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传统的融合 尹鑫磊(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2班 吉林四平 136000) 指导教师:赵勃(讲师)摘要 管理传统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继承和发扬管理传统中具有现代意义的部分,转化性的创造中国管理传统,建设企业文化,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合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主要通过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执行操作层面三个层面来实现。其中,整合了传统“天人合一”观和和谐的确现代企业价值观,作为矫正“人治”传统弊端的制度权威的确立,“修已安人”传统下管理者个人的身体力行,“家”“国”背景下情感通融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几个基本方面。关键词 企业文化;中国管理传统;融合一
2、、 什么是企业文化1企业文化的定义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理念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建设自身企业文化便被纳入到众多企业的管理议程中。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观念,是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
3、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在组织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
4、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在打破国界,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 企业文化的构成企业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 精神文化层: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2) 制度文化层: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3) 物质文化层: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 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三者互相作
5、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 二、中国管理传统中华管理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体化管理、“安人”的管理和“中庸”的管理。一体化管理的思想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将不同领域的管理过程看作相统一,重在悟“道”,使行为符合道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以对人的教化、训练为起点,没有技术规范和职业规范,也没有理性化的职能分工体系;“安人”的管理以稳定、安定为最高价值,以协调、和谐和生存延续为最终理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中庸”的管理强调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管理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不“过”,在个人行为观念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 “外圆内方”之类的人生哲学和行为方式。 1.
6、 天人合一”的管理观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人生在世,人类社会不应违背自然和社会的“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由此形成传统管理思想的整体观,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过程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协调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2.“安人”的管理 即以稳定、安定为最高价值的管理。以协调、和谐和生存延续为最终理想。组织的延续和生存是最高价值。相应地,管理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逻辑或伦理是协调,是组织的延续本身。3.“中庸”的管理 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管理
7、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不“过”,“过犹不及”。在个人行为观念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 “外圆内方”之类的人生哲学和行为方式。三、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传统的融合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同时,融合中华管理传统,建设成功、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基本的、共同的五环节和方面着手。1. 整合了传统“天人合一”观和和谐观的现代企业价值观整合了传统和现代的企业价值观,一方面要反映现代社会经济观念、科学理性观念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吸取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民族传统的、在现代社会仍有激励、鼓舞作用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没有现代因素无法反映当代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无法与企业的生存体验结合起来;而传
8、统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它能够从深层次发挥激励和鼓舞作用。只有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作用。进入21世纪新的好展阶段,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更适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以济、追求高效率、高速成长的同时,树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企业与环境共生存的观念,认识到无节度滥用科技手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仅在科学技术的采用上,在现代管理科学运用于对现实的人管理过程中,“天人合一”观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技术理性、功利理性和物竞天择、自由竞争观念的支配下,西方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无视人的价值、无视企业的社会性、以人为纯粹工具的发展过程。在此意义上,“天人合一”、“唯
9、人则天”的思想,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价值追求。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和为贵”。这种和谐观,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追求管理系统的和谐、稳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方面推崇“天下一家”,在对人的管理方面强调“情理合一”,从而在管理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达到相互交融合一。千百年来,“和为贵”、“和气生财”已成为国人一般的生意经。这种和谐观在历史实践中很多时候表现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管理行为上力求避免“过”和“不及”,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达到中庸所说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10、育焉”,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注重身份人伦的家族制度,历代中央集权体制的政治高压,也形成了中国人因循守旧、但求无过、少走极端和不敢冒险的行为特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日益加深,未来中国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似西方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此类现象已经不是个别是或偶然。从革除中国传统“中庸之道”弊端的意义上讲,管理融合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阶段。这是非常必要的,不这样无以迫使中国人抛弃历史包袱,培养创新和变革精神。在此,我们关心的是,在未来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主要追求效率和效用的管理过程中,能否避免或尽可能减轻西方曾经出现过的偏颇和过失?能否在充分肯定效率和效用价值
11、的同时,给协调、和谐以适当的地位?中国传统管理重和谐的观念在这方面有一定价值,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传统管理中的人文精神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科学精神二者之间,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实中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吸收、融合了东西方管理中有价值的成分,形成了自身独特价值观的企业。比如,西安杨森奉行“顾客第一,员工第二,社会第三,股东第四”的信条,把“忠实于科学,献身于健康”、致力于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作为企业的宗旨,将“市场导向,客户至上”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海尔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迅速反映,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坚持“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并把“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海尔的发
12、展目标。2. 作为矫正“人治”传统弊端的制度权威的确立牢固树立制度规范的权威,是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融合意义上企业文化建设的很重要任务。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制度再严密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因此,在树立制度权威的同时,还要花大力气树立遵守制度规范、尊重制度规范的价值观念。特别是中国有深厚的“人治”传统,有“权变”传统,有史以来没有树立起形式化、制度化理性的权威,制度和规则在现实中常常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被变通,流于形式和摆设,这使是树立制度理性的权威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而言,当企业倡导的文化优秀且员工认同度较高时,
13、企业的制度成本比较低;当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员工认同度较低时,企业则要花费较高的制度成本。制度是外在约束手段,在制度文化未形成、未树立起来的阶段,没有监督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制度规范会被“突破”或“破坏”。制度文化形成和树立起来后,人们自觉遵守制度规范要求,管理成本就会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后,管理成本就会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后,管理成本会更低。文化可以部分地代替发布命令和对工人进行严密监督的专门手段,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要把技术理性、制度理性的价值观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制度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认同一种新观
14、念、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企业极力推行的观念和文化体现在制度中,借助制度的反复强化作用影响观念,则可以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制度内涵被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常有人怀疑中国现阶段树立制度理性权威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高考制度和交通规则是两种有说服力的现象。一种制度要求,当人们普遍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且在多数人树产起维护制度规范的信念的时候,制度规范的权威就可以树立起来,相应的制度文化就可以发挥作用。近年来,中国高考录取过程中营私舞弊的空间越来越小,交通规则被遵守和维护的范围越来越大,就是现实的证明。3. “修己安人”传统下管理者个人的身体力行管理者个人的身体力行,是企业
15、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主要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倡导者、主要推行者,主要管理者自己是否坚信不移至关重要。很难想像企业主要管理者自己不相们的东西能够转化为成功的企业文化。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身体力行是自然而然的事。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管理者个人在其中具有明显的导向、制约、影响作用。很多组织中,管理者个人观念和是非偏好直接制约和影响组织中通行的惯例、思维方式的风气。特虽暗经由个人创业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由杰出企业家支配和控制的企业,这一特点尤其明显。孔子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自律以及和谐的管理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按照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己,自己成为道
16、德表率,通过言传和身教,借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感化影响被管理者,从而达到管理上“安人”的目的。“修己安人”的中国管理传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仅仅依靠外在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只能达到有限效果,而要求个体从心理上、观念上认同管理上的要求,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正人必先正己”。管理者能做道德表率,能着眼于全局,抑制、约束个人的“私”,创造人人自觉为企业努力度作的管理氛围,才是理想的管理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靠这样的管理方式,人们为了民族利益牺牲自身利益,为了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达到了许多靠纯粹外在规范力量难以达到的目标。从抗美援朝到大庆油田,从抗击洪灾到防治非典,不能说上述管理方式没有现代
17、意义。管理者身体力行有其客观基础。许多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大都成自于管理者创业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和教训,是经过了亲身体体验并反复印证的信念和看法,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倡导和推行这些观念有其必然性。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同时又是贯彻、推行企业文化过程中“化”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除了作为企业宗旨、追求的目标、办事的依据和准则去强化、贯彻执行外,其中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具有很重要意义。外在的规范要求只有和个人的现实经验联系起来,才能转化为个人真正的观念和行为。没有来自生产生活经验的验证,其他手段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管理者率领员工身历亲为的说服力和感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4.“家”“国”背景下
18、情感融通手段的有效运用以情感心理作为出发点,以亲子之爱、兄弟之爱等亲情作为中心和前提构建社会的一切,由伦理而引申到政治,引申到宗教,是中国传统“情理交融”的思维和管理特征。这种家族化、情感化的作用机制形成中国人环境中的亲和力与亲情网。亲和力是一种难得的力量,亲情网也是一种难得的人员网络。家族企业创业阶段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亲和力和亲情网。它不只由理性去控制、引导、支配感性,也不是任由感性泛滥,而是“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合情合理,是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和渗透,贯通和统一。如何使亲情网、情感纽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纳入企业文化的框架中,在追求效率、效用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为个人
19、的情感寄托提供精神家园,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亲情网、情理交融造成的亲缘关系、思维方式和管理传统,至今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管理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华人企业重人情,已为很多海外华人企业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家族企业的实践所证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我们管理中常用手段,人际关系中同事、同乡、同学、老战友、老部下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只能正视它,设法改造和转换它,而无法完全加以抛弃。但若不加以控制,不加以节制,这种情理交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传统也有危害。亲缘关系、情感逻辑往往忽视制度和规则和制约,出现行为上的随意性和涣散性,以“情”代“理”,以“情”代“法”,破坏制度
20、理性的权威。当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往往不是从科学、理性、是非角度考虑问题,而被看做是关系问题,转化成“势力”对比、亲情性矛盾。一团和气,不讲原则,不计较得失的泛亲情、泛情感关系,就可能变成有意的计量和斤斤计较,变成势力团伙关系的破坏和重组,导致团体凝聚力迅速降低,离散和可能性迅速增加。更为严重的是,无规则或者只有表面上的规则,单靠是否“自己人”、是否“听话”、是否符合所在团伙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权威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只能导致潜规则横行,而使制度和管理体系成为纯粹的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交融”有深厚的日常生活基础,关系到信仰和感情寄托,不可能因管理方式的改变。尊老爱幼,
21、赡养父母,重人情面子,为子女无私付出,仍然是中国人行为的重要特征。在管理现代化后,即使按技术和职业规范约束行为,按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理性规范而生存和生活,也依然有各种情感渗透、影响于其中。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的接触和交往中,情感仍然会发挥作用。如何既能避免上述弊端,又能充分利用这一份历史遗产,充分发挥“情理交融”在现代管理中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显然,首要的仍然是严格管理制度规范。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就会重蹈传统管理和家族企业管理的覆辙,企业文化融合的管理科学化一面就无法实现,传统也就谈不上新生和转化。所以,基本的途径是使亲和力、亲情网、情理交融建立在现代科学管理基
22、础上,在严格管理规范和制度框架中发挥融通、软化、弥补作用,增进组织成员彼此间的了解、信任,促进共识,提高凝聚力和忠诚度。5. 注重“化”的过程不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都要通过“化”的过程变成大家共有的文化,才能发挥作用。企业文化不是自然生成的,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待于精心的培育和长期建设。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共有,要经历渗透、传承的过程,才能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除了价值观的直接作用外,在企业中,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接触和交往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思维方式相互影响。行为规范的共有和传承,则主要依靠日常的相互作用过程。总体上说来,企业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及其共有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第一,通过管理过程渗透
23、和影响。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具体实行的管理制度之间,要保持内在一致性,否则,力量会相互抵消。在两者具有一致性的条件下,管理过程可以强化文化观念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有助于管理制度、规范得以真正贯彻执行。所以,企业文要体现到具体的管理体系框架中去,促进管理科学化的实现。在利用规章制度约束职工行为、推行科学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各种非正式规范的软约束作用,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和影响。第二,将企业文化体现到共同的、具体的行动当中去。仅仅观念层次的东西作用有限,必须与个人的工作、生活体验结全起来。如果不是大部分成员都参与的经历和深刻体验,就很难建立观念和经验的相互印证,企业文化就很难在深层次扎根。第三
24、,企业文化要强调共有象征。具体的榜样、楷模、个人品格或者是传奇故事均可。这是凝聚人心的必要手段。象征往往是空泛的,必须具象化到某一对象物身上,对企业而言就是企业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不在于地位高低,关键是其象征意义。英雄人物往往是企业的创业者,和企业的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大庆的王铁人,百货大楼的张秉贵,通用的韦尔奇,都属此类。第四,加强礼仪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析习俗化。礼仪建设的实持是使企业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进一步习俗化,成为每个职工的自然要求和自觉行动。参考文献约翰科特,詹坶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 中国经济出版社.刘
25、冀生,石永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新华出版社芮明杰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裴德镇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成长是终身学习发展过程,应是职前教育、新任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整体。实践说明,优秀教师的教学内容处理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和与学生交往能力,这七种能力的形成主要在新任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能手,特制订本方案。一、培养
26、的宗旨从青年教师的素质能力、工作成绩两个角度确定培养的模式和发展的标准,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全能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教师。以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全面娴熟的教学技能,很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现代化、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意识和素养为标准,逐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熟度,使其尽快成长、成材。同时,防止单纯训练教学基本功,培养提高教学成绩的机器,使其成为“教书匠”的传统教师培养观,确立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教师培养和发展理念。二、培养目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在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均能适应教学需要,培养他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
27、敬业爱岗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规律,并能独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渐成为教学骨干或教学带头人。三、培养对象新毕业分配到我校的特岗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四、具体要求青年教师应具备初中教师必须的素质。(一)专业素质:1、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知识。2、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能力。3、教师的专业情感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二)职业道德素质:1、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树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2、职业道德素质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28、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勇于开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有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培养,使青年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断学习语言和教学法的理论;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信息;有严谨治学态度和缜密科研方法;注重团结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术水平;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勇挑重担,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成长。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名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单独指导,建立“一对一”帮扶带教关系(“一对一”帮扶带教名单见附件)。五、实施方法及措施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认识,把培养过程看作是对自己成才的历练,是难得的机会,不应有抵触情绪,不应认为学校安
29、排的各种任务是一种负担。(一)思想政治方面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首要环节。除进行必要的集中理论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中,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他们不断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正确理解教师的本质内涵,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巩固专业思想,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教学方面1、指导编写教案并审阅教案教案是讲课的基础,要求青年教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是一个极重要的
30、环节。青年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及阅读有关参考文献、图书资料,通过分析思考,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后才能写好教案。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教案的好坏,关系到讲课的质量,因此指导青年教师编写并审阅他们的教案是非常必要的。审阅青年教案时,主要考察如下几点:是否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是否较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及内在联系的规律;是否清楚阐述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准确地把握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定律;是否合适地分配章节、学时和进度;是否适当地布置作业,注意作业的份量、深度及广度;是否对各章节的练习进行思考和解答;是否注重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具等;书写是否规范、认真。发现教案有问题,及时提出来同
31、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指导他们充分备好课。帮助青年教师写好教案(讲稿),是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2、注重集体备课与业务学习要“高起点、高规格”培养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带领青年教师通览教材,教会他们把教材读透-做到“精”;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准”;把握学科进展趋势和走向-做到“新”;深刻领会学科知识深度与广度-做到“深”;能将知识前后联系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入融会贯通境界-做到“熟”。3、指导预讲由教研组和指导教师对新开课的青年教师组织预讲,预讲前导指导教师同青年教师一起备课,既备教学内容,又备教学方法,由青年教师作中心发言人。通过预讲,由大家评说,
32、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多次修改教案,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抓住预讲这一环节很重要,这是实战前的演习,从预讲中,锻炼青年教师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发现问题又能得到及时纠正。对青年教师的讲课要高标准,严要求。主要有:熟悉内容,讲述流畅,不照本宣科;内容科学、合理、有新意;组织严谨,方法得当,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重点、难点突出,概念清晰、准确;语言准确,语速、语调适当;板书设计合理,清楚、规范;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信息量大,时间利用充分、有效;仪表端庄,教态自然。4、双边听课青年教师应从“扎实基本功、丰富教学经验、授课
33、灵活生动、调节课堂气氛、浓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各种教学风格中去选择相应的教师观摩听课;通过模仿探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青年教师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要掌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与美感教育的关系,启发式教学与吸引学生的方法等,扎扎实实的从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去分析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从而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听取有经验老教师的课程,作好听课记录,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掌握教学环节,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和表情,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务处与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听课。教务处与指导教师听课了解青年
34、教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且就具体内容讲法进行探讨,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把握尺度,成长更快。5、对青年教师要关心体贴、严格要求教务处与指导教师教师应搞好“传、帮、带”,思想上要注意自己的修养,业务知识要不断地更新,工作上要有奉献精神,以模范行动影响青年教师,这样才能“身教重于言教”。既要关心青年教师的进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对他们严要求。对青年教师提出五点要求: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教书育人。教学上要做到“三不”: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不随意调课。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虚心好学,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博采众长弥补已短,为我所用。坚持记教学日志,把自己讲课、作业、考试中的问
35、题,教学不足记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六、评价检查:教务处每学期都要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汇报课活动,并进行相关评教研讨活动,就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专题进行意见交流,总结成绩、得失,完善培养举措。教务处每学期都要检查青年教师听课笔记、教案、作业批阅情况。附件:“一对一”帮扶带教计划表20162017导师青年教师衣晓东周研单桂敏李成楠类艳王鑫商昌福朱德微单淑云曹春花王伟峰王艳凤.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本科2011级 鲍彩虹【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2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物理必修部分主要是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必修一主要学习了
36、运动学中的直线运动,以及牛顿定律,并研究了直线运动的受力特点以及运动规律。而在此基础上,必修二将进一步接触新一类运动:曲线运动。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以及行星的运动。并将运动、力与能量相结合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曲线运动作为必修二的第一节,需要联系必修一的运动学知识,将学生的思路拓宽,并为后续讲解平抛运动以及天体运动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曲线运动是必修二中承上启下的一节,也是曲线运动这一章中的重点。【学情分析】高中生智力已有很好的发展,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还需要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且他们思维活跃。学习本节课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直线运
37、动的规律,以及应用牛顿定律分析一些基本的直线运动中的问题。对于曲线运动虽然不陌生,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所以这种认识只停留在表象,对于曲线运动的具体特点并不十分清楚。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学习。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要避免直接灌输式的讲课方式,应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模仿直线运动的规律自助探究,面对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因此,本节课教学的目标锁定为“如何判定曲线运动的方向以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激疑、尝
38、试、验证、归纳、否定、再探究等一系列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主动表达、敢于交流、不断提升探究能力。【课标分析】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在明确了教学重点之后,该采取何种学习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新课标指出,既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又要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最终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
39、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可见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两个有效方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哪些和直线运动不同的运动类型,学生举例,并通过其中多个曲线运动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并体验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的区别。2、 学生通过观察砂轮打下的炽热微粒、飞出去的链球、旋转雨伞上雨滴的下落,小组讨论探究曲线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3、 通过钢球磁铁的实验,带领同学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情感态度价
40、值观l、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善于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判定.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1、理解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2、会根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分析具体问题。【教法学法】 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有待于培养,注意力有时也不集中,因此需要用各种信息直观的表示。如各种曲线运动的动画演示,实物演示;采取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共同动手设计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合作团结的探究中获得成功,在探究总结中培养创新能力。多理解,多练习,多总结,联系生活实
41、践,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目标式学习法。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例如,只有在物理实验中经历独立地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而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引出概念,也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
42、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具学具】计算机、投影仪、PPT课件、小钢球、条形磁铁。【教学过程】通过以上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手段设置目的一、引入新课设问: 物体的运动从轨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是哪两类?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演示课件,增加感性认识。点评:问题比较简单,可由不同层次同学(提问)答出,增加其学习的兴趣。结论直线、曲线两种.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情况,引出课题。 直线运动已经学过,但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却是曲线运动。所以,研究曲线运动的
43、特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等问题将是我们更重要的任务,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曲线运动。(积极思考,列举实例。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复习回顾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留下悬念。二、新课教学1、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课件演示(1)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2)撑开的带有水的伞绕着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提出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该怎样确定物体的速度方向呢? 听取学生汇报,帮助总结、强调。 强调: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强化训练: 曲线滑梯如图所示,试标出人从滑梯上滑下时在A、B、C、D各点的速度方向.提问: a: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速度的变化包含哪几层含义? b:有人说,作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该怎样理解? c:由以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