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鑫诚绿色环保建材(水泥制品制造)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pdf

上传人:tike 文档编号:3928595 上传时间:2021-05-10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鑫诚绿色环保建材(水泥制品制造)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鑫诚绿色环保建材(水泥制品制造)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鑫诚绿色环保建材(水泥制品制造)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鑫诚绿色环保建材(水泥制品制造)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鑫诚绿色环保建材(水泥制品制造)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P JGJ/T20 备案号备案号 J 20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Performance Calculation of Civil Buildings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发布 2001 实施实施 JGJ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Performance Calculation of Civil

2、 Buildings JGJ/T*-20*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 2 0 年 月 1 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北 京 前前 言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 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 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场地室外物理 环境;5 建筑节能与碳排放;6 室内环境品质。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清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执行过程

3、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地址:北京市海 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400A,邮政编码:100084)。 本标准主编单位:清华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部分,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林波荣 王清勤 周 辉 孟庆林 郝 斌 冯 雅 郝 军 杨仕超 燕

4、达 钱 华 燕 翔 罗 涛 刘加根 杨 柳 刘 京 季 亮 刘建华 丁 勇 彭 渤 周 浩 王 鹏 赵 洋 高庆龙 李 琼 马 扬 闫国军 潘 振 张德银 李紫微 余 琼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0 目目 次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 .4 4场地室外物理环境 .5 4.1 一般规定5 4.2 室外风环境5 4.3 热岛强度6 4.4 环境噪声7 5建筑节能与碳排放 .9 5.1 一般规定9 5.2 建筑供暖和空调负荷9 5.3 建筑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11 5.4 可再生能源16 5.5 碳排放计算18 6 室内环境品质.20 6.1 一般规定20 6.2 自然通风20 6.3 气流

5、组织、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 22 6.4 室内光环境24 6.5 室内声环境26 附录 A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专项报告要求28 附录 A.1 日照计算分析报告要求.28 附录 A.2 场地风环境及热岛计算报告要求.29 附录 A.3 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要求.31 附录 A.4 自然通风计算分析报告.32 附录 A.5 气流组织计算分析报告.33 附录 A.6 空气品质计算分析报告.34 附录 A.7 室内光环境计算分析报告.35 附录 A.8 室内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要求.36 附件 B 建筑及暖通空调系统模拟计算运行参数表37 1 本标准用词说明.45 引用标准名录.46 附:条文说明.4

6、8 2 0 Contents 1General Provisions.1 2Terminologies 2 3Basic Requirements .4 4Site Out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5 4.1 General Requirements5 4.2 Outdoor Wind Environment.5 4.3 Heat Island Intensity.6 4.4 Ambient Noise7 5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9 5.1 General Requirements9 5.2

7、Building Heating and Cooling Load.9 5.3 Building He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11 5.4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16 5.5 Carbon Emissions Calculation.18 6 Indoor Air Quality2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20 6.2 Nature Ventilation20 6.3 Air Distribution,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Air

8、Quality .22 6.4 Indoor Light Environment.24 6.5 Indoor Acoustic Environment.26 Appendix A Green Performance of Civil Building Computing Report Requirements.28 Appendix A.1 Sunshine Computing Report Requirements.28 Appendix A.2 Site Wind Environment and Heat Island Computing Report Requirements.29 Ap

9、pendix A.3 Ambient Noise Computing Report Requirements31 Appendix A.4 Nature Ventilation Computing Report Requirements32 Appendix A.5 Air Distribution Computing Report Requirements.33 Appendix A.6 Air Quality Computing Report Requirements 34 Appendix A.7 Indoor Light Environment Computing Report Req

10、uirements35 Appendix A.8 Indoor Acounstic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36 1 Appendix B Tables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in Building and HVAC System Simulation .37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4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46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48 0 1 总则总则 1.0.1 为统一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的基本要

11、求,规范结果的准确性,为民用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民用建筑工程的绿色性能参数和指标的 计算和评价。 1.0.3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1 2 术语术语 2.0.1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 Green performance of civil building 民用建筑绿色评价标识中涉及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外环境等 性能参数和指标。 2.0.2 建筑环境与节能性能 Performa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

12、y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中涉及的建筑室内外声光热物理环境性能、节能、碳排 放及室内空气品质等相关的性能指标。 2.0.3 数值模拟 Numerical simulation 基于计算机软件,对建筑物理相关的问题建立虚拟的实验模型,设定反映 客观情况的相关参数,并按定解条件,依托软件内置的数学工具进行数值求解, 获得实验成果的方法。 2.0.4 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使用数值方法在计算机中对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进行求解,从而可预测流 场的流动特征的数值模拟技术,简称 CFD。 2.0.5 参照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节能

13、率计算时,作为计算满足国家或行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调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公建节能设计标准中所写: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 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2.0.6 参照供暖空调系统 Reference HVAC system 进行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率计算是,作为计算满足本标准及相应的国家或行 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空调能耗用的基准系统。 2.0.7 围护结构节能率 Energy saving rate by envelope 基于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在其他设计条件都相 同条件下,由于围护结构不同产生的建

14、筑供暖空调能耗的差异比例。 围护结构节能率=(1-设计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参照建筑供暖空调能耗) *100% 2.0.8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率 Energy saving rate by HVAC system 2 基于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在其他设计条件都相 同条件下,由于暖通空调系统不同产生的建筑供暖空调能耗的差异比例。 围护结构节能率=(1-设计供暖空调系统能耗/参照供暖空调系统能耗) *100% 2.0.9 照明系统节能率 Energy saving ratio by lighting system 基于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在其他设

15、计条件都相同 条件下,由于照明系统的不同产生的建筑照明能耗的差异比例。 照明系统节能率=(1-设计照明系统能耗/参照照明系统能耗)*100% 2.0.10 地道风 Tunnel wind ventilation 利用土建或预制风道,使得风道内的空气在地下与土壤进行换热,进而实 现夏季冷却或冬季预热的通风系统。 3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3.0.1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应以单体建(构)筑物、建筑群或单个区域作为 对象,并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中涉及的场地 室外物理环境、建筑节能与碳排放和室内环境品质等方面的性能指标要求作为 计算依据。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对

16、象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计算和评 价。 3.0.2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应包括场地日照、风环境、热岛强度、环境噪声、 围护结构节能率、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率、照明系统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地道风、碳排放、自然通风、气流组织、空气品质、天然采光、室内声环境等 专项内容。 3.0.2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应选择通过可靠性验证的行业内专业计算方法或 软件工具。 3.0.3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分析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应经过专业培 训。 3.0.4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设定应根据施工图或竣工图确定。 2 物理模型的几何模型尺寸,应按照实际建筑 1:1 设置,

17、并应包含重点组件; 3 当物理模型简化时,模型物理量不应受到影响,且应符合相关模拟软件性 能要求; 4 可根据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对称性设置对称面。 3.0.5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中的场地日照、风环境、热岛强度、环境噪声、 围护结构节能率、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率、照明系统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地道风、碳排放、自然通风、气流组织、空气品质、天然采光、室内声环境等 专项报告的编写应按本标准附录 A 执行,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信息; 2 计算依据应列出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等; 4 3 计算软件应包括软件名称、版本号、运行平台等; 4 计算设定应包括计算

18、区域、物理模型、边界条件或计算条件等; 5 应有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 5 4 场地室外物理环境场地室外物理环境 4.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4.1.1 场地室外物理环境性能包括室外风环境、热岛强度、环境噪声、日照和 室外幕墙光污染计算等内容,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 的相关规定。 4.1.2 场地日照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 执行,且专项计算报告应符合本标准 附录 A.1 的规定。 4.1.3 场地幕墙光污染计算,应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附录 B 的相关规定,并参照本

19、标准附录 A.1 的要求准备专项计算报告。 4.2 室外风环境室外风环境 4.2.1 室外风环境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的 相关规定。 4.2.2 室外风环境计算应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其物理建模、边 界条件和计算域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冬、夏和过渡季节的典型工况气象参数宜采用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 气象数据集中典型气象年中各季节出现风频最大的风向和所对应的风速值; 对不同季节,当存在主导风向、风速不唯一时,宜依据暖通空调设计手册 或当地气象局历史数据分析确定。 2 对象建筑(群)的外缘至水平方向的计算域边界,应大于对象建筑高度的 5 倍以上;与主

20、流方向正交的计算断面大小,应满足 3%以下的阻塞率。 3 当进行物理建模时,在目标建筑(群)周边 1H2H 范围内应按建筑布局和 形状准确建模;建模对象中应考虑主要构筑物和既存的连续种植的高度 3m 及 以上的乔木(群) 。 6 4 应采用标准两方程模型(k- 模型)或修正模型;地面或建筑壁面宜采用 壁函数法的速度边界条件;流入边界条件需考虑高度方向上风速梯度分布,结 合计算对象区域实际情况,风速梯度分布幂指数()应符合表 4.2.4.1 的规定。 表 4.2.4.1 风速梯度分布幂指数() 5 流出边界条件可采用自然流出或压力设定边界条件。当计算域范围比较广 时,侧边界和上边界可采用对称面边

21、界条件;当计算域比较狭小时,可采用自 由流入流出或压力设定边界条件。 4.2.3 室外风环境计算中,计算域的网格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面与人行区高度(地面 1.5m 及以上区域)之间的网格不应少于 3 个; 2 目标建筑附近网格间距需满足最小精度要求,不应大于建筑尺度的 1/10; 3 对形状规则的建筑宜使用结构化网格,网格过渡比不宜大于 1.3; 4 应完成网格独立性验证。 4.2.4 室外风环境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附录 A.1 的规定。 4.3 热岛强度热岛强度 4.3.1 热岛强度计算应符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 中的 第 4.2.7 条为依据,并应符合下列

22、规定: 1 气象参数选取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 346 的 规定; 2 应计算夏至日 17:00 设计工况在设计下垫面、绿化、水景、场地空间平面 布置和材料属性条件下的热岛强度,并对比同一时刻参照工况即全草地下垫面, 地面类型适用区域指数 梯度风高度 A近海地区,湖岸,沙漠地区0.12300m B田野,丘陵及中小城市,大城市郊区0.16350m C有密集建筑的大城市区0.22400m D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0.30450 m 7 相同建筑空间平面布置工况条件下的热岛强度,设计工况平均热岛强度不应高 于参照工况热岛强度 2.5。 3 热岛强度计算应符合现行国

23、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的相关 规定。 4.3.2 室外热岛强度计算应包括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分布参数计算方法和集 总参数方法;计算时应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分布参数模拟方法, 。 4.3.3 采用分布模拟方法计算室外热岛强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岛强度计算区域、网格划分、入口边界条件、地面边界条件、湍流模型 和气象参数的选取应符合本标准第 4.2.2、4.2.3 条的规定; 2 室外热岛强度模拟计算应考虑太阳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影响,宜考虑各表 面间多次反射辐射和长波辐射作用。 3 下垫面及建筑表面参数应包括材料物性和吸收率、反射率、渗透率,蒸发 率等参数等。 4 建筑室外热

24、环境模拟预测应考虑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的影响。 5 热岛强度的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1 的规定。 4.3.4 居住建筑热岛强度计算可参照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 JGJ-286 及本标准第 4.3.2 条的规定方法简化进行。 4.4 环境噪声 4.4.1 室外环境噪声模拟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378 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相关规定。 4.4.2 室外声环境的计算域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由对象建筑(群)的外缘至水平方向的计算域边界,应满足对象建筑高度 的 5 倍以上; 2 当噪声源处于对象建筑(群)较远的位置时,计算域的范围内外应延伸到 噪

25、声源处,并应涵盖噪声源与受声建筑物。 4.4.3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模拟过程中,应按原比例 1:1 建立对象建筑(群)和周边环境模型,且 应包含重点组件,地面的覆盖范围满足计算域的要求,建筑物不应放置在空旷 8 (无地面)环境中进行模拟。 2 在目标建筑(群)周边水平方向 2 倍范围内应按建筑布局和形状准确建模。 3 建模对象中除主要构筑物外,室外声环境模拟中应需要考虑地形。 4.4.4 当进行室外噪声计算时,声接收面网格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声场的水平声接收地面距离地面高度应为 1.2m1.5m; 2 建筑立面的声接收面距离墙壁和窗户应为 1m。 3 应将声接

26、收面网格划分成多个等大的正方格,网格应完全覆盖计算的整体 区域。 4 声接收面网格宜采用 3m10m 的正方形网格,也可结合建筑尺度和高度设 定。 5 对有起伏的地形宜采取优化接收面网格,网格面可随着地形过渡变化。 4.4.5 室外声环境模拟中的计算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声环境模拟时应设定温、湿度参数。 2 应结合室外噪声源的现状,对公路铁路类型的交通噪声,在软件中可对线 声源的声功率参数进行设定;对设备噪声,在软件中可对点声源和面声源声功 率参数进行设定。 3 应设定声屏障的吸声和隔声参数,在室外声环境中可准确的模拟声波经过 透射和吸收对目标建筑的影响。 4 应设定室外模拟区域的

27、背景噪声,室外背景噪声应为目标噪声源以外的其 他环境噪声的总和。 9 5 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与碳排放与碳排放 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5.1.1 建筑节能与碳排放计算应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暖通空调系统能耗 降低幅度、照明系统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碳排放,且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的相关规定。 5.1.2 建筑节能计算应采用统一的气象设计参数设定基础气象边界条件,宜采 用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 346。 5.1.3 建筑节能计算的算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计算全年8760h逐时负荷; 2 应分别逐时设置工作日和节假日室内人员数量、照明功率

28、、设备功率、室 内设定温度、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 3 计算模型应能反映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惰性的影响; 4 当进行逐时负荷计算时,应能够计算10个及以上建筑分区; 5 输出报告应包括计算原始信息和负荷计算结果,且应给出设计建筑与参照 建筑中未满足设定室温要求的时间。 5.1.4 建筑节能计算中人行为模拟的标准化应考虑实际建筑人行为的影响。 5.1.5 照明系统节能率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照明检测与评价标准 (报批稿)附录 B 的规定。 5.1.6 不同能源种类之间的转换系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能耗数据分类 及表示方法JG/T 358 的规定。 5.2 建筑供暖和空调负荷建筑供暖和空调

29、负荷 5.2.1 计算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应分别计算规定条件下的全年供暖和供冷负荷;并应 采用同一版本计算软件和相同的典型气象年数据。 Comment L1: 10 2 参考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根据国家现行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的规 定设定,设计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按设计文件设定。 5.2.2 建筑节能计算建模时,宜按建筑体型、朝向、房间使用功能和系统划分 简化。 5.2.3 建筑供暖和空调负荷计算应符合本标准第 5.1.35.1.4 条的规定,且设计 建筑和参照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供暖和空调系统和运行时刻表的参数设 置应符合规定。 5.2.

30、4 当比较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计算负荷降低幅度时,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 的供暖和供冷全年综合能耗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供暖和供冷全年综合能耗量等于全年供暖耗电 量。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全年供暖耗电量按下式计算: (5.4.2-1) 211 H H qq Q E 式中:EH建筑物全年供暖耗电量(kWh); QH 建筑物全年累计耗热量(kWh) ,通过模拟计算确定; 热源为燃煤锅炉的供暖系统综合效率(综合考虑了锅炉效率与 管网输配效率) ,取 0.60; q1 标准煤热值,取 8.14 kWh/kgce; q2 发电煤耗,取 0.319 kgce/(kWh) 。 2 夏热

31、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供暖和供冷全年综合能耗量等于全 年供暖耗电量和全年供冷耗电量之和。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全 年供暖耗电量和全年供冷耗电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5.4.2-2) EER Q E H H (5.4.2-3) res C C Q E COP 式中:EER热泵采暖系统总综合性能系数取值,为供暖量与热泵系统总输 入能量(含热源、水泵、末端风机电耗)之比。EER 取 1.8; 11 QC 建筑物全年累计耗冷量(kWh) ,通过模拟计算确定; COPres住宅空调供冷系统总综合性能系数,COPres取 2.8; 3 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供暖和供冷全年综合能耗量等于全年

32、供暖耗电 量和全年供冷耗电量之和。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全年供暖耗电量按本标 准的式(5.4.2-1)计算,全年供冷耗电量按下式计算: (5.4.2-4) com C C Q E COP 式中:COPcom公共建筑空调供冷系统总综合性能系数,为供冷量与空调供 冷系统总输入能量(含冷源、水泵、末端风机电耗)之比, COPcom取 2.5。 4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供暖和供冷全年综合能耗量等于全年 供暖耗电量和全年供冷耗电量之和。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全年供冷耗电 量按本标准的式(5.4.2-4)计算,全年供暖耗电量按下式计算: (5.4.2-5) 232 H H qq Q E 式

33、中:热源为燃气锅炉的供暖系统综合效率(综合考虑了锅炉效率与管网 输配效率) ,取 0.75; q3标准天然气热值,取 9.87 kWh/m3; 天然气折标系数,取 1.21 kgce /m3。 5.3 建筑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建筑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 5.3.1 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应包含冷热源、输配系统及末端空气处理设备的能 耗。当计算参照系统和设计系统的供暖和空调能耗时,建筑及围护结构设置应 按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 第 5.2.3 条的规定确定。 5.3.2 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算法除应符合本归成第 5.1.3 条规定,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具有冷热源、风机和水泵的

34、设备选型功能; 2 具有热源、风机和水泵的部分负荷运行效率曲线; 12 3 将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和累计耗热量折算为一次能耗量和耗电量; 5.3.3 当计算建筑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时,参照系统和设计系统的系统形式和 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室内温湿度和新风量。参照系统的采暖空调室内设计计算参数(温度、 湿度和新风量)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确定;设计系统应按实际设计情况设定。 2 居住建筑的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计算参数设置应符合表 5.3.3-1 的规定。 表 5.3.3-1 居住建筑的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计算参数设置 参照系统设计系统 气候分区系统分类 系统形式参数系统形式参数 热源 燃煤锅炉

35、或 燃气锅炉 锅炉额定热效率及 室外管网输送效率 应按现行国家行业 标准取值 实际采用的热 源系统形式 1 热源效率应根据设计 工况确定 2 供 暖 输配系 统 与设计系统 相同 循环水泵能耗应根 据现行国家行业标 准中耗电输热比限 值计算 循环水泵能耗 应根据耗电输 热比计算 耗电输热比折算参照 系统水泵的功率,设 计系统与参照系统水 泵均按水泵曲线计算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空调冷源 家用空气源 热泵空调器 性能参数应按现行 国家行业标准严 寒和寒冷地区居住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26 取值 实际采用的冷 源系统形式 冷源效率应根据设计 工况确定 供暖热源 实际采用的热 源系统形式 热源

36、效率应根据设计 工况确定 冷源采用单元 式空调 冷源效率应按设计工 况确定 空调冷源 家用空气源 热泵空调器 性能参数应按现行 国家行业标准取值 冷源采用冷水 (热泵)机组 冷源效率应根据不同 负荷时的性能系数确 定 夏热冬冷 地区 夏热冬暖 地区 输配系统 循环水泵能耗应根据耗电输热(冷)比计算 温和地区参照夏热冬冷地区实际设计方案 冷源效率应按设计工 况确定 注:1 热源为市政热力时,设计系统的全年供暖能耗 EH按下式计算: 13 (5.3.3) 1H 21 H H EHRQ qq Q E 式中:EH建筑物全年供暖耗电量(kWh); QH 建筑物全年累计耗热量(kWh) ,通过模拟计算确定

37、; q1 标准煤热值,取 8.14 kWh/kgce; q2 发电煤耗,取 0.319 kgce/(kWh) ; EHR1供热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 2 严寒和寒冷地区设计系统参数设置应采用耗热量指标的计算,对于燃气燃煤锅炉, 应考虑管网与锅炉效率折算;对于地源热泵等其它系统,应折算出一个季节综合性能系数 (COP) 。 3 公共建筑的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设置应符合表 5.3.3-2 的规定。在设置表中 未提到的其余参数时,参照系统应与设计系统保持一致。 表 5.3.3-2 公共建筑的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形式和参数设置 参照系统设计系统 系统分类 系统形式参数系统形式参数 水冷机组(离心 式/螺杆

38、式) 电动离心/螺杆 式冷水机 能效值(或 IPLV 值)按 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规定取值 水源/地源热泵电制冷离心机 能效值(或 IPLV 值)按现 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GB50189 规定取值 风冷冷水机组、 吸收制冷机组 风冷冷水机组 或吸收式制冷 机组 1 其能效值按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规定取值 冷源 单元式空调机组、 多联式空调(热 泵)机组或风管 送风式空调(热 泵)机组 与设计系统相 同, 台数与实际方案相同,其 效率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 准的单元式空调机组、多 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或 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

39、 机组的空调系统的要求 实际设计方 案 冷源效率应根 据不同负荷时 的性能系数确 定 热源 集中供热燃煤锅 炉或燃气锅炉 燃煤锅炉或燃 气锅炉 锅炉额定热效率应按现行 国家行业标准严寒和寒 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JGJ 26 取值,锅炉 实际设计方 案 热源效率应根 据设计工况确 定 14 系统分类 参照系统设计系统 系统形式参数系统形式参数 耗煤量或耗气量应折算为 耗电量,折算方法参照本 标准第 5.2.3 条执行 市政热力 与设计系统相 同 -实际设计方 案 - 严寒和 寒冷地 区 燃煤燃气锅炉 系统 风冷热 泵夏热冬 冷、夏 热冬暖 和温和 地区 与设计系统相 同 其效率满足相应国

40、家和行 业标准的单元式空调机组、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或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 机组的空调系统的要求 地源热泵 热源采用燃气 锅炉 锅炉效率满足相应的标准 的要求 实际设计方 案 热源效率应根 据不同负荷时 的性能系数确 定 冷热水 输配系 统 一次泵/二次泵系 统 3 与设计系统相 同 供暖水输送系统的耗电输 热比 EHR-h 和空调冷热 水系统的耗电输冷(热) 比 EC(H)R-a 按现行国 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GB50189 规定 取值的右侧的限值公式计 算确定 实际设计方 案 供暖水输送系 统的耗电输热 比 EHR-h 和空 调冷热水系统 的耗电输冷 (热)比 EC(H)R

41、-a 按系统额定风 量计算确定 定风量全空 气系统 与设计系统相 同 单位风量耗功率 Ws 按现 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GB50189 规定取值 全 空 气 系 统 变风量全空 气系统 定风量全空气 系统 单位风量耗功率 Ws 按现 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GB50189 规定取值 实际设计方 案 风系统耗功 W 按 本标准第 5.3.5 条确定 风处理 和输送 系统 风机盘管+新风系 统 与设计系统相 同 新风量或新风比、风机耗 功 W 可按本按标准第 5.3.5 条确定 实际设计方 案 风机盘管和新风 的耗功 W 可按 本标准第 5.3.5 条确定 注:1 采用吸收式机组

42、进行供暖和制冷时,参考系统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蒸汽和热水 15 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GB/T18431 和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GB/T18362 中规定。 2 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供暖时,参考系统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间 空调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2021.3 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及 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5 中规定的第 2 级产品。 3 当设计系统的输配水泵为一次泵/二次泵系统,参照系统也采用对应的一次定频系统/ 一次泵定频、二次变频系统。设计系统的变频的措施,水泵节能量可计入。 5.3.4 当建筑供暖和空调能耗计算中考虑蓄能、热回收等技

43、术措施或区域供冷 供热系统形式时,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的系统形式和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系统采用蓄能系统时,设计系统的热冷源、输配和末端能耗应按实际 蓄能系统的设计方案计算能耗。参考系统应按未设置蓄能系统相对应的常规方 案设置,且应符合本标准第 5.3.3 条的规定。 2 设计系统采用热回收技术和利用自然冷源等节能措施时,设计系统的热冷 源、输配和末端能耗应按实际设计方案计算能耗。参考系统应按未设置相应节 能措施进行计算。 3 当建筑由集中冷热源站提供冷热量时,应根据集中冷热源站的运行特点计 算设计系统的供暖和采暖能耗。参考系统的设置应符合本过程第 5.3.3 条的规定。 5.3.5

44、 当计算能耗时,冷热源及水泵的设备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空调制冷机组能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制冷冷水机组根据满负荷制冷性能系数(COP)和部分负荷效率曲线 计算用电量; 2)单元机组根据设备性能系数(EER)计算用电量; 3)多联机组根据满负荷设备性能系数(EER)计算用电量; 4)直燃机组应按下机组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P)计算用电量,热量 折电量系数取 0.45。 2 当计算冷却水系统能耗时,参照系统水泵扬程应取 30m;水泵流量应根据 16 冷机制冷量、冷却水供回水温差、考虑 10%的富裕量计算;水泵效率应按 G200m3/h 时取 0.69,G200m3/h 时取

45、0.71;却塔风机电量应按单位电耗制冷 量 170kW/ kW 计算冷;设计系统的水泵扬程和流量、冷却塔风机电量应按实际 参数计算,水泵效率应按水泵设计工况参数计算。 3 当计算供暖空调水输送系统能耗时,参照系统和实际系统的水泵能耗应按 下列公式计算: (5.3.5-1) ,p rll EEHRQ (5.3.5-2) ,p ffl EEHRQ 式中:Ep,r参照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 EHRl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Ql建筑设计热负荷(kW) ; Ep,f参照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 EHRf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5.3.6 能耗计算中,空气处理系统的设备参数设置应符合

46、下列规定: 1 空调区域的全空气空调系统总新风比最小限值可取50,其他情况可取 70%; 2 在设置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空调系统的热回收排风量与总新风送风量的比 例时,当新风总送风量小于40000m3/h或不计入新风量时,最小限值可取0;新 风总送风量不小于40000m3/h时,最小限值可取0.25。 3 未设置组织新风系统的房间,在设置新风换气机的人员所需新风量与总人 员所需新风量的比例时,当人员所需最小总新风量小于 40000m3/h 时,最小限 值可取 0;当人员所需最小总新风量不小于 40000m3/h 时,最小限值可取 0.25。 4 新风或空调系统送风耗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5.3.

47、6) V P VWW fcd S 3600 式中, W系统送风耗功风量耗功(W); 17 Ws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 V 新风风量或送风风量(m3/h); P 新风机组或空调机组的余压或风压(Pa); cd电机及传动效率,取0.85; f 风机效率。 5.3.7 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全年供暖、通风和空调综合能耗等各类型能源消耗 量应统一折算成等价能耗数值,转换系数取值应符合本标准第 5.1.6 条的规定。 5.4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 5.4.1 可再生能源计算应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的相关规 定。 5.4.2 太阳能热水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的计算应符合下

48、列规定: 1 设计阶段应采用生活热水的小时供热量与设计小时加热耗热量。运行阶段 应以全年为周期,计算太阳能对生活热水的加热量(不含辅助加热)与所消耗 生活热水的总耗热量之比。 2 住宅可采用住户比例判别的方式。 5.4.2 当计算太阳能提供的电量比例时,应采用光伏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与供 电系统设计负荷之比,光伏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5.4.2)k WA P 1000 P 式中,P光伏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kW) ; A光伏板安装面积(m2) ; Wp每平方米光伏板,标准状态下的发电功率(光伏厂家提供) (W) ; 光伏系统效率,可取75%-80%; k考虑光伏电池性能逐年衰减的修正系数,可取0.850.9。 18 5.4.3 当进行地埋管换热系统模拟计算时,应对场地状况进行勘察,并应根据 土壤(岩土)结构、热物性、占地面积、全年动态负荷和机组性能等确定地埋 管的埋管方式、规格和长度。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和总吸热量宜基本平衡。 5.4.4 当进行土壤源地源热泵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时,气象数据边界采用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环评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