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01-14_爱情胜利与婚姻平等.docx

上传人:美国洞察者 文档编号:48740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01-14_爱情胜利与婚姻平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01-14_爱情胜利与婚姻平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01-14_爱情胜利与婚姻平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01-14_爱情胜利与婚姻平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01-14_爱情胜利与婚姻平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欧阳贞诚|劳动力供需 视角下的美国当代外来移民问题探析欧阳贞诚 选美 荐 书【二自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外来移民潮,其庞大的规模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从劳动力的需求与供应的视角来看,新移民潮的兴起是美国经济重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同时扩大对高、低技能移民的双重需求的结果,移民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劳动力资源,弥补了美国本土劳动力潜在的供应不足,维持了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平衡,因而适应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文:欧阳贞诚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副教授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外来移民再次掀起了入境美国的新浪潮。在1960-2010年的半个世纪期间,美国接纳的移民已逾300

2、0万。随着入境移民的不断增多,加之在七八十年代美国又遭遇经济滞涨的困扰,民众对移民的不满情绪日渐显露,他们认为造成美国经济境遇恶化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接纳了太多的移民。在学术界,许多学者对此问题也持同样态度。例如有学者指出,在战后美国经济经历重构的背景下,数量众多的移民的到来,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趋势相脱节;也有学者认为,当前美国是一个“拥有太多移民的国家”,出于道德、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考虑,美国的移民数量都应减少至传统水平。还有学者明确建议,当前美国每年入境移民以50万最为适宜。总之,在这些研究者看来,数量如此之多的外来移民,是美国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那么,当代美国的外来移民真的太多了吗?对于这

3、一问题,显然不能简单予以答之,因为站在不同立场或从不同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此,笔者仅以美国劳动力的需求与供应之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美国经济对移民劳动力的内在需求、美国本土劳动力的相对匮乏以及移民为美国输送劳动力方面做出的贡献等内容,对该问题作以侧面考察,并对当前美国“移民过多” 论调盛行之现象予以简要解析。一二战结束后,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展开,美国经济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重构,它不仅表现为三大产业间关系比重的调整,还体现在“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 的依赖程度加深 ”。经济重构的结果,导致新兴的专业技术类职业岗位大量出现,因而也相应改变了劳动力市

4、场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自60年代中期起,来自拉美与亚洲的外来移民,也掀起了新一轮的入境高潮。新移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教育程度整体相对落后,却又呈现出以高、低学历者为主的两极化趋势。新移民的到来,无疑同时增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中高、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量。然而,在美国经济发生巨变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吗?毫无疑问,对于技术移民人才,美国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长期的需求。一方面,在战后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和白热化,通过抢夺他国尤其是第三世界的技术人才,来获取更多的智力资源,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没有硝烟的暗战。在过去几十年中,加拿大、澳大

5、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移民政策,例如推行“积分制”来吸引各种技术人才,并取得显著成效。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也需要采取措施,广揽世界各地有用之才为其所用,才能确保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美国对技术移民的需求,也是经济全球化时期竞争加剧的一个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美国战后的经济重构过程中,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蓬勃发展,大量专业技术类职业岗位被创造出来。尽管同期美国民众的教育程度与劳动力素质也得以普遍提高,白领从业人员有了显著增长,但仍无法满足那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新增就业岗位的强劲需求,劳动力市场中技术人才的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例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

6、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资料显示,在 1999-2000学年,美国共授予了 36 195个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学士学位,然而,每年在此专业领域中平均产生了194 700个就业岗位;全国制造业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of Manufacturers)2005年的一份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制造业主当中,90%认为熟练生产工人存在着“中等或严重”程度的短缺,65%认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存在着同等程度的缺乏。由于美国本土的技术劳动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因此仍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技术移民人才。然而,美国存在对技术移民的需求之

7、事实,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普通移民劳动力。相反,美国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对低技能移民的需求同样长期存在。首先,美国经济中存在的大量非熟练职业岗位,是其保持对普通移民的需求的前提。战后以来,美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不仅导致了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大量兴起,而且技术含量低的普通制造业与服务业也同样充满勃勃生机。整体而言,经济发展呈现一种“沙漏” 态势。这种经济模式,对美国的职业结构与就业趋势产生显著影响,具体反映在职业结构方面,表现为顶部和底部两端较大,而中间部分较小。因此,在美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中,“仍有相当比例为非熟练的职业”。例如,在加州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同

8、时,那些对非熟练工人有着巨大需求的服装、建筑等行业,其发展速度远超过全国其他地区。有学者甚至预言,在未来几十年里,加州创造的最大数量的就业,仍将发生在那些收入相对较、技能要求不高的地位低下的职业领域。其次,在低技能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随着战后美国民众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低学历的非熟练劳动力却日渐减少,许多相关就业岗位人手空缺,因而刺激了对普通移民的需求。在1980-1994年间,美国1555岁的高中学历以下的本土劳动力,由 2000万降至1300万。同时,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本土劳动力也经历了由蓝领向白领就业岗位的职业流动,促使许多普通的服务与体力类职业无人问津。在80年代中期,针对

9、低技能劳动力的周期性短缺问题,美国媒体做了大量报道。如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由于低技能劳动力的不足,许多建筑工程被迫延误,一些连锁餐厅也不得不延缓扩展计划。此外,低技能职业岗位通常报酬低廉,且工作条件恶劣,美国人往往不屑一顾。加州的一位家具店经理说道:“这个地区的许多人(按:本土美国人)根本不愿意从事时薪5美元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需要普通劳动力的部门,越来越依赖于移民。华盛顿邮报1986年的一份报道指出,在华盛顿特区的部分旅店,雇用的工人来自30多个不同国家。不难发现,在美国经济中存在大量低技能职业岗位的前提下,随着美国本土普通劳动力的不断缩减,低技能移民的到来,顺应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内

10、在需求趋势。对此,美国2007年总统经济报告也明确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离不开非熟练的移民劳动力,因为美国存在着“一个需要低技能移民的强大磁场 ”。这说明,有些学者认为当代美国“对输入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总之,战后美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塑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同时扩大了对技术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正是在美国经济的持续吸引之下,大量的外来移民,包括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技术移民和较低人力资本的普通移民,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移民的教育技能水平的两极化趋势,也展现出与美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一致性。二 由上可知,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与重构

11、,促使劳动力市场存在并扩大了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美国对移民的这种需求,也必然会受到本土劳动力供应情况的影响。如果美国本土人口能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那么这种需求就会减弱,反之亦然。从劳动力供应的角度看,在经历了战后1946-1964年间“婴儿潮时代”的生育高峰之后,美国的生育率开始不断下降,至今仍在人口替换率水平以下徘徊,结果造成美国本土人口中的新增人口相对锐减,进而导致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在七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婴儿潮一代” 持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基本掩盖了劳动力供应方面的隐患问题。到90年代后,这一问题开始日渐显现。例如,在1994-2004年间,美国本土人口中16岁以上的劳动力

12、,由1.18亿增加至1.26 亿,增加了800万,增幅为7%,而外国出生人口中该年龄段的劳动力,由1290万增至2140万,增加了850万,增幅高达66%。可见,不仅本土劳动力的增长幅度远低于移民群体,而且增长的绝对数量也少于后者。此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许多移民在美国生育的子女,通常被算作本土出生人口。因此,如果扣除这部分劳动力,这一期间,本土劳动力的增幅与绝对增长数量则更打折扣。不仅如此,当前的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考验。人口老龄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难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来维持经济的发展。在1946-1964年间,大约有7600 万婴儿出生。从60年代中期起,这

13、一代人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到1978年时,他们占美国劳动力的4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步入老年后,导致美国的老年劳动力越来越多。根据学者的研究,在1998-2008年间,美国45 岁以上工人的比例,由33%上升至40%,几乎增长了1700万,劳动力的中位年龄由38.7岁上升至40.7 岁。在此期间,共有 2500万工人退出劳动力大军,而另有2200万的45岁以上者也即将退休。显然,随着更多的“ 婴儿潮一代”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一影响将持续增加。在越来越多的本土劳动力逐渐老龄化的同时,本土年轻工人比例却相对萎缩。例如,在1994-2004年间,在美国所有的4564岁的劳动力当中,本土出生者

14、由 33.1%增加至42.7%,而在2544 岁的所有劳动力当中,本土出生者由63.3% 下降至52.9%。在2004年,4554岁的本土出生劳动力有2930万,3544岁者有3000万,而2534岁者仅有2600万。15%的本土出生劳动力将在10年内达到传统退休年龄,而另有4.4%已经超过了65岁。此外,根据劳工统计署的预测,在2002-2012年间,5564岁之间的工人将增加50.9%,而3544 岁者将减少6.8%。 显然,随着美国“婴儿潮一代”正在步入老龄化,大批本土工人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由于年轻一代的本土劳动力又相对减少,他们无法填充“婴儿潮一代”离开后的职位空缺。此外,

15、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而持续扩大着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如果美国不引进大量的外来移民,而仅仅单凭依靠本土人口自身提供的劳动力,必然无法适应和维持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美国本土劳动力面临的供应不足的状况,是否可以通过诸如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途径来加以调整呢?从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种种发展趋势来看,短期内实现这一调整的可能性较小。其理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劳动力参与率方面看。自战后以来,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呈稳定上升之势,由战后初期的59%,持续上升至2000年的67%,尽管此后略有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例如,除加拿大之外,澳大利亚、瑞典、

16、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均低于美国。一般而言,在人口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劳动力参与率较高,那么提供的劳动力也相应较多。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表明,当前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已基本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再次实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因此,在劳动力参与率难以实现显著提升的情况下,美国本土人口也不可能输送更多的劳动力。(二)从工人工作时间方面看。自战后5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的工作时数持续下降。在50年代,美国工人平均每年工作2000小时以上,60年代为2000小时左右,70年代下降至1900 小时以下,80、90年代在1850

17、小时左右,而在2000-2004年间则下降至1850 小时以下。尽管如此,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工人的工作时间仍是最长的。例如在2004年,美国工人平均每年工作1825小时,均高于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瑞典、德国、法国等国家工人的工作时间。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在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单个劳动力的工作时间越长,其能够提供的劳动供给总量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消闲、娱乐等精神需求方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美国工人的工作时间量不可能会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意味着本土人口也不可能较多地增加劳动力供给总量,从而也难以满足美国经济发展对额外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三)从生产力方面看。那么,美国本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增长来加以弥补呢?通过分析美国历史上生产力增长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在当前要实现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样也极其困难。美国2007年总统经济报告中指出,在1950-1973 年,美国的生产力增长率为2.6%,1973-1995年为1.4%,1995-2000 年为2.5%,2000-2005年为3.1%。但是,自90年代以来生产力的加速增长,通常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因为尽管在新世纪初期生产力增长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