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产品购销协议-电子商务协议-网站协议-采购协议.doc

上传人:小飞侠 文档编号:2996293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品购销协议-电子商务协议-网站协议-采购协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产品购销协议-电子商务协议-网站协议-采购协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六、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

2、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课件。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卡片)8127 1654 (25315)52、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

3、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形成板书: 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

4、编?个第一种解法:5个人1天编多少个?165=80(个)5个人4天编多少个?804=320(个) 1个人1天编16个, 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二种解法:1个人4天编多少个?164=64(个)5个人4天编多少个?645=320(个)(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第一种解法:1654=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1645=645=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6) 、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

5、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7) 、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3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 先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3台8小时铺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 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

6、)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六、布置作业练习二第4、5题。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及第10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5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二、.

7、学法引导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试算、讨论、感知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四、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课件、卡片、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卡片出示)31520 9001520458 160852、出示复习题: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种)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每人一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二)、探求新知 1、出示例2: 2、指名同学读题,对比复习题,组织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

8、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已知了什么,求什么?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并形成线段图并板书:每台8小时织?米 5台8小时织布160米,每台8小时织?米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感知算理。) 4、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怎样做? 5、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

9、=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板演成板书: 16058 = 328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试算,感知计算方法。)7、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1)、5台1小时织?米 (2)、 每台每时织?米8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然后自己在书上第10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形成以下板书: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

10、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讨论: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反馈练习:第10页“做一做”。 读题,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1只母鸡1个月下多少蛋”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试算,进一步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发展1、练习三第1、2题。2、对比性练习:练习三第4题。3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进

11、行分组练习,练习题目由各组任选一组。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第一组题目:填空: 第二组题目:判断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一、 素质教育目标1、 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3、 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

12、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

13、的数量关系。) (1)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2) 、 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三年级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14、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六、布置作业练习四第3题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素质教育目标:1、 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3、 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2)、这道题还可以怎

15、样解答?2、教学例4:出示例题(1)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 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讨论题:(3)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3、引导概括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4、综合与应用:(课件)5、板书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

16、题。(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562+56 78478168174 10010053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

17、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

18、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

19、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

20、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六、布置作业练习五第2题七、板书设计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四)、美育

21、渗透点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

22、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劳动合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