基金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宝钢教育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主要有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等,这些社会组织发挥着吸纳资源,促进学术交流等作用。而具有规范办学、权益维护、管理专业化、行业协调等功能的社会组织很少甚至没有。因此,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机制还不

25、够完善。高校还应主动走出去,定期或不定期到一些社会组织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推介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条件、最新教研成果以及专业的就业情况,从而提高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激发这些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潜在需求和愿望,进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目前,国内外一些高校主动走出去的实践均表明,高校积极主动与社会进行合作、交流、对话是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参与办学的重要力量,对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高校与社会间的关系也因此显得十分复杂。一方面,社会不仅向高校表现出它的需要和欲望,也向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类资源;另一方面,高校既摆出

26、适应社会的架势,也充当着引领者的形象。因此,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机制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主动走出去,为多元社会组织参与办学提供可能性。四、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指以实施教育评价活动为目的,与政府、高校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独立性和中介性的立场,在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它往往具有政府和院校所不具有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变革,面对人们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质量危机。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阶段之时,也同样面临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为解决此

27、困境,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应然而生。目前,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并在沟通政府与高校、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维护和调解不同高等教育利益主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满足人们不同偏好、使高教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一,建立和健全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合法化困境,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性质、地位、服务宗旨、设立程序、运作机制、项目开发的方式、资金和人员管理

28、、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比较完备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评估行为,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在加强立法,填补制度空白方面,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或教育中介组织立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中介组织和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时,重视本土法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促进政府、高校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在评价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在处理政府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关系上,首先,政府要转变角色,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既可能是对手,也可以成为伙伴,政府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必然

29、是“零和关系”,也可以是一种“双赢关系”。其次,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必须学会与政府合作,而不是一味依赖政府。这不仅仅是因为,在政府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力量对比格局中,前者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也是因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和政府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处理高校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关系上,首先,高校要积极参与评估,而不是被动评估。如果高校不能积极主动配合评估工作 而是被动应付,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不可能对信息进行全面收集,这势必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发挥保障、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其次,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在评估活动中要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30、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中不断拓展业务。因此,要实现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政府要注意自身的正确定位,然后通过引导、提升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作用,授权或赋予其一定的角色,使之有能力以主体姿态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程。高校要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息沟通渠道,高校及时给社会提供高校办学信息,而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也要及时发布科学、客观、公正的高等教育评估信息,减少高校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总之,政府、高校、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发展。第三,加大对高

31、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是保障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公正性的必要手段。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不仅包括社会公众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还包括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能仅仅是一条法律,更为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一种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制度。这种制度包括活动的主体,如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包括技术体系,如信息的发布系统;还包括能够对评估结果作出恰当反应的决策机制。其次,政府要把好“入口”关,全面建立和推行统一完善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登记备案制度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再次,要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各类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业务

32、内容、服务客体、收益状况等不同方面的情况,建立不同的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以便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各类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功能和作用。最后,要建立元评估制度。为了使政府、高校、社会及时了解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专业水平、服务质量,政府应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原评估制度,责成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或政府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在某个时间段内接受评估,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了解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业务活动,认可其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其社会公信度。第四,加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自身建设。政府的友好态度、宽松的法律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是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获得发展的必不

33、可少的外部条件。但是,它要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还必须积极主动地改善自身的结构和能力。首先,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必须认清自己的使命,自觉承担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责任,并把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公正性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或行业文化。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内部的组织机制,逐步完善理事制度,提高自己的活动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要以自己优质、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在公平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以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提高组织效率和社会效益。再次,制定规范的评估程序,以引导、检查和约束评估人员的行为。最后,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具体措施为:第一,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筛

34、选,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以解决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问题;第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并实施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第三,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恪守价值中立性,本着科学、客观的精神进行评估。第三节 强化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产学研合作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目前,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各国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特别指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求进一

35、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的教育资源深度合作和共享。可见,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以下措施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借鉴。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模式是统摄人才培养目标与过程、形式与内容、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的具体方式。如果说体制创新提供着一个宏观环境,那么模式创新则是教育内涵的根本性变革。因此,模式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 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10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则必须着眼于应用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同时,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在明

36、确了要针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观点之后,还要探求适用于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此,可以对现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等学校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同时为研究和探索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供参考。1、推广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类模式主要指高等院校利用企业社会资源,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或着重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或着重技能培养、职业素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模式。一是

37、以学习工作交替进行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适宜于地方大学或与。创造和谐现场气氛首先需要尽可能早发现、早处理问题,避免发生不愉快的正面冲突。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各部门的沟通,让各部门都对总体施工情况有一个深入了解。3.9 材料采购环节要严格把关材料是建设的基础,也是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关键因素。在园林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不仅包括了一般的土建材料采购和水电材料采购,还包括了园林建设中最重要的苗木采购。4 结论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涉及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方方面面,必须持之以恒的抓。只有通过健全质量管理体制、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结构的建设,才能使城市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管理不断得到完善,促进园林建设的发展。参考文献1 叶庆翎 叶伟,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22 庄立防,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153 戈晓宇,园林硬质景观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054 林旻 杨芊芊,谈艺术性在园林工程设计中的表达j现代农业科技,201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市场分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