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华保险集团新一代财务系统部署与实施.docx

上传人:晚风 文档编号:4183056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3.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保险集团新一代财务系统部署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华保险集团新一代财务系统部署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华保险集团新一代财务系统部署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华保险集团新一代财务系统部署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华保险集团新一代财务系统部署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系等;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s, 1972)从团队生产中的监督差别角度揭示了最优的契约形式是优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的监督权和剩余索取权;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and hart, 1986)、哈特和穆尔(hart and moore, 1990)从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角度证明,由于物质资本的专用性和不可证实性,而普通人力资本是同质的,那么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应该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即剩余控制权。随着公司经营规模和领域爆炸性的增长,公司治理理论亦不断发展,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研究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进一步拓展,众多文献开始关注在股权分

2、散的条件下,持股公司拥有大量股权的同时,存在的控制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1.3 研究方法公司治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描述上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必须更多的从企业实践出发分析、论证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合理性和实现路径,管理学方法在这方面是不可替代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剖析、挖掘出金融资本参与治理的合理性,总结具有操作性的运行机制。本文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在考察金融体系的变迁、金融资本股东策略、以及分析金融资本股东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在分析金融资本策略转变的经济合理性,以及

3、企业的权力配置等方面,主要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在金融资本参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分析中,也采用了规范分析的分析方法。理论研究模型。关于公司治理基础,主流理论已经通过许多理论模型论证了股东利益至上主义的合理性,但是本文就不同类型股东提供的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以及对这些资本或资源提供者给予激励的重要性对模型进行改良修正。本文将结合激励理论的有关工具,从企业效用最大化出发,考虑企业关键资源的特征,构筑一个企业最优委托权或控制权配置的模型,证实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优先取决于企业综合价值边际贡献最大、“黏合性”更高的资源提供者。另外,在研究金融资本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分

4、析的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务求研究接近于企业实际是本文的出发点。鉴于金融资本投资上市公司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性的问题,论文在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了比较案例研究方法,试图结合万科股权之争这一典型的现实案例的比较研究,充分印证理论观点的合理性,增强说服力,最大可能地能够运用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务。1.4 研究内容本课题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手段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其次以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和上市公司外部环境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的国际和国内制度实践进行介绍。在公司治理理论基础上,笔者结合国内资本市场环境,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现状与挑战进

5、行详细的分析论述,探究金融资本这一特殊利益主体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以万科为例,论述公司治理理论在其2015年以来的股权事件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案。本文将在充分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监管能力等相关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资本入股上市公司的治理决策。特别的,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研究的股东类别限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管理层人力资本三类。此外,本文所指的“收购”为广义概念的股权投资,并非会计概念取得被投资标的公司的控制权。1.5 预期创新点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股东进一步划分为提供不同中立资源及不同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在二级市场收购/投资主体存在多样性,产业资本

6、和单纯的金融资本投资在投资意图、投资期限和投资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使得其为公司带来的资源和利益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些差异也有别于单纯提供人力资本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即公司的管理层。本文的创新在于将股东类别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利益相关类别和程度进行再分离,以金融资本的金融属性对于其对公司治理的意义进行分析。特别的与产业资本进行对比,剖析不同股权结构下的,股东对于公司治理的诉求和主动性影响。第2章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和上市公司外部环境2.1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实践2.1.1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的概念着眼于公司股东、董事、经理这三个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

7、权力制衡和利益分配关系,横跨的学术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以及金融学、政治学和组织理论的工具。从制度的具体内容来看,公司治理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互制衡机制、结构和联系的体系。如何将上市公司股东、董事、经理这三个层次的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进行平衡转换为公司集体意志,使三者能够在集体中联合行动,激励提升效率和行使强制性权力,同时约束各方不滥用权力是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达成的目标。学术领域中,对公司治理的理解有很多观点,多是从控制权配置的角度把它理解为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哈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和不完全契约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基础,进一步说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

8、在利益冲突。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这种冲突无法通过事先完备的契约来解决,而只能通过以控制权配置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事后的协商。威廉姆森(1985)将“治理系统”定义为用以明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准租金事后分配的一组复杂约束集。这里把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明确为关于交易产生的准租金分配。Zingales(1997)则把治理产生的必要条件归纳为:(1)企业必须创造来准租金;(2)这种准租金无法实现完美地进行分配。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公司治理定义为“明晰企业创造的准租金事后分配的一组复杂约束集”,实施上也就是把威廉姆森所说的公司交易关系限定在企业组织的范围内。近年来,围绕着公司治理目标、公司治理结

9、构安排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等一系列课题,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单边和多边治理理论,而且多边治理理论已经逐步占据了学术主流地位。单边治理理论定义公司时,将公司理解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公司的权力只能在所有者之间分配。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股东通过何种制度设计使经营者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其实质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与监督问题。单边治理理论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股东所有权论。即作为公司所有者的股东才享有公司权力,他们对公司的财产不仅享有“剩余索取权”, 股东大会被认为是最高权力机关。信托关系论。即董事会与股东大会之间被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董事会对股东负信托义

10、务,负责托管股东的财产并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维护股东的利益。委托代理关系论。即董事会与高层管理层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中,董事会负责聘任或者解聘高级管理人员;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受董事会的监督。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学者认为,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而组成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契约联合体。大型公司是社会机构而不仅仅是私人契约的产物,董事会应被视为公司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人,职责是确保在其控制经营下的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使资产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相对公平的分配。受托人不仅应考虑

11、现有股东的利益,而且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机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杜德,他认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应当是公司董事唯一的追求,他们还应当代表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如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和社区的整体利益。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最先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越来越多。把利益相关者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始于r.e.弗里曼。1984年,他在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首次提出这个观点。1988年他定义利益相关者为“那些因公司活动受益或受损,其权力也因公司活动而受到尊重或侵犯的人。”陆续有学者给出自己的定义,主要都强

12、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其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主要倡导者美国学者布莱尔,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而针对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弗里曼(1997)提出了著名的“利益相关者授权法则”(stakeholder enabling principle),也就是说,公司应该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又提出了“董事责任法则”(principle of director responsibility)和“利益相关者求偿法则”(principle of stakeholder recourse),前者要求公司董事负有谨慎运用商

13、业判断的责任,以保持并引导公司事务与利益相关者授权法则的一致性;后者赋予了利益相关者对不能履行其谨慎指责的董事提起诉讼的权力。周其仁(1996)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市场合约”的命题,论证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不同于公司管理层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的、较低层次的行为,目的在于保证企业投入产出的效率;公司治理强调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则是一种主动的、事前的、较高层次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合理分配企业租金,从而最大化企业所有资源投入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取决于企业权力结构,而将公司治理理解为权力配置活动,即研究不同类别利益相关者

14、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和拥有的权力。利益相关者治理存在两重内涵,其一是利益相关者根据其提供的资源价值,通过初始契约的签订参与企业剩余分配,也就是分享剩余索取权;其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控制权的获得参与准租金分配的事后讨价还价,也就是企业控制权的分享。贝赞可(besanko)等人将权力视为一种基于非契约关系的支配他人的能力,并区分了权力、职权和影响力的不同,认为职权是一种契约的决策权,影响力仅仅是在特定情况下实施或运用权力。重点是剩余权力,即不能够通过证实契约规范的支配他人实现自己目的的能力。在仅拥有物质资本所有权,即股权的情况下,权力主体体现为纯粹的股东,其权力来源在于其拥有的物质资本,掌握权

15、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物质资本的稀缺程度和持股份额。实际上,不同类别利益相关者,其权力来源出现重叠或组合时,情况则复杂很多。如果权力主体既拥有物质资本所有权,又拥有决策必需的知识和信息,其地位体现为典型的企业家或者拥有股权的经理人员,权力基础也更为稳固,代理成本也相对降低。本文作者认为,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而组成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契约联合体。按照契约论的观点,企业是两类资本即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必要性合约”,企业就是这两类资本在双方共同资源基础上的一个合作性交易结果。公司不同类别的股东贡献的资源可能不仅仅是物质资本。也就是说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一个由资本所有者

16、组成的联合体,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为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其他资源特别是产业资源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充当联接点。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成为这种理论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核心思想。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能够向利益相关程度和范围存在差异的不同类别的股东提供与其利益关联程度相匹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即使得代理成本、决策收益和资源获取获得相对平衡。2.1.3 公司治理的国际和国内制度实践各国公司治理因法律体系的不同而不同。英美法系强调对股东的保护,大陆法系(欧洲大陆及日本)则强调对公司、公司的代理人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兼顾。这些不同的治理原则背后还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文

17、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中国的法律体系更接近大陆法系,中国的公司治理也更接近于基于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模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9年就出台了公司治理准则,旨在帮助其成员国及非成员国评估和改善其经济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安然事件爆发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揭示了公司治理方面的新问题,并督促了法律法规的相应改进,以更好地向管理层问责。SarbnesOxley法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2年推出,力图体现1992年英国发布的Cadbury报告以及OECD发布的“公司治理原则”系列报告中的公司治理原则。中国各级监管部门也相应出台了相关指引和要

18、求,包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1月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用以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作,完善公司治理。2.2 资本市场发展与公司治理状态演变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初,上市公司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状态在2005年之前存在多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所有权制度,在内地、中国香港上市的中国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像普通股一样上市流通。国有股、法人股、普通股这三者“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 股权分置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股权分置曾导致中国证券市场中近2/3的股份不能流通,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

19、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等;使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估值,难以对企业经营者产生有效的外部市场压力和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缺少强化内部管理和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动力,同时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也颇受制约;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从而造成恶性圈钱、市盈率过高、股票市场定位模糊,不能与国际市场进行有效接轨。 国有股和法人股分置,这一制度遗留问题也带来早期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层面的很多弊病,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高度同构,治理机关难以作出差异化决策,从而不能够形成有效制衡;此外“不同股、不同权、不同价”的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机制基础,形成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

20、的内在的利益冲突。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规范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统一股权、统一价格、统一市场、统一利益。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指导上市公司做好股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9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从试点阶段开始转入全面铺开的新阶段;2005年9月7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联合制定的

21、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业务操作指引颁布,表明全面股改正式启动。 至2006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数达到1303家,总市值约为60504.47亿元,约占沪、深A股总市值的98.55%。 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层面上再造了中国资本市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界限的淡化构建了全新的全流通市场结构,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发生相应调整;于此同时证券法制建设提速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也为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提供保障,并倒逼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改革,降低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截至2014年末,中国资本市场A股总市值37万亿元;2015年6月12日收盘时,A股总市值高达78万亿元。随着市场“猛回头”连续

22、下跌, 8月26日收盘时,A股市值45万亿元。12月31日,A股总市值约5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6万亿元,指数年涨幅9.41%。同时,从市场交易量来看,2015年4月20日,沪市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上交所行情软件“容量不足”直接“爆表”,沪深两市成交量创全球最高纪录。同时,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近年来迅速发展。2015年全年共有220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融资1578.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6%和136%;399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融资8931.96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12家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融资2036.5亿元、同比增长93%;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2669单,交易总金额约2.

23、2万亿元、同比增长52%。“新三板”市场新增挂牌公司3557家,融资1216.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3%和821%。已设立的3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有挂牌股份公司3375家,展示企业4.15万家,累计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4331.56亿元。全年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发行公司债券2.16万亿元,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0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证券市场规模小,结构和功能很不完善。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社保基金在内的金融资本,可以大大扩大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促进交易活跃、法制建设和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倒逼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和

24、功能不断完善,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对外开放。截至2015年底,全行业12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6.42万亿元、净资产1.45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7%和58%;具有公募牌照的资产管理机构112家,公募基金管理规模8.4万亿元、同比增长85%;150家期货公司总资产932.21亿元(不含客户权益),同比增长30%;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2.5万家,基金认缴规模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2015年平均每天都有2只新基金发行,其中,新成立基金中最大规模已达300亿份。无论A股二级市场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行情,还是2015年上半年以来的迅速回落,资本市场的动荡与金融资本特别是杠杆资本大幅充

25、斥资金流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3章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金融资本收购3.1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问题综述3.1.1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股权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状况和方式。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实际控制人根据自身持股比例多少在一股一票的决策机制下,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自身资产和实际控制权的优化。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企业实际控制人通过证券市场的正常买卖和交易确保其所占股票份额能对企业实际产生控制能力,而其他股东无法或者较弱地对其控制权发生任何实质威胁,使得企业的实际控制地位不发生任何动摇。从现实情况来看,股权结构往往通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持股稳定性,以及前五位或者前十位大股

26、东持股比例、持股集中度、持股稳定性等指标来考量股权结构的特点和股权结构对其他公司治理问题的影响。2015年股改以来,随着股票流动性增强和交易活跃性的提高,股权结构日益丰富和多变。这些变化体现在:(1)从集中到分散;(2)大股东持股比例普遍下降;(3)持股主体丰富,在机构股东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丰富,资管计划、保险产品、公募基金、养老基金、证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本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名单中,特别是大蓝筹和二线蓝筹等盈利能力稳定和分红优厚的上市公司,成为金融资本进驻的首选。 截至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流通A股达到29723.81亿股,是2000年1085.57亿

27、股的27倍。在未进行股改的前6年中(2000年2005年),有4个年头流通A股的年度增幅仅在15%左右浮动;在股改的头4年中(2006年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流通A股规模扩张速度连续4年保持在40%以上,其中2009年流通A股达到13929.73亿股,比2008年增长107.92%,创2000年以来流通A股最大年度增幅。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流通B股的规模扩张较为缓慢,如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流通B股为155.78亿股;2013年达到280.63亿股,仅是2000年的1.8倍。流通B股在2004年、2005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6年2011年保持小幅增长,并于2011年达到29

28、3亿股的历史峰值。2012年,流通B股规模比2011年缩小了4.82%,是近14年中唯一年度环比下降的年份;2013年流通B股规模比2012年仅扩大0.62%,但总规模仍低于2011年水平。 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流通H股仅为124.25亿股;2013年达到6744.19亿股,是2000年的54倍。中国上市公司流通H股规模的高速增长主要集中在2006年、2007年,这两年也正是中国股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2006年流通H股达到2110.2亿股,比2005年增长399.2%;2007年流通H股达到5244.38亿股,比2006年增长148.53%。2008年2013年,流通H股有5个年头的增长幅

29、度均在3.5%以下,仅在2011年保持了12.19%的增长。 2013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2515家,其中中央国有控股企业327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3%;地方国有企业650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5.84%;民营企业1308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52.01%;公众企业100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98%;外资企业88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5%;集体企业10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0.4%;其他企业32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27%。可以看出,目前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国有上市公司数量,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61.16%。 从股本

30、总量的角度看,A股市场中的中央国有企业总股本为20320.65亿股,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50.14%;地方国有企业总股本为7380.62亿股,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18.21%;民营企业总股本为5741.03亿股,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14.17%;公众企业总股本为6360.07亿股,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15.69%;外资企业总股本为474.26亿股,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1.17%;集体企业总股本为78.11亿股,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0.19%;其他企业总股本为173.95亿股,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0.43%。可见,各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量占A股市场总股本的比重为68.35%,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上

31、具有资本规模的优势。 2013年底,在沪深两市2515家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有530家,占总数的21.07%;持股比例在40%50%的有432家,占17.18%;持股比例在30%40%的有521家,占21.72%;持股比例在20%30%的有645家,占25.65%;持股比例低于20%的有387家,占15.39%。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80%的17家上市公司中,有民营企业7家、外资企业3家、国有企业7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40%的上市公司达到9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8.25%,表明有近40%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处于强势地位。 2013年底,在沪

32、深两市2515家A股上市公司中,前两位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有997家,占总数的39.64%;持股比例在40%50%的有530家,占21.17%;持股比例在30%40%的有499家,占19.84%;持股比例在20%30%的有376家,占14.95%;持股比例低于20%的有113家,占4.49%。前两位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40%的上市公司达到1527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0.81%,表明有超过60%的上市公司前两大股东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处于强势地位。 据Wind资讯(万得资讯)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股市总股本为40662.43亿股,是2000年的10.7倍。 上市公司流通股占总股

33、本的比重逐年上升。2013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流通A股合计为29723.81亿股,占总股本的73.1%;流通B股合计为280.63亿股,占总股本的0.69%;流通H股合计为6744.19亿股,占总股本的16.59%;非流通股(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内资及外资法人股、发起自然人股等)合计为69.14亿股,占总股本的0.17%;限售A股合计为3839.5亿股,占总股本的9.44%;限售B股合计为3.17亿股,占总股本的0.01%。 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走势。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为34.74%,是近14年中的最低点。全面股改后,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在

34、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提高了8.17个、5.13个、24.49个百分点,此后4年则转为小幅上升,并于2013年达到90.28%的历史峰值。 曾在中国股市占有较高比重的非流通股在2002年达到65.26%的峰值后,于2003年、2004年开始小幅下降。2005年底股改逐步推广开,当年底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比2004年下降了12.83个百分点,在2006年则大幅度下降了47.61个百分点,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仅为3.37%。2007年2013年,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仍保持小幅下降的态势,并于2013年达到0.17%的历史最低值。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上市公司

35、一季报,仅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看,沪深两市共有逾200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5%以下,从市值来看,既有千亿市值的公司,也有几十亿市值的公司,且行业分布广泛。综上所述,自2008年起,中国证券市场已进入全流通时代。但是实现股票全流通只是实现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并不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已形成了一种完善的市场机制,而是要求证券部门在这个大背景下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证券市场运行机制。 资产管理机构代表的金融资本对证券市场交易变革和迅猛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在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比重仍然偏小。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

36、证券投资基金)、券商(经营证券交易的公司,或称证券公司)、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他们拥有专业人员与信息优势,公司治理参与性强,对改变我国的公司治理将产生积极的影响。2013年底,基金持有的股票占全部股票的2.30%,券商占0.06%,QFII占0.19%,保险公司占1.20%,社保基金占0.29%,企业年金占0.002%,信托公司占0.15%,财务公司占0.04%。这8类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705935108d7383b0L5c23c32de8a026841694e5f42d06fd87倶L5c2fc5bd6cd648718bc0

37、f20ca622ef04L5c2661c66644d9c94580a8b998bdd421猶L5c2d4ddbe92dcd4a9cc76dad7cca5c40唶L5c33950a8a124c32f112462ea4290c56L5c280f263449b65af627fd47148fd800L5c2d58798a22e44842ca8d082b687f3aL5c2fe3b0d380c636ed3d5ae243d5140fL5c2772c9f79961e9d5ce004e66b43308堶L5c26272b74f1497bdc57abd06816600aL5c2c047742ece0ed879b

38、3ad9e759ed0fL5c2d8d70b7d817b3810127958d7d8761L5c2d3addb56f2e7b11b795eebeed18bd圶L5c31422ac0166795fa1303b76b154df2蘶L5c2801e77200766e870d9148ac5c24a7L5c2a36b820293255a4df095ed751aa56眶L5c2bfab808440345d01eea41ff96033d挶L5c2721d00b1d8906daa8081675fd9bc6娶L5c336b45562890f204c76d856b71a9a1L5c246e2561c7a6f43b

39、72b01a17bec034L5c2f50b6597edeaf3f66a44c04306c80挶L5c2d1ba96ca7464a36db6f117cbcdca3L5c2d244da5c3ba0b3eff982d84d89e46昶L5c25f963228344a7f7ee2852f3be69d9L5c238028207adde10d9be8be116b09dbL5c2a403bcf87559df4a44243685e3a9dL5c26955b21ea7de005d9c691e6论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意识的增强,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日益由资本竞争、 技

40、术竞 争转移到人才竞争上来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乘用车”)是由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资设立的子公司,作为广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的实施载体,致力于生产销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整车、发动机、零部件及汽车用品,以及汽车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广汽乘用车成立于2008年7月21日,注册资金12亿元,公司占地面积近120万平方米,首期投资预算38亿元,计划年产能整车10万辆、发动机10万台,后续将分阶段达到年产整车40万辆、发动机45万台规模。 据统计,一个优秀的企业, 它的人才流失率应在控制在 10%左右,而我国类似于这样的 汽车集团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大多接近 50%,乘用车汽车

41、集团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 60%。过高的 人才流失率表明,公司对员工缺少凝聚力、感召力,员工对公司缺乏归属感、认同感。随着 各大汽车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传统汽车集团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汽车集团求人难,留人更难的局面已屡见不鲜。事实上,随着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汽车集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必然也对汽车集团管理的核心问题人 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竞争就是 挑战,如何面对竞争,如何面对挑战?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事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汽车集团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 高层次的

42、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 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汽车集团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 跳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员工流失正变得越来越频繁。现 代汽车集团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员工的过度流失会给汽车集团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负 面影响。对此,管理者不能掉以轻心。 二、公司人才流失的影响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汽车集团员工的流失也有积极的一面。首先,如果汽车集团流失的 是低素质的员工,而能引入高素质的员工,这种流失会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其次,新员工的 介入能给汽车集团注入新血液,带来新意识和新的观念,会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改进和 提高汽车集团的工作效

43、率。 但如果员工流失比例过大, 会动摇企业现有员工的军心, 新人增多, -1- 会给服务质量和汽车集团服务标准带来一定时期的不稳定性, 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具体表 现为: (一)经营费用增加 员工的流失会给汽车集团带来一定的成本损失。 汽车集团从招聘到培训员工所付出的人力 资本投资将随着员工的跳槽而流出并注入到其他企业中; 汽车集团为维护正常的经营活动, 在 原来的员工流失后,需要重新找合适的人选来顶替暂时空缺的职位,这时,汽车集团又要为招 收新员工而支付一定的更替成本。 罗森汽车集团为让新员工尽早到店铺工作, 每周进行一次培 训,但没到半年, 又走了一多半; 招了几名大学生和业务骨干,

44、工作没怎么干出成绩,条件、 待遇要了不少,满足不了就跳槽。由于人员流失大,汽车集团培训费用和工资成本普遍增加。 (二)服务质量和效率不稳定 一般来说, 员工在决定离开而尚未离开的那一段时间里, 他们对待自己手头的工作不 会像以往一样认真负责, 有些员工甚至由于对汽车集团的不满, 出于对汽车集团的报复心理而故 意将事情做砸。若员工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汽车集团的服务水平显然会大打折扣。此外,公 司在员工离去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寻找新的替代者,在新的替代者到位之前,其他员工不 得不帮忙完成辞职者的工作而导致自身的疲惫不堪, 这将间接地影响汽车集团的服务质量。 再 者, 由于流出者和流入者在工作能力上

45、总有一定的差距, 流失优秀员工对汽车集团服务质量的 影响将是长期的。人员的高比例流失,骨干不断的流失,使汽车集团服务质量和效率下降。一 般新员工上岗经过半年后才能熟练。 如果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 在服务质量上造成的影响 就更大。 (三)客源流失 汽车集团员工, 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跳槽到其他店铺后, 有可能带走公司的商业秘密; 汽车集团服务人员的流失往往也意味着汽车集团客源的流失, 员工跳槽给汽车集团造成损失最大的 往往是服务人员,这些员工的跳槽将给汽车集团带来巨大的威胁。去年就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一家业绩比较好的店铺店长辞职后带走了店铺大半的员工, 使店铺无法正常运作, 给公司带 来了很大

46、的损失。 (四)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员工的跳槽往往会影响汽车集团员工队伍的整体稳定,特别是中层干部跳槽影响更大, 往往会造成相关人员的流失。 员工的流失会极大地影响现有员工的士气。 一部分员工的流失 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是因为一部分员工的流失和可能会刺 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 而且向其他员工提示还有其他的选择机会存在。 特别是当人们看到 流失的员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 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人 -2- 心思动, 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也许从前从未考虑过寻找新的工作员工也会开始或准备开始 寻找新的工作。 三、公司才流失的原因造成汽车集

47、团业员工流失率过高的原因有很多, 有汽车集团自身方面的原因, 如员工工资福 利待遇问题,汽车集团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例如不畅通的沟通渠道,不和谐的工作环境,缺乏 对人才成长的规划,汽车集团形象欠佳等等。也有员工方面的原因,如对汽车集团期望过高,受 传统观念影响,企业与自己的价值取向不同等等。当然还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以及影响员工 跳槽动机产生的社会原因。据统计,汽车集团人员流失的根本原因为主要为“工资福利”、“个 人发展”、 “成就感”、“人际关系”等等,这些主要原因占流失原因的 84.32%。 (一)人才供需不平衡,导致工作量加大 人才供需不平衡, 目前,上海街头大大小小、仅不同品牌的汽车集团就

48、已经接近5000家,数量之庞大、 网点布局之密集, 在提升了便利性的同时, 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企业自身的经营 风险。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人员的供不应求。 1996年罗森开张时, 市内正涌现大批协保、 内退人员,并且多为纺织厂工人,一来能适应三班制;二来能承受汽车集团的劳动强度,供大 于求。但是经过十年的时间,上海市内的商业形态种类越来越多,商业品牌越来越多,这就 大幅度增加了对营业员的需求, 在大大提高市民的就业岗位的同时, 给商家带来了一系列的 难题人员紧缺,求大于供。比如:原来一家店需要10名员工保证正常运转,但现在只 有8名员工在店工作,工作量不变,人员工作强度大大增加了,流失率也有了提高。 (二)汽车集团网点分布不均匀,上班路途远 汽车集团网点分布不均匀, 时下汽车集团网点分布,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些地方,一条街上,有6家到7家汽车集团。 各大品牌汽车集团为了圈地,占领市场份额,盲目扩张,殊不知,盲目开店只会造成行业生存 环境恶化, 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员 “分配难” 问题。 汽车集团多集中在市中心商业设施集中, 客流大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大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