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 (自动保存的).docx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718511 上传时间:2020-08-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 (自动保存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 (自动保存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 (自动保存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 (自动保存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摘要 对215名被试进行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调查,结果发现:(1)在孤独感方面,总体情况较好,大学生的孤独感呈中等偏下水平,在城乡、年级、性别、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人际信任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呈现中等偏下水平,在城乡、年级、性别、是否独生上没有显著差异。(3)在孤独感和人际信任的相关性方面,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信任 孤独感 1 引言1.1 论题提出背景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不愉快,痛苦的主观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社会因素对孤独感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影响1。

2、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2。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而孤独感的形成也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笔者推想人际信任会对孤独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低人际信任使交往受限,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孤独感产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我们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成长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这一时期亦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在

3、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3。因此,笔者试图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并研究它与孤独感的关系,旨在从新的角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有效的辅导预测和指导。1.2 概念界定孤独感(loneliness)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所提及,孤独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确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Lttitia Anne Peplau 和Danie

4、lPerlnen(1982)对孤独特征的定义,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令他满意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临床及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1。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帮助我们理解

5、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经历着孤独。现在有许多新人类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人来说,与某些人进行坦诚的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讲,孤独是一种个人体验。尽管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而且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此,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有人设计了一些人格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孤独感的一般感受性。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有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人格特征:一是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许多

6、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4。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概念的研究是从三个理论角度来表述的,(1)从人类需要的角度: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不愉快的体验有关。还有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者是对缺乏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2)从认知加工的角度:Per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存在差距,个体对此状态的认知会感到孤独。(3)从行为角度: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缺乏反应或产

7、生不充分的反应,社交关系得不到强化。此外,Earl J.Ginter(1995)通过跨文化研究孤独感的情感方式,研究表明孤独感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归结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5。人际信任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估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就能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它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7。通俗的说,人际信任就是我们对交往对象是否放心。信任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交往关系的基础,正常的交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人际信任可以减少处于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间由于时空分离所造成距离感,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8。1

8、.3 研究现状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不愉快,痛苦的主观体验1。关于孤独感,研究者们最先关注的是老年和儿童两个年龄段,老年人大部分已脱离工作岗位,儿女也已成人,生活中社会交际和自身生理或心理功能的衰退给老年人造成不小的压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成年人孤独感研究的推动下,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开始萌芽。国内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等在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余家庭功能的关系9中考察了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特点及其余家庭功能的关系,陈会昌、谷传华等对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0,崔光成、姚齐和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进行了比较研

9、究11。邹弘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12。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研究发现焦虑程度是影响其孤独感的重要因素13。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生活模式有着集体化、群居化的特点,人际支持应当是比较充足,孤独感发生频率应相对较低,然而,就当前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有关数据显示,孤独感仍困扰着大学生们,但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孤独感研究尚不深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也逐步建立,这对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人际信任问题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特别

10、是对大学生,其人际信任水平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林丽、张建新人际信任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对人际信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且研究了影响人际信任的因素。郑信军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对青少年的人际信任问题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偏低,高中生最高,在性别上没有差异15。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于人际信任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孤独感不存在城乡差异16。社会因素对孤独感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本文试图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考察它与孤独感的关系,以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有所发展。但从人际信任的角度考察导致其产生孤独感原因或者两者相关性的研究也还

11、比较欠缺。2 研究方法2.1 被试选取XX学院学生进行测试,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8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215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82.69%。其中男生93人,女生122人;大一42人,大二70人,大三48人,大四55人;114人来自城市,101人来自农村;135人为独生子女,80人为非独生子女。被试的性别、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分布情况见表1。表1 被试人口学资料变量性别年级城乡是否独生男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城市农村独生非独生被试人数9312242704855114101135802.2 材料2.2.1 UCLA孤独量表UCLA 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12、,Unive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首版于1978年,Russell等人编制而成,曾经在1980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第二版和第三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全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 一直有此感:3 = 有时有此感;2= 很少有此感觉;l= 从未有此感觉。其中有9个条目反序记分,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Russell(1988)等人对 487名美国大学生的的研究结果是平均分M 40l,标准差 SD 95。内部一致性被受试者接受和掌握,在孤独的评定中优于其它量表。

13、第二版和第三版问世以来已被国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领域。该量表a系数为094,间隔两个月重测相关0.73,七个月重测相关0.62,在聚合效度上,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约为050),与焦虑亦呈正相关(r0304)。虽然采用各种人格与心境评价(以多重回归方式相互组合)可解释UCLA量表分的很大一部分方差,但孤独“自我标签”最后进入方程后对方程仍有显著贡献,说明这一指标的不可替代性。另外,当把人格与心境变量加以控制后,LICLA得分与社会变量(如独自进餐)的相关依然存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发现,尽管孤独与抑郁肯定有关,但在心理测量上仍然是有区别的。该量表有三个特点:第一,孤独一词未

14、见于任何条目之中,可能有助于减少回答的偏差,因为孤独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欢迎的、名声不好的状态;第二,作者所用的孤独概念是维的情感状态,测查受测者人际关系的质量。其量表也据此设计。对只需一维的一般测量,该量表是较好的选择。第三,研究表明该表的测定具有特质成份,即主要作为特质量表使用。我国王登峰教授1995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发现UCLA的得分与SCL90中的人际因子相关最高。我们在此提供的是修订后的UCLA量表,共含18个条目17。2.2.2人际信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用于测查被测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测量了两个因子: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及对无直

15、接关系者的信任,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和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多数项目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有些项目与对未来的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定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量表总分从25至125,中间值为75,测查时间1015分钟。编制者60年代用此量表对4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Hochreich,Rotter)。 人际信任量表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尤其是普通人群)的健康测量。其劈半奇偶相关为0.76,间隔三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量表反映出了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宗教信仰不同18。2.3 结果统计为

16、了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测试前主试统一讲解指导语,要求学生在每一项上所做的回答应该是最接近自己的感受的,回答无对错。测验后当场收回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内,统计分析出各因子均分,并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检验各因子在性别、年级、城乡、是否独生以及其它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 结果3.1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研究3.11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概况N平均数标准差总分-因子分21533.217.638总分-等级分2151.900.416表2 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概况215名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概况列于表2中,得分越高孤独感程度越严重。表2结果表明,该215名

17、大学生孤独感情况较好。3.12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研究3.1.2.1孤独感的城乡差异孤独感得分tp城32.317.07-1.8600.064乡34.248.15表3 孤独感在城乡上的差异(MSD)从上表可以看出,孤独感在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农村学生的孤独感得分要高于城市。孤独感得分tp男33.316.600.1640.870女33.148.37表4 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差异(MSD) 从上表可以看出,孤独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男生的孤独感得分要稍高于女生。3.1.2.3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孤独感得分tp独生33.367.690.3520.725非独生

18、32.987.60表5 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MSD) 从上表可以看出,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得分要高于非独生子女。3.1.2.4孤独感的年级差异表6 孤独感在年级上的差异(MSD)SSdfFp组间268.74931.5470.203组内12217.41211总和12486.16214从上表可以看出,孤独感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年级的孤独感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三大一。3.2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3.21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概况N平均数标准差总分-因子分21568.817.028表7 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概况215

19、名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概况列于表7中,得分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上表结果表明,该215名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低。3.22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研究3.2.2.1人际信任的城乡差异人际信任得分tp城69.337.2341.1390.256乡68.246.781表8 人际信任在城乡上的差异(MSD)从上表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在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城市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要高于农村学生。3.2.2.2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人际信任得分tp男69.256.5570.7970.426女68.487.376表9 人际信任在性别上的差异(MSD)从上表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20、p0.05),但是,215名学生中,男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要稍高于女生。3.2.2.3人际信任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人际信任得分tp独生68.706.994-0.3060.760非独生69.007.125表10 人际信任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MSD)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得分要高于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得分。3.2.2.4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表11 人际信任在年级上的差异(MSD)SSdfFp组间52.45330.3510.789组内10516.729211总和10569.181214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21、,各年级的人际信任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四大二。 3.3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表12 孤独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rp孤独感-0.1350.048人际信任从上表可以看出,孤独感和人际信任呈负相关,且相关显著(p0.05),即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孤独感体验越少;反之,人际信任水平越低,孤独感越强。4 讨论4.1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分析4.1.1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概况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孤独感平均得分为33.21,低于量表总体平均数40.1分。这表示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虽然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不可否认,孤独感仍然困扰着大学生。这是因为大学阶段是个

22、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离家求学,地理的迁移和环境的改变打破了已有的社会关系网和人际资源网,使亲近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孤独感11。但与此同时,现有的大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加入各种社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交谈等,从而使大学生在新的学校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疏远感和孤独感就会有所减少。4.1.2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4.1.2.1孤独感的城乡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孤独感在城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谢稷光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19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存在不一致。但是农村大学生的

23、孤独感要强于城镇大学生,在这一点上,笔者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是完全一致的。农村学生得分之所以高于城市学生,可能是由于大学一般都设立在城市中,大学环境较为城市化,因此,城市背景的大学生显然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同学交往、学校生活等也更能应付和处理;而农村学生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在城市求学过程中,生活环境与以往的差距较大,并且对于一般的人际、生活事件处理起来要更难,容易形成社交困难及人际适应不良,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难以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尤其是家庭条件贫寒的农村学生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把自己置身于孤独的情境之中,从而引发孤独感。4.1.2.2孤独感的性别差异 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孤独感差异并不显著,男生

24、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这与韦耀阳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4结果一致。男生的孤独感强于女生可能是由于女生的独立意识不强,倾向于找一个或多个固定伙伴共同参与活动,并善于用哭泣,向人倾诉等应对策略,这些因素会有利于女生减少孤独感。 4.1.2.3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由表4可看出,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较非独生子女强烈。这是因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其依赖性很强而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差,容易产生自私,孤僻等心理缺陷;而非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分享意识,因此不容易产生孤独感。4.1.2.4孤独感的年级差异 由表5可知,孤独感在年

25、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三,大一。这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不一致。陈舒、张学艺在徐州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相关初探20中指出:从宏观上讲,新生的孤独感显然要高于老生;从微观上来看,孤独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降低,到大四为一个最低点。4.2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分析4.2.1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概况分析 由表7可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的平均得分为68.81,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这表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还不理想,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并且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如下,由于

26、社会环境中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消极的价值观被不少学生认同,衡量某一事物通常以能带给自己利益的多少为标准,而忽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意义8。基于此,部分学生产生了看重钱财,崇尚权势,淡薄友谊等不良思想,从而造成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偏低。4.2.2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分析4.2.2.1人际信任的城乡差异分析 根据表8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城市学生的人际信任度略高于农村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的环境较为城市化,城市背景的大学生显然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适应性问题少。而农村学生刚来城市,在一个与以往生活差距较大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心理防御提

27、高,因此人际信任度较低。4.2.2.2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人际信任度上,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从统计结果看男生分数略高,这与郑信军151998年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男生人际信任度稍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交际范围比男生小,交往过程中更具有感情色彩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像男生那样很快结交新友,并完全信任他人,因而她们的总体人际信任水平比男生低。4.2.2.3人际信任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10可知,人际信任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度略高于独生子女。我们猜想,这可能是由于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在入学之前过多的受到父母

28、的宠爱和保护,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心里蕴含诸多心理矛盾,产生自我防御意识,从而降低其人际信任度。4.2.2.4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分析 由本次调查可知,人际信任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一的人际信任度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大三、大四、大二。原因可能是,大一新生刚入校,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还不熟悉,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到了大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渐渐增多,发现身边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产生失望和失落情绪,与此同时不免产生戒备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其人际信任度,随着大学生活时间的增长,环境的熟悉,与同学和老师的了解逐渐增多,友

29、谊建立并稳定,自我保护意识开始逐渐减少,对社会现状和他人的抗拒性也开始下降,因此进入大三后人际信任水平有所提高,而到了大四这个特殊时期后,一只脚已跨出校门,耳濡目染的丑恶现象更多,使得大四学生不得不增加戒备心理,免使自己受到损害,因此信任度有所下降。4.3XX学院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孤独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其孤独感越弱。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个人的信任经验和个性特质得到交往对象的认可,因而产生信任行为,这种信任行为的重要表现就是对信任者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交往主体的信任度得到认可,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

30、了支持,其孤独感显然较弱4。简单地说,就是高人际信任度会扩大个体的人际交往范围,使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而降低孤独感。5 结论5.1 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虽然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孤独感仍然困扰着大学生。孤独感在城乡、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上均没有显著差异。5.2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还不理想,且与以往研究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在城乡、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5.3 大学生孤独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人际信任度越高,其孤独感越弱。6 对策与建议 我们不难看出,人际信任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从而提醒我们

31、,要减弱或消灭孤独这一消极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提高人际信任来寻找解决途径。首先,作为大学生,应主动调控自我,构建一个维护自我心理平衡,进行良好心理调适的保健系统。大学生要能够正确了解自我,恰当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鼓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一旦当抱负水平过高而使自己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要善于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而不可一味抱怨环境。另外,大学生应学会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社会责任感,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不做情绪的俘虏,而做情绪的主人。并积极参加形式多样、有张有弛的课余活动,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朗、乐观、坦率的性格,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其次,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把

32、握、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增加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自我情绪状态等学习项目。培养他们积极、健康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优化环境,营造真诚相待、宽松信赖的交往氛围,也是大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信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考文献 1刘娅俐.孤独与自尊、抑郁的相关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28-30页2田可欣,唐茂芹,吴昊.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初探.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5页3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

33、,1999,3.112-113页4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滨州师专学报,2004.6页5邓丽芳,王瑞,郑日昌. 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20-126页6黄才炎,言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页7居艳娜.孤独与存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大学生孤独现象的调查与分析.8杨忠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 社会学研究,1999,2.1页9俞国良,辛自强,罗晓璐.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

34、59=64页10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160-163页11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6页12邹弘.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59页13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1,24(4).442-444页14林丽,张建新.人际信任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02,3(10).323-329页15郑信军.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62-66页16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3页17百度.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市场分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