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909987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拿钱。(2)老翁这才害怕起来,可这头求饶。11.不摆官架子,平等待人,有容人、容事的度量。12.略(可以从景物描写、人物神态、精神面貌等方面入手。)22短文两篇1.(1)馨(2)牍(3)淤(4)蔓(5)亵(6)濯2.(1)出名(2)这(3)大(4)立(5)应当(6)多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示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6.“爱莲”这一主观感受 菊花

2、牡丹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7.文中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种种美德,以孤傲清高的赏菊者和追名逐利的赏牡丹者衬托爱莲的作者。通过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8.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等。(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9.(1)听说(2)回头看10.(1)空的时候是斜的,水适中的时候是正的,水装满的时候就倾覆了。11.为了验证宥坐之器是否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12示例: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13.略(可以抓住动词“上”、“入”和颜色“绿”、“青”展开描述。)23核舟记1.(1)顺着、就着(2)赠(3)满(4)挑选2.(1)诎屈(2)衡横(3)甫父

3、(4)有又3.(1)幅(2)根(3)个(4)扇4.明 魏学 张潮 虞初新志5.(1)大约(2)靠近(3)像(4)举(5)平(6)清楚明白6.(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2)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7.说明雕刻技术的娴熟高超。8.体积小、内容多、技艺巧。9.(1)全、都(2)对感到奇怪(3)(腰、背)弯曲(4)总是10.从前有个人拿着一匹布昂,让裁缝剪裁做衣服。11.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对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觑觎之心。12.示例:(1)要善于体察对象,把握特点,随机应变。(2)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4、。13.略(仔细观察,按照一定顺序介绍即可。)24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2)憎恶(3)兴起(4)这2.B 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4.鳏寡孤独 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2)(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8.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

5、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9.(1)信(2)通“悦”,高兴(3)如果(4)所以10.(1)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问候)威后。11.“本”指民;“末”指君12.是一个洞悉政治民情、固有高度民本思想的人。13.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写即可。)25杜甫诗三首1.(1)眦(2)溅(3)逾(4)戍(5)妪(6)咽2.(1)指天地、大自然(2)信(3)心胸摇荡(4)简直3.诗圣 诗史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1)逃跑(2)还能够(3)完结(4)形容低微、断续的

6、哭声6.多么。加强感情色彩,渲染出县吏的横蛮和怒气、老妇的悲苦和无奈。7.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8.示例: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客人你走时只有我老头儿送行了。战争让我们家四口卷进去了,凄苦悲愤,向谁说呢?(要结合当时的情景去揣摩想像,言之有理即可。)9.秋色浓重,秋叶凄清,景物萧瑟。10.提示:这种抒发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后因看到明丽景色而不胜惊喜的感情变化11.示例:(1)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2)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3)春风送暖柳先舒单元复习1.(1)计划(2)亲近而不庄重(3)少(4)零数(5)靠近(6)眼角2.(1)要,通“邀”,邀请。(2

7、)诎,同“屈”,弯曲。3.(1)交错相通 运输事业(2)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3)不要说,不必说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4.C 5.(1)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6.杜甫 唐朝7.(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8.(1)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2)往来人物的博学;(3)主人生活的高雅;(4)主人抱负的远大。9.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10.略(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11.(1)距离(2)到(3)左右(4)恰巧,适逢12.(1)那些人家

8、都各自赠送了食物给他,他自己背着这些食物回家。(2)那时候已经万念皆空,心都像已经死掉了一样。13.(1)物质(客观)方面的原因:井底气温比较温暖,有食物充饥、水果解渴;(2)精神(主观)方面的原因:心里只想着家中老母亲需要奉养,这一信念支撑着他。14.他是个有孝心、有毅力的人。启示:做人要有孝心。(或: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念,坚持不懈。)15.“都”字流露的是对诗人对春来过晚、花开得太迟的遗憾和抱怨之情。“惊”字表现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纯色的萌芽和新奇之情和惊喜事情。16.这两句主要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拟作人,使雪花也仿佛具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心(运用移情手法,

9、把诗人嫌春色来得太晚的心情转移到白雪上),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色似乎也给人以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出了热闹而喜悦的气氛。17.略(横线上可以填“才学、品格、善良等”词语,可以通过叙述故事来体现,也可以围绕中心,旁征博引来阐述。)第六单元26三峡1.A 2.(1)毫无(2)太阳(3)有时(4)白色的急流(5)很、非常(6)消失3.C 4.(1)猿鸣三声泪沾裳(2)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3)郦道元 水经注5.C 6.(1)(白帝城和江陵)两地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悬泉和瀑布,在山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

10、味。7.秋季。霜、寒、肃。8.夏季:迅猛湍急。春冬:秀丽奇绝。9.(1)美(2)多次(3)离开(4)巧妙10.B 11.(1)梅花被寒冷所抑制,和兴华、桃花相继开放。(2)这种乐趣(指)留给山僧、游客享用,怎么能够问世间的俗人去说呢?12.示例:皎洁的月光下,绿条柔枝清扬,静静的花儿莞尔一笑,笑这月儿的深情。连绵的群山斜卧西边,在入境的水映下了美丽的倩影。13.略(提示:抓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

11、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课外古诗词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

12、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约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论诗 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6愀瀀栀琀洀氀退騀絾/前台访问/search.html?vt=list&d=2&p=0&hotKeyword=%E7%AE%A1%E7%90%86%E5%91%98&fileType=7&t203.208.60.1200宼驪攀瀀栀琀洀氀/前台访问/search.html?vt=list&d=-1&p=0&hotKeyword=M4021&fileType=3&t=&u=-1&n=203.208.60.620彀毰攀瀀栀琀洀氀/Ge前台访问/p-7928.html111.225.148.1190彀侙攀瀀栀琀洀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