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史专研读后感内容摘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都高度繁荣的时代,政治体制也出现了一定的革新。宋史专研一书是北京大学的两位历史系教授邓广铭和、漆侠的著作。全书共计213页、近15万字,共有九章,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来研讨、观察宋代的历史,包括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南宋初年对金的斗争、宋代的社会生产力、宋代封建经济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手工业生产等内容。关键词:宋史 王安石变法 宋朝历史地位正文:先来谈谈本书的两位作者。邓广铭先生从1940年就受资助从事对宋史的考订工作,始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研究,1980年宋史学会成立,出任首任会长。在他的努力下,宋史
2、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局面:研究方面,他大力提倡实证研究,使宋史学界浅浅向实证学风转向,逐渐占据宋史研究的主导地位;担任执行编辑,认真阅读史学来稿,鼓励青年参与史学实践,为史学界发掘和培养了不少后辈人才;多年从事高校历史教学工作,为学生提出了许多关于历史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对傅斯年先生史学即是史料学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创新了历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邓广铭先生对宋史研究贡献巨大,诚如漆侠先生所评:先生毕生尽力于学术研究,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治学精神,学术上卓越的成就,将如生活之树一样,万古长青。邓广铭先生和漆侠先生不仅都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还都先后担任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漆侠先生更是邓广铭先生悉心培育
3、的杰出弟子。若从研究水平、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的论著来衡量,漆先生的造就迄今无人能及。陈寅恪先生曾以“并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奖勉先生,可见一斑。然而如此这般“青出于蓝”并不是否认邓先生当时宋史第一人的地位,而是说宋史研究的某些方面漆先生超越了其老师。漆侠先生的宋代经济史使宋史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学术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漆侠先生之优秀,也显出邓广铭先生培养学生有方,是对宋代史学的又一大贡献。本书前三讲政治史,应是邓广铭先生手笔;后六讲经济史,当出自漆侠先生。邓先生讲了宋代的政治架构“祖宗家法”、宋代的军兵和宋代学术上“宋学”和“理学”的区别三大问题,而漆先生则从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组织、
4、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和商业、商品及资本等若干层面点出了宋代经济的特征。本书章节间联系较淡,内容略显散碎,但从宏观分析了宋代的政治经济,也包含很多作者个人的独特见解。本书第一章旨在让我们先从总体入手,感知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纵向,作者以劳动力、手工工厂、等典型来进行辨别,得出宋朝地位应是依然处于封建社会缓慢上升时期的结论,打破了此前诸多认为宋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言论,值得留意。在横向,科技上的四大发明、商业中的海上贸易,都彰显当时宋朝政权的领先地位。究其原因,不能仅以片面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关系来作唯一标准。在此基础上,作者也依据农业生产、四大发明、精神文明等事例更具体直观地
5、向读者展示了宋代的历史地位。其“缓慢上升”也正是体现在:依靠圩田大大提高农业产量,“苏湖熟,天下足”传唱大江南北;四大发明在这一阶段达到发现发展和应用的最高阶段,广泛推动宋代海上贸易、私家著述印书发展;发明即使在士大夫阶层都杰出广泛,科学技术较前代大为提高;官窑、民窑遍布全国,丝绸、瓷器产量剧增,远渡重洋;五七言诗衍化成宋文化标志性的“宋词”,登峰造极,后代望尘莫及;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例,也足见宋代史学发展水平在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高,对后代史学界也影响深远。第二章我们跟随作者将目光转向宋政: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依照从前观阅看,我一直以为宋重文轻武是为防止陈桥兵变武力夺权再次重演。然而依作者
6、观点,由于宋继承的是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五个短命的王朝,位居中原,契丹、北汉等割据政权中心,如何免于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也是北宋建立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所以夺权之初,不仅要控制内部的篡夺局势,还要约束外部的分崩离析局面,重任在肩,立国必以防弊为重。此法对巩固政权的作用也为后人所见,宋代在宋太祖之后也始终延续“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直言“杯酒释兵权”这一广泛流传民间的戏剧性故事毫无实据,对之提出了否定。除去收兵权,牵制作用渗透到宋朝的方方面面:分设三衙由皇帝直接统领;分割相权,设置二府三司等都各有牵制。这样以后,规避了相权威胁皇权,抑制了割据局势重演,但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让将士
7、在战场上丧失了主动权,日渐积贫积弱,凡此种种都给北宋后期的动乱留下了隐患。当然,这些弊端早已为当时的士人所知,寇准就第一个对这些条条框框提出了反对的声音。但当时的北宋家法渊源深厚,没有人会理会他不合时宜、背离家法的行径,作风与其他大臣截然不同,也注定了寇准任不久矣。谈及寇准之反对,便不得不提庆历新政。时值国家内部农民起义和兵变频发、国家外部西夏与辽联合威胁北宋,朝廷不断增贡求和,陷入千般窘态之中,终使帝王也觉形势之迫,命范仲淹等人实施庆历新政,欲“兴致太平”。然由于其改吏治触及权势利益,众人在实施中又陷入朋党谤议之中,最终失败。庆历新政后,北宋朝廷一度张皇失措。在神宗谋图国富兵强之际,王安石的
8、理想与神宗一拍即合,在北宋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画下一笔浓墨重彩的王安石变法自此兴起。时值神宗年青,王安石也明白变革北宋奉行多年的传统法度所要承担的重重压力。他既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向神宗表明自己一往无前的先锋斗志,也以“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鼓励神宗更进一步,为扫清变法思想障碍、打退守旧派人物的进攻做好了准备。除却简单的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前因,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引用多重材料详细解析了王安石的变法原则、更深刻地勾勒出了王安石这一个人完整的人格。比起从前只是生硬地知道王安石变法的起因,形象的剖析让读者得以深入了解到王安石每一步行为的用心所在,更赞叹其用策之智。说到这里,更要叹邓
9、广铭先生和漆侠先生学术造诣之深厚。其实王安石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基本一直都是被否定的。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急政”本身有问题,引起激烈的“党争”,所以导致北宋的灭亡。这个观点长期以来都未曾遭遇辩驳。而邓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始,倾注巨大心力、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来四写王安石: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迫于时代要求完成了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即使后来修改再版,“儒法斗争”的烙印依然明显。但邓先生在四写王安石之前对一些相关问题已作了新的探索,下了很大力气来做史料的考订和辨伪工作。1997出版的第四版王安石虽然只是“四写王安石”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却也已经铺展出了一副颇具特色的熙宁变
10、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了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变革家王安石的形象,使王安石得以凭借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除邓先生在王安石研究方面功勋卓著,漆先生在这一方面成就也堪称斐然。早在1947年年间,漆先生就著有摧兼并(王荆公新法精神之一)、尹洙、王安石论“校事”等一系列研究王安石变法的论文,后来他1959年出版的王安石变法就是漆先生根据其论文王荆公新法研究修订后的著作,其中“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从具体事实材料中说明:王安石变法是宋代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虚弱下的一个政治改良运动,它是地主阶级的一个自救运动。”更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邓先生曾言,漆先生的“王安石变法一书,对于熙宁新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超越了前此所有的同类著述。”饶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研究有了很大进步,漆先生的王安石变法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迄今都未被超越。如此,本书所论之王安石变法,所述论断皆有论据支撑,引用材料铿锵有力,所作评价客观到位,发人深思。除却常见的对史实的分析论证,作者还时常引入马克思、列宁等人的观点言论来论述经济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痕迹。总的来说,本书包含内容广却不深,像是引发读者对宋史兴趣的科普读本,读完更像是聆听了一场宋学大家的讲座,见微知著,长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