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AB银行青岛分行绩效管理研究.pdf

上传人:杨浈 文档编号:371248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DF 页数:81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AB银行青岛分行绩效管理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AB银行青岛分行绩效管理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AB银行青岛分行绩效管理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AB银行青岛分行绩效管理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AB银行青岛分行绩效管理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连接点,对货币政策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分析了自 1994年到 2001 年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实际效果,并认为实际效果不好的三方面主要原因: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日益弱化,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难以控制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遭到了破坏。本文介绍了关于我国如何制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汇率、利率或者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很多优点,本文认为我国应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并提出了在建立该框架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货

2、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目标制 所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是在预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能够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指引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变量。就像看病一样,医生并不直接知道病人到底患了什么病,他们只能通过对病人脉搏、血压的分析来作出判断,并据此开出药方。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货币当局也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其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条标准。也就是说,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能够被中央银行准确地测量,中央银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发挥影响作用,同时该政策目标的选择能够对 GDP、通货膨胀等指标发挥

3、明显的影响作用,应该有利于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符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要求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该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般理论和发展历程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般理论 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理论界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各国的实践运作中,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现实中,大多数国家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主要围绕数量说和价格说展开,即体现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指标体系上。对

4、此,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逆风向行事,熨平经济波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只有稳定货币供应量,才能避免通货膨胀,坚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此处编者有删节) 此后,布伦纳、梅尔泽等强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托宾等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把上述争论不断地引向深入。 (二)国内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历程 1. 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 世纪 5060 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以利率为主;第二阶段, 20 世纪 70

5、80 年代。各国为了解决“滞涨”,纷纷采用货币主义的政策思路,相应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成为被广泛使用的中介目标,并一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年代至今。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受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之害,大都放弃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逐步转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即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合而为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目前 21 个 OECD 国家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看,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为 7个国家,选择汇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为 8 个国家,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 交 流 园 地 金融透视 的为 4 个国家,采用相机抉择的为两个国家(见表 1) 。 表 1 目前

6、21 个OECD 国家所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国家 中介目标 国家 中介目标 澳大利亚 通货膨胀目标制 日本 相机抉择 奥地利 汇率 荷兰 汇率 比利时 汇率 新西兰 通货膨胀目标制 加拿大 通货膨胀目标制 挪威 汇率 丹麦 汇率 葡萄牙 汇率 芬兰 通货膨胀目标制 西班牙 通货膨胀目标制 法国 汇率 瑞典 通货膨胀目标制 德国 货币供应量 瑞士 货币供应量 希腊 货币供应量 英国 通货膨胀目标制 爱尔兰 汇率 美国 相机抉择 意大利 货币供应量 资料来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郭福春著,金融与保险2006 年第 2期 2.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货币政策中介目

7、标的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从 1949 年到1977 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进行信贷指标的分配。当时,金融是附属于计划和财政的,其市场机制性质被排除,货币是“消极货币”,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它只是作为计划和财政的“出纳”或“口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计划分配,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国有银行对信贷的计划和分配,实际上是一个同一体。在这种体制下,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综合信贷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意图不经过任何独立于

8、政策制定者之外的中介机构而完全直接展 开。1953 年,我国银行体系建立起“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信用货币的供给总是通过贷款的发放这个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具体表现为“贷款现金与存款贷款现金与存款”的一个循环。从货币控制上讲,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基本上由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决定,并且由于各级地方银行机构没有派生存款的能力,而只是在上级银行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所以,总行层层分解下达的贷款计划指标实际上制约着货币供给的贷款扩张和收缩。中国人民银行只要是控制了贷款数量,也就控制了现金与存款总量。 (2) 第二阶段,从 1978 年到 1992 年。1978 年以后,随着我国进行以市场

9、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使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贷款效率缺乏弹性。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 (3) 第三阶段,从 1993 年至今。1993 年由于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受到极大削弱,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1993 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4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1996 年正

10、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 1和M 2作为中介目标。1998 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弃贷款规模管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 二、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 1993 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并于 1996 年起采用货币供应量M 1和M 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1998 年底,我国彻底放弃了贷款规模管理,货币供应量4 金融透视 交 流 园 地 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更是无可争议。然而,几年来货币供应量控制的实际状况却受到了质疑:从 1996 年我国正式确定M 1为中介目标,M 0、M 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就没有实现过(见表 2) 。 表 2

11、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单位:%) M1 M2项目 年份 目标值 实际值 目标值 实际值 1994 21 26.2 24 34.5 1995 21-23 16.8 23-25 29.5 1996 18 18.9 25 25.3 1997 18 16.5 23 17.3 1998 17 11.9 16-18 15.3 1999 14 17.7 14-15 14.7 2000 14 16.0 14 12.3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整理 在M 1上,1998 年,实际值比目标值低 5 个多百分点(约差 1776 亿元) ;1999 年,实际值却比目标值高了 3.7个百分点

12、(约差 1441 亿元) ;从1994 年到2000年这七年间,实际值与目标值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的仅有 1996 年,但是也达到了 0.9 个百分点。在M 2上,1997年实际值比目标值低 5.7 个百分点(约差 4166 亿元) ;1998 年和 2000 年实际值均比目标值低 1.7 个百分点(约差 2038 亿元) 。上述如此大幅度的差异表明货币供应量已不能再继续充当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日益弱化 我国货币量增长同名义GDP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不同层次货币量的变动存在着严重的非同步性,货币量指标难以为我们提供明确一致的指导

13、性信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清楚地表明,影响我国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第一,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易量。它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也取决于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第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在带来消费强劲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居民储蓄的超常规快速增长。第三,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导致资金流通渠道发生变化。同时,品种更加齐全的金融工具也影响到居民对金融资产的持有行为。第四,金融资产收益率的相对变动会对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五,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既影响到居民消费,也会对居民资产持有量和持有结构产生影响。这五种因素对货币需求

14、产生影响的性质不同,影响的力度和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期望货币变动一定要与国民经济变动保持相当高的相关性、从而使我们能够从货币量的变动中比较准确地预测到国民经济变动的趋势。同样,伴随着居民金融资产持有的日益多元化,我们也不能期望不同层次货币量变动之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一点,已经被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所证实。根据 1979 年2001 年间,货币量与GDP增长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M 0增长率与GDP增长率、M 1增长率与GDP增长率、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只有 0.614、0.305、0.54。根据 1979年到 1993 年货币增长的年度数据,我们还可以知

15、道:M 0与M 1、M 0与M2、M 1与M 2的相关系数分别只有 0.413、0.269 和 0.5。根据 1994 年第一季度到 2001 年第四季度货币量增长率的季度数据,我们可以知道:M 0与M 1、M 0与M 2、M 1与M 2的相关系数也分别只有 0.705、0.513 和0.539。 (二)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 1. 中国人民银行难以控制货币乘数 我们知道,货币供应量是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存款组成的。而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在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供应量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商业银行为了牟取更大经济利益、利用手中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发放贷款、创造存款的货

16、币创造过程。这个“两步走”的特点就决定了央行对货币供给只具有部分的控制力。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不 5 交 流 园 地 金融透视 具有完全控制力的集中体现就是货币乘数的多变性。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编者略),货币乘数能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或按照中央银行的意愿发生变化,就取决于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持有)和现金漏损率(居民对现金的持有)是否稳定或具有可控性。而实际上,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无法控制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和居民所持有的现金,因此也就无法控制货币乘数。 (1)中国人民银行无法控制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在 90 年代初以前,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倒逼机

17、制”作用下,投放了大量现金。当经济走向低谷时,随着贷款规模的下降,这部分基础货币就过剩了。但在国债市场规模很小,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很少国债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不可能通过抛售国债的办法将这笔多余资金灵活收回,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被动增加。反过来,当经济转向高涨时,各商业银行则把资金拆借给下属信托公司,通过迂回的办法把这笔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从而造成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1992 年上半年,在基础货币投放减少的条件下,M 1的增长仍能较上年同期增加32.8,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迅速下降。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各商业银行却又普遍增加了对超额准

18、备金的持有。今后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持有越来越依赖于其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这样一来,中国人民银行无法控制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2)中国人民银行无法控制居民所持有的现金。我国居民持有现金的行为取决于收入、利率、金融资产多元化程度和 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1988 年,中国人民银行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并对 3 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结果,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储蓄的积极性,加快了现金的回笼。开展保值储蓄服务以后的 4 个月中,城乡储蓄的增长比前 8 个月高出15.89 个百分点。10 年以后,国家多次降低利率以刺激居民消费,但居民储蓄存款却大

19、量分流到股票市场上,其根本原因就是股票投资收益率和银行存款收益率的差距被拉大。另外,迅速发展的金融电子化浪潮在方便居民现金存取和交易支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现金流通。这样一来,中国人民银行无法控制居民所持有的现金。 2. 中国人民银行难以控制基础货币 由于体制、制度乃至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对基础货币发放的控制力也不强。在党的“十四大”以前,“放权让利”的改革使地方、企业和个人独立的经济利益不断凸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整个社会充满了强烈的投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贷款规模难以控制,现金投放计划也很难得到严肃地遵

20、守。党的“十四大”以来,财政与银行的关系逐渐理顺、四大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取得进展、企业市场约束和风险意识逐步强化,这种种变化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间接手段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恰恰就是自 1994 年以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越来越大。1994 年以前,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发行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不到 10,但 1994年以来,由于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购买外汇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增加,并发展成为我国货币发行的主渠道。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当外汇市场供求失衡时,中国人民银行只能放弃对基础货币发放的完全控制权,通过

21、被动的外汇买卖来维持供求总量的平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加入 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跨国资本流动也将更加频繁,这必然会进一步增加中国人民银行有效控制基础货币增长的难度。 其实,即使在推行贷款规模管理的 1985 年1995 年,贷款规模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也很不理想。根据统计,在 1985 年1993 年的 9年里,贷款实际增长幅度偏离计划增长的程度占计划增长速度的比率(绝对值),有 3 年超过了 60,有 3 年在 2440之间,有两年在 1520之间,只有 1 年低于10。 (三)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严重破坏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 随着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和金融市

22、场的自由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减弱了针对M 26 金融透视 交 流 园 地 的可测性。信用卡、储值卡等各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最终使其成为小额交易的支付工具。这些电子货币的使用,扩大了货币供应量概念的范围,打乱了原有货币定义中的界线,难以清晰地划分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界定M 0、M 1和M 2等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已十分困难。 三、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自 1990 年新西兰率先采用该作法以来,截至 2000 年底,已先后有澳大利亚、英国、西班

23、牙、加拿大等 19 个国家采用了该法,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不仅说明了我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大势所趋,同时也凸现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秀潜质。通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确定在未来某段或几段时期内取得并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明确宣布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则,而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其特点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公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该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区间,如 1%3%,政府和中央银行承诺将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它实质上是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框架,仍然以物价稳定为最终目标,

24、这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一致的。 (二)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原因 1. 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很多优点 和其它几个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比,我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确实具有诸多的优点: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把“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这两大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政府按照“相机抉择”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应付宏观经济的不利冲击方面的灵活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最优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和公众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怀疑,“相机抉择”规则往往具有较高的通货膨胀倾向,因此有必要对“相机抉择”政策的执行施加必要的限制。 “单一规则” 能够通过向公众

25、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使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很明显, “单一规则” 无法消除不利的意外冲击,因此应对“单一规则”进行必要的改造。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它既包含了“单一规则”的思想,又容纳了“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约束,从而降低了中央银行为扩大产出和就业而实行过度扩张政策造成的时间不连续问题的可能性,有助于避免中央银行跌入动态不一致的陷阱,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第二,通货膨胀目标制使货币政策能对国内经济波动做出政策响应,但不必考虑各种波动的相关性,不必依赖于稳定的货币通胀关系,中央银行可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而非一个变量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第三

26、,通货膨胀目标制由于可测性、相关性较强,具有易于被公众理解的优点和较高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 1 -目 录第 1 节 引 言 11.1 抢答器的概述 11.2 本设计主要任务 1 1.3 系统主要功能 1第 2 节 系统硬件设计 32.1 芯片的选择 32.2 工作原理 32.3 系统的硬件构成及功能 32.3.1 抢答器的电路图32.3.2 单元电路设计 52.3.3 定时电路设计 72.3.4 报警电路设计 7第 3 节 系统软件设计 93.1 系统主程序设计 93.2 抢答器的源程序 9第 4 节 技术指标及故障处理 204.1 主要技术参数 204.2 使用说明

27、 204.3 常见故障 21结束语22参考文献 231八路扫描式抢答器第 1 节 引 言当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选拔人才,评选优胜,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愈加频繁,那么也就必然离不开抢答器。而现在的抢答器有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必然提高了抢答器的成本。鉴于现在小规模的知识竞赛越来越多,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的小型抢答器必将大有市场。本抢答器通过十分巧妙的设计仅用两块数字芯片便实现了数显抢答的功能,与其他抢答器电路相比较有分辨时间极短、结构清晰,成本低、制作方便等优点,并且还有防作弊功能。因此,我们制作了这款简易八路抢答器屏弃了成本高,体积大,而且操作复杂。我们采用了数字显示器直接指示,自动锁

28、存显示结果,并自动复位的设计思想,因而本抢答器具有显示直观,不需要人干预的特点。而且在显示时抢答器会发出叮咚声使效果更为生动。工厂、学校和电视台等单位常举办各种智力竞赛, 抢答记分器是必要设备。1.1 八路扫描式抢答器的概述本文介绍的八路数显抢答器具有电路简单、成本较低、操作方便、灵敏可靠等优点,经使用效果良好,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无线遥控抢答器,它由 8 个发射器和 1 个接收器组成,可用于 8 组或 8 组以下的智力竞赛中。比赛前,将参赛组从 0至 7 编号,每组发给对应的一个发射器。将接收器放于各组中央或前方。主持人按一下启动键后,抢答开始。此后,哪一组最先按下发射器上的抢答键,接收器就立即显示该组的组号并锁定,同时发出 3 次清脆的“ 叮咚” 声。以后,按下任何一路抢答键均不起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热门技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