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tacdbu第四_讲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838446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tacdbu第四_讲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0tacdbu第四_讲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0tacdbu第四_讲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0tacdbu第四_讲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0tacdbu第四_讲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个点,则射线有_条,线段有_条; (2)若直线L上有3个点,则射线有_条,线段有_条; (3)若直线L上有4个点,则射线有_条,线段有_条; (4)若直线L上有n个点,则射线有_条,线段有_条 答案:一、12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上 外 3AB CD O CD EF 43 AB、AC、BC 6射线AF,射线AD,射线BF,射线BD,射线CF,射线CD 二、5B 三、6略 7(1)4 1 (2)6 3 (3)8 6 (4)2n n(n-1)4.2 直线、射线、线段(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9页至第13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

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2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3关键: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等动手操作的

3、数学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数学信息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 直尺、圆规、刻度尺、三根木棒(两根等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注: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新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

4、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30页所讲方法) 教师活动:打开电脑,演示尺规作图过程 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第130页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长短 (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学生活动:通过上面

5、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板书:(1)ABCD (3)AB=CD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上一点M,移动线段AM到线段MB上,当AM与MB完全重合时,线段AM=MB,此时点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 板书: AM=MB=AB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板书: AM=MN=NB=AB AM=MN=NP=PB=AB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完成课本第132页思考题 (2)提出问题: 由这个思考题,你

6、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活动: 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注: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作业布置

7、 1课本第133页至第114页习题42第5、6、7、8、9、11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1如右图,把河道由弯曲改直,根据_说明这样做能缩短航道 2画线段AB=50mm,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得5AC=2AB,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得AB=10BD,那么CD=_mm3如右图,AC=CD=DE=EB,图中和线段AD长度相等的线段是_以D为中点的线段是_ 二、选择题 4比较线段a和b的长短,其结果一定是( ) Aa=b Bab Cab或a=b或ab 5下列四种说法:因为AM=MB,所以M是AB中点;在线段AM的延长线上取一点B,如果AB=2AM,那么M是AB的中点;

8、因为M是AB的中点,所以AM=MB=AB;因为A、M、B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M=BM,所以M是AB的中点,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三、解答题6如下图已知线段a、b、c,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c(用尺规和刻度尺两种方法)7如下图,四条线段AB、BC、CD、DA,且ABBCDACD,用圆规比较图中的线段大小,确定出A、B、C、D四点的准确位置,再用刻度尺量出这四条线段的长度 8如下图,长方形的长为3cm,宽为2cm,用刻度尺作出每条边上的中点,并顺次连接它们,猜一猜能得到什么图形,并度量验证你的猜想 答案:一、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35 3DB、CE AB、CE 二、4D 5D

9、 三、68略4.3.1 角的度量(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7页至第13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

10、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

11、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1平角=_,1=_,1=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

12、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8;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

13、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1如下左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学表示的角,改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 2将上右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134BCAABC 3()=_=_;6000=_=_ 二、选择题 4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 A150 B165 C135 D120 5下列各角中,不可

14、能是钝角的角是( ) A周角 B平角 C钝角 D直角 三、解答题 6计算: (1)5328+4732; (2)1750-327; (3)15245; (4)31425(精确到1) 7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8想一想,做一做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在下图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答案:一、1ADE,BDE,CED,B,AED 22 5 BCE BAC BAD 375 450 100 () 二、4C 5D三、6(1)101 (2)1423 (3)77 (4)62024 730,0,120,90 8略4.3.1 角的度量(2

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量角器测一个角的大小,能借助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及用量角器画出一个给定度数的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熟悉并理解画法语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课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测量角的大小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不同方法间的差异,能够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会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难点: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关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

16、,才能熟练掌握画图步骤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投影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请学生观察图形(如右图) 2提出问题: 你知道五角星的五个角是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新授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交流测量角的大小方法,可借助三角板估计角的度数,或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教师活动: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方法,并请学生说明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评价 结论:每个角均为36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提出问题: 你能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36吗?能画一个角等于108吗?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板书演示画图过程,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巡

17、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2)提出问题: 你能用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吗?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 教师活动:指导个别学生画图,评价学生的画图结果 2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探究:已知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 学生活动:先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课本第139页探究内容,动手画图,小组交流解决疑难,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画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然后板书演示画图过程(画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画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量角器量AOB与AOB,看一看度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任意画一个钝角AOB,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AOB 师生互动:教师在黑板上画钝角

18、AOB,请一个学生板书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其余学生画图 请同学们用三角板画出(1)15;(2)75;(3)105;(4)120;(5)135的角 教师活动:在学生活第5单元 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第十一课 关心社会 亲近社会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能力:具备初步的明辨是非、辨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懂得社会生活的发展性和复杂性;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二、教学重点 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三、教

19、学难点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自觉抵制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四、课前预习:1、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出身边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并探讨发生变化的原因?2、社会发展对中学生个人素质提出了什么要求? 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哪些? 3、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哪些作用?应该如何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4.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我们应如何应对?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初步感悟(约1分钟)社会像一本无字的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依靠和归宿,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的关照、老师的叮咛,独立地面对社会

20、生活的考验,走进社会大课堂。我们或许还有些不安,有些彷徨,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迷失方向?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担当起怎样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板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初步感悟,整体感知所学内容。(二)分组探究,小组合作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目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约5分钟)情境活动一: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在我们的周围。学生阅读p13材料和正文,然后谈一谈:(1) 请你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近几年来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2) 近几年来,你所在的村庄或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3) 现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日新月异?(让学生自读教材,思考讨论,举例说明。教师巡视,适时点拨,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总结。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学生可能想的不全,要结合九年级知识给予补充。如: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三个代表的正确指导等等。)板书: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发展变化的情景活动二:(见教材P14页)(大约5分钟)活动目的:本活动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词汇的更新中认识社会的发展。政治生活领域: 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三个代表 先进性 经济生活领域:小康 电子商务 黄金周 家政服务 楼市文化生活领域:上网 mp4旅游 数码相机 休闲 3G手机 休闲娱乐生活:休闲旅游 休闲度假村 农家乐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进一步了解感受社会生活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