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怎样教育好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909049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教育好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教育好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教育好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教育好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二、走进天津谦祥益相声馆2011年8月23日,我实践小组来到天津谦祥益相声馆。在那里我们有幸认识到相声界的知名人物马三立的徒弟尹笑声还有具有诸多相声经验的佟守本老师。两位老师专心的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相声的知识。佟老师说相声来源于生活中的某个片段,经过实践-更改-被大众接受三步,形成了舞台上的相声。谦祥益相声表演团队由最初的9人扩展到现在的31人,队伍在不断扩大,注入的新鲜血液中有曲校毕业的学生、本科毕业生(包括天大,师范的学生)、研究生等,更有于丹的加入,增加了活力。目前对演员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提高演员自身素养,锻炼演员基本功的积蓄,希望新加入的成员的创作

2、能力、实践经验能够多多涌现。尹老师热情的向我们讲述了有关相声方面的知识,但更多的他指出了现在相声界里出现的危机,他说:有的人把一个段子说臭了,为了求新又去翻老段子,有时甚至会选择那些曾因趣味低下而被抛弃的货色,让这些低俗段子得以重见天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相声是远离普通观众的,现在很多人听到传统相声还觉得很新鲜,当他们在剧场里大量接触到那些“脏活”、“臭活”时,或许会以为传统相声就是这样,有些人可能因此而远离剧场,远离传统相声。此外,有的人将网络段子嫁接到相声中确实会因为接近生活而让不少观众会心一笑,用它来点缀一下,烘托烘托气氛,未尝不可。但现在有很多年轻相声演员过分依赖网络,为了追求包袱

3、多,有时候,一段相声就是几个网络段子的组合,可是这些段子并不一定适合相声三翻四抖的规律,它们的加入反倒搞坏了传统相声的味道。拜访结束时,老师们还鼓励我们说,这个活动好啊,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了解咱们相声,还能发扬咱们这门艺术。你们以后多来听听,对自己有好处啊!老师们的热情招待,让我们感激不尽,老师们的朴素话语让我们感触尤深,尤其是尹老师讲到的有关传统相声的危机。面对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很多人选择听相声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听众的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发展,相声本是一门艺术,它传播的不仅是欢乐,也传播着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感染着我们这些忠实的听众,对那些玷污传统文化的段子,我们应该严厉杜绝。突然我

4、们感觉到这次活动的重要性,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八人团队,但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声,发扬传统相声。第三站: 感叹任金生老师的毛猴艺术一、毛猴简介:毛猴,自然界的小精灵,它的机敏、活泼,透着一种天然情趣。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毛猴周身的东西全是中药。它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冬去春来,绒毛逐渐退去,花骨朵慢慢长成朵朵美丽的玉兰花。这带绒毛的毛骨朵,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真是妙用。毛猴的头是用蝉蜕的头,

5、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毛猴有时会带斗笠,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粘结起来的东西叫白鸡,也是一味中药,真是出自天然,天然妙用。如此看来,这毛猴的首创者熟知中药,并与中药材有着密切的接触。二、毛猴的诞生相传清同治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帐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帐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拿给师

6、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帐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三 、小毛猴,大艺术今天我们来到了天津民俗博物馆里的任金生毛猴工作室, 在电视上见过任老师的样子,见到了真人我们都很激动。任老师亲手制作的毛猴不光形态逼真,连神态也很逼真, 我们都被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震惊了。下面是任老师亲手制作的毛猴:第四站: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一、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简介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制作方法为“半印半

7、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二零一零年五月九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

8、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二、感受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气息2011年8月24日,收拾好昨天的心情,迎来了新的一天。一大早,我们乘车一路颠簸来到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博物馆采用古建筑形式,门面气势磅礴,孕育出了一股古文化气息。我们来到展区,有幸见到了博物馆馆长,我们向馆长介绍了我们活动的概况,他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与我们在博物馆门前拍照留念,还交代馆内的讲解员,要认真为我们讲解。看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年画,我们为之折服,博物馆展出了制作木板年画所需要的工具及各种年画珍品等,展厅依照年画题材配合展览,设计了呼应年画作品的实体景观,还原了

9、年文化的民俗民风,使展览内容更加立体生动。馆内讲解员王姐,为我们热心介绍着每个展厅,据王姐介绍,一个年轻的画工要把彩绘着色的活儿做好做细,一般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来锻炼,其中还不包括雕板制作等复杂的工艺。也就是说,培养年画工艺的接班人决不是短期的行为。此外我们还了解到,杨柳青木板年画出现了很多问题:1. 师傅戴徒弟的脆弱传承杨柳青年画工艺是一中无形的文化遗产,而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如何传承下去。由于杨柳青年画一直沿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传承方式,其生命力也就相对较为脆弱。我们走访中了解到,目前这些年画作坊的传承方式仍旧是师傅带徒弟,多则十几个,少则两三个。这样单纯的师傅

10、带徒弟的做法,对于培养这样一门民间艺术的接班人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面对这些问题,现在天津市政府,已经开始加强教育,培养相关人才,从小让生活在周边地区的孩子们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了解杨柳青年画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将来积极的投身杨柳青年画的学习和传承。另外,编写杨柳青年画教程,让民俗文化走进大学课堂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为此,南开大学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大专培训班,从杨柳青挑选学员,由专家教授和民间艺术家组织教学,旨在培养一批既有传统民间技艺,又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2、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2004年杨柳青年画业协会成立,为了加强各年画作坊间的交流,协会举办了杨柳青年画艺术交

11、流展,展出了杨柳青主要作坊、画店的近百幅年画精品。老艺人没有知识产权的观念,蝙蝠、如意、寿桃等特定事物为人们模仿很正常,但在市场竞争下,促进手工艺人间的交流并严格保护作品的著作权,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交流与借鉴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有益,但是竞争对手如果直接把画样拿来复制就无法接受了,如今画师工艺水平相差不大,如果辛苦构思创作的画样被人模仿出售,这种损失很难承受。当然,保护民间文化的过程中肯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绝对不是我们想像就可以想像出来的,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民间文化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想要生存下来所面临的多种困难,也看到了政府在这些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

12、,但是措施总是滞后于问题的出现的,我们认为,政府在抢救这些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能够让这些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精华能够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让这些老的民间艺术在政府的扶植下能够独立行走,毕竟总是依靠政府的政策,民间文化是很难被保护下来的,只有找到民间文化适应这个时代的角度,让民间文化继续发挥他的作用,才能真正的做到保护和发展。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正是政府已经调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教授应该做的事情。第五站:孟永泉蛋雕工作室一、蛋雕简介:蛋雕是近年来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蛋雕工艺品有多种,一种是用雕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鸡蛋壳上雕刻人物、山水、

13、花鸟等图案,图案成形后其效果类似于美术中的素描或线条勾勒;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蛋雕作品完成后,还要进行清除蛋液、消毒等处理。由于禽蛋壳比较薄脆,在上面进行雕刻难度很大,因此目前蛋雕在市面上还不多见。远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当时在北京一带更是流行此风,而且用量也相当可观。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红色染过的鸡蛋,称其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