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网上教学活动基本情况汇报20572.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985922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网上教学活动基本情况汇报2057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网上教学活动基本情况汇报2057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网上教学活动基本情况汇报2057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网上教学活动基本情况汇报2057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网上教学活动基本情况汇报2057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的法律,使中国义务教育的实施第一次在法律上得到保障,是对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地位的充分肯定,拉开了中国教育法制化的序幕,因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一页,中国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新时期。为了新时期建设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社会的整体改革发展。3.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微观变革阶段(19932000)这一阶段“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政府主导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向。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2、纲要第7条规定:“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素质教育概念在政府文件中的经典表述。1993年3月24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认识人才观、质量观,通过改革来化解矛盾。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3、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目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1998年,国务

4、院批转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落实中共中央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4.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深化阶段(2001至今)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并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

5、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4455该文件对基础教育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之策,对素质教育、教师教育体系、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学制及办学体制等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又一个新时期。在此背景下,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规定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水平、高质量,其中首先是义务教育的质量。为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该计划对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队伍、民办教育等薄弱环节作了强调。该计划的制度创新涵盖面广泛,又提出深化改

6、革的具体措施,并对由制定计划起到202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性质和任务作了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有机组成的整体。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各类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533可见,把控教育领域发展的平衡并明确教育发展的阶段目标,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化解各种矛盾,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是这一阶段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素质教育是决策层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

7、出:“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6617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普及性和人本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其内容是人一生发展中最起码、最必须的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其他层次和种类的教育和培训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的。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决定其面向每一个适龄儿童,在当今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8、基础教育唯有达到普及性和高质量,才能体现它的重要价值。基础教育的人本性强调并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确保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使其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上述三个本质属性规定和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三十年来基础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它从本质上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上努力。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脉络,是以一系列政治变革和政策调整为先导的,它对基础教育事业产生着重大和直接的影响,也使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阶段呈现鲜明的政策导向特征,而教育实践领域的呼应则有一定的时间差。二、社会整体转型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积淀与集聚在社会整体转型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在

9、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若干问题:既有历史上尚未解决问题的积淀,又有现实中新出现问题的集聚。反思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化改革和促进改革的健康发展。大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认识。1.目标问题:数量与质量的冲突党和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视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事业,更把基础教育放在全部教育更为优先发展的地位,但现状与要求之间,还有很大距离。如对基础教育事业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其社会公共利益的未来性理解尚待深入。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数量发展是基础教育变革的重头戏,其中一大突出的表现就是普及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达标率的制定上。但仅有数量的发

10、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它更需要有质量方面的追求。“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深化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质量。而在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中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时往往顾此失彼。要协调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就要对基础教育的价值重新加以审视。其性质决定了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性教育。对于哪些是中小学生的基础素质及其确定的依据,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明确与论证。2.动力问题:草根与精英的分岔在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常常是由社会外部力量的推动,更多是由知识精英、政治精英和企业精英所规划和发动,教育内部动力缺乏甚至缺失,导致基础教育改革缺乏内生性、系统性、全局观和协调性。在此状态下,基础教育的改革难

11、以到位,其变革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教育决策和立法如果不与民主和科学的程序紧密结合,就会严重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只是按自上而下的变革路径强力推行,很可能会让一部分师生游离于变革的主体力量。由于基础教育变革的目标有短、长之别,不同的利益群体(如个体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局部与整体、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等)试图通过教育改革达到的目标也有区分,因此,如何凝聚改革共识,化改革阻力为改革动力,特别是畅通民间的改革话语,更成为当务之急。要特别关注变革系统中每一种正在逸出主体力量的因素,真正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必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在预期的或非预期的千变万化中,拥有清醒的自主意识、应对策略和统合智慧。3.功能问

12、题:传承与创新的对峙马克思认为,对于处于人类发展链条的某一个环节上的每一代人来说,他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585。应当深入研究并把握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必须明确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一样,都包含精华和糟粕,涉及基础教育的创新,还应结合传统教育加以审视。目前基础教育的创新,不免名称上的标新立异或形式主义,时有浮躁、浮夸现象发生。在实用价值观的制约下,不辨问题之根由,不明目标之取向,偏重于操作技术的花样翻新,甚而导致南辕北辙,难怪有学者疾呼教育革新者亟需补上教育史课程85。中

13、国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以及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对该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力求使改革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4.路径问题:渐进与突变的博弈按系统论的视角,中国社会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的复杂系统,维系这一系统并使之获得发展要靠有效的变革系统。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也表明,从整体而言,中国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走稳步渐进之路。其中,要解决好渐进和突变的关系,既不稿“一刀切”,也不搞“大跃进”。同样,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基础教育,也要解决好其发展的渐进和突变的关系。在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只有切实创造条件,掌握渐进和突变的节奏,才能使教育事业持续向均衡、优质方向发展。要注重基础

14、教育改革进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发展中的重点问题,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综合平衡改革的速度、广度与深度,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使改革的各种博弈力量形成合适的张力。5.性质问题:事功与立人的抵牾教育要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这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基础教育更应如此。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时矫枉过正则易引发事功与立人两者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基础教育变革中尤其要注意把握两者的互动和平衡。每个人所应走的道路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找到的,它或许需要人为之奋斗终生。学生首先应该做的,是去尝试和体验自己要学的东西和要干的事。基础教育具有特殊性,

15、一切都要与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以避免因教育远离生活而导致的空洞化、抽象化和苍白化。师生应在立足工具价值基础上凸显生命价值,理解生命的尊严和丰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唤醒、激发、促进另一个生命成长、完善、提升的过程。既然生命是人类发展的基础,那么对生命而言教育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立足于人性,引领学生成为能拥有真正的、丰富的生活方式的人。教师的终极指导是让学生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导者,从而发挥基础教育的长远辐射效应。 三、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中问题性质的再认识1.变革方略的整体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9这是执政党

16、对世界和中国社会作出的时代判断。中国社会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加速发展,已从相对缓慢、稳步发展时期转向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和取向多变的发展时期。社会发展整体性变革的时期,也要求基础教育界“广泛而深刻”地整体性变革,从而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和社会的需要。变革方略的整体性要求人们应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思考中国基础教育,从而全面、综合、系统地发展中国基础教育。世界是一个整体,要求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应与世界基础教育发展变革趋势相呼应;社会是一个整体,要求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应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自然是一个整体,要求中国基础教育使当代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人是一个整体,要求中

17、国基础教育事业应以人为本,视人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基础教育变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教育系统本身等各方面的问题。教育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各国通过立法来推动教育变革,一方面彰显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并非单纯的教育事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同时,基础教育的变革除了自身各要素的协调外,还要与其他教育系统通力协作。要强化教育系统的自觉和自为意识,确立世界、社会、自然、个人及教育自身五位一体的系统改革观,统合各类发展资源和变革力量。2.变革价值的基础性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具有基础性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

18、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16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104国家法律文本确立了基础教育的根本价值,这无疑奠定了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基础。对于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定位,有学者强调:它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肓,不是直接

19、培养政治上、管理上接班人的教育;它是为培养合格劳动者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直接培养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它是为培养专门人才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直接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直接去改造世界韵教育;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限制学生的片面发展的教育;它是公平的普及性的教育,不是选择性的等级性的教育;它是强迫性、义务性、公益性的教育,不是产业性的收费性的教育;它是关注生命价值与意义提升的教育,不是漠视生命的工具性的教育。但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违背基础教育根本规定性的现象,已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112可见,基础教育是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素

20、养的基础性、服务性事业,是为生命个体奠定文化知识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慧和濡养精神的教育,是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3.变革深度的转型性变革的转型性表现为由过去主要是计划经济、行政力量的机制转向当今的灵活开放、多元协调和全面系统的发展机制。具体到教育领域,这种转型性变革有诸多表现:从领导决策机制方面来说,由行政权力机构的决策机制转向决策咨询机构与行政权力机构联合的决策机制;从教育经费来源方面来说,由政府统拨、统配转向来源渠道多样化和经费配置的多极化;从办学机制方面来说,由政府统管转向由市场调节的灵活的市场化办学机制并建立国内外教育市场规范运行机制。有学者分析了当前关涉教育变革的六

21、大类相关产业:第一大类是投资办学类;第二大类是与中国学生出国相关的系列市场;第三大类是收取高额会务费、买卖入场券的论坛和中小学的“教学大奖赛”;第四大类是以教育科研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为名所进行的名利交易;第五大类是以宣传媒体和出版行业为主的营利行为;第六大类是久禁难止的正规学校的乱收费。12135-136在实施基础教育深度变革之际,应通过立法等手段建立规范的、符合基础教育特性的机制。4.变革评估的针对性对基础教育变革评价的一大误区是重物质、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使教育日渐远离其培养人的精神为核心的旨趣,造成评估的针对性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中,效率至上成了一种

22、普遍的追求,受此影响,在基础教育变革评估方面表现为重效率轻公平,导致评估缺乏合理的弹性。变革评估的效果要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进行检验,对基础教育变革评估也应有标准意识,并予以落实,发挥出变革评估的应有作用。相应的变革评估与之不相配套,导致变革的评估标准比较粗糙,只有细化标准,才能促进变革目标的实现。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处理事情时往往重视人而忽视对事的把握,致使变革评估标准难以真正落实。这些都是变革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诸如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等实质性的工作亦需同步跟进。同时还应有相应的变革评估标准对学校结构、课程编制以及教科书等进行评估。这些都可以有外显的标准进行衡量,

23、当然,仅有外显标准的基础教育变革还不够,应使外显标准内化为变革主体的自觉准则。5.变革问题的复杂性基础教育改革问题具有复杂性,因为基础教育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教育系统本身等方方面面,基础教育问题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种广泛的社会问题。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全力的推动。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认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1326应对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乃至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进行全面审视与科学把握,只有认清基础教育变革问题的复杂性,才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避免机械化、简单化和技术化的倾向,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变革的目

24、标。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压力社会和消费社会,这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呈现复杂化的态势,也使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消极的副作用,表现在:过度强调“为财富而生存”,人的精神陷于缺失;过分强调自我,人的利他性微弱;过度学习、盲从西方,自身认同感丧失;片面理解现代化,无视传统等等。同时,变革目标、变革过程和变革主体利益等多重矛盾的纠集,更加深了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复杂性。6.变革过程的持续性变革是学习和改变自身的过程,从而使人们转换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取得变革之前所不能取得的成果。视变革为“事件”,是对变革认识的一种简单化,缺少对变革形态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的理解。变革是一

25、个过程,是一个离开当前状态不断向新的状态转换进发的过程。当前状态,即现状,既孕育着变革的动因,同时也包含着阻碍变革的可能。而在现状中遇到的机遇或问题是诱发变革的因素。反之,现状中给人们以实惠、安逸、熟悉和稳定感的东西往往成为变革的阻碍因素。变革通常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变革过程中,变革主体身处旧的系统、流程、组织构架、处事态度和方式与新的系统、流程、组织构架、处事态度和方式之间展开博弈之际,感受的常常是变革的阵痛,因为变革不仅意味着得到一些东西,也意味着失去一些东西。但同时变革主体的创造性也会被激发起来。在深度的变革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的物质技术层面,尤其要关注隐性的精神文化层面,否则变革将是

26、表面的,不可能持久。视变革是一个新文化不断生成的过程,意义就在于此,这样,基础教育变革才是一个有“根”的不断生长的过程,才能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相契合。 (本文承叶澜教授关心帮助,并得到匿名评审专家提出修改建议,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编:基础教育法规文件选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State Commission for Education(Ed.), Selected Documents of Basic Educational Regulations,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7、1988. 2本书编辑部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Editorial(Ed.),The CPC Central Commit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模拟实验大纲(1998年9月审定1999年秋季启用)财务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其主干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涉及大量的会计基本技能、计算方法和核算方法,这些都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层次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搞好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工作,促使各地电大积极开展会计模拟实验,特制定本大纲。

28、本大纲规定的模拟实验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三门课程。各地电大在开展上述三门课程教学的时候,除执行备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外,还必须同时执行本大纲,即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模拟实验。本大纲规定的模拟实验次数为必须完成的最低标准。本大纲只规定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用具和实验课时,实验资料由各地电大自行准备。每个实验所用资料的数据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相互联系的。基础会计实验一 原始凭证的填制(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确各种原始凭证的含义,掌握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及填制方法。(二) 实验要求根据所给经济业务填制有关的原始凭证,并说明所填制的原始凭

29、证是何种原始凭证。(三) 实验用纸支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惜款单。发货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领料单、收料单等。实验二 原始凭证的审核(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二) 实验要求对有关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三) 实验用纸存在一定问题的原始凭证。实验三 记帐凭证的填制(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根据不同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相应记帐凭证的方法。(二) 实验要求1、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分别填制记帐凭证;2、将填制的记帐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装订成册。(三) 实验用纸原始凭证若干张;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帐凭证;通用记帐凭证。实验

30、四 记帐凭证的审核(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记帐凭证的审核内容。(二) 实验要求对有关经济业务的记帐凭证进行审核,从中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三) 实验用纸存在一定问题的记帐凭证若干张。实验五 日记帐的登记(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三栏式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的登记方法。(二) 实验要求根据前面实验所编制的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并进行结帐。(三) 实验用纸三栏式现金日记帐三栏式银行存款日记帐实验六 分类帐的登记(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总分类帐和所属明细分类帐之间的关系及登记方法。(二) 实验要求1、根据永续盘存制的要求,依据有关经

31、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并以此为根据登记财产物资总分类帐户及所属的明细分类帐,并进行期末结帐(建议主要以材料核算为主):2、根据平行登记的要求,检查总分类帐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帐的平衡关系是否成立。(三) 实验用纸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总帐帐页、明细帐帐页。实验七 结帐和对帐(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帐簿登记的基本规则、结帐方法与对帐方法。(二) 实验要求1、月末,结出有关帐户的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2、年末,结出有关帐户的本年累计发生额及年末余额。3、年末,将本年末余额结转下年,开设下年新帐页。4、认真核对帐目。经济业务全部记帐后,帐簿记录与记帐凭证要相互核对,做到帐证相符;各种帐

32、簿之间相互核对,做到帐帐相符。(三) 实验用纸总帐帐页、明细帐帐页实验八 错帐更正(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错帐更正的各种方法。(二) 实验要求1、审核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并进行帐证核对,以检查帐簿记录是否正确。2、对查出的记帐错误,要采用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更正记帐错误的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等。(三) 实验用纸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总帐帐页、明细帐帐页。实验九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银行存款清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二) 实验要求1、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帐与银行对帐单进行核对,找出未达帐项。2、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

33、表;3、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三) 实验用纸空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实验十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运用(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帐务处理程序,掌握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及总分类帐户的登记方法。(二) 实验要求l、 设置总分类帐户并登记月初余额;2、 根据记帐凭证编制某一旬的科目汇总表;3、 根据某月的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帐,并进行结帐。(三) 实验用纸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总帐帐页。实验十一 会计报表的编制(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的结构、内容、编制原理。(二) 实验要求月末,根据企业总分类帐户及明细分类帐户的本月发生额及

34、期末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利润表)。(三) 实验用纸空白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利润表)。财务会计实验一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程序,掌握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方法。(二)实验要求(步骤)l、 根据实验资料设置有关总帐和明细分类帐,登记月初余额;2、 根据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有关记帐凭证,并根据有关记帐凭证和收料单等凭证登记材料采购明细帐;3、 根据收料、领料的业务顺序和收料及领料凭证,登记材料明细帐(只登记数量);4、 根据收料、领料凭证,按旬汇总登记原材料二级分类帐:5、 月末,为简化核算,汇总结转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成本

35、差异,并根据记帐凭证和收料凭证汇总表登记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帐;6、 月末,计算出原材料成本差异,并对本月的领料凭证分类汇总,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并据以编制记帐凭证,登记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帐;7、 根据记帐凭证登记总帐;8、 月末,结出所设总帐和明细帐的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进行对帐。(三) 实验用纸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帐凭证收料凭证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总分类帐帐页多栏式、数量金额式明细帐材料采购明细帐、座交增值税明细帐实验二 固定资产增减、折旧的核算(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固定资产增加的途径和减少的原因,熟悉固定资产折旧的各种方法,掌握固定资产总分类核算的帐务处理。(二) 实验要求l、

36、 根据实验资料提供的固定资产卡片,确定应计折旧范围,采用规定购方法,计提企业本月固定资产折旧额;2、 根据固定资产增减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进行会计处理。(三) 实验用纸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实验三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程序,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计价方法和帐务处理。(二) 实验要求根据实验资料所提供的投资协议、被投资企业的各年损益表等资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业务编制记帐凭证。(三) 实验用纸收款凭证、材款凭证、转帐凭证实验四 应付工资核算(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比较企业不同的工资计算方法。(二) 实验要求撰写工资分析报告(将不同企业工资计算方

37、法结合起来,做案例分析,进行优缺点比较)。(三) 实验用纸分析报告用纸三栏式总分类帐帐页实验五 座付债券核算(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应付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和应付债券的核算。(二) 实验要求1、 根据实验资料开设“应付债券”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2、 根据实验资料所提供的债券票面利率、发行日市场利率等完成有关原始数据的计算和有关原始凭证的填制,并据以编制记帐凭证;3、 根据原始凭证、记帐凭证登记“应付债券登记簿”、“应付债券”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并进行结帐。(三) 实验用纸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分类帐帐页、备查帐簿实验六 所有者权益核算(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公司制企

38、业所有者权益的取得或形成及其减少的凭证手续,掌握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帐务处理方法。(二) 实验要求1、 根据实验资料开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总帐;2、 根据实验资料所提供的营业执照、投资协议、接受投资凭证等资料编制记帐凭证;3、 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总帐,并结帐。(三) 实验用纸收款凭证、转帐凭证总分类帐账贞实验七 营业收入核算(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在各种结算方式下销售的特点、入帐时间及应使用的原始凭证,掌握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核算方法。(二) 实验要求1、 根据实验资

39、料提供的原始凭证确认销售收入,2、 根据记帐凭证,登记产品销售收入明细帐:3、 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他业务收入明细帐。(三) 实验用纸实验八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内容及编制方法。(二) 实验要求根据实验资料,编制现金流量表(三) 实验用纸空白现金流量表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2、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

40、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3、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它是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必然要研究人性。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各位学员务必弄懂每种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方式)。4、“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为“理性人”、“实利人”或“唯利人”。它是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就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的一种人性理论。这一假设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

41、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去努力工作。5、“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为“社交人”。它是假设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固然可以受到鼓舞,但不能忽视人是高级的社会动物,与周围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的一种人性理论。这一假设来自霍桑实验,其核心思想就是: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6、“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是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提出来的。自我实现

42、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人才会感到满足。它假设人性是善的,只要能充分发挥人性的优点,就可以把工作搞好的一种人性理论。7、“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即权变人,它是假设随着人的发展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出多种多样的需要;各种需要相互结合,形成了动机和行为的多样性,掺杂着善与恶的混合的一种人性理论。这种假设是薛恩等人在20世纪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是: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个体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

43、部门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8、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指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由此出发,建立或考察人本管理,都要从分析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开始,确定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基本内容,建立人本管理体系。9、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理论主要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

44、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参见教材第2734页,各位学员一定要系统掌握)。10、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1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HRP),是指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和重要领域,其目的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12、工作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分析是对整个国家与社会范围内各个岗位工作的分析。狭义的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

45、析,是对某一企事业组织内部各岗位工作的分析,即分析者采取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每个职务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解、比较与综合,确定该职务岗位工作的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的过程。本书的工作分析主要指后一种。13、任务、职责、职位、职务、职业、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任务是指工作活动中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要素集合。 职责是指某人在某一方面担负的一项或多项相互联系的任务集合。 职位俗称岗位,是指某一工作班制时间内某一人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 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 职业是指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工作要求相似或职责平行(相近、相当)的职位

46、集合。 职业生涯则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的集合或总称。14、工作评价:又称职务评价,即依据工作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对职务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的程度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的活动。15、市场定位法:是以市场平均工资为参照决定各职务价值的方法。其操作步骤是:首先从所有职务中选出50%60%的代表职务,然后作市场调查,获得每个代表职务的市场价格及市场平均工资,最后在此基础上决定每个代表职务的价值大小。市场定位法的优点是客观性强,不足之处是不能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价值大小。16、定员管理:简称定员,指企事业组织在用人方面的数量界限,是企事业组织根

47、据工作目标、规模、实际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确定一定人数的过程。17、招聘:是指“招募”与“聘用”的总称,意指为企事业组织中空缺的职位寻找合适人选。招聘和聘用之间夹着甄选。18、甄选:俗称选拔,是指采取科学的人员测评方法选择具有资格的人来填补职务空缺的过程。19、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也有人把心理测验叫心理测评。20、面试: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有关素质的一种方式。21、评价中心技术:简称评价中心,是一种以测评被测管理素质为中心的标准化的一组评价活动。它是一种测评的方式,不是一个单

48、位,也不是一个地方。在这种活动中,包括着多个主试采取多种测评方法对素质测评的努力,但所有这些努力与活动都围绕一个中心,这就是管理素质的测评。22、案例分析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教学和培训方法。它是把实际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编写成供学习者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互相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23、员工考评:俗称人事考评,简单地说,就是考评者对员工及其所干工作考查评定的总称。实际上是指考评者在一定的目的与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对员工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事实评判或价值评判的过程。24、考评的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考评的一致性(不因考评方法及考评者的改变而导致不同结果)和稳定性(不久的时间内重复考评所得到的结果应相同)。效度则是指考评结果与待考评的真正工作效绩间的相关程度。25、薪酬与薪酬制度:薪酬是企事业组织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它主要以工资(含奖励工资)和福利两种形式表现出来。薪酬制度也常称为工资制度,是指与工资决定和工资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方法,它包括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