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由 2005 年的 93.25 平方米/万元降至 32.44 平方米/万元。 (二二)2014-2016 年年规划规划调整完善版调整完善版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1、永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执行情况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执行情况 桐乡市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后规划目标为 32666.67 公顷,2017 年通过永 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划定了不少于 32668.89 公顷的永久基本农田,其中示 范区永久基本农田 16372 公顷,做到“落实到地块(图斑) 、明确保护责任、 设立保护标志、编制保护图册、严格监督管理” 。 2、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耕地保有量控
2、制指标执行情况 桐乡市耕地保有量调整后规划目标为 37487 公顷,2016 年耕地面积为 40269 公顷,超出调整后规划目标 2782 公顷,与规划调整基期年的 40080 公 顷相比,超出 189 公顷。 3、新增建设用地执行情况、新增建设用地执行情况 桐乡市 2014 调整完善版规划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 2799 公顷, 2016 年度数据库执行更新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 3117 公顷(含省追加 318 公顷) ,根据农转用台账数据,2014-2016 年农转用已执行 1241 公顷,年均 新增建设用地量为 414 公顷,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空间结余 1876 公顷,其中 乌镇镇新增
3、建设用地空间结余 143 公顷。 4、预留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执行情况新增建设用地执行情况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4 调整完善版中县级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指 标 133 公顷,以满足规划期间不可预见的发展需求。桐乡市共实施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落实方案 23 个(含省重点项目规划落实方案 7 个) ,共涉及 142 个 建设项目, 使用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 395 公顷, 其中使用省级预留指标 318 公顷、县级预留指标 65 公顷、乡级预留指标 12 公顷。 5、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执行情况、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执行情况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1
4、 近几年随着桐乡市城市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 时桐乡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建设用地总规模与规划调整基期相比 减少 11 公顷。同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规划调整基期相比减少 189 公顷; 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虽未突破控制规模,较基期年面积增加 716 公顷,而农村 居民点用地较基期年面积减少 889 公顷。 6、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执行情况、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执行情况 2016 年桐乡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 194.24 平方米/人,与规划调整基 期年相比有所下降;2016 年桐乡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 144.50 平方米/人, 相比于规划调整基期年的 139.29 平方米/人所
5、有上升;2016 年万元二、三产 业增加值用地量为 30.21 平方米,相比与规划调整基期的 36.5 平方米已有所 降低;用地强度不断提高,用地效益显著提升。 (二)规划执行情况小结(二)规划执行情况小结 2006 年以来,桐乡市坚持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资源,坚持“改革开 放,接轨沪杭,实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总体战略,稳步推进各项规划目 标的落实,各项规划控制指标得到有效的执行。 至 2016 年底,桐乡市各项指标执行良好,尤其是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同时,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不合理,剩余空间不足。 至 2016 年,桐乡市用地集约水平显著提升,集约用地效率有所提高。 (三)(
6、三)规划规划调调整完善版整完善版实施取得的成效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是有效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规划执行期内桐乡市严格贯彻保护耕地与 永久基本农田的政策方针,保证了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和数量的基本 稳定; 二是合理保障建设用地需求,桐乡市的用地总体上按照规划确定的“内 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合理提高上地集约利用水平” 的原则,桐乡市经济维持高速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 三是用地空间布局趋向集中,桐乡市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向中心城区集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2 中, “一市三城”中心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四是重大建设项目有序
7、推进,桐乡市共安排了 29 个省级以上重点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其中:交通运输项目 15 个,能源项目 9 个,水利项目 5 个。 从执行情况看截止到 2016 年,桐乡市共实施了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28 个,执 行率为 97%; 五是节约集约程度不断提高,集约用地效率有所提高。 (四)(四)规划规划调整完善调整完善实施不适应性实施不适应性 一是用地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14-2016 年桐乡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特别乌镇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的激增,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无法满足未来发展 的需求; 二是全市指标急需统筹协调,桐乡市下辖 11 个镇(街) ,现行规划实施 至今,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一,
8、发展趋势较原有预期有所不同,土地 利用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原下达给各乡镇的控制指标需重新统筹协 调。 三、三、规划规划基数与基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一)规划基期与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与规划期限 本次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确定规划基期与期限均不变,调 整基期年为 2013 年。同时,本次规划基数采用 2013 年基数转换成果。 (二)(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1、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土地利用现状 据桐乡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结果,2013 年桐乡市土地总面积 72749 公顷。其中,农用地 4869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6.94 %;建设用地 1990
9、3 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7.36 %;其他土地 414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70%。 (1) 农用地:耕地 40080公顷 (其中水田 31431公顷,旱地 8649公顷) , 园地 5903 公顷,林地 39 公顷,其他农用地 2676 公顷。合计 48697 公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3 顷。 (2)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 18035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 1588 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 280 公顷,合计 19903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 用地 8148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 9887 公顷。 (3)其他土地:水
10、域 4144 公顷,自然保留地 5 公顷,合计 4149 公顷。 2、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中心城区包括梧桐街道、凤鸣街道、高桥街道和濮院镇,土地总面积 26673 公顷。其中,农用地 1603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0.10%;建设用地 932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4.94%;其他土地 132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96%。 (1) 农用地:耕地 12115 公顷 (其中水田 9093 公顷,旱地 3022 公顷) , 园地 3074 公顷,林地 26 公顷,其他农用地 815 公顷。 (2)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 8454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 809 公
11、顷,其 他建设用地 57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 5116 公顷,农村 居民点用地 3338 公顷。 (3)其他土地:水域 1318 公顷,自然保留地 5 公顷,合计 1324 公顷。 3、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特点 (1)耕地资源保护较好)耕地资源保护较好 桐乡市地势平坦,河道密集,属于典型江南水网平原,境内土地肥沃, 耕地资源丰富。 2016 年耕地面积为 40269 公顷, 其中水田面积为 31383 公顷, 占耕地比例为 77.93%,全市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 5.48 等,耕地资源保护较 好。在现有的耕作制度与农业科技的支撑下,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利用强度 大,利用率高,耕地
12、质量等级高。 (2)建设用地趋于向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建设用地趋于向城镇建设用地集中 2016 年桐乡市城镇用地 8654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 43.51%,与 2013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4 年的 7940 公顷和占建设用地总量 39.89%相比,城镇建设增加了 716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重也增加了 3.62%,说明城镇规模化效益明显。 (3)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城市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设立乌镇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综 合试验区,成立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
13、镇人口日益增多,建设用 地需求量剧增,再加上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 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量加大,造成市域范围内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规划 2014 调整完善版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 2799 公顷,数据库更新后新增建设 用地指标为 3117 公顷(含省追加 318 公顷) ,平均每年可使用新增建设用地 400 公顷,按照桐乡市近几年农转用的使用情况来看,本轮下达的新增建设 用地规模难以满足桐乡市的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需消化存量建设用地, 统筹各镇(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推动建设用地在城镇和农村内部、城乡 之间合理流动,综合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
14、转变。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5 第第四四章章 规划调整完善重点规划调整完善重点 通过本次规划调整完善,调整规划指标,强化存量挖潜,在永久基本农 田保护范围不变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强化空间管制,为桐 乡市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一一、调整规划指标、调整规划指标 为了保证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下达各市、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2006-2020 年)主要控制指标 (2015 调整完善版)的通知 (浙土资发201714 号)文件,省厅重新下 达耕地保有量
15、、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等指标。桐乡市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中,遵循“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依 据桐乡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4 调整完善版,在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不变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合理调整 明确各项规划控制指标。 耕地保有量指标:耕地保有量指标: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基础上, 耕地保有量指标在 调整完善下达的基础上有所核减,耕地保有量由 38307 公顷公顷调整为 37487 公顷公顷。 永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建设项目占用核减及 可调整耕地的划出,保护面积由 330
16、00 公顷公顷调整为 32666.67 公顷公顷。 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由 19873 公顷公顷调整为 20407 公顷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 17600 公顷公顷调整为 18067 公顷公顷。 综合考虑年均计划指标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量的基础上, 结合桐乡市土地整 治规划确定的耕地补充潜力,降低耕地补充量指标与建设占用耕地系数。新增建 设用地指标、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指标结合桐乡 市实际情况保持不变。 二二、优化用地布局优化用地布局 在城镇用地空间布局方面,优化“一市三城以城带区”格局。根据桐乡平 桐乡市土地
17、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6 原网络化地区的地形特色和城乡居民点分布基础, 着力推动产业集聚、 人口集中、 资源要素集成,加快形成“一市三城以城带区”总体格局。 发挥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地的战略机遇, 着力水乡古镇与互联 网产业、旅游休闲、生态文化的有机结合,建设东部品质城市片区、提升北部休 闲水乡片区、优化西部特色城镇片区。 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各项指标向乌镇倾斜, 重点布局乌镇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 综合试验区与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大平台, 保障乌镇峰会项目顺利实 施,同时加强乌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乌镇旅游承载力。 优化布设生态屏障网络
18、,推进“四边三化” ,拓展生态空间;保护水田等优 质农用地,挖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 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空间, 协调交通、 水利、 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 提高基础设施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三、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利用 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相关要求,十分重视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全盘调查全市低效用地、 批而未供的数量和分布, 科学分析确定挖潜的地区、 规模、时序、数量等,达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目标。规划 期间从新增建设用地 “节流减量” 、 存量建设用地 “挖潜增效” 、 批而未供土地 “减 量加速” 、城镇低效用地“
19、再次开发” 、地下空间“有效开发”等方面全面提升节 约集约用地水平,并积极探索构建增量撬动存量新机制,切实实现规划从“增量 土地”向“存量土地”的转变。 依据规划 2014调整完善版, 确定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再开发城镇低效用地 669 公顷,消化批而未供土地 236 公顷,通过工矿复垦 159 公顷。 四四、划定三条底线划定三条底线 为维护桐乡开发利用秩序,严格用途管制,划定国土空间开发的三条底 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7 (一一)生态生态保护保护红线红线 桐乡市生态保护红线
20、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饮用水安全、历 史文化遗产为主要目的,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本次规划调 整完善在规划2014调整完善版的基础上确定桐乡市生态保护红线, 规模为 417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5.73%,主要分布在梧桐街道、乌镇镇、石门镇、 崇福镇等,生态红线内包括传统水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大运河(桐乡段) 保护区、桑基鱼塘的保护范围,历史文化名镇及古村落的核心区。生态红线 内区域纳入建设用地管制区中的禁止建设区,严格保护区域内的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文化遗产。 (二)(二)永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划定属于永久基本农
21、田划定的一部分,此块工 作在第五章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中做详细介绍。 (三)(三)城乡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18067 公顷,新增城乡建设用地 2297 公顷。桐乡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大致范围是围绕中心城区,以 绕城高速公路、行政界线及大运河完善扩展边界范围;中心镇和特色化小城 镇,依据桐乡市建设用地空间战略布局,分布在 11 个镇(街道)的 155 个 农村新社区。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共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12563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7.27%。 五五、强化空间管制、强化空间管制 桐乡规划调整完善强化空间管制,明确规划
22、刚性,提升集聚程度,简化管制 分区,增强可操作性。通过与生态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 粮食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 统筹各相关规划科学划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四区” ,并对 不同的管制分区制定更严格、更具有操作性的管制规则,切实加强规划的空间管 制功能。详见表 4-4 调整完善前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对比情况。 桐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 18 表表 4-1 各镇各镇(街道)(街道)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调整前后对比表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调整前后对比表 单位:公顷 乡镇 (街道) 允许
23、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 调整前 调整后 差值 调整前 调整后 差值 调整前 调整后 差值 调整前 调整后 差值 梧桐街道 3943 3704 -239 544 605 61 3816 4023 208 841 811 -30 凤鸣街道 970 819 -151 276 492 216 3879 3858 -21 855 811 -44 高桥街道 314 285 -29 122 154 31 3197 3226 29 1869 1838 -31 濮院镇 1451 1447 -3 169 71 -98 2910 3058 148 1519 1471 -48 乌镇镇 1222
24、1117 -105 274 332 58 6493 6648 155 3104 2996 -109 屠甸镇 388 4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1年)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1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5月18日安徽省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1年)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骨干,也是关键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的民生工程。为进一步加强现代化铁路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
25、快发展,根据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省有关规划,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基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建设,与原铁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进行多轮战略合作,全面加快以高速铁路为重点的铁路建设步伐。目前,干线铁路已覆盖我省所有设区市和47个县,其中高速铁路通达13市16县,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4223公里(不含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网密度达到301.6公里/万平方公里,以合肥为中心、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普通铁路为基础的现代铁路网布局逐步显现。1高速铁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建成合宁、合武、京沪、合蚌、合福、宁安、郑徐高速铁路,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及南客站,贯通了京福南北大通道和沪汉蓉、沿江、
26、陆桥东西大通道,全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403公里,高铁占全省铁路总里程的1/3。在建杭黄、商合杭、合安、郑阜、皖赣芜宣段扩能、淮北客车联络线等快速铁路,新线里程1037公里。目前,以合肥为中心,联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福州、深圳(南昌)、成都(武汉)、西安(郑州)等方向,“一纵四横四联”的高铁网络已经形成。2普通铁路网提质加密。建成铜九、阜六、宿淮等普通铁路,全省普通铁路网基本完善,普通铁路总里程达到2820公里。完成阜阳、合肥、亳州、淮北客站改扩建,实施既有京沪、京九、青阜、漯阜、宁西等铁路电化或复线电化改造,全省复线率达到66.8%,电气化率达到54.5%,全省铁路网质量和能力大
27、幅提升。在建庐铜、马鞍山郑蒲港铁路,阜淮、淮南、水蚌三线电化,符夹铁路扩能改造,合芜、青阜、芜广铁路电化,阜阳北站扩能改造等工程。3城际铁路发展基础具备。皖江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通过国家审批,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巢湖马鞍山、滁州南京、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等4个近期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皖北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编制完成,研究提出淮北宿州蚌埠等一批重点项目,与皖江城际网衔接,共同形成安徽城际铁路网体系。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起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率先取得突破,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2号线、3号线加快建设。芜湖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国家批复,2号线一期和1号线正式动工建设。淮南、马鞍山两市编制完成近
28、期建设规划,安庆、蚌埠、阜阳等市建设规划正在积极推进,全省已形成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良好态势。5运输能力持续提升。目前,我省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南京、济南、武汉、广州、杭州、长沙、成都、福州、南昌、郑州、西安11个省会城市、50多个地级城市的直达高铁动车,实现合肥1小时到南京、2-3小时到上海、杭州、南昌、武汉,4小时到北京和福州,合肥南站每日开行动车129.5对。“十二五”以来,全省铁路客运量年均增长11.6%,客运周转量年均增长7.8%。货运能力不断释放提升,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有力,货运服务趋于多元化,长三角货物快运、“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合肥-宁波铁海联运班列、合
29、肥-上海城际特需班列陆续开行。6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完善全省铁路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省、市、县协调联动,有力保障项目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完善省市共建机制,明确了创新投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各项支持保障政策。在全国率先设立铁路建设投资基金,放大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打造铁路建设融资主渠道。加快推进由我省控股的庐铜铁路、合安高铁建设,积极探索自主建设、管理、运营的新模式。当前,全省铁路网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网络规模偏小,覆盖广度有待提升,全省尚有13个县不通铁路,3个市、40个县不通快速客运铁路。二是路网干线通道不完善,合肥至山东半岛、西北等方向的高铁通道尚未畅通,缺乏高标准沿江、
30、沿淮高铁通道。三是网络结构有待优化,电气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五是随着国家铁路建设体制改革推进,省方出资压力较大,铁路项目建设运营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大。(二)形势要求。1经济新常态要求铁路创新发展。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运输需求规模和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高强度、个性化、多样化、强时效需求将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交通建设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抓手,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强大引擎。这要求铁路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在建设、投资、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加快铁路转
31、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全面提升铁路网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出行,降低物流成本,全力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2区域城乡一体化要求铁路协调发展。铁路发挥着引导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城乡要素流动的支撑作用。到2021年,我省城镇化率将从现在的50%提高到56%以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城乡一体化将加快推进。我省将更加注重统筹推进省内不同板块的协调联动,加大对大别山、皖北、皖南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同时,统筹考虑城市、城际、区际交通需求,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和外部交通条件,促进铁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融合。3资源环境约束要求铁路绿色发展。当前,我省面临资源约束
32、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修复压力巨大等矛盾。随着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长,与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这必然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持续节能减排;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更加注重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以较小能源资源消耗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运输的总需求。4国家战略实施要求铁路开放发展。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地区发展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空间参与资源配置和产业协作。同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将安徽8市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要求与沪苏浙等省市联手将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迫切要求我们积极谋
33、划对外联系的铁路大通道,无缝对接周边地区,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络,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支撑。5全面保障改善民生要求铁路共享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普惠性要求扩大交通运输服务供给,提高共享水平。要推进铁路运输服务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延伸,加快建设扶贫开发铁路、支线铁路、专用铁路,提升铁路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努力使铁路运输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依托国家“
34、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围绕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创新铁路投融资体制机制,按照适度超前原则,以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升水平、做强枢纽为重点,集聚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快速铁路建设,提升改造既有普通铁路,加快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发展,完善路网布局和结构,强化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客货运枢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铁路网,全面提升服务和保障能力,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统筹规划全省铁路网络布局,加强铁路廊道管控和空间预留,合理配置资源,强化有机衔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抢抓政策机遇,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
35、,加快规划实施。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高速与普速、新建与既有、枢纽与通道以及区域间铁路协调发展,强化主通道,疏通微循环,做好与公路、民航、水运等其他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同步提升技术装备、服务和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网络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和效率效益最大化。3适度超前,有序推进。统筹建设能力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使铁路建设适度超前,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4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全面深化铁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建设体制、管理方式、运营模式、政策机制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增强我省铁路发展活力。5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综合利用土地、通道等资源,推广应用先进的节地
36、、节能和减排技术,挖掘存量潜力,努力实现铁路体系绿色发展。充分发挥铁路和轨道交通大运量、高效率运输优势,进一步提高绿色运输比重。(三)发展目标。到2021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300公里,基本建成网络通道内联外畅、枢纽站场一体衔接、旅客运输方便快捷、货运服务高效多元、设施装备先进适用的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高铁网络基本形成。建成以合肥为中心,贯穿经济走廊,联接所有设区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全省高铁里程达到2800公里,高速铁路覆盖所有设区市,合肥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普通铁路网优化完善。普通铁路网进一步加密完善,货物运输通道更加通畅,电气化率达到
37、90%以上,货物运输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城际、市郊铁路启动布局。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和一批重点市郊铁路,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临近主要城镇的快速客运铁路联通,城际、市郊铁路里程达到26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合肥、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马鞍山、淮南、蚌埠、阜阳、安庆、铜陵等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20公里。综合枢纽强化衔接。依托合肥南、合肥西、蚌埠南、芜湖、安庆西、阜阳西等高铁站,阜阳北、合肥北等铁路货运站场,建立不同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体系。客货运输更加便捷。铁路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铁路网覆盖90%以上县,快速铁路网
38、覆盖所有市和55%以上县,群众出行、货物运输便捷度大大提升。20172021年,全省铁路建设拟投资4110亿元,其中,铁路274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1370亿元。三、重点任务(一)完善多层次铁路网络。1构建高速铁路网络。加快构建我省高速铁路主骨架,不断扩大高铁覆盖面,基本建成以合肥国家级综合铁路枢纽为中心,阜阳、蚌埠、安庆、芜湖、黄山等区域性铁路枢纽为支撑,连接全部设区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黄山至杭州、合肥至安庆、安庆至九江、郑州至阜阳、合肥至新沂(青岛)、池州至黄山、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合肥至南京等高速铁路。开展北沿江、沿淮、合肥至安康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39、谋划储备一批高铁通道项目。20172021年,续建快速铁路1037公里,开工建设830公里,建成1400公里。专栏1 高速铁路重点建设项目建成黄山杭州、淮北萧县北、商丘合肥杭州、芜湖宣城、合肥安庆、安庆九江、郑州阜阳、池州黄山、南昌景德镇黄山等高速铁路;建设合肥新沂(青岛)、宣城绩溪、合肥南京等高速铁路;开展沿淮、合肥六安安康、北沿江、合肥池州金华、南沿江等铁路项目前期研究。2完善普通铁路布局。扩大全省普通铁路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布局。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高铁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建成庐江至铜陵铁路,完成芜广、青阜、符夹等铁路扩能改造,推动六安至安庆至景德镇等铁路建设。20172
40、021年,续建普通铁路135公里,开工建设210公里,建成135公里;复线改造126公里,电气化改造1368公里。专栏2 普通铁路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庐江铜陵铁路,建设六安安庆景德镇等铁路。实施符夹、宁芜铜九铁路扩能改造,合武、芜广、青阜、皖赣、合九等铁路电气化改造,合武铁路天堂寨站、青阜铁路涡阳站、阜阳北站扩能工程等。开展三门峡亳州洋口、铜陵南陵宣城、随州麻城安庆、阜阳六安铁路二线等铁路前期研究。3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建设,利用已建高速铁路和既有普通铁路,提供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的城际运输服务,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周边主要城镇、重点旅游景区之间
41、快速铁路客运联通。建成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际铁路,建设阜阳至蒙城至淮北、亳州至蚌埠、巢湖至马鞍山等城际铁路,研究建设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四山联动快速通道”,推进合肥至新桥机场至六安、淮安至天长至南京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20172021年,开工建设城际铁路660公里,建成200公里。专栏3 城际铁路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建设淮北蒙城阜阳、亳州蚌埠、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巢湖马鞍山、滁州南京、宣城镇江等城际铁路,开展天堂寨天柱山、合肥新桥机场六安、蚌埠五河、宿松望江东至泾县宣城、庐江巢湖、马鞍山扬州、淮安天长南京、蚌埠滁州、池州九江、驻马店阜阳、合肥芜湖芜宣机场宣城、宁国
42、临安(杭州)等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4鼓励市郊(域)铁路和专用线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通过有序新建、利用既有资源等方式发展市郊、市域铁路,提供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大运量、快速度、通勤化公共交通服务。加快连接沿江、沿淮主要港口、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集疏运铁路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支持工矿企业专用线建设。加快现代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20172021年,重点实施合肥、六安等市郊(域)铁路,沿江、沿淮等重点港口建设集疏运专用铁路。专栏4 市郊(域)铁路和专用线重点建设项目市郊(域)铁路。建设合肥六安金寨等市郊铁路,开展合肥桐城、合肥淮南、合肥庐江池州、铜陵枞阳庐江
43、、安庆望江、安庆怀宁、安庆枞阳、萧县徐州等市郊铁路项目前期研究。铁路专用线。建设马鞍山郑蒲港铁路、芜湖宝特物流、铜陵港江北港区、池州港梅龙港区、安庆港中心港区长风和皖河农场作业区、合肥港派河港区、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蚌埠沫河口化工园区等铁路专用线。5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加快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建成合肥、芜湖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其他批复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逐步提升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地位。建成合肥市轨道交通2、3、4、5号线和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
44、线一期工程,实施马鞍山、淮南、蚌埠、阜阳、安庆、铜陵等市轨道交通建设。20172021年,续建城市轨道交通67公里,开工建设320公里,建成200公里。专栏5 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合肥市轨道交通2、3、4、5号线及2号线东延线、3号线南延线、4号线南延线,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建设合肥市轨道交通6、7、8、9号线S1线一期工程和马鞍山、淮南、蚌埠、阜阳、安庆、铜陵等城市轨道交通主干线路。(二)扩大铁路运输能力。1构建便捷高效客运体系。以高速铁路网络为基础,深度挖掘客运潜力,增加我省至主要城市的动车班次,充分释放路网能力。加强对城际、市郊、市域及其他短途旅客市场、旅游市场的开
45、发和培育,鼓励合肥都市圈等客流较多的地区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设施开行城际、市郊、市域列车。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不断丰富客运产品种类,形成高速动车、城际列车、普速客车、市域市郊列车等层次多样、能力协同、便捷高效的旅客运输体系,提高客运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2提升货运效率和能力。加强铁路物流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省内物流企业与铁路运输企业合作,加快建设一批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基地,加大现代化中转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货运换装效率,降低综合运输成本。推进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提升铁水联运比重。加大运输设备集装化、标准化推广力度。不断拓展铁路货运市场,加密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长三角货物快运、合肥宁波铁海联运班列、合肥上海城际特需班列,进一步开发新的铁路货运产品,提高货运服务效率。(三)提高建设运营管理水平。1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健全我省为主投资铁路建设管理体系,依托省铁路建设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