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毕业论文《浅谈苏词的美育价值》.doc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5699189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浅谈苏词的美育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浅谈苏词的美育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浅谈苏词的美育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浅谈苏词的美育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浅谈苏词的美育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苏词的美育价值撰写:林荣茂 导师:袁萍摘要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发掘优秀文化作品的美育价值,以优秀的作品陶冶人。苏东坡开创了词的一个新境界,他的词洋溢着豁达洒脱的气格,刚健中含婀娜;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又不乏清雄超逸、旷达疏放、清旷飘逸;以才气赋词,潇洒从笔而自然天成,语言丰富。苏词对塑造学生健康豁达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将从人格教育、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表达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论述苏词的美育价值,最后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诗词美育的几点看法。关键词情感教育 诗词美育 苏词 豁达洒脱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能力 艺术表达能力美存在

2、于自然中,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梁启超曾说过:“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注释: 饮冰室文集 卷三十七美的善的情感可以将人引向高尚的境界,而恶的丑的情感则使人卑俗堕落。语文教学在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地位。

3、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美育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诗词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优秀的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题材。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瀚如海的诗词中,苏东坡的词无疑是当中的奇葩。苏东坡是一代大文豪,是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的揭幕人,苏词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

4、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那拍岸的惊涛,驰骤的千骑,不胜高寒的琼楼玉宇,响着缫车的家舍田庄,旋抹红妆的村姑,羽扇纶巾的儒将,以及融入在其中的情思意念,让人醉在其中,留恋忘返。 如此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育中深入地开展美的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一、“愿以天下为先”的责任感与谈笑于生死之间的旷达心境,是陶冶学生情感与完善学生人格的最好题材。“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下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浓厚的感情。” 列宁选集(第三卷)第608页。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的苏东坡将这种炽热的拳拳之心融入到自己的诗词中,把眼光转向广阔无垠的社会与国

5、家,扩大了词所反映的内容,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桎梏,开辟了词的新境界。从苏词中,学生能触摸到流淌着的沸腾的爱国志士的血,听到郁结于心中,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苏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心国家命运,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词作,它通过写习武打猎,借以抒发关心边防的热忱、同时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忠肝义胆的志士形象。整首词具有一种阳刚之美,洋溢

6、着作者立志报国,立功边陲的拳拳之心。二是面对民生,关心民生疾苦。 东坡在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孔孟之道,主张“仁政”治国,但他比较重视客观实际,认为朝廷应体察民情。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东坡调到徐州作知州,他刚到任不久,就遇上一场特大洪水,曾领导州民抗洪,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天,又发生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到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并访察附近农村,写下一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画面。例如其中的第二首: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这首小词不是一般地写景,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写人

7、叙事,将两个饶有兴味的场景组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丰收喜悦的农村风俗画,从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使君亦即作者对农村朴厚风俗和男女老少村民的亲切喜悦之情。苏东坡之所以无愧于一代文化伟人,与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先”的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

8、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词是这一人格的外面表现形式。苏轼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可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在仕途中,他先后经历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被贬知惠州,流放于瘴疬之乡;垂老投荒,流放荒僻无常的儋州但是苏轼都以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无论是对大悲、大挫折、大逆境,还是大喜、大顺境都不沮丧、不颓废、不发热。这种心境在词定风波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9、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题下有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晴,故作此。”词中流露出作者洒脱豁达的处世精神,忧乐两忘的开阔胸襟,一个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忧患所扰,以平常心看待苦乐的居士形象跃然纸上。而这一形象一直贯穿到他此生的终结。现代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变得焦躁不安,甚至丧失理性。校园这一块神圣的净土,也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学生“追星”成风,在物质上无节制地攀比。而在学业上却缺乏意志,面对挫折就想退缩,有点成

10、绩就忘乎所以,丧失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如何通过优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现实世界,是语文教育的职责所在。这也是苏词的美育价值所在。除了炽热的爱国之心与豁达洒脱的处世精神,苏词中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个人情感,从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一个斑斓的感情世界,从而丰富个人情感。如:满庭芳“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朋友之间浓厚的友情;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二、品评苏词的艺术特色,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1、 积累丰富的意象,在感性中积淀理性。艺术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11、。它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像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美学原理第230页艺术意象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它具有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等特征。 美学原理第233页艺术欣赏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作为一种感性的心理存在,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对塑造审美结构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苏词的欣赏过程中,要在学生现有意向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想像,在“不着一字”中,“尽得风流”;在“语不涉难”中,体味东坡之“堪忧”

12、。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意象,从而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作者把自己遗世独立、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之“意”与“阴晴圆缺”的月之“象”构建了蕴含深远的喻象;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东坡兴叹“一时多少豪杰”之“意”与滚滚东流的长江之“象”构建了广阔而悠久的兴象2、 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文学欣赏中,只有让学生通过比较,才能打通各种既定的界限;只有比较,才能取得有价值的参照物;只有在不断比较中辨别美丑,审美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苏词的艺术

13、风格是多样化的,它有着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38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在具体作品中凝视苏词的沉郁,在豪放中审视苏词的独具匠心,在婉约中体会苏词的淳朴自然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入分析苏词的艺术特色与风格,挖掘苏词的内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世人素喜将“苏辛”并称,两人大部分词都具有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特点。但二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等原因,二者的词作也各有千秋。周济言:“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 介存斋论词杂著,第页。美育基础第100页。参考书目: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江

14、苏古籍出版社2、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罗宗强 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美育基础 李范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5、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6、美学原理 将孔阳 朱立元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辛之当行处,周济所谓“沈著痛快”者,正在于他能真契于儒学精神,这是苏东坡缺乏的。但苏之自在处(天趣独到处),辛弃疾也只能偶然一至,在此难与苏东坡一争短长。苏东坡外表现为“儒家用世之志意”,内则“道家旷观之精神”,所以当他在仕途受挫后,便内转“旷观之精神”,形成超旷的艺术风格;而辛弃疾在仕途受挫后却依附于儒家的道德意识,形成沉

15、郁顿挫的风格。下面试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对比,来阐明这种区别。先看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此词为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时所作。一说,作于淳熙元年(1174),时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他登高眺远,惟觉恢复中原、重振此礼义邦国之职责为自己必当履行者;尽管无人会得此意,而且流年忧愁致人老大,自身前途功业尚难

16、测度,却均不足以阻碍我之必当履行此职责。辛弃疾自信执定此志决无过失,无奈处处不得一伸,天地茫茫忽成愁海。但终不肯放弃之,且坚信人人心中俱存此道德律令,因而必有知我者,我亦待有红巾翠袖之佳人来慰此英雄之落拓。再看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东坡着笔于滚滚东流的长江,用“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在赞叹“多少豪杰”的同

17、时,东坡渴望着像“羽扇纶巾”的周瑜一样用自己的报国热忱来扭转这不景气的现状,但作者仅仅是把它停留在一种想法上,面对自己的现状,他只能用酒浇愁,用“人生如梦”来自我解脱。3、 拓展苏词典故,积累文化知识,为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黑格尔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鉴赏力和天才往往是两回事。天才是纯粹的天赋,它产生的作品是片刻之间完成的鉴赏力则是“学习和时间的产物”,它立足于对大量确定或假定的法则的认识。尽管狄德罗过分夸大了天才的先天因素,但是他对鉴赏力的看法还是正确的。鉴赏力的获得是“学习和时间的产物”,它需要人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这些

18、都说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的文化修养越高,知识越丰富,鉴赏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与平时的积累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苏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失为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的好材料,而且这种知识是学生在美的欣赏过程中所获得的,比理论性的学习更具效果。苏东坡才高八斗,经常出入经史子集,他的词中所直接论及的历史、文化我们暂且不谈,单看苏词中这些自然天成的典故、用事,学生只要将这些拓展开来,就能积累不少的文化知识。例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

19、锦,朝露 专 专。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赴密州途中。词作一开头,东坡便将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化入词中,融为“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抟抟”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早行图。下阕一大通议论:“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二陆”:西晋陆机、陆云兄弟)兄弟两人有远大抱负,要像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

20、君”(孟子)要像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眼下,兄弟俩在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东坡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以及杜甫“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运化入词,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整首词大多议论、大量用典、用事,将诗、文、经、史融入词中,而整首词宛如天成,毫无古拗雕琢之感。另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借宋玉之雌雄风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淘”不尽的三国风流人物这些典故与用事,学生在借助它所蕴含的知识理解、鉴赏诗词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一笔不匪的知识

21、财富,为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三、体会苏词丰富多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在诗词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语词的魅力,有助于学生看到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之处,从而学会使用语言,妙用语言,使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词放射出诗意的光辉。由于内容上扩大,那些浮艳、颓废、歌颂功德应制体一类的语音词汇,对于苏词来说,显得贫乏无力,不能表达东坡的“逸怀浩气”。而那些看似平常、通俗的语言在东坡信手拈来之间,便有超出俗制常套,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形成了苏词独具风格的语言。首先,民间生活中的通俗语言在苏词中得到灵活地运用。朱弁的风月堂诗话云:参寥与客评诗。客问:

22、世间故实小说,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惟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其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参寥曰:老坡牙颊间别有一副炉也,他人岂可学耶!”这种民间生活中的活词汇,东坡诗词中很多。例如和子由踏青:“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上句写民间生活自然现成。下句即俗谚:“麦苗田里好唱戏”之意。以麦长苗后不怕践压之故。又浣溪沙一组小词,写农村生机勃然的景象,均非深于家事者不知。又南柯子诗云: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却愁弥勒下坐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其中“阿谁”、“阿婆”、“拍板”、“门槌”、“偷眼”“

23、眨眉”、“逢场作戏”等等,都是通俗的民间语言,一般词人不愿轻易用之入词,以其太俗,而在苏东坡手中,却大量的使用,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俗不可耐之感。其次,广博的才学是苏词语言灵活应用的基础。苏东坡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诗,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他在黄州谪所时,曾写过易传、论语二书,可见他学识渊博确非常人可及。正是胸中有万卷书之故,苏东坡才能驾轻就熟,超出俗制,成就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他在浣溪沙中“日暖桑麻光似泼”的“泼”字,“谁家煮茧一村香”中的“一村香”三字,不仅清新,而且光采,气味俱全,那些只知道讲“香腮”、“香汗”的词人,是望不可及的。从苏词中,学生

24、真正体会到“生活是文艺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平常的生活中,只要用一颗爱心去体会,用你慧智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在你信手拈来间,便有独特的韵味。四、实施诗词美育的几点意见:1、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躲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学生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品评作品。另外,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

25、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对待诗词作品的态度与看法也不同。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诗词鉴赏中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有自身独特的感受。不能用教参或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桎梏在条条框框之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挥想像,获得属于自己的“美”。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同时教师“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要求学生。2、引导学生用批评的眼光接受美。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诗词虽具有很多闪光点,但也不是说没有任何瑕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着“扬弃”的观点,用批

26、评的眼光看待美,接受美。例如苏词中那种历经坎坷而始终乐观向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感叹人生无常,“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却是万万要不得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这些文化,适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深层的原因,不难发现这种思想虽是消极的,但却是词人报国无门,空怀壮志雄心的必然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词的现实主义特色与爱国主义情感。3、在朗读中体会音乐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诗词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诗词,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美的语言修养

27、。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受诗词的情感美。例如欣赏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读着、听着,那“无情有思”的杨花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此刻,诗词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就被感受到。还可以让学生表演朗读,增强审美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样通过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趣。4借助多样化的手段欣赏美。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借助朗读、分析语言文字等方法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但毕竟这些作品离现实生活太远了,光靠语言文字的分析,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它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利用多媒体手段,从声、像、动画、影视等多个方面,立体地感知诗词的美。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开头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观看“灰飞烟灭”的赤壁之战,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广阔而悠久的意境美,为理解该词奠定情感基础。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