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文化的概念是无需过多的解释的,人们自然可以理解他,代表学者是黄力之,而且其还认为“文明”其实也是马克思所理解的文化的一种。其次,本研究将选择一些体现马克思文化观的著作来进行单独研究。邹广文提出在马克思早期的作品中,其在提出的很多唯物史观点都是基于文化哲学的角度的,而在其晚期的作品中,其选择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对其早期的研究观点展开更为详尽的解释。黄力之选择研究的作品是巴黎手稿,通过研究他总结出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孙代壳在研究马克思的作品的时候,总结出马克思在讨论文化的概念的时候,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文明”、“艺术”、“文学”等角度来研究的
2、,而且马克思所持有的主要观点是唯物史观,这也是马克思研究文化的基础。最后,本研究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加以分析。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分析时,很多学者研究的切入点放在了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现状上面。华东师范执教的闫莉教授曾经写过名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著作,在其看来,研究马克思文化馆对我国社会现状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就是启发我国在发展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共产党的主导作用和其他组织的共同发展。第二是要把文化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第三是在发展我国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民族特点出发。最后一点就是文化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人这一
3、主体,因此要努力实现人和文化的共同进步。乔田田和郑曙村一些完成的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启示的论文中也强调了马克思文化观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是文化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且还可以带动国家的产业发展。除此之外,如果能够理解透彻马克思文化观,对我国领导人制定相关的理论和制度也是非常有利的。经过本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发现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研究主要还是放在了对相关著作的研究、基本概念的解释、理论形成过程和对我国的启示四点上,而对马克思文化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的研究显然有些欠缺,对我国目前社会和文化观的意义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所以本研究将把研究重点放在以上
4、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会包括马克思文化观时代背景(为何产生、产生前提等等),然后研究其发展中在何种条件下产生转变等,这些研究将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马克思的文化观。(三)共享研究动态综述由于共享发展主题被频繁提出,所以人们在近几年里于民生问题的注重程度越来越大。总结一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解读共享发展的概念。(2)对共享发展主题提出原因及功能进行解读。(3)解读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共享发展的成果和目标。1、学界利用科学内涵对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共享的客体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定义既:共享发展成果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客体在制度性、经济性及物质和非物质的改革发展成
5、果中有所体现。对于以上问题的解释,己基本达成共识。代表胜的观点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汪荣有认为:所谓共享从实质上说,是为使全体社会成员在共享发展成果过程中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经济体系,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二种吴忠民认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才是社会发展的宗旨。第三种:张春龙通过对“共享”“和谐,、“平均”、“共富”、“共建,、“发展”之间的概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既:“发展是共建的基础”,“共享”是共建的体现。“共享”“共富”具有同一的过程,“共建”是“共富”的动力。实现目标的前提是以和谐为核心。2、利用理论实践意义从两个方面来对提出共享发展成果理念的原因
6、及意义进行讨论。邱耕田、万峰峰对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来源于实践。他们认为普遍受益原则是:随社会的发展,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我行为来实现受益,这是人本在追求社会发展中遵循的重要原则。吴忠民对共享发展成果重要性的分析从社会公正层面的角度他认为:社会成员以社会公正发展为基本宗旨来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是制度创新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依据。洪远朋、叶正茂从理论上对共享发展成果合理性进行探讨:他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与共享利益的关系,既:共享利益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及共享利益在理论中的意义。3、对学者们最为关注的关于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路径问题进行探讨。何志强对如何使全体
7、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及机制进行了阐述。一、需要全面达到社会利益的机制。二、需要对社会利益的机制进行平衡。三、需要对科学社会利益的机制进行调整。蒯正明认为,建立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机制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前提是在改革发展成果利益的机制构建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改革发展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张贤明、邵薪运在政府责任的角度提出:政府需要在改革发展成果及共享过程中履行,鼓励全员参与、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和保障民生、不与民争利等责任。马用浩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实现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主要方法是完善和调整社会政策。综上所述,随时代形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文章通过各种角度来审视“共享发展”
8、“诸多专家学者也对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更加专注,党对“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问题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国内外关于文化共享这一方面的论文研究有很多,我们要想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观的定义,研究讨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共享之间的内在关联,就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并分类别进行分析整理。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何事物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实际。本次研究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将一些由生活实践中的新现象提炼出来的理论文化成果转变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化共享。四、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点(一)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研究的是基于
9、马克思主义上的文化共享的三重维度,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在系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共享理论之后,在各个方面深刻阐发“文化共享”,包括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我们要解决这一命题,就必须先解释文化共享的本原是什么。而为什么文化共享理论被认可呢?马克思主义阐释了文化是由人以及人无穷的需要和人的内在本源共同创造的,由于它本质来源于人民,自然也就由全体人民共享。另外,在认识论层面,我们需要弄清楚文化共享的理论基础以及作为主体的人对文化的能动性。其次,价值论方面,我们需要明晰两点,人与文化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共享对人们有何意义,还需明晰文化共享是否具有价值实践性,也就是其在社会,国家,个人方面的价值体
10、现。(二)创新点 1、选题角度较新。我们在全面分析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共享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并由此解释了文化发展的历史必要性与重要性,阐释了文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我国建设文化共享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哲学角度拓宽了“文化共享”理念。2、演绎角度较新。纵向梳理了文化的基本,给出了文化共享的本质,即人民创造了文化,文化也终将回归到人民中去;横向说明文化共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起到了促进人的个性解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作用。3、论述结构较新。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共享理论为基础,结合文化建设实际来解读文化共享的三重维度。明确给出文化共享理论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并在
11、三个维度上阐释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本体论作为逻辑前提,认识论则是现实要求,价值旨归则是价值论维度上的作用。三个维度彰显了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表现了主体对文化共享的影响作用。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共享的本体论维度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这就表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是要以一定的联系为基础的,不存在独自就能够实现社会生活的人,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而言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实现在文化方面的共享,就应当首先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该类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从哲学上来看,在进行共享时,首先会有对于社会所处环境、
12、主客体之间的论辩,表达人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认识来进行文化共享活动,而这种认识归根究底需要从本体论来进行思考的,为此,应当立足于本体论,进而去探索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文化,获知其中的哲学内涵,更好地实现文化共享。第一节 文化共享的逻辑起点一、人的实践为起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在长久的历史生活的当中,通过生产和劳动所形成的对所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认知是形成文化的基础,同时人类也是唯一能够拥有文化的物种,这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通过研究观察哲学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对于人类所独有文化这一点,很多哲学流派都进行了解答,然而都不是从唯物的角度来辨析的。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并且由人
13、类所独有,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由于它产生于人的实践,发展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究明“人”的本体问题是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了解文化本体的重要基础。在哲学史上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论断:首先从宗教神学上来看,人都是在某种客观精神的授意之下形成的,这种客观精神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其他超自然的神。其次,理性主义提出人的存在是一种主观精神的外化表现,它随着人自身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看似真实,实际上同整个世界一样都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3页。最后,从人文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依旧是没有脱离神学的掌
14、控的,同前者的理论比起来,“人”的本质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人”的本体论是难以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得以阐明的。历史发展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对这一问题做出最为科学的解释,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的结合。因此,在马克思提出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人是一种社会现实的产物,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之后,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去探究文化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上的人类,应当是存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当中的、具有现实性的人,这是文化观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7页。这正是同以前的文化观相比进步的地方,它是一种进步性的、基于
15、现实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文化共享的思想是以基于“人的实践”对“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文化本体论的基本问题的阐释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指出,虽然在动物中也存在着生产的活动,但是这种生产局限于对动物本身基本需求满足的生产,属于一种本能性的生产。而这种本身的直接需求的满足对人类生产实践并没有产生限制,特定的目的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较为显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实践,也就是说改造了无机世界,从而将人的意识性特征充分的体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转化,从而成为客观存在的内容,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创造。在这种物化的转化过程中
16、,物质文化就是通过人们把人的内在尺度应用到物体上,从而将人的目的、愿望和思维的精神文化向客观存在转化形成的。基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物质世界在受到人的实践活动作用的同时,人自身也会受到自身实践活动的作用。马克思的观点指出,人们所进行的不间断的运用的实践过程,不仅能够向世界创造财富,同时也对人们自身的创造产生促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换种说法来讲,物质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并以客观物质形态存在着,但它也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使得这种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转化,文化的存在形式也随着它向主体的内在能力、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转化而对主体进行反作用。综合来说,人类作为主体在
17、实践活动中作用于客体使得文化得以产生,而人类主体本身得丰富和充实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文化,与此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了塑造和完善。文化就是起源于人类的这种实践是活动,从而就阐释了“文化如何产生”的基本问题。二、 文化的社会性与文化共享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其中体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物质交往活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共同在人类思想、概念、意识的产生之初发挥着作用。此时,人类物质实践活动也直接创造了人的思想以及精神交流,进而上升到一个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语言的精神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18、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精神和文化活动实践的解释时,是从现实的人为历史的观点出发,基于物质活动和社会分工的层面进行展开的。对精神文化的性质运用物质生产关系的本质进行阐释,与此同时对精神文化的生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理论观点与传统的文化观点的基本特征的根本区别表现在:该文化观点的阐释是基于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一人的存在前提展开的。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的理论基础是人的实际生产实践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其中体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人类文化的现实起点就是指的“现实的个人”,并且明确指出“
19、全人类生存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生产的物质生活本身”,并将其视为“必须首先确立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的体现和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从事实践活动以及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体就是“现实的个人”,他们实践活动中的能动自我表达是在不受其任意控制的物质边界、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现实的个人”中人的现实性只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进行体现,进而才能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现实起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包括社会存在以及自然存在两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的属性也具
20、有对用的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存。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物质世界实现的。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类具有自由以及意识,并且人类的生存的基本方式是劳动实践,而人类的劳动实践创造出人类的文化现象,这这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所特有。因此,我们对于历史发展的整体基础的理解就必须基于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展开,人类文化活动以及历史活动就会在具体的能动活动的阐述中得到填充,从而打破了主体想象活动的假象,并且直接将文化活动的单一的思维性否定。第二,社会整体思维方式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理论基础的确立中发挥着
21、重要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文化理论的现实基础和先决条件包括“现实的个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们实践等。在这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人们通过自我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人们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从根本上来说,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创造唯一方式。可以看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中被视作是客观活动,从而以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式将费尔巴哈理论中的独立元素充分的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一种互动的、整体的社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仅仅是通过人的思想文化进行体现的。人类是具有意识的主体,人们对自我现实生活的确证是通过思维的现实再现实现的
22、。反过来说,他在阶级意识中确立了自己,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一种思维存在而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如此以来,社会性的思维方式就成功地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的本源性的问题。文化的社会性就体现在文化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之上,而呈现出的就是文化是由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本质。换种说法就是,社会生活中独立的个体要素都对文化的形成产生水平方向的影响,而不同时期阶段内文化的积累以及传承都会对文化的形成产生纵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观点的应有之义还体现出,社会活动以及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文化产生的源泉,体现出了文化产生的社会活动过程,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理应对
23、文化具有享有的权力。第二节 文化共享的逻辑演进一、文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文化的理解中侧重于对文化作为人类自由和自觉活动的本质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本质论的思想在他们的文化观中具有一定的体现。他们在对文化精神的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将文化发展中源自于人类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体现。也就是将自由与意识的物化本质充分的反映在文化中。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哲学是文化理论的基础。第一,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哲学的意义和层面上来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化就形成了文化。马克思的观点指出,人的自我存在的确证只有通过改造世界的的活动才能实现。而人类能动的类生活就是指的这种成产活动。
24、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的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以上的生产活动才能在人类的创造中以及人类现实生活中显现出来。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中人类的印记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烙下的,人类文化的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得到充分体现,人类实践自身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实践活动结果共同组成了人类的文化。文化包括主体、过程以及结果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其中,文化的主体指的是人类的主观心态领域;文化的过程指的是领域的对象化活动的过程,文化的结果指的是对象化活动的产物。 许苏民:文化哲学,4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文化的本质的实践性在以上这三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实践和对这种实践的理解
25、可以合理地解决任何引入神秘事物中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05-5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文化的本质体现的唯一渠道就是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实践活动就是指的富有创造性的物化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马克思的观点基于人的存在的层面,也就是以历史的现实性为起点,将“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概括为人的生命本质定义,这与动物和其他存在的事物是不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马克思的观点指出,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对于人类的“类物种特征”的体现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的自我意识类存在物的确证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创造
26、以及对无机世界的改造实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实践是人类本质活动,也是人类生存方式,因而对给定的自然的否定、扬弃和超越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阐释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开展的,从而将文化与人的自由和意识本质的内在关系呈现出来。第三,马克思在对文化发展中具有主要地位的“人的需要”进行确立的过程中,是基于人类的主体性的角度进行的。马克思的观点认为,人能够生存是创造历史的先决条件。第一历史活动的产生是由新的需求产生的,而这种新的需求是由第一个已经得到满足的需求本身,已经完成的活动和为满足需求而获得的工具引起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
27、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527页。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首个动机是源自于“人类需求”和由这种“需要”而发出的现实活动。如果人类想要生存和发展,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文化属于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的实践活动理应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因此,对于文化的本质的阐释理应在人性的理论的结构内实施。马克思的观点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一个人固有的抽象的东西,而是所有社会关系在其现实中的综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6页.马克思的文化理论基于文化本源的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
28、观的本质思想进行阐述,这种思想是基于现实的人类活动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进行构建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目标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类,实现人类解放”。而同样的,人民群众也是马克思的文化观中文化的本源和目标,充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从而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及文化共享的文化建设的思维逻辑。这样以来,文化共享的目标指导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能,使其能够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贡献力量。 二、文化共建: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社会完整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构建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物质生活的影响和限制。对人的存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人的社
29、会存在。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的基础和前提就在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对于精神文化活动的发展理据的探寻不在局限于单一的思维领域的层面,人类具有实践的主体性,进而基于实践的层面对人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第一,“以人为本”思想在文化创造中的体现。马克思针对文化创造本体论问题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不在局限于过去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的思维,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产生文化的过程进行阐述,指出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的基础。马克思观点认为,人才是所有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创造、历史结果的拥有以及为了创造历史而付出的都是人这一主体,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仅仅是人为了实现自
30、我的目标而不断实施的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118-119页.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角度对于文化创造的看待,促使“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取代了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文化观,实现了历史性的创新和进步。文化不再被单纯的视为思辨理论或者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而是把文化作为联系人类具体实践活动之间的纽带,进而将人类实践活动视为文化的基础。从此,文化的概念就打破了理论的桎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理论发展和理论本身,而是向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拓展。文化共享实现的逻辑思想是以文化创造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确立为出发点。并指出现实的人具体实践的人才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詹
31、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是马克思于1844年创作的,他在该著作中提出,人也是社会的主体,也就是说社会也是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任何形式以及任何内容的活动以及享受都具有社会性。“社会也是由人产生的。”活动和享受,无论是就其内容还是其存在方式而言,都是社会活动和享受。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87页.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由人民群众提供的,而提供的方式就是劳动实践,所以说,生产文化的直接主体就是人民群众。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创造出来了文化整体,所以人民群众理应享有文化产品共享的权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基于本体论的层面对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进行强调,文
32、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文化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也是通过人民群众传播和消费文化的过程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人们共享和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第二,文化共享主体具有全面性特征。文化指的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对社会活动规律的总结和升华。它的发展是伴随社会发展而同步进行的,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同时文化也作为精神智慧的结晶供人民享有。在社会实际生产实践中进出参与的人共同构成了文化共享的主体,而这种精神文化生产是在社会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与此同时精神生产又是在人民群众生产实践中直接创造的。人民群众直接或者间接地创造了文化,因而人民群众也理应对文化具有享有的权力。共产主
33、义是社会主义高度发达时期迈入的最后阶段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的发展目标,需要社会主义经过长期漫长的发展阶段。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实现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文化共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了,从而实现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共享”的理想目标进行明确。马克思的观点指出,以下三个阶段是人全面的自由与发展过程的概括。第一个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质依赖关系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自我解放的历程在人的全面自由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得到体现,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平等和全面的自由与发展都具有享有的权
34、力。共享主体的自由特征在全面自由与发展中得到体现。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它是指社会各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性,而不是为了个人或某些人的发展。因此,文化分享需要尽量多的涉及全社会的人民群众,不仅能够对我们对多元文化的广泛了解进行促进,而且还能够促使我们在文化共享过程中根据个人需要进行“精神食粮”的吸取。共享主体的全面性特征在全面自由与发展中得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阶级压迫以及阶级剥削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完全消失,所以人民享有文化共享的机会的充分实现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这时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对人民的更高的精神需要进行满足,使得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真正变为现实。因此,我们在致
35、力于发展经济,提升人们的物质水平的前提下,也需要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关注和重视。共享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需要紧在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侧重,使得共享主体得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童谣的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文化共享的最终目标。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中指出,每次文化的进步都是在向自由逐渐的靠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9页.马克思的观点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精神存在必须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摆脱经济发展中物质载体的约束和限制,使得人的自我完善的目的得以实现。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对人的物质需求以
36、及精神需求进行同时满足。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共享的认识论维度 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研究人在文化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的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重点研究人对文化所产生的能动性作用,或者文化的表达形式对人的价值几何,运用人在文化中的主体性以及主导性的地位,我们可以的好的诠释,表现人是文化价值所追求的最终目的。第一节 文化共享的基本内涵正确的判定研究对象的科学内涵式理论探究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在理论上分清文化的共享主题与客体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可以更近一步的研究其相关问题。1、 学号:2015041394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题 目 养老院老人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 生 指导教师
37、 年 级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5月I目 录摘要I1 开发概述11.1 课题背景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 技术背景32.1 ASP.NET 简介32.2 SQL Server数据库简介33 系统分析43.1可行性分析43.1.1需求可行性分析:43.1.2技术可行性分析:43.1.3操作可行性分析:43.1.4经济可行性分析:53.2 系统需求分析53.2.1后台综合管理53.2.2员工用户管理63.2.3老人用户管理64 系统总体设计74.1 功能模块设计74.2 数据库设计74.2.1 逻辑设计74.2
38、.2 物理设计95 系统详细设计125.1 登录模块详细设计125.2管理员后台管理135.2.1人员信息管理145.2.2住宿信息管理145.2.3健康管理155.2.4其他信息管理155.3员工后台管理165.4老人后台管理166系统测试176.1 系统测试176.2 功能测试186.3 测试结果分析18结 论19参考文献20致谢21II摘要:随着中国日益强大,经济民生等多方面的领域都在飞速提升。就目前来看,我国老人基数逐渐增多导致我国社会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巨大。因此,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去一些养老院度过自己的老年期,构建养老院老人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满足老人在健康管理方面的需求,在一方面,可
39、以方便机构人员处理在老人健康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养老机构对老人养老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改善老人的健康状况,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让老人及子女均安心。本文期望研究出一套完善的养老院老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为后续者想要对养老院老人的健康管理服务设计进行研究的工作做一个铺垫。系统主要分为管理员,员工,老人三个角色,每个角色可以实现各自的功能。本系统以C#网页编程,SQL SERVER数据库。SQL查询语言等工具来实现养老院老人健康管理的。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养老院管理系统的整个实现流程,还有这个系统的功能需求描述和数据库表的设计等,最后进行了测试,实现养老院老人健康管理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40、关键词:C#;老人健康管理;数据库;IABSTRACT: As China grows stronger, the economic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other fields are rapidly increasing. Chinas current aging has led to unprecedented pressure on Chinas social pension.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o go to the nursing home to support the elderly,
41、 build a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for the elderly in the nursing home,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health management. Not only can the organization staff handle many problems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elderly, but als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ol
42、d-age care can help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reduce the pressure on the childrens pension, and make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feel at ease. This paper hope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elderly in the nursing home, which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
43、up work to study the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 design of the elderly in the nursing home. The system is mainly divided into administrators, employees, and the elderly. Each role can achieve its own functions. This system uses C# webpage programming, SQL SERVER database. Tools such as SQL query langu
44、age to achieve 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elderly in nursing home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ntir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nursing home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their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description and database table design. Finally, the test is carried out to realize the elderly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nursing home is completely feasible.Keywords:C#; Elderly health management; database; 231 开发概述1.1 课题背景我国现在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路上一个巨大的阻力。一方面是老龄化的加巨,一方面是生活压力增大,一对夫妇除了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孩子,一边还要承受工作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失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