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几个问题ppt课件.ppt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758407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几个问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几个问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几个问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几个问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几个问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合改革的几个我国是教育大国n 有各级各类学校52万所,学生2.7亿,教师1600万。n 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含本科高校1170所,高职院校1321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教师150万人。高等教育承担着四大使命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文化传承创新 社会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n 2013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是1998年的4.3倍;n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比1998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n 我国已经成为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34.5%9.8%1998年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我国目前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n 高等教育

2、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n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n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n 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n 要害是质量不高。n 主要表现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n 深层次上都是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的差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明确要求n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

3、革排头兵。”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n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n 把优化结构作为战略支撑,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n 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核心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培养的活力和潜力。n 把促进公平作为重要导向,保障人民群众平等的教育权利。n 把高考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n 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 把加强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作为重要保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出

4、特点u 更加注重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u 更加注重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u 更加注重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u 重点在“综合”,关键在“深化”如何破解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这道难题?n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n 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n 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n 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n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n 如何巩固好4%成果,把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n 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n 如何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5、第一个问题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首先要解决理念的问题,也就是要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u 有些时候,理念比做法更重要。u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根子在观念上,所以要以观念的转变来带动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u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而主要是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u 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应该仅仅看论文发了多少、项目搞了多少,而应该首先看他培养的学生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

6、。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n 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强化以社会需要为标准的理念,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检验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n 办学水平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n 大学要更加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一个大学办

7、的好不好,比什么?关键是衡量大学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比度”n 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n 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n 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n 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n 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n 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n 老师要把培养学生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把关爱学生作为教书育人的本能。n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

8、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应该是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内核。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抓住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也就是要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突破口n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n 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n 着力提高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怎么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n 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n 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n 部分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n 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

9、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立德不仅是要端正个人的品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n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n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德”的要求体现在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之中。n 德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更重要的是用鲜活的事例教育人感染人。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如何解决创新精神问题?n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密不可分。n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

10、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n 南京大学提出“三三制”模式。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始终培养不出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n 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既不能骄傲自满、也不必妄自菲薄。n 没有我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就不可能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n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特殊的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n 选择了一部分学校,在物理学、数学等基础领域试点实施“基础学科

11、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n 选出一批好苗子搞“一制三化”培养,也就是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他们提供更加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n 选择一部分学院设立教学改革实验区: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上海交大的“致远学院”等。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如何解决实践能力问题?n 一靠教学保障,就是强化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n 二靠社会保障,就是要通过社会合作特别是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n 三靠法制保障,就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提高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

12、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实践育人上,要始终贯彻协同育人的思想。n 所谓协同育人,就是集聚各种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创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n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实施系列“卓越计划”n 探索部部、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n 推动26个省的地方党委宣传部门、4个中央新闻单位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n 会同中央政法委等部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n 在农林、医学、艺术、教师教育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推动建立协

13、同育人机制。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是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n 认识上要解决“从哪儿来、干什么事、产生什么效果”三个问题。n 解决“从哪儿来”的问题,要重点把握“三个来源于”。n 解决“干什么事”的问题,要重点把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n 解决“产生什么效果”的问题,要重点把握“三个转变”。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n 要把对教师品行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n 要确保教

14、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n 要改进对教师的科研评价办法。改变重论文轻实践,重论文数量轻论文质量的倾向,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解决好教师队伍活力不足的问题n 完善考核评价指标机制n 完善薪酬分配机制n 完善流转退出机制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第二个问题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n 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大

15、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n 李克强总理指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然要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升级版为基石n 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n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两个“加快”必须是同步的,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问题,必须

16、要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n 调整结构是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革命。n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n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响应迟滞。n 要下决心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质上就是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倒逼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结构,必须要合理定位,有选择性发展n 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n 从国家布局来说,各类高等教育要合理定位。n 从学校自身来说,要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

17、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家布局来说,各类高等教育要合理定位n 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n 本科教育要稳定规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n 研究生教育要从严从紧、保持稳定,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n 要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模式、教师培训、条件保障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n 实质是引导其合理定位,推动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n 核心内容是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转、在专业设置上调、在师资配置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改。

18、n 实施路径是通过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和评估评价,引导地方高校明确定位,科学发展。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高校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上海提出的二维分类标准体系和资源配置方式:n 按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发展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类。n 按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类。n 从“一列纵队”变为“多列纵队”。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要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n 学科专业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学科专业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n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的导向,坚持突出办

19、学特色,坚持有选择地发展。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设置学科专业时,要坚持增量优化n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n 瞄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n 瞄准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有学科专业格局,要坚持存量调整n 学科专业建设不只是“人无我有”,更重要的是“人有我优”或“人优我新”。n 学科专业建设一定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n 调整学科专业既要使用加法,又要用好减法,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个问题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

20、才?n 9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n 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怎么看高考?n 高考牵动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是社会公平的“闸门”。n 高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考怎么招”的问题。n 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说“坚持”,就是要坚持高考制度的权威性公平性n 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替代高考。n 高

21、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线。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说“改革”,就是说要通过改革增强高考制度的科学性。n 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可以概括为“三个单一”:考试评价标准单一、选拔方式单一、入学通道单一。n 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使高考制度更加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高考改革的着眼点:n 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n 增强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n 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

22、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 考试招生制度怎么改?n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制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n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第一,确保公平公正;坚持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坚持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n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

23、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n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改计划: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二是改考试: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三是改录取: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四是改监管:改革监督管理机制。五是开展试点: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n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

24、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n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选择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试点省(市)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没有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中生,仍实行现行

25、高考办法。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 维护高考公平公正n 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n 为增强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确保成绩可信可用,要求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管理。n 省级专业命题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n 考试在高考标准化考场进行,确保考试安全。n 统一阅卷程序、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 维护高考公平公正n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n 为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要求学校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如实记录。n 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教师负

26、责审核把关。n 要求省级教育部门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便于监督。n 对弄虚作假的,严肃处罚。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 维护高考公平公正n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n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特长可客观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n 重点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n 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降低过高的分值。n 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 维护高考公平公正n 自主

27、招生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n 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n 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和组织专门培训。n 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n 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n 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第四个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缩小群体贫困差距、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n 老百姓看教育,首先看公平。n 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教育公平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

28、“四大教育差距”方面。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要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n 解决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n 扩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考生入学机会。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解决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n 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277.17万,80%以上的随迁子女都能在公办学校就读。n 2012年8月,国办转发了教育部等4部门文件。当年底,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都向社会公开了实施方案。n 2013年,26个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12

29、个省份4440名考生参加高考。n 2014年,28个省(区、市)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符合条件的考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解决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n 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这项工作,涉及户籍制度改革、教育资源配置和城市承载能力等多种因素。n 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推进异地高考,也要遏制高考移民;既要考虑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也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防止人口过度集中。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注:2007年录取率最高省份上海82%,最低省份甘肃39%,相差43个百分点;2013年录取率最高省份天津90%,最低省份甘肃70%,相

30、差20个百分点。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促进区域高考入学机会公平n 调整各地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机会与公平权重提高到40%,包括各省报名人数、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等;投入与条件权重占40%,包括师资、用房、仪器设备等;协调与发展权重占20%,包括毕业生就业率、人均GDP等。n 实施面向中西部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08年实施,2014年度招生达到20万人,几年下来,相当于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建设了80所万人高校。n 调减直属高校计划比例。从2007年的34%降到12年的22%,累计调出3.3万名计划投向中西部及入学机会偏低地区。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

31、小教育差距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总体情况与城市学生相比已没有明显差异,但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而且越往上越明显。n 2013年,农村学生占全国录取人数的58.8%。n 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为52.2%;n 第一批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为44.8%;n “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为37%。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促进城乡高考入学机会公平n 实施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当年录取1万多名本科生,这些地区上重点大学人数提高10%左右。去年扩大到3万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到5万人,实施区域扩大

32、为832个贫困县(包括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南疆三地州的22个团场),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切实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n 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数、本专科在校生数占到全国一半以上。n 中西部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优质教育资源仍显著低于东部地区。n 全国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2.99%,中西部地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占17.50%。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9891元,东部地区为13601元,中西部地区平均只有7760元。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33、缩小教育差距深入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n 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60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n 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夯实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本科教学基础能力。n 继续做好团队式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千名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工作。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n 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

34、学贷款、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举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资助政策实现了全面覆盖n 包括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中职、普通高中、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学校都可以享受到不同类型的资助。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资助范围不断扩大n 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中职免费政策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涉农专业,80%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费就读。n 全国每年近10%的在园幼儿享受各种资助,10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和2200万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同时享受免学费和教科书费政策,3000

35、多万农村寄宿生免除了住宿费,中西部一半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享受生活费政策,超过1/4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膳食补助。n 30%的中职学生、20%的普通高中生、本专科生和所有研究生享受国家助学金,近10万名本专科生、研究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n 用于学生资助的财力五年增长了89%。n 2012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8400万人次,资助金额突破1000亿元。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第五个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

36、要组成部分,核心是要构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重点是要解决好政府、大学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对政府来说,要简政放权,更好地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n当前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制约了学校办学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n中央与地方教育权责交叉,中央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过于简单,制约了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的主动性;n管理方式单一,只会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教育部门必须转变管理职能,实现从

37、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n要定准位,把该“管”的管住。n要下决心把该“减”的减掉。n要加把劲把该“转”的转好。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要定准位,把该“管”的管住n政府要更加注重通过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手段改进管理和服务。n管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n促公平,用教育公平重新审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n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搞好教育宏观调控。n抓改革,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要下决心把

38、该“减”的减掉n加大放权力度:支持高校自主选拔学生、优化学科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选聘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管理使用学校财产经费、国际交流合作等。n减少行政审批。n减少检查评估。n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要加把劲把该“转”的转好n通过评估监测来监管n通过信息公开来监管n通过依法行政来监管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运行机制,建设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n体现分类评价、分类指导。n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n体现注重内涵的导向。

39、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对大学来说,要学会用权用好权,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n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集中体现,是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笼子”。n要把现行领导体制运转好。n要把学术组织作用发挥好。n要把民主管理与监督把握好。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 要把现行领导体制运转好n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不应有体制争论。n在体制运行过程中,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发挥好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校长重在管理和指挥,发挥好在学校行

40、政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n要特别注意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这三个关键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书记、校长要做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自觉地贯彻民主集中制n在党性修养方面,要有“大局观念、大家风范、大气底蕴、大度潜质”。n在工作方法上,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说一件事、打一个点”。n书记校长最好的状态是“性格相容、理念相通、坦诚相待、高度信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学校领导班子要从宏观和战略上来把握学校工作n抓好谋篇布局。n抓好班子自身建设。n抓好安全稳定。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

41、学管理和依法治理要把学术组织作用发挥好n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中的作用。n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n真正做到“学术的事,多听教授的”、“上课的事,多听老师和学生的”。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 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把“如何办好一所大学”的问题交给学校,让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让所有人崇尚学术、维护学术权威,核心是要解决办大学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大学去行政化问题,要特别明确几个概念:n学术专家不等于教育家。n教授治学不等于教授治校。

42、n去行政化不等于不要行政管理。n去行政化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两码事。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把民主管理与监督把握好n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主渠道。n理事会、董事会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依法治理第六个问题如何巩固好4%成果,把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4%,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n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4.28%。n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已成为第一大支出。n4%的实现,得益于财政给力和地方努力。如何巩固4%成果,把教育经

43、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n 用好4%的基本原则是:突出重点,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如何巩固4%成果,把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保基本“保”义务教育,4%有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义务教育。2006年开始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三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2008年实施了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2009年全面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化债;2011年完成“两基”国检,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保”教师工资和学校运转,4%的47%用于教师工资,49%

44、用于维持学校运转和改善办学条件。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1000多万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可靠保障。近五年校舍建设资金所占的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如何巩固4%成果,把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补短板n 从各级教育来看,主要“补”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近五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最快,年均增幅49%;其次是职业教育,平均每年增长26%。n 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补”中西部。4%的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中西部;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3都转移给了地方;中央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中,90%用于支持中西部。如何巩固4%成果,把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巩固4%

45、成果,关键要有管用的“抓手”n 要紧紧抓住法定增长这个“抓手”n 要紧紧抓住新开辟的财政投入渠道这个“抓手”n 紧紧抓住生均拨款标准这个“抓手”n 要紧紧抓住监测评价这个“抓手”如何巩固4%成果,把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坚持“两条腿走路”,财政投入主渠道和社会投入辅助渠道都要发挥作用n 应该由个人承担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分担办法。n 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的,一定不要全包。n 需要社会力量分担的,一定要积极鼓励。如何巩固4%成果,把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第七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 n 使全球范围内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n 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n 使教学方式发生变

46、革。n 所谓“翻转课堂”,主要是指课堂承载的功能发生改变,过去课堂主要是教师“教授知识”,现在老师会要求学生在网上完成所有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学习,课堂上主要是“交流与评估”,也就是答疑解惑和评估鉴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n 网络虚拟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增大,不可控因素增加。n 网络载体和平台渠道越来越多,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网络渠道越来越多元化。n 网上舆论生态十分复杂。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互联网给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怎么应对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的新挑战?n 用

47、得好,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n 建得好,也就是说要有我们自己的可靠的网络宣传教育阵地。n 管得住,也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和舆情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第八个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许多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都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n 美国教育协会提出,要巩固和强化美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存在。n 日本的东京大学制定了通向2015年的“森林计划”,其中把国际化战略作为整个计划的重中之重。n 欧盟先后启动“伊拉斯谟计划”和“博洛尼亚进程”,加速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的整合。如何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

48、国际化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n 中国高等教育要想不被“边缘化”,必须要克服狭隘视野,树立全球视野,主动学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主动适应和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n 高水平大学要把国际化程度作为自身学术实力的重要体现,把国际影响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如何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n 请进来,就是要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好的师资、课程、教材请进来,就是要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n 要高度警惕一些国外办学机构把合作办学当做

49、在中国牟利的难得机会,防范个别国外办学机构和教师通过开设课程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n 走出去,旨在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声誉以及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n 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语言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综合平台作用。如何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很好地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n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既要借鉴,也要弘扬。”n 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n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推进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