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俗语曾称 “天下名山僧占多”,说的是中国寺院数量之多。而且也都在名山胜景之上。 “寺”这一个字,在中国古代本来是官府衙门的名称,可是,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便借为佛教寺院建筑的专门名称了。两于多年来修建的寺院建筑非常之多,恐怕要数以万计。在这本 中国名寺里只能选择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加以介绍。现将有关佛寺的来历、佛寺的发展、佛寺的建筑布局和佛寺的艺术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便在介绍单座寺院之前,让读者对 “寺”有一个了解。一、佛寺的来历佛寺,是专为供奉佛教圣像、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及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因此,在中国原本没有这一建筑类型,它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才新出现的一种建筑
2、类型。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印度的二个小王国名叫悉达多乔答摩的王子,创立了佛教,后来人们称他为佛祖释迦牟尼。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末,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 2 年。但其时还未正式建立寺院。直到东汉水平十一年 ( 68 ),才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立佛寺,广泛传播佛教。当时由于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二人于永 平十年 ( 67 ),用自马驮经而来,并住在鸿胪寺 (国宾馆)里,所以把这一佛寺起名为白马寺。这就是中国佛寺的起源,中国。第一座佛寺。二、佛寺的发展佛寺自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建筑了第一座洛阳白马寺开始,即与中国传统的官寺建筑相结合,采取了传统的木构建筑法
3、式。其后随着佛教本身的逐渐中国化,佛寺建筑也更加中国化了,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国式的建筑形式。佛教寺院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初期的以塔为主的寺院布置发展成为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布局。在汉代、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寺的布局 主要是以供奉佛诅释迦牟尼的舍利 (火化后的舍利于和身 骨)的佛塔为主的布局,以塔为主,塔在寺的中心位置的形式。自南北朝以后,隋、唐时期开始,逐渐与传统的四合院庭院布局相结合,形成了以供奉佛、菩萨像的殿堂庭院为主的形式。究其原因,乃是来自于帝王、官府或士民舍宫为寺、舍宅为寺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势力的强大影响。自唐朝以至明、清的佛寺,也都是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寺院。其间也有少数以塔为主的形式,但
4、毕竟为数极少,不占主流。三、佛寺的建筑布局由于佛教自南北朝以后,宗派林立,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说法,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务个民族、各个地区,也有自己的传统,西藏、青海、四川、内蒙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有独特的规式,云南等地的南传小乘佛教寺庙又有自己的规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能一一列举。这里仅就内地北传佛教寺院的规式举例简介如下:山门是佛寺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列,中间是正门,两 旁为侧门,里面供奉金刚力士,也有与天王殿台二为一,供奉四大天王的,视庙的规模大小而定。钟、鼓楼 在山门以内,用以悬挂钟鼓以为报时、集会之用。在唐朝以前多是钟楼而无鼓楼,以后才钟、鼓楼并立的。天王殿 位于钟鼓楼之后,较
5、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像。大雄殿 也称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之后,是佛寺的主殿,里面供奉木寺的主佛、主菩萨像以及陪同的菩萨、诸天、罗汉等像。伽蓝殿、祖师殿 在大雄殿的两旁,有的寺院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作为东西配殿。伽蓝殿是供奉最早支持佛祖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祖师殿是供奉本寺院所属宗派的创始人。法堂 位于大殿之后,是演说佛经、佛法和皈戒集会的场所。一般只有较大的佛寺才有法堂。如无法堂的佛寺则在大雄宝殿内进行这些活动。藏经楼 也称作藏经阁,是储存佛教经书的建筑,往往是高层楼阁,在建筑布局上作为寺院之最后部分,起到压轴收结的作用。此外,有些大佛寺还有戒堂、僧舍、茶堂和寺院园林等建筑
6、。四、佛寺的艺术佛寺的艺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筑本身的艺术,包括寺院的总体布局,各种殿堂、楼阁、廊庑等的艺术造型。建筑物的彩绘、壁画、瓦饰(琉璃瓦件、青灰瓦件等)、台基、栏 门窗的雕刻等等。另一部分是建筑物内外可以移动的雕塑 (佛、菩萨像等)、供器、家具、金银铜铁器物、碑刻、经书、书画 等等。有些寺院园林是园林艺术的佳作。总之佛寺建筑的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佛寺建筑和保藏的珍贵文物,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收藏文物。希望读者能从这本小册子中得到一些佛寺建筑与艺术的了解,在旅游活动中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了解有所帮助。罗哲文1. 雍和宫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新桥的北面,是北京最大、最
7、完整的著名喇嘛寺庙,占地面积约 66000 平方米,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雍和宫的建筑宏伟壮丽、全碧辉煌。寺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精美的佛像、壁画、经书、法器、法物等文物,有不少还是稀世瑰宝。 天咫偶闻中 记载: “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 “就是对雍和宫的称赞。雍和宫最初名为 “允贝罗府”,是清代康熙皇帝为他的第四子胤慎建造的一座府邸。康熙四十八年 ( 1709 )胤禛晋爵为雍亲主以后,改称雍亲王府。康熙死,胤禛继承帝位,按清代规制,皇帝登基前的住处或出生地,都是龙潜禁地,除改为寺庙之外,不准作为他用。因此,雍正皇
8、帝即位以后把他原来的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后来行宫失火焚毁。到雍正三年 ( 1725 )将上院改为雍和宫。雍正皇帝死后,曾停灵于雍和宫内,将宫殿的绿瓦换成黄瓦。黄甍朱墙,甚为壮观,这在其他寺庙建筑中是不多见的。乾隆九年 ( 1744 ),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这对清政府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上层首领有着重要作用。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疏朗开阔,后半部分对称密集。它主要是由三座结构精致的琉璃牌坊和处在一条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的天王殿、雍和宫 (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五进大殿,以及各大殿左右的东西配 殿所组成。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由于它是从潜龙
9、邸改为嗽嘛庙的,在建筑格局上,一方面保留了王府的形制,另一方面在扩建后增添了寺庙的特色,于是使它具有与一般庙宇不同的行官气势。进宫门过牌坊,庭院开阔,有辇道直达昭泰门,两侧松柏葱郁,环境宁静幽深。入天王殿,殿内正面供奉弥勒佛,迎人嘻笑,两旁塑有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有手持金钢杵的韦驮像。韦驮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因护卫佛骨有功,升为护救三十二将之首,所以也把他供奉在这里。在天王殿与雍和宫大殿之间,有一高约 4 米的青铜大鼎,铸于乾隆十二年 ( 1747 ),制造工艺精湛。鼎上刻有二龙戏珠;底座刻有图纹优美的三狮戏球。清朝的皇帝每次到雍和宫来进香礼佛时,都要用这个光可鉴人的大铜鼎。离大铜鼎不远存一座
10、四角重檐的御碑亭,亭内有乾隆五十七年 ( 1792 )立的汉、满、蒙、藏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 78 岁时所撰写,内容为解说嗽嘛教义和嗽嘛制度。御碑亭后有一座高 1.5 米的极为珍贵的铜铸须弥山,又称苏弥楼,修弥楼。根据佛教的传说,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最下是风轮,往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其中心为须弥山,周围有九山八海,山顶有一座小坛城,为帝释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天宫。须弥山下有汉白玉石座,四周雕刻精致。顶部下方的星座位置大体与现今天文学的研究成果相符。这座佛教的宇宙模型原为明代万历年问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施贡奉。绕过御碑亭便是正殿雍和宫。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为迦叶、阿难像,均手
11、持锡杖,形态都十分生动逼真。俩旁墙上绘有十八罗汉壁画。殿内东北角的立佛是观世音菩萨,身后镜框内的画像是白度母。殿内西北角的立像是弥勒佛,身后还有长寿佛。往前进入永佑殿、殿内正面供奉的是无量寿佛。在他的右边是药师佛,左边是狮吼佛。狮吼佛即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化身,为超度众生之佛。殿内西墙上悬桂着乾隆年间补绣的绿度母像,东墙悬挂着白度母像。殿内西北墙上挂着释迦牟尼画像。永佑殿后面的法轮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铜像。在这尊铜像后,供奉的是宗喀巴的铜像。宗喀巴是喇嘛教的改革者,原籍青海湟中,生于明永乐十五年 ( 1417 ),圆寂于明成化十四年 ( 1478 )。这尊铜像高约 6 米,面露笑容,端坐在蓬台
12、上,右肩有荷花插着宝剑,左肩有荷花承托着经书。在铜像后面还有五尊他的化身像。像后有用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高 5 米,长 3 米。山上群峰屹立,怪石嶙峋,并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高 10 厘米的手持不同法器、姿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像分布其间,构成一幅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异常生动的画面。殿两侧墙上还绘有以释迦牟尼佛传故事为内容的大型壁画。殿顶上建有五座小阁,阁上各饰小型喇嘛塔。这些小塔都具有鲜明的喇嘛教艺术风格。殿内还保存有大量贵重的藏文经典,其中金字藏文 大白伞盖仪轨经和 药师经,均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在法轮殿内还有一个金丝楠木盆,外表贴金,遍刻波涛,水势起伏,水中有鲤鱼四条,内中一
13、条头如龙,浮出水面,形状奇特,所以此盆又名为 “鱼龙变化盆”,还称 “洗三盆”,为乾隆皇帝初生三日洗身之物。后来喇嘛将盆供于殿内,作为 “聚宝盆”,盆内放置五谷和钱币,以示吉祥。法轮殿后的万福阁,又称大佛楼。它是雍和宫最高大的建筑。阁内正中有一尊享誉中外的,用一棵巨大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像,像身高 18 米,周长3 米,相当六层楼那么高大。为了稳固,佛像埋入地下的部分有 8 米之多,共计达 26 米,重 量约为 100 吨。这尊大佛体态雄伟,神情庄重,线条流畅,刻划细腻,比例匀称,巍然屹立在巨大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极为壮观。人们在观望佛面时,真有仰首落冠的可能。它是我国用独木雕成的最大的弥勒佛像。
14、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的千手于眼观音像和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大佛像虽比它高大,但都不是用独本雕成的。万福阁不仅佛像雄伟,殿堂也极高大。当初建造佛像时,先在法轮殿后支搭芦殿,待檀本竖文雕刻成佛,再建造万福阁。这 “先有佛,后有阁”之作,是深为老北京人所津津乐道的。万福阁共三层,在其左右还各有一座二层的永康阁和延绥阁,设天桥与万福阁相通,将三阁联成整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建造大佛和万福阁共费时三年,用银八万余两。相传雕成大佛的这棵巨大白檀木,是西藏第七世达赖喇嘛,为了感谢乾隆皇帝派兵帮助平定西藏群王之乱,而从西藏经过千山万水,厉尽艰辛运到北京,作为礼品送给乾隆皇帝的。因为当时乾隆皇帝想建一座高大的
15、楼阁。作为雍和宫北面的屏障,正愁于没有高大的佛像。雍和官除了五大殿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配殿、碑亭、翼楼、院落等建筑。万福阁东们的照佛楼原是乾隆皇帝的母亲纽祜禄氏皇太后供佛的地方,她供的是用铜铸成的旃檀佛,又称照佛。佛身服装与其他佛不同,雕的是水纹衣。相传释迦牟尼在上天说法之前,弟子为了佛的影像永留人间,要给佛画像,但又不敢直视佛面,只好请佛站在水边,让画师照水中影像去绘形,画师连水的波纹也实录了下来。佛上天之后,匠师只能依画而雕,便出现了水纹衣的佛像。因此,把这一佛像称为 “照佛”。此佛原头戴一顶 全五佛冠,领上有一粒毫光珠,佛顶上有一柄金伞,可惜在解放前夕被盗。旃檀佛的佛龛也是珍贵的木雕制品,
16、上雕 99 条金龙,遨游于云彩之间,形态生动, 有呼之欲出之感、法轮殿的东配殿内还供有佛像五尊,正中为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体为青黑色,有 9 面 34 臂 16 足。在大威德全刚右侧为永保护法金刚和地藏主金刚。永保护法金刚一头六臂,脚踏象头人身,左于持水萝卜,右手持人头骨。地藏主金刚手持骷髅棒,在永保护法金刚的右侧为吉祥天母护法主刚,天母嘴叼小孩,手拿骷髅棒。在地藏主全刚右侧为财宝金刚,右手持银鼠,左手持宝伞。现在,法轮殿西侧戒台楼的展览室内,还存有 40 余件雍和宫珍藏的清代宗教艺术品和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其中有漆布重新描金的乾隆皇帝影像。画面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头戴僧帽,身披哈达;端坐
17、在莲花台上的化装像,使人相信他不仅是皇帝,而且也是天上的佛祖。室内还有喇嘛 “打鬼”时穿用的彩缎绣衣和千奇百怪的面具。打鬼是喇嘛教的宗教仪式,一般在春天举行。雍和宫打鬼定在农历正月三十日。打鬼的意思是用佛法驱邪除怪,仪式进行时,殿上点燃数百盏灯火,由喇嘛装扮的鬼神,在特殊的乐声中舞蹈、跳跃,场面隆重,充满了神秘的气氛。2. 广济寺现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大街东口,有一座闻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弘慈广济寺,它虽然地处繁华的闹市,但仍不失其庄严肃穆,古朴清幽。广济寺为金代刘望云所创建,距今已育八百多年,原名叫西刘村寺。元代未年寺院遭战火焚毁。明代天顺年间 ( 1457 1464 )有两位云游至京的山西僧人普
18、惠、圆洪师徒,见废寺遗基,发愿重建寺庙,遂募款筹资,招工营造。当时得到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宦官廖屏在财力上的支持,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寺庙终于落成。明成化二十年 ( 1484 ),皇帝下诏赐名为 “ 弘慈广济寺”,成为当时 “京师宝坊,斯为第一”的著名大寺院。在此之后,广济寺又进行过多次的扩建和大修。清康熙三十八年 ( 1699 )敕修,增建了御制碑文匾额和御临米芾的 “观音赞”,增塑了释迦牟尼等佛像。清末,广济寺的香火最盛。 1899 1903 年间,寺中还办过佛学院,学僧达到一百多人。可惜的是在 1931 年 1 月 8 日,广济寺发生了一场火灾,数十间殿宇被焚毁,大量书画、瓷器、铜器、玉
19、器和所藏佛经以及国外进贡的白檀香木释迦牟尼像等文物,均付之一炬,损失极为严重。广济寺现存殿堂大部分都是在那次火灾后,由寺僧募款重新修建的。 1934 年正门匾额改为 “敕建弘慈广济寺”。广济寺自建寺以来,虽然几经兴废,但基本保留着明代重建时的建筑布局。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全面的维修,使这座古老的寺院面貌一新。 1953 年中国佛教协会在这里成立。广济寺占地面积约为 23000 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藏经阁等。戌南至北分列在一条轴线上,殿堂两侧建东西配殿,西北隅有戒坛殿和戒坛。各殿堂与院落之间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院山门坐北朝南,由三个石砌的拱形券门组成,门后原有
20、巨大的护法神力士彩绘泥塑像,现已无存。山门内是一片开阔的场院,四周有古槐蔽荫,静寂清幽。院的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制作的弥勒佛铜像,佛像背后隔木屏育一手执大柞,威风凛然的韦驮像,此也为明代铜造像。穿过弥勒殿,便是寺中主要的院落。院中有一个 2 米多高的青铜宝鼎,置于石雕莲花座上。宝鼎是清代乾隆五十八年 ( 1793 )所造,鼎身铸有轮螺伞盖花瓶鱼结八供装饰花纹,造型十分精美,称得上是一件艺术珍品。宝鼎前面的汉白玉月台是康熙三十六年 ( 1697 )建造,月台左右分立着四通石碑,其中有康熙皇帝赐碑和乾隆皇帝题诗亲书勒石的石碑。拾级踏上月台便可进入正殿大雄殿,此殿
21、是寺内最大的殿堂。五开间,三开门式格局,宏伟宽畅,金碧辉煌。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这三尊佛像出自康熙年间的雕塑名师焦万里之手。佛像背屏后壁绘 胜果妙因图大型指画。画为纸本,高 5米,宽 10 米,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师傅妥所绘,傅雯,奉天广宁 (辽宁北镇)人,得高其佩指画法,善画摩诘,画佛像也很精妙。这幅画概括简洁,运笔粗中求细,画中的释迦牟尼、天王、罗汉 “约百余等,备极神彩。”成为保存至今的一幅中外闻名的捐画珍品。 胜果妙因图的内容是描绘释迦牟尼佛祖灵山说法的故事。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台上,慈祥地为台下一百多位弟子说法;众弟子则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画家用姻熟的技法,突出刻画了诸多人物面部的
22、不同表情,反映每一个人对佛 怯不同的内心领语,上下呼应,画面主动传神。大雄殿后的圆通殿,也称观音殿。据记载,圆通殿的匾额为康熙皇帝墨迹。殿内正面供奉一尊十一面观音铜像,像的上面悬佳锦幔,有 “佛光普照”四个隶书大字匾额。在幽深的后院中有一座建筑在高台上的两层楼阁。下层为多宝殿,也称药师殿;上层为藏经阁,也称舍利阁。楼阁前有回廊,两边是五开间的东西厢房,建筑浑然一体,玲珑精巧。阁内藏经十万余册,其中以清代康熙、雍正年间 ( 1721 1735 )雕版印刷的藏文 大藏经最为珍贵。它连同青铜宝鼎和 胜果妙因图壁画,合为广济寺的三件珍宝。多宝殿内供奉着明代铸造的三尊铜佛像,这三尊佛像较大雄殿中的塑像更
23、为精美、细腻。在后院中还保存着广济寺中的另外三宝,那便是种植在高台上的一株七叶槐;摆放在院中央的长满睡蓬的明代陶制方缸,缸前所置纹理清晰的木化石。这三件宝物年代久远,更可证明广济寺历史的悠长。寺里西路院内有戒坛殿和三层汉白玉筑成的戒坛,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七年 ( 1698 ),是广济寺保存最完好和最古老的一座古建筑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有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缅甸吴努总理、老挝西萨旺瓦达拉国王和斯里兰卡普雷马达萨总理等先后前来广济寺参观访问。这座古老的寺院已成为中外佛教人士交往和中国佛教事务的活动中心。3. 碧云寺北京西郊香山东麓的碧云寺,与风光秀丽的香山公园相毗邻,离城约 20多公里,古寺依山而
24、建,面临一片平原,层层殿堂,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林木繁茂。远望 “万峰围阁殿,碧色净如云”,诗情画意无限,明人马汝骥对碧云寺赞美非常,导诗云: “西山台殿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创构土木元自谁,山川是昔主人异。”自古以来碧云寺就是西山诸寺之冠。它是西山风景区中最完整的一座寺院,也是北京著名风景胜地之一。相传碧云寺是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元代至顺二年 ( 1331 )始建寺庙,初名碧云庵,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到阴代正德年间,太监于经和天启年间魏忠贤,均先后选此地为生扩,但因两人都获罪身亡,未能葬在这里。至清代乾隆年间曾进行大规模扩建。 1949 年以后也进行了修整。寺院从山门到金刚宝座塔,贯穿在
25、一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六进院落,布局采取层层封闭形式,每进院落都各县特色,严整气派。全寺占地面积 40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孙中山纪一念堂 (原为普明妙觉殿)、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沿山路登碧云寺,在古色古香的山门外,蹲伏着一对雕琢精细,形象逼真的石狮。往前有一自石桥,桥下清清流水,周围古树参天,绿荫浓郁。过石桥拾级而上便到山门,入内正面是天王殿。殿内供奉一尊弥勒佛铜像,高2.5 米,铸于明代。佛像盘膝而坐,满面笑容,仪态慈祥。殿内原有四大天王像, 现已无存。出天王殿,经过钟鼓楼便到古寺的正院,院内有释迦牟尼殿,殿前有一雕栏金鱼池和两座六角形的汉白玉石幢,各高 8 米,传
26、说是元代建寺时的 “卖地券”。院内周围还有银杏、婆罗、白皮松等古树,枝繁叶茂,环境幽雅。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边为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殿两侧塑有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四壁顶上还有木雕内容为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生动故事,表现了云山缥缈的神仙境界。在释迦牟尼殿的左边跨院内有罗汉堂,是清乾隆十三年 ( 1748 )仿照杭州西湖的净慈寺修建的。在罗汉堂的正面出轩,塑有四大天王像,形体健壮,神态威武。罗汉堂内共有塑像五百零八尊,除五百罗汉金身外,还有七尊神像在堂内的过道里,另一个只有 30 多厘米高蹲在房梁上的济公。相传因为济公来迟了,辈份又低,没有坐位,只好蹲伏在房梁上,这里
27、的罗汉大小与普通人相仿,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清代较好的木雕艺术品。碧云寺的罗汉堂与其它寺庙的罗汉堂不一样,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堂内除多了八尊罗汉外,乾隆皇帝也趁机在众务难以对号的罗汉群中、捞取了一个果位,当了罗汉。这里罗汉的名位,是经过乾隆皇帝亲拟和精心安排的,在每一罗汉前立有金漆神牌,上书罗汉之名。乾隆封的第一位罗汉是 “阿若陈如尊者”,因他是佛祖释迦牟尼济渡的五僧人中的第一位,又曾是贵族,所以将他排在众罗汉之首。令人深感兴趣的是,乾隆当了皇帝仍来心满意足,还要当罗汉、罗汉堂里的第四百四千四尊罗汉,身披甲、头戴盔、罩袍穿靴,气宇轩昂,庄重威严,形态特殊,与普通罗汉不同,而与传说乾隆皇帝要当罗
28、汉的装扮却一模一样,分明就是乾隆为自己塑的一尊罗汉 像。这尊罗汉像还加了 “破邪见尊者”的封号,其含意是别人的看法都是邪说,只有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只有他才能识破世间的谬误。好在佛法无边,有尊乾隆的 “假罗汉”也未尝不可。更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还把 “师子翻 尊者”安排在他前面第四百四十三尊罗汉位置,这尊罗汉是释迦牟尼的祖父,为师子 (即狮子)翻王,他在位的时候,喜欢以徒手翻倒狮子捕捉而闻高,其力大无穷,所以称为师于翻王。乾隆皇帝将师子翻王封为罗汉,并安排在自己身旁,意思是借其力量保护自己。乾隆皇帝还把 “无忧德尊者”安排在他后面第四百四十五尊罗汉的位置。这尊罗汉是古印度著名的阿育王、性情残暴
29、,好大喜功,但智勇双全,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阿育王取得政权以后,佛心大发,建寺庙,造佛塔,虔诚拜佛,并定佛教为国教。乾隆皇帝之所以也把阿育王安置在自己身边,是因为有与其相同的热衷于好大喜功的作风。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当了罗汉还是不甘心,还要挑选一位大力罗汉来作为他的保镖。另外再挑选一位志同道合的罗汉来作为他的伙伴,以显示他至高无上的皇帝尊严。在释迦牟尼殿的右边跨院是原行宫院,又名水泉院,原来是明代的 “听水佳处”,山泉从石缝中流出,潺潺有声。院内建有眼镜池,池水清澈,池上有小桥;南面峭壁有三仙洞,励里塑有佛像。满院松柏蓊郁,一片荫翳,缀以山石亭台,景色清幽,宜人休憩。夏日山风
30、送爽,品茗其间,更是无穷的乐趣。金刚宝座塔是碧云寺最宏伟的建筑,在后面的塔院内,塔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 ( 1748 ),是仿照西直门外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而建的,结合了印度和中国的建筑手法,具有民族风格。金刚宝座塔是指印度菩提伽耶城中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处的纪念塔,凡模仿其形式建造的塔均称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 34.7 米,为我国现有金刚宝座塔中最高的一座, 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塔基为高台,有石阶从正面盘旋而上,可达台顶。塔身建于高台中央,为一方形台座,正面中开券门,门内两侧有石梯自座内上达座顶。座顶上有密檐方塔五座和喇嘛塔两座,正中为一小型金刚宝座塔,小座上又分立两塔。塔身满刻各种大小
31、不同的佛像、天王、力士和龙、凤、狮、象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雕工异常精美,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品。 1925 年 3 月 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其灵柩曾放在塔内。 1929 年 5 月迁葬南京紫金山,他的衣帽则葬于此塔,成为衣冠塚。金刚宝座塔是碧云寺的最高处,站在塔上远眺京郊景色,群山起伏,林木葱翠,秀丽非常,令人心旷神怡。4. 法源寺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巨刹。它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原名 “悯忠寺”,据记载建于唐代贞观十九年 ( 645 ),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征辽阵亡将士, “收其遗骸,葬幽州城西,建悯忠寺。”当时建筑规模宏大,至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 ( 6
32、96 )完成,历时 51 年。唐中和二年 ( 882 )寺遭火灾焚毁,塔阁均已无存。景福初年,节度使李匡成重修,为供奉观音菩萨曾建三层巨阁,有 “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说法,可见其高大。但到辽代清宁三年 ( 1057 ),因幽州大地震,全寺又被毁,后奉诏修复。阴朝正统二年 ( 1437 )寺僧相瑢再重修,改名 “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 ( 1734 )才改称 “法源寺”;沿用至今。法源寺建筑布局严谨,庭院深邃,全寺占地面积约为 6700 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山门内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在中轴线上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寺阁 (又称悯忠台或观音殿)、净业堂 (又称大遍觉堂)、藏经阁等
33、。中轴线东西两面有几百间寮房。法源寺山门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已修饰一新。天王殿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神态威武。殿后院落宽敞,古树葱郁,花香四溢。往前便到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壁有二十圣僧像。现在是中国佛教学院学僧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再往前是悯忠寺阁,是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单檐歇山顶,方形砖台基,室内顶棚 砌上露明造,造型端庄,朴实无华,从正脊正吻看,似为元代末年或明代初年所重建。殿内供奉有生动秀丽的木雕 11 面 32 臂观音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阁的东西外壁两侧镶嵌有唐、辽、金、清历代碑刻,并立有经幢等。其中以唐代肃宗至德二年 ( 757 )张石矜
34、撰、苏灵之书的 无垢净光宝塔颂和辽代 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都是研究法源寺的重要史料。另有 悯忠寺重藏舍利记和 重藏舍利记两块唐碑,记载有法源寺的方位,对研究北京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还有金代大定十八年 ( 1178 )的 北部令史题名记和清代嘉庆十一年 ( 1806 ),诗人余集、王昶等题 法源八咏也镶嵌在东西两面墙壁上,是研究法源寺史的重要史料。继续在前就是净业堂,又称大遍觉堂。堂正中供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顶骨舍利为金陵长干寺演纯法师可政于宋代端拱元年 ( 988 )在终南山所得,并建塔收藏。后来寺塔俱毁,至 1943 年重修时发现石函,知为玄奘舍利,分供奉于北京、南京和
35、日本等地,解放后才移供于此。堂内还陈列有玄奘的全部翻译和著作,以及有关他的事迹的拓片、照片等珍贵纪念物品。最后一座建筑是藏经楼,分上下两层,其檐枋等处均绘有以人物及花卉为内容的精美彩画。楼内有东魏、北齐的石佛像和明清两代的铜铸造像以及明代泥金华严经、贝叶经、清代水陆画等。法源寺在历史上也是一座名刹。全代这里做过女真人的进士考场。北宋时钦宗赵桓被金人所掳,曾囚禁于此。南宋时有一位与文天样配合抗元的南宋遗臣谢叠山,失败后隐居于福建建宁 (今福建省建瓯),后彼元军俘至大都 (今北京),拘禁于法源寺内。他拒不降元,宁死不屈,绝食身亡,留下了悲壮的事迹。在古代,法源寺就以花木见胜,尤其以丁香著名。法源寺的丁香茂盛,冠绝京华,每年初春花开时节,便有许多文人墨客结伴春游,到这里来作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