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公务员员工忠诚度研究 .doc

上传人:晚风 文档编号:4157649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公务员员工忠诚度研究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公务员员工忠诚度研究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公务员员工忠诚度研究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公务员员工忠诚度研究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公务员员工忠诚度研究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费、书籍费和住宿费等。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费用了。三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特点(一)消极心理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里障碍和行为。现阶段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工作学习或者文体比赛活动中不如其他人,可能会产生其他虚荣心理想得到平衡,转而从外表穿衣方面开始狠下功夫,希望能在这些表面上吸引他人注意,寻求心理平衡。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

2、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每学期花了多少钱,不考虑钱的去向,只要钱不够了就会向家里要钱。另一表现则是有钱就大手大脚地花,开学的时候,家里会把几个月的生活费一起带着,这样有的学生就把本是几个月的生活费一气花掉。这种消费上的盲目性表现出大学生消费上的放任心理。(二)积极心理我国大学生是纯消费者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但是也有个别的同学通过兼职或者做点小生意,但是有中山学院有86.7%的学生还是没有收入的,这就导致了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比较普遍的都是大约在700-1300元之间,家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由于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大学生们在花钱

3、时往往十分谨慎,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很多大学生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能够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条件合理、适度地消费。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也逐渐倾向多元化,和以前的学生相比,90后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TT产品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现阶段大学生消费的热点。此外,现在的女同学都喜欢在淘宝等网店进行购物,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每月生活的支出,大学生的消费内容多、消费范围广、消费多元化已呈现明显的趋势。四 我院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1、经济独立意识较差一般来说大学生从高

4、中跨入大学的校门,从父母眼前到离家百里千里,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拥有费用支配的权利,由于没有经验,还都不会理财,不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日常花销来安排消费。每当一学期结束了,很多学生都说自己花费超支了,甚至回家的路费都要向其他同学来借,就算有的学生手里还有些剩余,也想着要把余下的钱花完,可能只有个别的学生能有意识存储些钱。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独立的理财能力成为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重点。所谓理财并不是说金钱的加减乘除即可,也不是简单的平衡收支,需要长久的理财意识。目前大学生的理财能力需要加强和培养,大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物质欲望,个人盲目冲动不是独立,而是年少任性的表现。2、两级分化的消费差距在现在大

5、学生内部消费水平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差距。有调查表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每月仅有四五百元的生活费。学校里有的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消费水平极高,每月通讯费、网络费、娱乐休闲费、恋爱投资费等每月消费高达千元之多,各种高科技产品比如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等样样都有。在大学的校园里,有的学生花钱无所顾忌、大手大脚,家庭贫困的学生却要靠四处打工来维持日常生活。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比较大,两极分化分明,这与我国目前经济过渡的社会大背景对于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有一定的影响。3、饮食消费比率偏低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有一个共同的方面,也就是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生活饮食、生活用品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在

6、生活费用当中,饮食费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估计学生在校每天的基本饮食消费在20元左右来算,学生每个月单纯地饮食费用大概需要600元。在调查的96名女生中有大部分都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大约占到78. 5%,有的学生是为了想减肥保持苗条控制自己的饮食,还有的学生是为了节约开支选择一些廉价的用餐饭菜不顾营养。这种饮食消费偏低也属于大学生消费状况不合理的表现之一。4、攀比心理的存在,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不少大学生把钱用在平时的吃喝玩乐上,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有很多学生宁可节衣缩食只是为了想拥有一款新衣服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因而减少其他必要的开支。经调查发现,一些男同学为了买一双名牌的运动鞋,有的女学生

7、为了买一套名牌化妆品或买一件名牌衣服,不得已向其他人借钱更有甚者偷钱,反映出这些学生不懂得量力而行,在虚荣心的驱动很容易造成无止境的攀比心理。5、恋爱支出过度在大学校园里两两相依的学生情侣是学校里一道浪漫的风景。但是浪漫要有花费的,浪费的情结就需要物质来铺垫,需要玫瑰和钻石的装饰。现在的大学生情侣,认识不到一星期就送个手机,过个情人节动辄需要上百元的礼物。节日越来越多,生日、七夕节、元旦、国庆节、圣诞节哪个节日都需要送礼物的。在调查资料中显示,一些大学生每月谈恋爱的费用大约需要支出400-500元,最少的也有200元左右,最高的恋爱投资达到2000元。这些大学生大多认为追求情感就需要投入足够低

8、物质投人,经常缺乏合理适度的消费。(二)大学生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消费上产生盲目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虚荣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虽然有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但也与家庭、学校正确引导的缺失有密切关系。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整个社会存在较强的透支消费意识。在很多城市,普通市民都已经接受了“信用与借贷消费可以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这种思想,正是这样地消费思想与消费方式才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深刻影响。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保持着“花明天的钱,实现今天的愿望”这样的想法,认为这是符合时代的思想。其次,“透支”、“借贷”消费,一些事保持群体归属意识,还有一些是为了实际支

9、出需要。观察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来看,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偏高和学习开支使一部分学生不得不依靠助学贷款来维持学业;还有一些人想和集体中的其他同学保持一直水平,自愿或着被迫进行透支借贷消费,只为了购买他们认为够时尚、够新潮的产品与服务,应付人际交往。调查表明,每月消费在1300元以上,所占比例16.9%;消费在7001300元,比例74.7%;消费在700元以下,占8.4%。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属于中等消费。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消费的学生群体中已经出现了每月上千元消费的学生,而在低档消费型学生中也有每月在700元以下的,数量是14个,占到调查人数的8.4%。说明中山学院学生的消费普遍较高。现在的大学生生

10、活在“没有围墙”无忧无虑的校园里,与社会接触广泛,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时,如果缺乏老师和父母及时的正确引导,就很容易倾向于形成心理趋同的现象,如果家庭消费条件高可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在学生的消费行为上就会充分体现这些思想。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花起钱来无所顾忌,他们的消费行为会使贫困学生产生一定压力。因为那些家庭条件不富裕的学生如果要和他们交往就肯定会多花钱,造成了不愿意和他们来往,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隔阂。时间长了,一些学生的心理及个性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地是,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那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会不惜做出一些

11、损人利己或者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2、父母消费观念对孩子的误导如表4所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1.4%的学生靠父母供养,占到所调查学生很大的比例。这就说明有大多数的父母给孩子产生错误的消费观念。有些家长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消费状况,也知道孩子有些钱肯定是浪费了,但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受苦遭到其他同学嘲笑,也只好默认这些行为;甚至是有的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一定让自己的孩子穿好吃好,以至于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浪费恶习,他们这种消费观念错误地引导了孩子的消费观念。一些父母喜欢说:钱是我挣的,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不碍别人的事。这句话无异于告诉我们,消费可随性而为,无需顾忌。只要孩子要,家长

12、都不会拒绝,完全是由着性子来,跟着感觉走,没有方向,没有计划。于是,“社会流行什么我就要有什么”的从众消费,“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攀比消费,“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的求异消费等不当消费习惯,逐渐在大学生身上养成。此外还有一些家长说:就是我再穷,也不能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一些西方人的教育观念为“再富不能富孩子”,和我们许多家庭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理念形成鲜明对照。无论家庭经济是否能够承担,无论社会的风气是否恰当,无论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家长一律咬紧牙关、勒紧腰带,以满足孩子为己任,其实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父母的行为是伟大的,结局却是可怜的。”因为这种失去理性指导的思维,无意中纵容

13、了孩子盲目从众、虚荣攀比的心理欲望。3、 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教育方面,理财内容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的消费没有计划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的教育中,勤俭节约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财教育”,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却很少涉及。中山学院未将理财教育纳入教学范围,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很少了解理财的相关知识,在理财教育方面存在理解错误,还有得教师觉得理财教育并不在自己的教育范围。这就难免导致理财教育在实施德育教育中出现严重失衡,因缺少对孩子的钱财规划、钱财管理、钱财投资的教育,孩子缺少正确的金钱意识,更是没有学会一些花钱的艺术和挣钱的方法。在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相关内容缺失

14、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应该怎样消费、怎么样去合理计划消人,防卫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较重的损害,即使其防 卫强度过大,也可以说是必需的。 三、防卫过当致人死亡的罪过分析三、防卫过当致人死亡的罪过分析 (一)主观上过失(一)主观上过失 过失的防卫过当在防卫人主观方面都具有防卫的意图,只是在面对突如其 来的不法侵害行为,感到措手不及或陷于精神过分紧张状态时,对正当防卫的 限度和将会产生的后果缺乏正确的判断,从而造成过当的损害结果。因此,在 1 1 游小华:正当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 ,载河北法学 ,2009 年第 4 期。 5 防卫过当的大多数案例中,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都是表现于过失。过失是防 卫过当的基

15、本罪过形式。因过失导致防卫过当主要有两种情况:(1)对行为性 质的认识错误,即防卫人误将过当的防卫行为当作正当防卫行为加以实施。 (2)因果关系的错误,即对自己防卫行为所要产生的后果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二)主观上间接故意(二)主观上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防卫过当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出于防卫 主观愿望的行为人本身并不具有损害他人的故意。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过当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采取了放任危害结果 发生的主观态度,这时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就表现为间接故意。 (三)主观上无过错(三)主观上无过错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的过当行为。即指

16、行为人在 实施防卫行为的过程中,由于高度的紧张,已经失去了理智,行为人只是出于 本能的反映或者是反射活动,根本不能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及意义,例如,对 于不法侵害人的突然的背后袭击,行为人本能地或出于反射动作实施了一系列 打击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形下,在此种情形下,对于行为人 的此种高度紧张的行为是由于不法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即使行为人的反击行为 造成了过当的结果,也不宜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我们从刑法的基本理论上 分析,行为人对于既非故意又非过失的行为也是不需承担刑事责任的。在对此 种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点上,不存在争议,但问题在于,此种行为是否是 防卫过当?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

17、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 者免除处罚,而此种行为根本就不存在负刑事责任的可能性,而不是减免处罚 的问题,因此,从我国现行的立法规定来看,不宜认定为是防卫过当。 四、防卫过当致人死亡的定性与处罚四、防卫过当致人死亡的定性与处罚 (一)对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进行定罪(一)对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进行定罪 对防卫过当进行定罪,应当首先清楚防卫过当本身不存在独立的罪名,不 能将防卫过当行为笼统地定为“防卫过当罪”,因为这样定罪不符合刑法分则 罪名相一致的原则。既不能反映防卫过当情况下具体的犯罪性质,也没有办法 正确地适用刑罚。所以,对防卫过当行为定罪,应当根据具体案件中的犯罪事 实和性质,以及犯罪人的主观罪过形式,依照刑法分则有关条款来确定。司法 实践中对防卫过当的定罪处罚也是这样,一般对防卫过当致人死亡的,定为故 意伤害(致人死亡)罪;防卫过当致人伤害的,定为故意伤害罪,一般不把防 卫过当定为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