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集合与逻辑”].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06041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集合与逻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集合与逻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集合与逻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集合与逻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集合与逻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讲座高中数学“集合与逻辑”第一部分 集合一、对“集合”教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高等数学中的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这就是把它安排在高中数学起始章的原因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本模块对集合的定位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学会使用最基本的

2、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或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一)知识结构图(二)集合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更好的把握“集合”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整体定位.标准对“集合”这部分内容的整体定位如下: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末创立的,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它也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因此把它安排

3、在了高中数学的起始章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直线或圆上的点集等)出发,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出元素、集合的概念,介绍了表示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及Veen图;类比实数间的相等、大小关系,通过对具体实例共性的分析、概括出了集合间的相等、包含关系;针对具体实例,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加法运算引出了集合间“并”的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介绍了“交”的运算和“补”的运算.这里采用类比方式处理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的目的在于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学学习的方法.适当地引入集合知识是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渗透近代数学思想的基础.这里“渗透”的意思是,学习与中学数学内容相关的集合语言,使中学数学内容表述更

4、加准确,逻辑更加清楚,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中学数学知识.应注意,在中学不可能用集合的理论严格地建立中学数学体系.(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集合的运算是这部分的重点因为对于交集、并集概念的理解及交集、并集的应用,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不仅对后面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元素与集合、子集等概念的巩固.教学中应从定义出发,从语言叙述,式子表达,及文氏图去理解;可以从具体例子入手,从初中的数学知识,如图形的分类、数的种类去理解.在求两集合的并集时,应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2)集合的包含关系和属于关系是这部分的难点二、“集合”的教学策略 (一)如何在教学中渗透集合与简

5、易逻辑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理解集合概念的本质,把握集合的思维特征是“集合”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高中阶段,我们是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看待的.它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通过集合的教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种语言,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识别集合语言,要能够读懂别人用集合语言描述的数学问题.集合的思维特征是什么呢?无论是集合的含义,还是集合的关系、还是集合的运算,都是通过研究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进行的,这也就告诉我们,集合这种语言的特点,要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掌握并运用这种语言. 集合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如子集关系、如相等集合的关

6、系、如真子集的关系,无一不是体现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上.如我们常说的集合的三条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都是针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 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集合的确定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集合的互异性;集合与组成它的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的无序性.从集合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即包含关系和非包含关系.如:“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这里说的就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两个集合的运算的结果是集合.而这种运算的定义依据的仍然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7、记作:AB = x | xA且xB可以看出,只有从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角度来认识集合,理解集合,才能够真正掌握集合的本质,才能够对这种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运用自如.(二)在”新课标”中的处理特点1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与大纲版的目标要求的比较: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

8、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大纲的目标要求是: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比较:对于集合、子集、补集、交集的概念、含义,大纲都属于理解层次;但标准对于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由了解提升为理解层次.2集合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下的处理特点:(1)原大纲的实验教材注意联系旧有知识引入集合概念,而新课标的实验教材既注意旧有知识引入集合概念,也注意联系学生

9、的现实生活引入集合概念.(2)重视运用集合的语言回顾过去学习过的知识.新课标的实验教材注意用集合的语言表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也注意用集合的语言表述直线与平面的关系.(三)教学中的几个思维要点1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创始人康托曾这样来描述集合,“把一些确定的,彼此有区别的,具体的或想像的东西看作一个整体,便叫做集合.”这个描述,康托自认为是给集合下了一个定义,其实不然.因为诸如整体、总体、总合、集合等等概念都是等价概念.康托使用集合的等价概念(整体)来给集合下定义,因此这是一个同义的反复,不能算是合乎逻辑的非重言式的定义.一些逻辑学家想用更原始、更基本的概念给集合下定义,但这个愿望迄今还没有实现.

10、近代公理集合论者,都放弃了对集合下定义的想法,把集合作为原始的不定义概念.请大家注意,不同的教材对集合概念会有不同的描述.请大家最好不要作过细的研讨.对集合运算的一些性质,教材也只是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而不进行逻辑地证明.理解集合概念有两条最为重要:(1) 把一些对象看作一个整体;(2) 对一个对象,能够判别它是否属于这个集合.至于“无序性”,“同一个元素只列举一次”等,在学习表示法时,要再向学生说明.在理解集合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记一个元素属于和不属于一个集合的符号表示:aA,aA.空集:由方程的无解引入空集概念.在集合的运算时,再突出空集的作用.本教材中将集合分为两类:有限集和无限集, 空集

11、归入有限集.有的教材把空集单独列成一类.2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中,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以及符号表示,然后给集合相等下定义.这里,我们对相等概念再作一些分析.如果给定两个集合A和B,对任意一个对象x, 如果xA, 则有xB,并且如果xB, 则有xA,我们就可断定A=B.例如 A = x | x2-1 = 0和 B = x | |x| = 1,它们所描述的都是集合-1,1,因此A = B.在集合论中,通常把上述性质叫做集合的外延原则,即“性质不同,但外延(集合)相同”.3集合的运算对学生来说,集合运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通过集合运算扩展学生对“运算”概念的理解.教学的重点是集合的

12、交、并、补运算的定义.定义这三个运算时,最好不用或、且、非这三个联结词,特别不要用或,否则容易引起混乱.(四)典型例题的教学例1. 已知, 若 ,则( )A BC D思路分析:,则存在使得 同理可得:, 选A.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需要正确理解集合的含义,对整数集的分类是集合中常见的问题,通过此题认真体会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思想.例2.已知集合A=xax2-3x+2=0,xR,若集合A中元素中至多只有一个,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思路分析:集合A的元素是方程ax2-3x+2=0的根,而此方程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要注意讨论字母a.a=0时,方程为-3x+2=0,解得x =

13、 ,符合题意.a0时,方程ax2-3x+2=0为一元二次方程.集合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即表明一元二次方程无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9-8a0,解得a综合可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0或a.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集合A为数集,其中元素x表现为方程组的解,求集合中元素个数问题转化为方程解的个数问题.解析1很好的体现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运用,考查了对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及对空集含义的理解.例3. 设集合,若,求的值及集合、思路分析:集合P、Q都是列举法表示的,意味着两个集合中元素相同,但需要注意集合本身的元素具有互异性.且,(1)若或,则,从而,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且;(2)若,则或当时,与

14、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当时,由得 或 由得,由得,或,此时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考察集合之间关系时,要注意集合本身的性质,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和无序性容易被忽视.例4设方程的解集为,方程的解集为,且,的值.思路分析: p,q,r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只需求出集合A,B所含的元素即方程的根.由又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题考查了集合的相等及交集,并集的概念,我们在解题时常常根据集合间的运算结果或集合的关系分析集合中所含的元素.例5. (1)设,若,则实数的取值集合为 ;(2)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值为 .思路分析:(1) 由已知,集合, 得 分和两种情况.当时

15、,解得=0;当时,解得的取值综上可知的取值集合为.(2) 由已知,当时,解得=0; 即 舍去当时,解得综上可知的取值集合为.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1)要重视以下几个重要基本关系式在解题时发挥的作用:,;,;,;,等(2)要注意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使用时也要看清题目条件,不要盲目套用例6. 已知集合,若,求的值.思路分析:或当时,即,此时,则不符合题设条件,舍去当时,即此时,符合题设条件所以 为所求.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已知,则数-3在集合N,可从-3应为三元素之一入手判断.三、学习目标的检测 (一)对知识掌握状况的检测 本章检测要抓住重点,即抓住本章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检测.本

16、章的基本概念是集合、元素、属于、包含、子集、并集、空集、全集、补集,检测时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例1.设集合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提示:可用数轴表示集合M,N,选D.例2. 如果集合A=x|ax22x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的值是 ( )A. 0 B. 0 或1 C. 1 D. 不能确定提示:若,则集合A的元素为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集合A的元素只有一个.选B.例3.已知集合A1,3,21,集合B3,若BA,则实数 提示:由,经检验,为所求.(二)对技能和能力状况的检测列举法、特征性质描述法、图示法是表示集合的三种基本方法,检测时要考虑

17、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例4. 如图,U是全集,M、P、S为U的3个子集,则下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 )A. B. C. D. 提示:阴影中任一元素有,且,但,.由交集、并集、补集的意义 答案选D.(三)对学习过程的检测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表述过去所学习过的数的集合、式的集合、图形的集合,是否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加深了认识.例5对集合A与B的并集AB的理解,不仅要会用通俗语言表达,还要学会用符号表示,即 =.学习时,可以利用下面的Venn加强对两个集合的并集的直观理解:例6.交集定义为“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我们也可以说“交集是由集合A与集合

18、B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在给出记法=时,要与并集的记法=进行比较,要认识到“并”、“或”、记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交”、“且”、记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样地,要充分发挥Venn图在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时的作用,要认识到公共部分与交集之间的关系.图1 图2 图3图1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公共部分就是A,所以,ABA;图2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公共部分不是空集,但不是A,也不是B,所以,ABA,且ABB;图3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公共部分是空集,所以AB.(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概念与符号的意义;通过图示方法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知,让学生逐步领会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在抽象

19、性、概括性方面的作用.反之,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又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反映更广泛的数学对象.在测试中要注意考查学生是否领悟符号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例7. 函数,其中P、M为实数集R的两个非空子集,又规定,给出下列四个判断:若,则 若,则若,则;若,则其中正确判断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段函数,单值函数的概念和集合的运算等知识.求解时对错误的要能举出反例说明,对正确的要能进行说理,逐个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函数,其中P、M为实数集R的两个非空子集.=x|xP,=-x|xM若,则不成立,反例: P=1,2,3,M=-1,

20、-2若,则必MP=0(不能有其他公共元素,否则与f(x)是函数矛盾) 成立.故判断正确.若,则不成立,反例: P=x|x0,M=x|x0当时,若0PM,根据函数f(x)定义易知0f(P)f(M).若存在非零的x0PM,易知 x0f(P),当x0f(M)时,有x0f(P)f(M);当x0f(M)时,易知-x0M,由于-x0,所以-x0P,从而-x0f(P).又因为x0M,所以-x0f(M),因此-x0f(P)f(M).这说明当时,一定有.故判断正确.综上所述,判断正确, 错误.(五)检测方式1课堂练习与作业检查;2撰写数学学习体会短文:学校生活中的集合;3举行一次有关集合知识的小测验.第二部分

21、常用逻辑用语一、对“常用逻辑用语”教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根据课标的理念,选修课内容的确定是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的数学额素养的基础.具体地说,正由于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事各项工作、进行思议交流,都需要正确运用逻辑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一)知识结构图(二)常用逻辑用语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在选修系列1和系列2的开篇第一章就安排了“逻辑语言”,并明确要求:1. 了解命题及其逆、否、递否命题;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2. 通过实例,了解逻辑联词“或”、“且”

22、、“非”的含义. 3. 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要体会逻辑用语在数学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并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进行论证,更好地进行交流;要体会并掌握这些逻辑用语的意义和用法,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体现用之表达数学内容的准确、简洁性,提高数学素养.为了更好的理解整体定位,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常用逻辑用语”和“简易逻辑”存在定位上的区别“常用逻辑用语”的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

23、,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错误.高中数学课程中,学“常用逻辑用语”不是为逻辑学和数理逻辑奠定基础,这与“简易逻辑”的目标不同,这一点需要老师们特别注意.(2)“常用逻辑用语”应通过实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不应当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应该通过数学和生活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体会常用逻辑用语的作用.事实上,在高中阶段,没有必要形式的理解常用逻辑用语在“逻辑学”和“数理逻辑”中的确切含义.重点是理解常用逻辑用语在认识和表达数学中的作用.(3)“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重在使用对于“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不仅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而且需要把常用逻辑用语用

24、于后继的数学学习中.因此,“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重在使用,在使用中不断地加深对于常用逻辑用语的认识.(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反映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数学中重要的命题、定理都是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或者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的等价刻画.难点:量词的否定量词的否定是学习数学和掌握数学内容的一个难点,虽然我们这儿只涉及到一个量词的命题及其否定,它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多个量词同时使用奠定基础.二、“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教学,一定要与同学学过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用

25、这些逻辑用语揭示学过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在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学会用这些逻辑用语揭示将要学的内容的逻辑关系;不断地体会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价条件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之间的联系.2、“常用逻辑用语”教学的基点是常用的逻辑用语,不是简易逻辑的教学,也不是数理逻辑初步的教学.这是“标准”与“大纲”定位的一个区别.即使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除了个别专业,也不需要进行简易逻辑和数理逻辑初步的学习.3、在“量词”的教学中,只讲由一个量词组成的命题及其否定.对于多个量词组成的命题是大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用具体的实例来讲解这样的命题及其否定.不要形式的去讨论由量词

26、组成的命题及其否定. 4、在“命题”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数学中的命题,并且其条件和结论是清楚的,不去讨论条件和结论不清晰、有歧义的命题.5、在教学中应注意命题与条件的差异,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可以判断真伪,而条件无法判断真伪,例如:“a5”是条件而不是命题,a仅仅是参数,我们无法判断“a5”是否正确.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既可以联结命题,也可以联结条件.6、在“逻辑联结词”的教学中,只要求“合成”,不要求“分解”,即只讨论用逻辑联结词联结两个命题(或条件),不讨论复合命题的分解.(二)教学中的几个要点(1)如何认识“命题”的含义对命题的认识我们不从一般的定义出发,而是通过实例了解“命题”

27、,这些实例都能清晰地分辨出组成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能判断真假.例如:若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x3.分析:明确的给出了条件和结论,并能判断真假.虽然没有明确的给出条件和结论,但是能清晰地分辨出组成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则这三个角的和等于.不能判断真假,所以它不是一个命题.(2)如何认识“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以及“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的含义分析:“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是指:对给定的具体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可以判断出它们的真假.“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主

28、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通过实例的分析,总结出表示四种命题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图示.第二,知道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同真同假的,原命题的逆命题与原命题的否命题是同真同假的,通常我们说他们是相互等价的.(3)如何认识“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标准的要求: 第一、通过对具体实例中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例如,通过分析下列条件p与q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p:四边形是正方形,q :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分析:“若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是一个真命题,它可以写成“四边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即p

29、q.总结:“若p则q ”为真命题是指:当p成立,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p成立时一定有q 成立,即p q ,这时,我们就说q是p的必要条件.p q 可以理解为一旦p成立,q 必须要成立,即q对于p成立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只要p成立,必须具备条件q.第二,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在解决和思考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在数学中,寻求充分条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引入新的数学对象后,常常需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我们引入的新对象.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后,就需要寻找判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就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充分条件.用命题形式表达就是:一组对边

30、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引入方程的解的概念后,需要寻找判定方程有解的条件.像这些条件都是充分条件.对于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f(x),f(a) f(b)0就是判定方程f(x)=0在区间a,b内有解的充分条件.用命题形式表达就是:对于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f(x),若f(a) f(b)N),都有 ,则称A为数列的极限.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第三,标准只要求理解和掌握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不要求理解和掌握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量词的命题.对于命题的否定,只要求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例如,对于北京市任何一所高中,都至少有一个学生能跳过1米5的高度.在这个命题中,有两个量词“任何

31、一所”、“至少有一个”,对于这样的命题,不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也不要求对这样的命题进行否定.(三)例题分析 例1 给出下列命题:“若,则关于的方程有实根”的逆命题;“若ab,则2a2b1”的否命题;“若,则 ”的逆否命题;命题:“,若,则全为0”的否命题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思路分析:首先写出相应命题:若关于的方程有实根,则若; 若,则,若,则不全为0分别判断知:若关于的方程有实根,则,故命题为假;取,命题不成立;由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故可直接判断原命题,知命题为真;由实数性质知,命题不成立.综上知真命题序号为.点拨:(1)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故可直接判断原命题,此种等价性常被认为是反证法理

32、论基础,尽管此说法不完全对(2)“若则”形式命题它的否定形式不等于否命题否定形式是对命题结论的否定;否命题是将命题题设、结论分别否定例2 若命题“或”是真命题,命题“”是假命题,则( ) A.命题是假命题 B.命题是假命题C.命题与命题真值相同 D.命题与命题“非”真值相同思路分析:要分清命题的构成,准确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或为真 ,或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又“”为假,中一真一假.综上可知,答案为 D例3.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1)p:xR,x2-x+0;(2)q: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矩形;(3)r:xR,x2+2x+20;(4)s:至少有一个实数x,使x3

33、+1=0.思路分析:(1),这是假命题,因为恒成立.(2)至少存在一个正方形不是矩形,是假命题.(3)0,是真命题,这是由于0成立.(4)0,是假命题,这是由于x=-1时,x3+1=0.例4 分别写出由下列命题和构成的命题:“或”, “且”及“非”,并判断其真假.: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思路分析:“或”: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此为真命题,因为为真命题.“且”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此为假命题,因为为假命题.“非”“存在一个矩形,它的对角线不互相垂直”,此为真命题.可以看出:先确定和的真假,再确定“或”,

34、“且”及“非”,的真假.三、学习目标的检测 (一)基本要求突出实例,淡化形式例如,对于一个具体命题,理解它的否定命题的真假并不难.但是,对于一般形式的命题“若p则q”,认识这个命题否定的含义就比较困难,因此不要求形式的讨论这类问题.注重联系,强调数学本质在这部分内容的检测中,应以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逻辑用语,加深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在充要条件的检测中,可以勾股定理和直线斜率的刻画为具体实例.勾股定理反映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是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我们就可以通过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35、来研究几何中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数量积等于零是刻画两条直线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利用向量的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中的垂直问题.重视使用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数学内容不断的使用常用逻辑用语,加深对相关数学内容的认识.例如,在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时,有这样的结果:一个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如果每一点的导数都大于零,则该函数为增函数.由上述结论可以知道“每一点导数大于零”是“函数为增函数”的一个充分条件.所以上述结论可以作为一个判定函数单调性的定理.那么,“每一点导数大于零”是否是“函数为增函数”的必要条件?以函数y=x3为例.我们知道函数y=x3是增函数,是否能保

36、证“每一点导数大于零”?这是一个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但是,我们知道y=x3在x=0处的导数等于零.这说明“函数为增函数”无法保证“每一点导数大于零”.即“每一点导数大于零”只是“函数为增函数”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如何对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二)某些具体内容的检测要求命题及其关系的检测第一、对于“命题以及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检测要从具体实例出发,不要形式化的讨论.例如:已知命题“若m0,则关于x的方程x2+x-m =0有实数根”,试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第二、这部分检测的重点应放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理

37、解”上,对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检测要求应该参照前面的具体要求与深广度分析中的相关部分.例如, 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B、 C、 D、例如,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若,则;若,则函数是偶函数;若,则.在检测中,应该注意在讨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时,首先应该考虑命题是否是真命题.上述例子中,“若,则”不是真命题,这时,我们需要判断 “若,则” 是不是真命题.由于它是真命题,所以是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不要去形式的讨论“若p则q”这种命题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的检测第一、对于简单

38、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教学,也要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它们的含义.例如:a):是无理数,:大于1,写出“”,“”,“”的形式,并判断他们的真假.b)用p:表示实数满足的条件,用q:表示实数满足的另一个条件.“非p”是否等于q?显然,x=2不满足条件p,也不满足条件q.由于x=2不满足条件p,所以x=2满足条件“非p”.因此,“非p”不等于q.这个例子有助于理解“条件”(命题)的“非”.在对“非”的学习中,最基本的性质是“条件”(命题)和“条件”(命题)的“非”,不能同时成立.在检测中,要注意一个条件(命题)和这个条件(命题)所确定的集合是不同的概念.第二、检测中只要求用这些逻辑联结词作“合成”,不要求对复合命题“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检测第一、量词的检测也需要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第二、检测中只要求理解和掌握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对于含有量词的命题的否定,也只要求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例如:对于给定命题“所有能被3 整除的整数都是奇数”,写出它的否定命题.学生有如下的解答:存在一个能被3 整除的整数不是奇数.有些能被3 整除的整数不是奇数.有些能被3 整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