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可修改打印.doc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5621651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可修改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可修改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可修改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可修改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可修改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教学设计 教案说明:本教案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学 科 : ;任课班级 : ;任课教师 : ;20xx年 月 日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一周授课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述一、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三、 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五、 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目的:使同学们在开始学习具体的中国音乐史内容之前,对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

2、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为今后的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章知识点:(略)教学过程:一、 乐史和音乐史学1、 什么是音乐史(1) 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2) 如何看待音乐是研究音乐史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音乐历史观将产生不同的音乐史学理论。2、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前者是音乐史,后者是音乐史学,后者是前者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3、 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一是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起来,介绍给每一代人。二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的规律,

3、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三是把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音乐的表观手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制、音乐创作思想、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等,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光大。4、 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所以说,音乐史学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及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研究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音乐,其时间上限要追溯到中国音乐的起源,下限时至中国古代史的结束,即清王朝的灭亡。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有这样几方面:乐器及其音乐的产生和演变乐;律学的形成及

4、其发展;作品及其演变的分析与研究;乐谱的解读与研究;器乐、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其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探时。目的:一般地讲,是为了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今天的音乐事业。文化是通过历史积累下来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三、 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1、 历史方面2、 文化方面3、 社会性质方面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1、 技术性方法(1) 音乐史料的搜集(2) 音乐史料的分析2、 导向性方法(1) 音乐发展与各方面的联系(2) 音乐自身发展的传承性(3) 逆向考察(二)研究步骤1、 确定题目2

5、、 收集有关该题目的基本材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3、 综合材料与分析问题4、 撰写论文或音乐史著作五、 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一)努力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音乐两方面。1、 中国古代历史方面(1) 语言文字(2) 目录版本学(3) 考古学常识(4) 民族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常识2、 中国传统音乐方面(1) 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常识和审美修养(2) 掌握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和分析方法(二)投身社会音乐实践,增强洞察音乐史的能力(三)在研究实践中,培养音乐史学工作者的高尚品德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 学好中国古代音乐史需要具备哪

6、些基本素养?2、 怎样学好中国古代音乐史?参考文目: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冯文慈:当前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和史学方法问题(载冯文慈音乐文集第200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第二、三周授课内容: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第三节 原始乐舞和古歌谣一、古文献中的记载1、朱襄氏之乐2、葛天氏之乐3、伊耆氏之乐4、弹歌5、箫韶6、涂山女之歌二、远古时期的大型乐舞第四节 考古发现的乐器(鼓、磬、钟等) 第五节 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古代乐舞、乐器的产生、发展

7、以及远古时期音阶的形成。重要知识点:贾湖骨笛、骨哨、葛天氏之乐、弹歌教学过程:第一节 概述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可考历史有8000年。实例: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贾湖县发现骨笛。 我国早期音乐文化的体现者还有骨哨和舞蹈纹彩陶盆。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原始艺术的特

8、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摹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第三节 古歌和古乐舞一、古文献中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曰: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二、远古时期的大型乐舞第四节 考古发现的乐器(鼓、磬、钟等)第五节 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

9、音乐理论体系, 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音 响:1河南安阳武官村虎纹大石磬测音2西安半坡出土埙测音3山西侯马出土编钟测音思考题:1、 如何看待音乐的起源?2、 “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3、 “弹歌“及其原始音乐丰富内容4、 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及其发掘的历史意义?第四、五周授课内容: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

10、21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西周的礼乐扣音乐教育 第三节 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第五节 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第六节 音乐思想教学目的: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以及诗经和楚辞在音乐上的特点和贡献;了解中国先秦出现了哪些音乐论著,对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的成书、内容及其意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重点、难点: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八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教学过程:第一节 概述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也使乐成了礼的附庸

11、,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第二节 西周的礼乐扣音乐教育 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如宫廷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楫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夏籥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礼记)。第三节 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1、“六代乐舞”:云门黄帝祭天神咸池尧祭地神箫韶舜祭四望大夏禹祭山川大濩商祭先妣大武周武王祭先祖2、诗 诗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西汉初期被统

12、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时代:诗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即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地域:主要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 作曲技巧方面: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显露出很高的水平。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总结、归纳出在“国风”和“小雅”中存有十种不同的

13、歌曲形式,比较重要的有: 同一曲调多次反复的歌曲。如周南桃夭 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如豳风东山 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领唱,“和”即帮腔)。 在曲式方面,“国风”的曲式虽然简单,但这时已经有了在曲尾加上“乱”的音乐了。“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但也有用“缶”、“埙”、“篪”等乐器来伴奏的。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演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有时用竽、瑟、悬鼓等乐器组成小型乐队伴奏演唱。用在君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

14、用编种、编磬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钟鼓之乐”或“燕乐”。诗中的第二类“雅”是奴隶主贵族文人在学习了民间歌曲之后所创作的乐章。“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诗中的第三类“颂”是周代统治者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其中舞的部分更多所表现的是舞容、舞姿、舞的步伐和动作。一般很少为人所重视。它虽然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和“武功”,强调了祭祀的神圣,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我国民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3、“楚声”楚声是指战国时代,

15、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楚声中的九歌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它

16、共有11首,其标题如下: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 山鬼; 国殇;礼魂。楚声的乐器记载中,九歌使用的乐器是钟、鼓、琴、竽、篪等。楚声的曲式屈原在创作中,并不是原型照搬,他创造性地加进了一些我们今天看来与曲式结构有关的因素,如“少歌”、“倡”与“乱”。楚声的意义“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造

17、技术方面的成就。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第五节 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每制

18、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第六节 音乐思想1、我国音乐美学有着悠久历史,是世界上音乐美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急剧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各持不同见解,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论争,围绕着

19、怎样看待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辨论。2、儒家学派对待音乐的态度比较积极,从孔子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主张把音乐当作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墨家学派提出了“非乐”、“兼爱”的理论,主张不要音乐;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其“道法自然”为出发点,提出了清淡、虚无主义的音乐美学观点“大音希声”,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3、乐记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它总结了先秦音乐美学的成果,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关于乐记的成书(1) 乐记是先秦儒家学派论“乐”的言论。乐记虽然不一定是先秦原书,但

20、都是根据先秦有关音乐的遗书和言论整理而成。(2) 乐记是公孙尼子撰写,后人根据遗书和言论整理而成。乐记的内容:现传乐记共11篇,被保存在礼记之中,其内容包括: 音乐本质与特征; 音乐与伦理、政治的关系; 音乐的美感认识; 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关于音乐的本源问题:认为音乐的产生是由于外界事物引起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结果,人的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是一致的,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在音乐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方面,乐记认为:音乐与人类社会伦理的独特关系,认为音乐是反映政治的,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的。 在音乐具有社会教育作用方面,乐记还认为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并

21、且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道德以至于国家的政治能够给予有力的影响,即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认为要充分发挥其音乐的教育功能,还必须强调其政治、道德的标准等等。 乐记还肯定了音乐具有娱乐作用。乐记的意义:乐记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使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关于“礼乐”的一个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史上发展的历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思考题:1 、名词:三分损益法、八音2、说出“十二”律各律的名称;3、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意义4、曾侯乙墓

22、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意义5、简述先秦儒、道、墨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欣赏作品:1钟磬与乐队楚商(主要通过欣赏了解磬的音响) 2骨哨与乐队原始狩猎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骨笛的音响) 3埙曲哀郢(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埙的音响) 4琴曲流水第六、七周授课内容:第三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乐府第三节 鼓吹第四节 相和歌第五节 百戏中的乐舞第六节 乐器的发展第七节 音乐理论的成就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古音乐时期与远古音乐时期在音乐形态上的不同,对汉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 重点、难点:

23、乐府、鼓吹、相和歌、百戏、相和三调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节 概述汉承秦制。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 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第二节 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乐府的建立 :1 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

24、而知。“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2 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这是

25、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定郊祀”、“立乐府”就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必然的产物。乐府的任务: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填写歌辞和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等。乐府采集民歌的范围 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几乎遍及当时中国各地区以及当时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当时我国音乐创作、演奏和演唱技术的发展及各民族音乐之间相互吸收、提高,做出了很大

26、贡献。是我们了解汉乐府和后来各代乐府很好的参考资料。乐府的衰亡汉乐府是在汉代统治阶级上升时期,伴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但封建王朝的统治总是要由上升进而衰落的。到公元前一世纪的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加上吏制腐败,西汉的统治开始动摇。到了公元前7年,西汉王朝便取消了乐府这一机构,存在了106年的西汉乐府便至此宣告结束。据记载,在乐府中工作的829人中,有441人被罢免。不仅如此,在乐府中工作的乐工命运也很悲惨,我们曾介绍过的负责乐府工作的李延年,也因其妹妹李夫人死而失宠,于公元前90年被汉武帝杀害,从中可窥见一斑。乐府的意义汉乐府的建立,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及在促进汉族和各少数

27、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虽然被撤消了,但那些被罢免而又在乐府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去后,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会起到一定作用。第三节 鼓吹第四节 相和歌1、相和歌的概念:相和歌具有两种含义: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宋书乐志记载: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凡此诸曲开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相和歌的伴

28、奏乐器有笙、笛、节(一种竹制的节拍乐器)、琴、瑟、琵琶、筝、筑等。 由于历史原因,“相和歌”至今仅保留下来一些歌词,这些歌词被宋人郭茂倩收编在乐府诗集之中。从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相和歌的曲式一般较为简单,作品大多由单个“曲”组成。这些单个“曲”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我们这里说的“辞”即歌辞,而“声”则是衬腔所唱的虚词,诸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也有的和“楚辞”一样,在“曲”后加上了“乱”。 相和大曲相和大曲概念:“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

29、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 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解”、“艳”、“趋”、“乱”四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 “解”: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解”。“解”是大曲主体部分,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解曲”,其歌唱部分重于抒情、中速,大曲一般至少有28解。 “艳”: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艳”,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 “趋”与“乱”是大曲结尾部分,其速度比较快,一般采用较快的歌曲配合较快的舞步。“乱”的

30、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44页)。“解、艳、趋、乱”构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成了曲式上的变化,但尚无一定呈示规律,乃是视乐曲需要而使用。在相和大曲中,“乱”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间放“乱”,有“半终止”之意:最后放“乱”,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第五节 百戏中的乐舞第六节 乐器的发展两汉以来,吹管乐器以及古琴等弦乐器的发展颇引人注目。第七节 音乐理论的成就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三种,称为“相和三调”。但也有说包括“楚调”共四种调式,叫作“相和四调”。思考题:1、名词:百戏、鼓吹、相和歌、京房六十

31、律、李延年2、简述汉乐府兴起的历史原因3、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为哪些主要内容?图片欣赏:1、秦错金“乐府”钟2、山东沂南东汉末年(或魏晋)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3、山东两城山画像石中的鼓舞和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鼓舞4、西安百家口出土的西汉舞俑第八、九周授课内容: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音乐文化的交流第三节 音乐思想第四节 清商乐第五节 古琴音乐第六节 歌舞戏第七节 乐器第八节 乐律学教学目的:了解魏晋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重要知识点:清商乐、歌舞戏、声无哀乐论、碣石调幽兰、酒狂、广陵散、新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节、 概述

32、这一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首先体现了民族音乐大融合的特点。第二节、 音乐交流1、 歌舞伎乐的交流2、 器乐、乐曲的交流第三节、 音乐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嵇康、声无哀乐论 第四节、 清商乐公元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 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

33、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根据上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发展和继续。清商乐中包含:(1)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由于清商乐中更多保留了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各代民间的“俗乐”,所以到隋文帝时曾称之为“华夏正声”; (2)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已不同于原始的吴歌、西曲)。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

34、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第五节、 古琴音乐(一)魏晋时期的琴人及音乐作品v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恰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得化臣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阮籍、阮瞻、嵇康等,他们超越专业的乐官、乐工而显名于乐坛,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一页。v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是即是文人,又是音乐家。v他们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打破了音乐固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像,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中,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艺术的作用和规律。因此,从某种意

35、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1、 蔡琰与胡笳十八拍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v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v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此诗最后一拍也说: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v“拍”是指段落,“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 2、阮籍与酒狂v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

36、兵。v 所处时代正是统治阶级内部相互争斗、杀戮的恐怖岁月。阮籍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以此来逃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v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借用音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酒狂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曲谱,相传为阮籍所作。据姚兵严先生打谱,采用三拍子的节奏。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渐次下行的乐句。只一主题的

37、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调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3、琴曲广陵散v 产生时间: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在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v 题材内容:聂政刺韩王v 音乐内容v 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4、碣石调幽兰此曲谱是现仅存最早的琴曲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原件在日本。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

38、来填配它,便称为碣石调幽兰。南齐书乐志记载:“褐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第六节、歌舞戏第七节、乐器琵琶类乐器中出现了与秦汉子完全不同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第八节、乐律学成果南朝宋人何承天在十二律本身内调整各律高度,创造了最早的“十二平均律” 。他根据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各律长度的比数,依着计算次序,将高低八度之间总的差值平均分配于各律之间,这样,就得出了他的“新律”。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到半音的十分之一。在实际效果上,它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何承天是人类最早向十二平均律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39、的乐律学家思考题:1、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中戏剧因素的发展情况。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重要的音乐作品。3、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4、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区别和联系 。第十十二周授课内容: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宫廷燕乐第三节 民间俗乐的发展第四节 音乐理论第五节 记普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及各自代表曲目)第六节 音乐机构第七节 音乐家第八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重要知识点:燕乐、秦王破阵乐、歌舞大曲、法曲、变文、霓裳羽衣曲、减字谱

40、教学过程:第一节 概述 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及其辉煌的阶段。第二节 宫廷燕乐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燕乐”与大曲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燕乐”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在不同时期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讲燕乐,主要是指隋唐时期的燕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从唐初至开元、天宝(618755年)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这时的燕乐在继

41、承了乐府音乐成就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 “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 (另一说曰“文康乐”)。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 唐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一种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可以说,唐代大曲达到了自汉魏以来歌舞音乐的全盛阶段。 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 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

42、都非常重视大曲。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道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第三节 民间俗乐的发展 曲子、变文以及散乐是这一时期民间俗乐的主要品种。第四节 音乐理论1、八十四调理论 隋代初年,万宝常最早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隋代的郑译、唐代的祖孝孙、张文收也都为这种理论的实施进行了努力。万宝常简历 在我国的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这样共得八十四调。但八十四调用非平均律律制是很难解决“旋相为宫”实践问题,加上隋、唐时代

43、的乐器制作(包括从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器)也没有达到“十二平均律”水平,因此,八十四调理论在隋、唐时也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践。但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却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时期律制的改革,祖孝孙、张文收的调律经验就是很好例证。2、燕乐二十八调 根据上述八十四调的理论,唐代诗歌的音调是以琵琶定声,琵琶只有四根弦,分属宫、商、角、羽(称“四调”),每弦七个曲调(称“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共四声二十八调,称为“燕乐二十八调”。第五节 记普法(1)文字谱文字谱是古琴一种专用记谱方法,就是用写文章的方法记叙弹琴时左右手指法和所弹琴弦的弦以及徽位的一种记谱方法。(2)减字谱减字谱就是

44、把文字谱中所使用的指法等术语,简化成用汉字偏旁组合的琴用指法谱。(3)工尺谱工尺谱是以汉字记写音乐符号“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方法。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其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工尺谱: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简 谱: (4)敦煌琵琶谱(5)舞谱第六节 音乐机构1、 属政府:太常寺 (1)大乐署:主管对于艺人的训练、考核(2) 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簿与军乐。2、隶属宫廷教坊:专习歌舞,器乐处于从属地位梨园: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思考题:思考题:1、 隋唐燕乐发展概况。2、 唐代的音乐繁盛的原因。3、 大曲与法曲的区别和联系.4、 唐代音乐机构及其职能。音乐欣赏:1、敦煌琵琶谱大食调演奏2、梅花三弄、离骚第十三十五周授课内容:第六章 宋元时期(公元960公元1368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市民艺术的兴起宋代的瓦舍和勾栏第三节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第四节 说唱音乐的高度发展第五节 戏曲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