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妇产科医生年度工作总结五篇.doc

上传人:您的好秘书 文档编号:3594097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医生年度工作总结五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妇产科医生年度工作总结五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妇产科医生年度工作总结五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妇产科医生年度工作总结五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妇产科医生年度工作总结五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 张志聪序五帝以上有书乎。曰。无书也。无书而实肇书之蕴也。五帝以下有书乎。曰。多书也。多书而实淆书之传也。夫无书而肇书之蕴。多书而淆书之传。则作与述之相为终始。不可诬也。聿稽五帝。首自庖牺。仰观俯察。近取远求。而八卦以通。昭然为明道开天之祖。嗣后伊芳耆。断耜揉耒。教穑辨物。而百汇以明。焕然为养生达性之主。厥传公孙。上稽天象。下究渊泉。中度人事。以人之五行六气。配天地阴阳。以天地之四时五行。应人部候。洞然为见垣彻微之宗。是三圣代兴。而三坟之义着。三才之理备矣。然羲皇画卦。而爻辞彖义。姬文周孔。创始于前。李邵陈朱。阐明于后。而开物成务。易道遂历千古而不晦。炎帝察材。而金石草木。品

2、上中下。本经以传。别录图经纲目以着。而补遗增缺。方书遂行万祀而无敝。独素问一册。帝与俞跗巫彭诸臣论次一堂。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所明者阴阳迭乘之机。所究研者气运更胜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荡之本。所上穷者寒暑日月之营运。所下极者形气生化之成败。开阖详尽。几无余蕴。然其中论生生之统居其半。言灾病者次之。治法者又次之。盖欲天下后世。子孙氓庶。勿罹灾眚。咸归生长。圣教不唐乎大哉。第经义渊微。圣词古简。苟非其人。鲜有通其义者。即如周之越人。汉之仓公。晋之皇甫谧。唐之王启玄。以及宋元明诸名家。迭为论疏。莫不言人人殊。而经旨 栝者。或以一端求之。经言缕析者。或以偏见解之。经词有于彼见而于此若隐者。或以本文诠释而

3、昧其大原。经文有前未言而今始及者。或以先说简脱而遗其弘论。是皆余所深悯也。聪辄忘愚昧。竭力覃思。自庚子五载注仲祖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刊布问世。今复自甲辰五载注释内经素问九卷。以昼夜之悟思。印黄岐之精义。前人咳唾。概所勿袭。古论糟粕。悉所勿存。惟与同学高良共深参究之秘。及门诸弟时任校正之严。剞劂告成。颜曰集注。盖以集共事参校者什之二三。先辈议论相符者什之一二。非有弃置也。亦曰前所已言者。何烦余言。唯未言者。亟言之以俟后学耳。讵敢追康节希彝通易之秘。隐君齐相搜药之遗。以自附古人也乎。虽然。人惮启辟。世乐因仍。维诗有云。如彼飞虫。时亦弋获。然则天下后世之誉我。或于此书。天下后世之毁我。亦或于此书。

4、余何敢置喙。夫亦以见志之有在。恶容矜慎哉。康熙庚戌花朝武陵张志聪书于西冷怡堂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谓所生之来。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首四篇。论调精神气血。所生之来谓之精。故首论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故次论神。气乃精水中之生阳。故后论气。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徇音循长上声按史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继神农氏而有天下。都轩辕之丘。以土德王。故号黄帝。神灵、智能也。徇顺、齐正、敦信、敏达也。此节记圣德禀性之异。发言之早。方其幼也。能顺而正。及其长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广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后世。生知之圣人也。后铸鼎于鼎

5、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之真人也。)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度、越也。度百岁者。百二十岁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太古也。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法。取法也。阴阳。天地四时。五行六气也。和。调也。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盖阴阳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故能取法以和调。是谓得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6、。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饮食有节。养其气也。生气通天论曰。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起居有常。养其神也。烦劳则张。精绝。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酒能伤脾。脾气伤。则不能宣五谷味。而生气伤矣。以妄为常。伤其神矣。醉以入房。伤其精矣。言今时之人。不知道者。纵嗜欲而伤其精气神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乐色曰欲。轻散曰耗。真者。元真之气也。不知持满。不慎谨也。不时御神。不能四时调御其神也。言不知道

7、者。不能慎谨调养。而丧其精气神也。)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心藏神。务快其心。丧其神守矣。乐则气缓。而更逆之。伤其气矣。起居无节。耗其精矣。言今时之人。惟务快乐。不能积精全神。是以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邪、虚乡不正之邪风也。恬、安静也。淡、朴素也。虚无。不为物欲所蔽也。言上古之人。得圣人之教化。内修养生之道。外避贼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恬淡无为。是以志闲而少欲矣。精神内守。是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矣。真

8、气从之。是以气从以顺矣。五方之民。衣食居处。各从其欲。是以皆得所愿也。)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故者。承上文而言。按异法方宜论。东方之民。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之民。根据山陵而居。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肥脂。北方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之域。其地下。水土弱。其民嗜酸而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此五方之民。随天地万物之所生。山川地土之高下。衣食居处。各从其欲。彼此不相爱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此复言五方之民。各有嗜欲淫邪而致病。惟上古恬淡之世。民皆安居乐俗。而无外慕之思。故虽有嗜欲淫邪。不能伤其内也

9、。)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上古之人。无贵贱贤愚。皆全德不危。故不外惧于物。而合于养生之道焉。)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者。所得乎天之明德也。全而不危者。不为物欲所伤也。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此复论男女阴阳气血。有始有终。有盛有衰。各有自然之天数。材力、精力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更平声长上声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人之初生。先从肾始。女子七岁。肾气方盛。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齿更。血乃肾之液。发乃血之余。故发长也

10、。按阴阳之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以天乙生水。地二生火。离为女。坎为男。皆阴阳互换之道。故女得阳数。而男得阴数也。)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也。冲脉任脉、奇经脉也。二脉并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女子主育胞胎。夫月为阴。女为阴。月一月而一周天。有盈有亏。故女子亦一月而经水应时下泄也。亏即复生。故于初生之时。男女构精。当为有子。虚则易受故也。)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长上声肾气者。肾脏所生之气也。气生于精。故先天癸至。而后肾气平。肾气足。故真牙生。真牙者。尽根牙也。)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肾生

11、骨髓。髓生肝。肝生筋。母子之相生也。女子四七。精血盛极之时。是以筋骨坚。发长极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是以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之脉荣于面。循发际。故其衰也。面焦发堕。夫气为阳。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而男子先衰于气也。再按足阳明之脉。并冲任挟脐上行。冲任脉虚。而阳明脉亦虚矣。)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三阳之脉。尽上于头。三阳脉衰。故面皆焦。血脉华于色。血脉衰。故发白也。)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地道、下部之脉道也。三部九候论曰。下部地。足少阴也。癸水藏于肾。天癸竭。是足少阴下部之脉道不通。冲任虚。是以形衰而无子也。)丈

12、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灵枢经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是则男子之天癸。溢于冲任。充肤热肉。而生髭须。女子之天癸。溢于冲任。充肤热肉。为经水下行而妊子也。男子二八精气满溢。阴阳和合。泻泄其精。故能有子也。)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平、足也。均、和也。极、止也。故真牙生而筋骨所长。以至于极矣

13、。)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四居八数之半。是以隆盛之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肾为生气之原。男子衰于气。故根气先衰。而发堕齿槁也。)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根气先衰。而标阳渐竭矣。平脉篇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阳气衰。故颜色焦而发鬓白也。)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肝乃肾之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矣。肝生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肾主骨。筋骨皆衰。故形体疲极也。)八八则齿发去。(数终衰极。是以不惟颁白枯槁。而更脱落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

14、。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此复申明先天之癸水。又藉后天之津液所资益也。肾者主水。言肾脏之主藏精水也。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者。受后天水谷之精也。盖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养肌肉。生毫毛。所谓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者是也。故曰。天癸者。天乙所生之精也。是以男子天癸至而精气溢泻。肾之精。化赤为血。溢于冲任。生髭须。女子天癸至而月事以时下。故精血皆谓之天癸也。再按、经云。荣血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于经隧。常荣无已。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数终而天癸绝。然行于经隧之荣血未

15、竭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此篇论天癸绝而筋骨衰。其后天水谷之精。又不可执一而论也。再按、女子过七七而经淋不绝者。此系行于经隧之血。反从冲任而下。是以面黄肌瘦。骨惫筋柔。当知经隧之血。行于脉中。冲任之血。兼渗于脉外。)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此复申明天地阴阳之数。止尽终于七七八八也。天寿过度。先天所秉之精气盛也。气脉常通。后天之地道尚通也。是以肾气有余而有子。此虽有子。然天地之精气。尽竭于七八之数者也。)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

16、者。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此承上文而言。惟修道者。能出于天地阴阳之数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来。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吐纳精气。与道独存。守神全角。是以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寿过天地。无有终极之时。此由道之所生。故无为而道自合也。玉师曰、天命之性。复归于无极。是谓真人。佛老以真空见性。本经谓空中有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

17、真人。(中古至人者。谓有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天真虽泄。复能修德全道。积精养神。故令神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耳目聪明于八达之外。此盖从修炼保固得来。亦能复完天真。而同归大道。夫真人者。得先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后天一气者也。其趋则一。故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至人真人者。去世离俗。修道全真。无妻室之爱。无嗜欲之情。所谓游方之外。高出人类者也。圣人者。处天地之内。顺八方之理。教以人伦。法于制度。黻冕于朝堂之上。不

18、欲离于世俗章服。无为而治。不劳其形。随机而应。不役其神。此治世之圣人也。亦可以优游泮涣。而长享百年矣。)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者。处尘俗之内。鲜拘蔽之习。取法天地。如日月之光明。推测象纬。顺逆二气。序别四时。将与上古天真之圣。同合于道。亦可使益寿而至于寿敝天地之极。此修道之贤人。而由人以合天。超凡以至圣者也。此帝勉人修为。而不得以凡庸自弃。故移精变气章曰。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卷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神藏于五脏。故宜四气调之。脾不主时。旺于四季月。春三月。此谓发陈。(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

19、故从新。故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之气。俱主生发。而万物亦以生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发生气也。广、宽缓也。所以运动生阳之气。)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东方风木之气。直上巅顶。被发者。疏达肝木之气也。缓、和缓也。举动舒徐。以应春和之气。志者。五脏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予与同皆所以养生发之德也。故君子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春气以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谓逆其生发之气也。肝属木。王于春。春生之气逆则伤

20、肝。肝伤则至夏为寒变之病。因奉长者少故也。盖木伤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月火令之时。反变而为寒病。)夏三月。此为蕃秀。(蕃、茂也。阳气浮长。故为茂盛而华秀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为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夜卧早起。养长之气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使志无怒。而使华英成秀。华者心之华。言神气也。)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气浮长。故欲其疏泄。气泄则肤腠宣通。时气疏畅。有若好乐之在外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长上声。凡此应夏气者。所以养长气之道也。

21、)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心属火。王于夏。逆夏长之气。则伤心矣。心伤。至秋为 疟。因奉收者少故也。盖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阴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有云。逆夏气则暑气伤心。至秋成 疟。此亦邪气伏藏于上。与阳气不收之义相同。但四时皆论脏气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是不当独以夏时为暑病也。)秋三月。此为容平。(容、盛也。万物皆

22、盛实而平定也。)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阳气下降。故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故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皆所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金清净也。)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凡此应秋气者。所以养收气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脏者少。(飧音孙肺属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冬三月。此为闭藏。(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坼音拆坼、裂也。阳

23、气收藏。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气内藏也。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主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寒就温。养标阳也。肤腠者。阳气之所主也。夫阳气根于至阴。发于肤表。外不固密。则里气亟起以外应。故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此言冬令虽主深藏。而标阳更宜固密。)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凡此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肾属水。王于冬。逆冬藏

24、之气则伤肾。肾气伤。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天气清净光明者也。(上节论顺四时之气。而调养其神。然四时顺序。先由天气之和。如天地不和。则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故以下复论天地之气焉。)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上天之气。至清净光明。然明德惟藏。而健运不息者也。夫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斯成地天之泰。惟其运用不止。故不必下而后谓之下也。盖言天气布于六合九州。化生万物。而体位仍尊高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天气至光明者也。明德藏隐。故昼明者日焉。夜明者月焉。若不藏而彰着于外。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矣。天德不藏。则虚其清净高明之体。而邪乘

25、虚以害之。故曰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如人之阳不固密于上。不卫护于外。则邪走空窍而为害矣。此言天包乎地。阳抱于阴。然当藏隐固密。而不宜外张下泄者也。)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阳气者。天气也。此承上文而复言天德惟藏。而无运用不息之机。则地气上乘。而昏冒其光明矣。上节言虚其藏德之体。此节言失其不止之机。)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地气升而为云为雾。天气降而为雨为露。云雾不精。是地气不升也。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是以上应白露不下。上节言天气闭塞。此节言地气伏藏。天地不交而为痞矣。)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表、外也。扬也。言天地之气虽上下交通。而不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则万物之命。不能受其施化矣。不施则名木多死。盖木为万物之始生也。上节言不交通于上下。此节言不运用于四方。)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 不荣。(菀音郁菀、茂木也。 、禾秆也。上节言天地之气不施。则名木多死。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则草木不荣。盖天地之气不和。而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恶气、忿怒之气也。脉要精微论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行业 > 保健常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