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1.040.01CCS P 364201武汉市地方标准 DB 4201/T 6482021 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Application standard for civi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2021 - 08 - 30 发布2021 - 09 - 30 实施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4201/T 6482021 I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2 5 方案设计阶段 . 2 5.1 一般规定 . 2 5.2 场地分析 . 2 5.3 方案
2、模型构建 . 2 5.4 设计方案比选 . 3 5.5 虚拟仿真漫游 . 3 6 初步设计阶段 . 3 6.1 一般规定 . 3 6.2 模型构建 . 3 6.3 模型检查优化 . 4 7 施工图设计阶段 . 4 7.1 一般规定 . 4 7.2 模型构建 . 4 7.3 模型优化 . 4 8 施工准备阶段 . 5 8.1 一般规定 . 5 8.2 施工深化设计 . 5 8.3 施工方案模拟 . 6 8.4 预制构件加工 . 7 9 施工实施阶段 . 7 9.1 一般规定 . 8 9.2 进度管理 . 8 9.3 质量与安全管理 . 8 9.4 材料与设备管理 . 8 9.5 竣工交付管理 .
3、 9 10 运维阶段 . 9 10.1 一般规定 . 9 10.2 运维模型构建 . 9 10.3 运维系统建设 . 9 10.4 资产管理 . 10 10.5 设施设备管理 . 10 DB 4201/T 6482021 II 10.6 空间管理 . 10 10.7 安全与应急管理 . 10 10.8 能源与环境管理 . 10 条文说明 . 11 DB 4201/T 6482021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大良造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华中
4、科技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捷、孙俊、杨铭杰、陈伟、武剑洁、谢正敏。 DB 4201/T 6482021 1 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基本规定、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及运维阶段的应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武汉市新建、扩建、改建和既有民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
5、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1212-2016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B/T 51235-2017 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 GB/T 51269-2017 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GB/T 51301-2018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BIM或模型。 3.2 建筑信息模型元素 BIM ele
6、ment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BIM元素。 3.3 建筑信息模型软件 BIM software 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创建、应用、管理的软件。简称BIM软件。 3.4 几何信息 geometric information BIM元素尺寸、定位以及相互关系的信息。 3.5 非几何信息 non-geometric information 非几何信息是指除几何信息之外的所有建筑工程相关信息的集合, 主要包括经济技术相关指标及数据。 DB 4201/T 6482021 2 4 基本规定 4.1 模型宜结合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需求创建。 4.2 建筑工程中各工作任务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应
7、用和管理宜以相应任务的承担方为实施主体。 4.3 BIM 应用应采取协议约定等措施实现建筑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 4.4 BIM 应用的目标和范围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合同要求及建筑工程参与方 BIM 应用水平等方面综合确定。 4.5 建筑工程相关方应根据 BIM 应用目标和范围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 BIM 软件,BIM 软件宜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a)模型输入、输出;b)模型浏览或漫游;c)模型信息处理;d)相关的专业应用;e)应用成果处理和输出;f)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4.6 BIM 数据在交付前应保证其正确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4.7 BIM 元素分类及编码应符合 GB/T 5
8、1269-2017 的要求。 4.8 各阶段 BIM 模型交付应符合 GB/T 51212-2016 中第 5 章和 GB/T 51301-2018 的要求。 5 方案设计阶段 5.1 一般规定 5.1.1 宜依据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各项指标和设计要求创建模型。 5.1.2 BIM 应用应满足关于平面功能使用布局及立面造型的要求,并结合环境等方面要求,并对建筑的总体方案进行初步评价、调整和确定。 5.1.3 方案设计阶段模型应包括场地模型、建筑单体模型和专项分析模型。 5.2 场地分析 5.2.1 场地分析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地质资料、工程水文资料、现有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场地管网数据
9、。 5.2.2 宜利用场地分析软件或设备,建立场地模型。 5.2.3 场地模型应表达场地实际地质地貌特征、与周边毗邻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筑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模型应体现坐标信息和各类控制线。 5.2.4 应根据场地分析结果,评估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5.2.5 场地分析报告应体现场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 5.2.6 交付成果应包括场地模型和场地分析报告。 5.3 方案模型构建 5.3.1 方案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建筑单体模型或相应方案设计资料、气象数据、热工参数及其他分析所需数据。 5.3.2 建筑单体模型表达内容宜包括建筑整体外观形状、主要建筑构部件及建筑物内功能空间布
10、局。 DB 4201/T 6482021 3 5.3.3 应对建筑单体模型进行物理环境、结构等方面的单项性能分析,分别获得单项分析数据,并综合各项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重新评估,寻求建筑综合性能平衡点,形成专项模拟分析报告。 5.3.4 专项模拟分析报告宜体现模型图像、软件情况、分析背景、分析方法、输入条件、分析数据结果以及对设计方案性能的对比说明。 5.3.5 交付成果应包括建筑单体模型、专项分析模型和专项模拟分析报告。 5.4 设计方案比选 5.4.1 设计方案比选的数据准备宜包括本阶段前期的方案设计模型(包括场地模型、建筑单体模型、专项分析模型),方案设计背景资料,规划部门对建筑工程地块的
11、要求信息以及建筑工程地块周边环境信息等。 5.4.2 应通过构建或局部调整方式,形成多个备选的方案设计模型。 5.4.3 方案设计模型宜包括地形、道路、楼板、天花、外饰层、园林景观、场地设施等。 5.4.4 宜利用可视化对设计方案进行比对、分析、统计和计算设计中的各种数据。 5.4.5 宜从建筑工程可行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多方面进行多方可视化方案评选,形成方案比选报告。 5.4.6 交付成果应包括方案比选报告和方案设计模型。 5.5 虚拟仿真漫游 5.5.1 虚拟仿真漫游应模拟建筑物的三维空间关系和场景,包括漫游、动画、VR、AR 等形式。 5.5.2 动画视频文件应能清晰表达建筑物的设计效果
12、,并反映建筑物整体布局、主要空间布置、复杂区域的空间构造等。 5.5.3 漫游文件中应包含全专业模型、动画视点和漫游路径等。 5.5.4 应将软件中的漫游文件输出为通用格式的视频文件,并保存原始制作文件,以备后期调整与修改。 5.5.5 交付成果应包括动画视频文件。 6 初步设计阶段 6.1 一般规定 6.1.1 应对方案设计阶段的模型进行继承并进一步深化,论证拟建建筑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拟定设计原则、标准和重大技术问题等,详细研究并确定建筑和结构专业的设计方案,根据初步计算结果深化各专业模型,协调解决各专业方案可能出现的技术矛盾,并确定建筑工程概算。 6.1.2 宜从方案设计模型的
13、信息深化研究入手,各专业可共同利用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计算结果在方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完成平面深化、立面深化、确定空间高度、结构布置、设备干管布置等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并进行成果输出。 6.1.3 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应包括建筑、结构以及机电专业模型。 6.2 模型构建 6.2.1 初步设计阶段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结构模型或者二维设计图以及设计条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 6.2.2 在模型构建前须保证建筑、结构和机电模型统一基准点,统一模型轴网和标高等。 6.2.3 初步设计阶段应包括建筑、结构以及机电专业模型构建,为后续阶段的 BIM 应用
14、范围提供模型DB 4201/T 6482021 4 数据依据。 6.2.4 交付成果应包括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专业模型以及图纸。 6.3 模型检查优化 6.3.1 模型检查优化的数据准备应包含设计阶段的各专业模型以及方案设计背景资料。 6.3.2 宜将建筑、结构、机电专业模型整合,形成整合的模型。 6.3.3 宜对整合的模型进行剖切而得到平面、立面以及剖面视图,检查各专业间设计内容是否存在不一致、遗漏、空间不合理,以及构件冲突等问题。修正专业模型的错误,直至模型准确。 6.3.4 应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配以文字说明。 6.3.5 应保存整合后的模型,宜按照统一的命名规则对模型文件进行命名。
15、6.3.6 交付成果应包括各专业检查优化调整后的模型。 7 施工图设计阶段 7.1 一般规定 7.1.1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通过施工图图纸及模型表达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结果。 7.1.2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 BIM 应用是各专业模型构建并进行优化设计的复杂过程,各专业信息模型应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 7.1.3 应根据该阶段模型,进行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和净空优化等基本应用,完成对施工图阶段设计的多次优化。 7.2 模型构建 7.2.1 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应包括前期设计阶段的各模型或者二维设计图以及设计条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 7.2.2 各专业模
16、型构建应基于模型保持协同作业,确保各专业模型数据协调一致。 7.2.3 模型数据自上而下分为任务信息模型、专业模型元素、模型基础元素、共性的资源数据四个层次。 7.2.4 BIM 模型应符合 GB/T 51235-2017 附录 A 中规定的深化设计模型(LOD350)的要求。 7.2.5 交付成果应包括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 7.3 模型优化 7.3.1 应整合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幕墙、装饰、景观等各专业模型,形成整合的模型。 7.3.2 应基于整合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检查和净空优化。 7.3.3 碰撞检测应设定基本原则,宜使用 BIM 三维碰撞检测软件和可视化技术
17、,发现并调整模型中的冲突和碰撞。碰撞检测应包含三维管线的碰撞检测和建筑之间、结构之间的冲突检测,并形成碰撞检测报告。 7.3.4 碰撞检测报告应包含建筑结构整合模型的三维透视图、轴测图、剖切图等,以及通过模型剖切的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并对检查修改前后的建筑结构模型作对比说明。 7.3.5 三维管线综合应设定基本原则,针对管线排布展开检测。 7.3.6 三维管线综合宜使用 BIM 三维碰撞检测软件和可视化技术,检查发现整合的 BIM 模型中的冲突和碰撞,逐一调整模型,确保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并形成三维管线综合报告。 DB 4201/T 6482021 5 7.3.7 三维管线综合报告应
18、记录三维管线综合和碰撞检测的原则,调整前各专业模型间的碰撞,对于冲突和碰撞的解决方案,以及优化的结果。 7.3.8 净空优化应基于三维管线综合和碰撞检测调整后的各专业模型。 7.3.9 净空优化应使用 BIM 可视化技术对建筑物最终的设计空间进行检测分析, 给出最优的净空高度,并形成净空优化报告。 7.3.10 净空优化报告应记录建筑竖向净空优化的基本原则, 优化前后的对比说明, 宜标注各区域经本阶段净空优化后的净空高度。 7.3.11 交付成果宜包括调整后的各专业模型、碰撞检测报告、三维管线综合报告和净空优化报告。 8 施工准备阶段 8.1 一般规定 8.1.1 施工准备阶段 BIM 应用的
19、目标和范围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合约要求及建筑工程相关方 BIM 应用水平等综合确定。 8.1.2 施工准备阶段模型宜在设计阶段交付的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 8.1.3 施工准备阶段 BIM 应用宜包括施工深化设计、施工方案模拟、预制构件加工等施工准备阶段内容。 8.2 施工深化设计 8.2.1 建筑施工中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等宜应用 BIM 技术。 8.2.2 深化设计 BIM 软件应具备空间协调、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图和报表生成等功能。 8.2.3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宜应用 BIM 软件完成二次结构设计、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设计
20、、节点设计等深化设计内容,并满足下列要求: a)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创建;b)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应根据施工区段及施工工艺等的安排对结构构件进行拆分,并将施工区段信息添加到相应构件中;c)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二次结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节点等类型的模型元素。8.2.4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模型、深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工程量清单等。 8.2.5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宜应用 BIM 完成预制构件平面布置、拆分、设计,以及节点设计等深化设计内容,并满足以下要求:
21、a)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并结合预制方案、施工工艺方案创建;b)应区分混凝土构件的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并表达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的连接节点;c)预制构件拆分时,宜依据施工吊装工况、吊装设备、运输设备和道路条件、预制厂家生产条件以及标准模数等因素确定其位置和尺寸等信息;d)预制构件宜有唯一的标识编码,以方便确认构件具体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e)宜应用深化设计模型进行安装节点、专业管线与预留预埋、施工工艺等的碰撞检查以及构件吊装、安装的可行性验证;DB 4201/T 6482021 6 f) 深化设计模型除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节点和
22、临时安装措施等类型的模型元素。 8.2.6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模型、碰撞检查分析报告、设计说明、平立面布置图,以及节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和计算书、工程量清单等。 8.2.7 钢结构深化设计宜应用 BIM 进行节点深化设计、预留孔洞及预埋件设计、焊缝和螺栓等连接验算,以及与其他专业协调等深化设计内容,并满足下列要求: a) 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并结合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工艺方案创建; b) 模型材质设置应符合相关国家钢材标准指定统一的材质命名规则; c) 零构件宜有唯一的标识编码,以方便确认构件具体信息; d) 钢结构深化
23、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节点、预埋件、预留孔洞等模型元素。 8.2.8 钢结构深化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平立面布置图、节点深化设计图、计算书及专业协调分析报告等。 8.2.9 机电深化设计宜应用 BIM 完成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及管理、专业协调、管线综合、净空控制、参数复核、抗震支吊架设计及荷载验算、机电末端和预留预埋定位等深化设计工作,并满足下列要求: a)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建筑、结构、机电和装饰专业设计文件创建机电深化设计模型; b) 深化设计过程中,应结合施工工序安排及安装工艺,完成管线综合深化设计; c) 深化设计
24、过程中,应在模型中补充或完善设计阶段未确定的设备、附件、末端等模型元素,以及支吊架、减震设施、管道套管等用于支撑和保护的相关模型元素; d) 管线综合布置完成后应复核系统参数,包括水泵扬程及流量、风机风压及风量、冷热负荷、电气负荷、灯光照度、管线截面尺寸、支架受力等; e)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基础上,确定具体尺寸、标高、定位和形状,并应补充必要的专业信息和产品信息; f)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应包括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各系统的模型元素,以及支吊架、减振设施、管道套管等用于支撑和保护的相关模型元素; g)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可按专业、子系统、楼层、功能区域等进行划分。
25、 8.2.10 机电深化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深化设计模型、 机电管线综合图、 机电专业施工深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工程量清单等。 8.3 施工方案模拟 8.3.1 施工方案模拟宜包括施工组织模拟和施工工艺模拟。 8.3.2 施工方案模拟前应确定 BIM 应用内容、应用成果的分阶段或分期交付计划,并应分析和确定建筑工程施工模拟中的重点和难点。 8.3.3 当施工难度大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宜应用 BIM 进行施工工艺模拟。 8.3.4 施工组织模拟宜应用 BIM 进行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并满足下列要求: a) 施工组织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
26、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文档等创建施工组织模型; b) 施工组织模拟前应制定初步实施计划; DB 4201/T 6482021 7 c)宜根据模拟需要将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施工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按施工组织流程进行模拟,并根据模拟成果对各项施工组织进行协调和优化;d)工序安排模拟应根据施工内容、工艺选择及配套资源等,明确工序间的搭接、穿插关系,优化工序安排;e)资源配置模拟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同信息以及施工工艺对资源的需求等,优化资源配置计划;f)平面布置模拟应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安排进行动态调整;g)施工组织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场地布
27、置、周边环境等类型的模型元素。8.3.5 施工组织模拟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组织模型、施工模拟动画、虚拟漫游文件、施工组织优化报告等。施工组织优化报告应包括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报告及资源配置优化报告等。 8.3.6 应用 BIM 进行施工工艺模拟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可基于施工组织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图的基础上创建施工工艺模型,并将施工工艺信息与模型关联;b)施工工艺模拟前应完成相关施工方案的编制,确认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术要求;c)施工工艺模拟前应明确模型范围,根据模型任务调整模型。模拟过程中涉及空间碰撞应确保足够的模型细度及工作面,与其他施工工序交叉时应保证工序逻辑关系的合理;d)
28、施工工艺模拟过程中宜将涉及的时间、人力、施工机械及其工作面要求等信息与模型关联;e)施工工艺模拟过程中宜及时记录出现的工序交接、施工定位等存在的问题,形成施工模拟分析报告等方案优化指导文件;f)宜根据施工工艺模拟成果进行协调优化,并将相关信息同步更新或关联到模型中。8.3.7 施工工艺模拟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工艺模型、施工模拟分析报告、可视化资料、必要的力学分析计算书或分析报告等。 8.4 预制构件加工 8.4.1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钢结构加工和机电产品加工等宜应用 BIM。 8.4.2 预制构件模型宜从深化设计模型中获取加工依据, 并将预制加工成果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 8.
29、4.3 宜建立编码体系,并附加或关联条形码、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成品管理物联网标识信息到预制构件模型中。 8.4.4 预制构件产品物流运输和安装中的信息宜附加或关联到预制构件模型中。 8.4.5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宜应用 BIM 进行构件工艺设计、构件生产、成品管理等。 8.4.6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交付成果宜包括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 加工图以及构件生产相关文件。 8.4.7 钢结构构件加工宜应用 BIM 进行技术工艺管理、材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成本管理、成品管理等。 8.4.8 钢结构构件加工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构件加工模型、加工图,以及钢结构构件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等
30、信息。 8.4.9 机电产品加工宜应用 BIM 进行模块准备、产品加工、成品管理等。 8.4.10 机电产品加工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产品加工模型、 加工图, 以及产品模块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等信息。 9 施工实施阶段 DB 4201/T 6482021 8 9.1 一般规定 9.1.1 施工实施阶段的模型应基于施工准备阶段交付的模型,根据实施阶段的需要创建而成。 9.1.2 施工实施阶段的模型应用前,应事先制定相应的 BIM 应用计划,并遵照计划进行 BIM 应用的过程管理。 9.1.3 施工实施阶段的模型应用前, 宜对施工实施各阶段、 各专业或任务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9.1.4 施工
31、实施阶段的 BIM 应用宜包括进度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材料与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和竣工模型构建,也可根据建筑工程实际需要应用于其他环节和任务。 9.1.5 建筑工程相关方在施工实施阶段的 BIM 应用中应采取合同协议约定等措施确定施工模型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的方式。 9.1.6 在 BIM 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数据对模型不断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9.1.7 各类模型的交付成果应保持一致,及时归档。 9.2 进度管理 9.2.1 进度管理应建立进度管理模型,利用 BIM 模拟施工过程,增强进度可视化管理。 9.2.2 进度管理应对实际进度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将实际进度信息附加或
32、关联到进度管理模型。 9.2.3 进度管理模型应与进度计划相关联。 9.2.4 与进度相关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资源应与进度管理模型相关联。 9.2.5 基于 BIM 的进度管理应用宜包括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进度预警、进度偏差分析等。 9.2.6 进度管理流程中需要存档的文件、表单以及施工可视化模拟动画等宜关联到模型中。 9.2.7 建筑工程后续进度计划应根据建筑工程进度对比分析结果和预警信息进行调整,进度管理模型应作相应更新。 9.2.8 进度管理的交付成果宜包括进度管理模型、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文件, 进度审批文件、可视化进度优化与模拟成果、进度预警报告、进度计划变更文档等。
33、 9.3 质量与安全管理 9.3.1 质量与安全管理应通过现场施工情况与模型的比对分析,对重点部位、质量控制点和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 9.3.2 质量与安全管理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和质量与安全管理需求,编制相应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计划。 9.3.3 基于 BIM 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应根据施工质量、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工作分解结构关联施工过程模型。 9.3.4 基于 BIM 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应用宜涉及施工过程模拟、 安全技术交底、 危险源识别和质量验收。 9.3.5 应根据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将质量问题、安全隐患和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关联到模型相应的构件和部位中。 9.3.6 基于
34、 BIM 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宜按部位、时间等,对质量安全信息和问题进行汇总。 9.3.7 基于 BIM 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交付成果宜包括质量安全管理模型、施工质量安全检查分析报告及解决方案、事故调查报告和质量验收报告等。 9.4 材料与设备管理 9.4.1 基于 BIM 的材料与设备管理应在施工实施过程中运用 BIM 技术,实现对施工过程中设备、材料DB 4201/T 6482021 9 的有效控制。 9.4.2 基于 BIM 的材料与设备管理模型应包括楼层信息、构件信息、进度表、报表等设备与材料信息。 9.4.3 基于 BIM 的材料与设备管理宜包含到货计划、材料设备审批验收、库存动态监控、材
35、料和设备的物流与安装信息的可追溯等。 9.4.4 应根据工程进度实时输入变更信息,及时更新已完工程消耗的设备与材料信息、以及下阶段工程施工所需的设备与材料信息。 9.4.5 基于 BIM 的材料与设备管理的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物流信息、施工作业面设备与材料表、材料设备使用情况表等。 9.5 竣工交付管理 9.5.1 竣工预验收与竣工验收宜应用 BIM 技术,在模型上附加和关联竣工验收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形成竣工模型。 9.5.2 竣工模型应包含完整的施工管理技术资料、施工物资资料、施工记录、施工过程验收资料和竣工质量验收资料等。 9.5.3 竣工模型应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
36、模型与工程实体的一致性。 9.5.4 竣工模型应能生成并导出竣工验收资料。 9.5.5 基于 BIM 的竣工交付成果宜包括模型、过程实施报告、工程量清单、模拟方案报告、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完成度文件、建筑工程总体评价报告等。 10 运维阶段 10.1 一般规定 10.1.1 运维阶段的模型应基于竣工模型或竣工图纸,整合设计、施工等信息,形成运维模型。 10.1.2 运维阶段 BIM 应用宜包括:运维模型构建、运维系统建设、资产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空间管理、安全与应急管理、能源与环境管理等功能。 10.1.3 建筑工程相关方在运维阶段的 BIM 应用中应确定运维模型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的方式。 10.
37、1.4 运维模型宜根据运维管理需求,分配模型信息增、删、改等相应管理权限。 10.2 运维模型构建 10.2.1 运维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宜包括竣工模型或竣工图纸、运维所需数据资料和运维模型标准。 10.2.2 宜根据运维系统的功能需求、运维模型标准和数据格式要求,构建运维模型。 10.2.3 构建运维模型的过程中,宜通过采取优化、合并、精简等手段,对模型实施适度的轻量化。 10.2.4 构建运维模型的过程中,宜根据运维的需要,对模型进行重组。 10.2.5 运维模型应准确表达构件的相关几何信息、运维信息等。 10.2.6 交付成果宜包含整合完整的各专业运维模型。 10.3 运维系统建设 10.
38、3.1 运维系统应在运维管理方案的总体框架下进行搭建。 10.3.2 运维系统选型应充分考察运维模型与运维系统之间的 BIM 数据的传递质量和传递方式。 10.3.3 运维系统数据管理应符合相关要求,具体要求详见条文说明。 10.3.4 运维系统建设应遵守相关操作流程,具体流程详见条文说明。 DB 4201/T 6482021 10 10.3.5 交付成果宜包括运维系统、系统运行和日常维护方案以及运维管理方案。 10.4 资产管理 10.4.1 资产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资产管理相关数据。 10.4.2 应根据运维系统要求的格式, 将模型和资产管理相关数据集成到对应模块, 并保证数据在资产
39、日常管理过程中随着资产更新等变化而保持一致。 10.4.3 运维阶段宜利用模型对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辅助建设单位投资决策和计划管理。 10.4.4 基于 BIM 技术的资产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资产报表、 生成财务报告、 记录模型更新和辅助资产分析。 10.4.5 宜利用运维模型数据,评估、改造和更新建筑资产的费用,为运维和财务部门提供资产管理相关报表和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10.5 设施设备管理 10.5.1 设施设备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设施设备管理相关数据。 10.5.2 应根据运维系统要求的格式, 将模型和设施设备管理相关数据集成到对应模块, 并保证数据在设施设备日常管理过程中随着设
40、施设备更新等变化而保持一致。 10.5.3 运维阶段宜将建筑设备自控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与模型相结合,实施设施设备维护。 10.5.4 基于 BIM 技术的设施设备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对设施设备的资料管理、 日常巡检、 维保管理及其可视化功能。 10.6 空间管理 10.6.1 空间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空间管理相关数据。 10.6.2 宜构建空间管理标准,并进行空间编码,作为空间管理的基础。 10.6.3 基于 BIM 技术的空间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空间需求分析、 空间规划、 空间使用管理、 人流管理、空间统计分析等多种形式可视化管理。 10.6.4 运维阶段宜利用模型来有效
41、管理建筑空间,优化空间使用。 10.7 安全与应急管理 10.7.1 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事件数据。 10.7.2 应在运维模型基础上,建立包含设备设施专业知识、操作使用要求、维修规程和应急预案等信息的知识库。 10.7.3 宜在运维模型基础上,实现灾害处理过程及设备设施故障的场景模拟。 10.7.4 应支持建筑运维管理部门对特殊事件的应急处理。 10.8 能源与环境管理 10.8.1 能源与环境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能源与环境管理相关数据。 10.8.2 基于 BIM 技术的能源和环境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能耗分析、智能调节和能耗预测。具体说明详见条文说明。 DB 4201
42、/T 6482021 武汉市地方标准武汉市地方标准DB 4201/T 6482021 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应用标准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DB 4201/T 6482021 12 1 范围 1.1 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又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BIM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是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程建设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当前,武汉市在建设阶段缺少能有效指导 BIM 技术应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为有效发挥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提升工程建设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应用效率和效益,
43、本标准对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提出了统一的基本要求。 1.2 对于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而言,其可以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期内的各阶段(策划、设计、施工、竣工、运维)使用。在不同工程建设领域、不同类型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全生命期不同阶段,可采用不同的 BIM 技术应用方式。本标准对各种 BIM 技术应用方式提出基本要求,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础标准。 3 术语 3.1 BIM 可以指代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 “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三个相互独立又彼此
44、关联的概念。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是建设工程(如建筑、桥梁、道路)及其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可以作为该建筑工程相关信息的共享知识资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内的各种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创建和利用建筑工程数据在其全生命期内进行设计、 施工和运营的业务过程, 允许所有建筑工程相关方通过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数据互用在同一时间利用相同的信息。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是使用模型内的信息支持建筑工程全生命期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的组织和控制, 其效益包括集中和可视化沟
45、通、 更早进行多方案比较、可持续性分析、高效设计、多专业集成、施工现场控制、竣工资料记录等。 在本标准中,将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统称为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简称“模型应用” 。单提“模型”时,是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 3.2 建筑信息模型元素包括建筑工程的实际构件、部件(如梁、柱、门、窗、墙、设备、管线、管件等)的几何信息(如构件大小、形状和空间位置)、非几何信息(如结构类型、材料属性、荷载属性)以及过程、资源等组成模型的各种内容。 3.3 相对传统的 CAD 软件而言,BIM 软件使用模型元素,CAD 软件使用图形元素,BIM 软件可以比
46、CAD 软件处理更丰富的信息,如技术指标、时间、成本、生产厂商等;BIM 软件具有结构化程度更高的信息组织、管理和交换能力。因此,本标准将专业技术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互用能力作为判断是否 BIM 软件以及软件 BIM 能力的基本指标。 4 基本规定 4.1 模型在每个阶段具有独特的应用功能,出于对模型信息共享及成果可传递性的考虑,宜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分开创建模型,并具有统一的创建标准,保持模型的协调一致。 4.2 建筑工程各阶段的模型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使用条件,应该以该阶段建筑工程任务的实施主体为中心,由其负责这个阶段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 4.3 建筑工程的 BIM 应用目标和应
47、用范围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条件确定。本条提出建筑工程特DB 4201/T 6482021 13 点、合约要求和建筑工程相关方 BIM 应用水平可作为重点考量的环境和条件。 4.5 每个建筑工程的 BIM 应用目标和范围不一样,没有一个或一套 BIM 软件适合所有建筑工程的需求。因此,需为建筑工程选择合适的 BIM 软件。 5 方案设计阶段 5.1 一般规定5.1.1 BIM 应用应从建筑工程的需求出发,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条件,研究分析满足建筑功能和性能的总体方案,初步满足关于平面功能使用布局及立面造型的要求,并结合环境等方面要求,对建筑的总体方案进行初步评价、调整和确定。5.1.2宜验证建筑
48、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各项指标,依据设计要求搭建与建筑相关环境的模型,进一步推敲、优化设计方案,为初步设计阶段的 BIM 应用及建筑工程审批提供数据基础。 5.1.3方案设计阶段模型应包括场地模型和建筑单体模型。5.2 场地分析5.2.1场地分析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地质资料、工程水文资料、现有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电子地图(周边地形、建筑属性、道路用地性质等信息) 、GIS 数据,原始地形点云数据、高精度 DEM,场地管网数据。5.2.2宜利用场地分析软件或设备,建立三维场地模型,在场地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各类分析软件,分析建筑场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供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数据,以作为评
49、估设计方案选项的依据。5.2.3场地模型应表达场地实际地质地貌特征、与周边毗邻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筑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场地道路、场地范围内既有管网、场地周边主干道路、场地周边主管网、三维地质信息等。同时模型应体现坐标信息、各类控制线(例如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等) 。5.2.4 BIM 应用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 a) 建立相应的场地模型,可借助相关软件对场地数据展开模拟分析,如坡度、坡向、高程、纵横断面、填挖量、等高线等;b) 根据场地分析结果,对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设计方案;c) 重复步骤 a)和 b) ,直至确定最佳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
50、方案。5.2.5 场地分析报告应体现场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以及对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场地分析数据对比。5.2.6 交付成果应包括场地模型和场地分析报告。应确定统一的文档结构,确定统一的文档、模型、提交成果等命名规则,明确组织和管理成果的规范规定。5.3 方案模型构建5.3.1 方案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如下内容:a) 方案模型建筑专业元素及信息宜符合表 1 的规定;DB 4201/T 6482021 14 表 1 方案模型建筑专业元素及信息 模型元素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地形、道路高程、坐标、位置布局等材质楼板、天花形状样式、范围、标高等材质外饰层样式、范围、位置关系等材质、颜色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