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导游实务第十七讲 平凉市概况及其主要景点EXIT一、平凉市概况二、平凉市的主要旅游景点一、平凉市概况(一)平凉市的地理概况(三)平凉市的历史沿革(二)平凉市的旅游交通 EXIT(四)平凉市的风物特产 (一)平凉市的地理概况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连陕西省,是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古丝绸之路北线进入甘肃境内的第一大站。“居甘陕中枢,扼西凉之吭”,为关中西进北上的古道要冲,陇东交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又依六盘山关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远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平凉就开始有了人类的足迹。市境内已发现的318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平凉即成为人类定居区。平凉总面积1
2、1140.8平方公里。辖崆峒区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总人口210多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北方的质朴,又有南国的柔情。EXIT(三)平凉市的历史沿革EXIT “平凉”名称始于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平凉”为名置县,始于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建德元年(527年)。前秦设平凉郡,取平定凉国(指河西走廊的前凉)之意,隋唐都设有平凉郡,宋属秦凤路,元、明、清代设平凉府,1912年属泾源道,后设甘肃第二行政区,1949年7月设平凉地区专署。 古今的平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以来,一直视平凉为“重镇”。唐代历史上有名的“平凉会盟”就发生于此地。元、明、清代农民起义战火
3、纷纷。民国时期,发生过著名的“平凉兵变”。解放前夕,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率十九团挥师西进,直逼平凉,国民党部队青、宁二马(马继援、马鸿逵)仓惶西逃,平凉幸得和平解放。 作为“陇东重镇”的平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是古丝绸之路北线进入甘肃的第一站。 平凉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大型马场。秦以后的大规模养马场都是官办的,史书上叫“马政”,称“监”、“苑”。明代又重视了平凉这一历史上的牧马场。二、平凉市的主要旅游景点EXIT(一) 崆峒山(二) 泾川王母宫(三) 南石窟寺(一) 崆峒山 图1、2、3、4、5、6、7、8、EXIT 1、古人眼里的崆峒山及其主要历史 2、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及崆峒山
4、的现状 3、崆峒山历史上的三次大劫难 4、问道宫、玄鹤洞、饮月石、月石峡和蜡烛峰 5、崆峒山的得名、中台和上天梯 6、雷声峰和太和宫EXITEXITEXITEXITEXITEXITEXITEXIT古人眼里的崆峒山EXIT 素称“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平凉崆峒山。 相传上古仙人广成子和赤松子云游四方,最后选定崆峒山为栖息修炼之地,得道成仙。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两次登临崆峒,问道于广成子,求仙问道。于是崆峒仙山,声名远播,成为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这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崆峒山最东面有一座突兀而立的高峰,叫望驾山,相传就是因为黄帝的驾临而得名的,山下的问道宫和山腰的问道处,更是崆峒之胜境。黄帝时
5、代过去千百年之后,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纷纷效法黄帝,慕名而来,登临览胜,留下记载,崆峒山更加名气十足。随后,高官显贵,文人墨客,无不把登临崆峒当作人生之幸事。 崆峒山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背负笄头,面临泾水,一条古道夹山而过,当时称作“笄头道”,使这里成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二大驿站。崆峒山地势险峻,路当要冲,历来是兵家所争之地。金戈铁马,兵来将往,崆峒山自古以来就发生过许多战事。历史名人轶事提升了崆峒山的名望,使它成为“神州西来第一山”。崆峒山的主要历史EXIT 崆峒山得天地之精华,纳人文之底蕴,方圆200公里之内,东有黄帝陵墓,南有伏羲故里,近有王母回宫。华夏始祖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
6、烂的文化,中台、南台和凤凰岭三处齐家文化遗址,证明了崆峒山早有人类活动。人们传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山修炼了1200多年的广成子,而道教的文化渊源,出自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使崆峒山很早就成为求仙者的圣境。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隐居,崆峒山初有建筑。魏晋时期,山上有宫观多处;到了北魏,已是庙宇遍山。唐朝皇帝出于李氏,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后裔,所以大力提倡道教,崆峒山宫观林立,紫烟缭绕。明代嘉靖年,以平凉为领地的韩王及太妃极力提倡道教,在崆峒山大兴土木,广建庙宇,将山下问道宫辟为“道教十方常住”。崆峒山虽说是道教名山,却也有佛家寺院。崆峒山地处西北,是佛教由印度东传中原的必
7、经之地,所以早在多年前,这里就有佛教传播。现在保留下来的佛教胜迹有上天梯、法轮寺和真乘寺三处。唐代鼎盛时期,崆峒山数十个山头遍布道观、梵刹,共有寺宇处,号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建筑群体雄伟壮观。名胜古迹随处可见,香客游人摩肩接踵。儒、道、释三教并存,文人、僧人、道人云集,互尊互让,相互容纳。这兼收并蓄,雍容大度的胸襟,既是崆峒山的风格,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各类文化的态度。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简介EXIT 崆峒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1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称号。它位于崆峒区西郊15公里处,是六盘山的支脉,拥有大小山峰数十座,方圆约90平方公里;最高峰翠屏山,海拔2
8、123米。山顶平而开阔的地带叫“台”。崆峒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托起主峰马鬃山。马鬃山高约670米,海拔2025米,人称“绝顶”,峻峭挺拔,气势磅礴,其格调与神韵,堪称整个崆峒山的风范。崆峒山集峰、石、峡、洞、水和林于一体,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若论山势,这里峰峦叠嶂,群峰竞秀,山势挺拔,危崖突兀;若论草木,这里古木参天,绿荫遍地,水清谷静,曲径通幽;若论宗教氛围,山上寺观掩映,佛韵仙风,烟霞云气,别有洞天。崆峒山,峰奇、石怪、树异、洞幽,呈瑰伟、苍翠、清秀、俊逸之特色,凝聚泰山、华山的旷达气势,显现庐山、峨眉的秀丽风姿,所以明代才子赵时春说它“有北方山势之雄,又
9、并南国山色之秀”。因此,崆峒山自古就有“崆峒仙境”、“西镇奇观”,“山川雄秀甲于关塞”的美誉。崆峒山的现状EXIT 崆峒山古迹众多、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山,集自然美、人文美、历史美、传说美于一身,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您发思古之幽情。如今,山上景点甚多,著名的有所谓“十二大景观、七大景区”,像仙桥虹跨、天门铁柱、广成丹穴、玄武针崖、笄头叠翠、香峰斗连、中台宝塔、月石含珠等。山上还是天然的植物园,林木覆盖100%己查明的植物有12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200多种,古树名木60多棵,不乏千年的老树,奇异的枝柯。万顷林海隐寺观,曲径通幽别有天;兼备南北神奇秀,中国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历史上的三次大劫难EXI
10、T 有鼎盛自有衰微,有兴建难免破坏。崆峒山在历史上曾经遭到三次大的劫难: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军的战火波及崆峒,使部分建筑惨遭兵祸;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山上多数建筑毁于战火;“文革”时期,山上文物古迹又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灾难,损失极为惨重。崆峒山上的问道宫EXIT 问道宫,由亭台楼阁组成,被苍松翠柏环抱。相传,问道宫是唐代时兴建的,原址就在轩辕黄帝向广成子问道之处,元代重建,明代宣德、万历年间都曾重修或增修。这块元代重修问道宫碑,高2.7米,记载了问道宫初建和重建历史。问道宫里有历代文人留下的真草隶篆墨迹,也有一些山水壁画。最初,在问道宫外还有宋代建筑的朝阳门、会景亭,现今已不复存在。问
11、道宫旧址在水库淹没区,1985年兴修水库的时候,由群众集资,迁移到这里重建。崆峒山上的玄鹤洞EXIT 东台峭壁上的玄鹤洞。相传,黄帝问道之时,洞中有双鹤飞出,黑羽丹顶。有人说,这对玄鹤本是广成子座前的一对男女童子,耳濡目染,最终得道,化作仙鹤。也有人说,这对男女童子天天在一起服侍广成子,耳鬓厮磨,产生爱情,触犯了道规,被罚到凡间化作飞鹤。世世代代,崆峒山屡有飞鹤出现。 饮月石、月石峡和蜡烛峰EXIT 直径不过一尺的石头像块月饼,天然地镶嵌在一块巨大的平石之上,光洁玉莹,形似满月,上刻“太阴之精”四字,意思是月亮的魂魄。相传,广成子用月露花精制成仙丹,让身边的小童拿到玉丹泉浸泡,哪知小童办事不牢
12、,失落一粒仙丹。仙丹落入石中,化成这块圆石头。每当夜半,仙丹放出光芒,照得崆峒山有如白昼,所以叫“饮月石”。因为有这块饮月石,所以这条峡谷称“月石峡”。月石峡的深处,有一座小山峰拔地而起,像似一根蜡烛,人称“蜡烛峰”。当地人说,每当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的季节,从峰顶挂下来的细流和水滴,晶莹闪烁,就像是莹莹流淌的蜡泪。崆峒山的得名EXIT 崆峒山为什么叫做“崆峒”,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崆峒崆峒,遍山空洞;洞洞相连,山山相通。”“洞洞相连”未必是真,山有空洞却实实在在站在文字学的角度解释,物体内部空虚就是“空”,就是“同”。竹质的物品加“竹”字头,有箜篌的“箜”,人体中空加“月”字旁,有腔子的“
13、腔”;竹子中空叫“筒”,水冲出的虚空叫“洞”。山有洞穴,当然就是“崆峒”。山海经、史记中早有崆峒山的名称,当初有偏旁不同的各种写法,属于同源通假,最后规范为“山”字旁,就成了今天所写的“崆峒”二字。 根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这一带为空同氏部族的居住地,于是有人说,是由空同氏的族号变为山名;或是说,商代始祖契的后裔分封于空同,遂以国为姓,以姓为山名。这些说法,其实是本末倒置,应当是先有标志物,后被用作族名国号;也就是说山名在前,族名、国名在后。还有一种说法,“崆峒”与道家“空空洞洞、清净自然”之说相关。“崆峒”与“空洞”,古音相同或相近,自然是正确的说法。但“空空洞洞、清净自然”的观念未必早于山
14、名。因此,我们还是认为,是因为山有洞穴,所以才叫“崆峒”的。崆峒山的中台EXIT 绕过饮月峡向北而上,进入“崆峒仙境”,穿过左右盘旋的小路上了中台,才算是上了山。中台在五台之中,是游览前后山的会集之处。中台的法轮寺,又称塔院,初建于北宋时期。现在留下有宋代石经幢一座,上刻佛经。这座八角七级的砖塔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就是公元1584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和石经幢一起,目前都是省级保护文物。古塔高31米,像擎天柱一般矗立在中台之巅,称“凌空塔”。这座砖塔的绝妙之处在于塔顶的青松。树龄已有200多年,扎根在塔顶和塔砖缝隙中仅有的一点泥土当中,却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向世人展现了松树的全部品格。松
15、树枝干苍翠,枝叶低垂,好像是向游人招手致意。有专家认定,它们是华山松和油松的后裔。对于它们的来历,众说纷纭,却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崆峒山的上天梯EXIT 从朝天门到绝顶,“上天梯”是唯一的通道。天梯近百米长,坡陡70多度,两边岩石壁立,中间峡宽约2.6米。唐代贞观年间,创建中台明慧禅院,太宗李世民御赐田宅,开山祖师仁智禅师凿通石峡,砌成台阶,建成通道。初建时共有378级台阶,经历代增补,现在有400多阶。明朝的时候,在两侧设置铁柱锁链,供游人攀扶。即便如此,这条通道也是险峻难行。古人是这样描述这一咽喉地段的:“一寸进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天门铁柱”也就成了崆峒山一景。 “
16、上天梯”路虽然陡峭,沿线却有许多道教宫观,依山高筑,凌空飞架,俨然是仙人栖息的一片净土。上天梯最高处是玉女洞。玉女洞上面的绿树上吊着一根钢鞭,叫作“镇妖鞭”。传说,自从广成子悬挂了这条钢鞭后,山上的妖魔鬼怪纷纷逃离,崆峒山更加清净圣洁,香火世代兴旺。崆峒山的雷声峰EXIT 登上绝顶,不由令人心旷神怡,放眼四望,峰峦叠翠,奇观异景,尽在眼底。在我们的南边,那道墙壁一样的山峰是雷声峰,好似绝顶伸出的一条臂膀,三面临渊,直插云霄,悬崖峭壁间,劲松挺拔。遇到雷雨时节,劲风吹,林涛吼,雷声回声,此伏彼起,空谷震荡,夺人心魄,所以叫“雷声峰”。雷声峰的山梁宽不过一丈,依傍山势,建有三宫殿、玉皇楼、三星殿、
17、圣母殿、雷祖殿,殿殿小巧别致,排列错落有序,布局奇特,令人叫绝。据说,崆峒山明代大兴土木之时,曾在雷声峰会集全山所有能工巧匠,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在山脊的各险要处,从上到下建起了亭台楼阁。这些精巧的庙宇和穿堂画廊,把雷声峰装扮得分外妖娆。每当盛夏,山间常有云雾缭绕,远望峰顶建筑,琼台玉宇,宛如仙境。崆峒山的太和宫EXIT 崆峒山除了雷声峰之外,最负盛名的就是绝顶的这座太和宫。这群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庙宇重重,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有如宫殿,所以人们又叫它“皇城”。皇城内现有塑像余身,壁画约平方米。太和宫的主神是真武大帝,这尊明代塑像,威武庄严,颇有艺术价值。老君殿内塑有无量祖师像
18、,两侧的山墙和背墙上,有幅画,南北山墙各幅,后墙幅,画面积共平方米。壁画创作于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就是公元年,画的内容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生平事迹。相传,太上老君活了一千多年,在上三皇时代,化身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代是金阙帝君,伏羲时代是郁牟子,神农时代是九灵尧子,祝融时代是广寿子,黄帝时代是广成子,颛顼时代是赤精子,帝喾时代是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大禹时为真行子,商汤时为锡则子,周文王时为文邑先生,汉代道教奉为混元皇帝太上道德老君,简称太上老君。他的功德归纳起来,共有八十一化。这些壁画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参考资料。(二) 泾川王母宫EXIT 1、泾川县概况
19、 2、泾川历史名人 3、关于西王母 4、泾川回山和王母宫大殿 5、王母宫石窟1、泾川县概况EXIT 陇东重镇泾川,位于平凉市东南70公里处,东距西安260公里,西距兰州400公里,为312国道主干线必经之地。县城地处陕、甘交界,泾水、涔河交汇之处,市容整齐,道路洁净,绿树成荫,高楼林立,曾被评为全国绿化和卫生先进县,素有“卫生小城”之誉,也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县和植树造林先进县。全县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多万,有汉、回、藏等7个民族,以汉族为主。 泾川县因泾水穿境而过,因此得名。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早在5万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泾川人”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0、智人阶段的化石,比北京山顶洞人的出现还要早。夏商时期,这里属于古雍州之地;周朝时泾川建有两个方国,一是共国,二是阮国。周文王灭阮、共之后不久,泾川即为西戎所有。秦国收并西北戎族,设北地、陇西等郡,泾川属于北地郡辖地。自汉武帝元鼎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14年,这里设置安定县,从那时算起,泾川已有2100多年历史。泾川自古是安定郡或泾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当然,古代的泾川辖界与今日的行政区划不完全相同。2、泾川历史名人EXIT 这里曾出现过位极人臣之望的政治家,权倾一时的大将军,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等。古泾川也出过皇帝,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前凉割据政权的张轨一家,就是泾川一带人。前凉张氏政权
21、开发建设河西地区,使凉州成为当时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凉州文化享誉全国。泾州至少出过十二位皇后,东汉著名的梁太后,曾临朝执政十九年;鼎鼎大名的北魏胡皇后(北魏宣武帝妃,孝明帝时临朝执政,死后被谥“灵太后”)临朝听政十三年,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主,创造的世界之最不亚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历代文人墨客来泾川,极大地丰富了这里的文化。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李商隐途经泾川时写下千古名篇山行入泾州、安定城楼等诗歌,张籍、温庭筠在泾川赋泾川塞、回中诗等,近代著名思想家谭嗣同游览泾川山水后写了自平凉柳湖至泾川道中一诗。林则徐充军新疆途中游历泾川回山瑶池王母宫遗址,左宗棠将军出兵西北时在泾川遍栽左公柳,大书法家于右任先
22、生游览回山后为泾川王母宫题书千古名联。3、关于西王母EXIT 泾川是西王母发祥地,相传为西王母最早下凡的地方,使泾川成为世界上西王母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方。上古神话认为,西王母是天上的大神,为五千年不死的大神,是天地之初由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主持治理西方。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凡女子登仙,全归在西王母门下。中国道教有天分两半之说,有西华与东华之分,西华为天帝之女西王母子孙所居,称西华金母,俗称王母娘娘,即西王母。其实,西王母是我国西部戎族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长的专名。史记、汉书、山海经、搜神记等经典中均已涉及到“西王母”之说,到了唐代,泾川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4、泾川回山和王母宫大殿EXI
23、T 泾川回山(又称回中山)王母宫为中国最早、最大的王母祖庙,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年间,就是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5年之间。回山因建王母宫,又名“王母宫山”,俗称“宫山”。据传,周穆王游历泾川,在山阳之西瑶池会见西王母,临别时一再回顾留恋,由此得名“回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汉武帝西巡时,在泾川瑶池七夕与王母相会,有幸品尝了王母娘娘的仙桃。清同治年间,因回汉民族纠纷和战乱,山上建筑毁于兵燹(),仅留下王母宫石窟、金代大安年间的铁钟和重修王母宫颂碑。 今天的王母宫大殿背西面东,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道教信徒的帮助下重建的。1992年8月24日,台湾三重市风德玉宝殿一行30余人
24、拜谒西王母,在回山拍得西王母显灵圣像,翌年同日将显灵圣像恭送回山安放。台湾西王母朝圣团经多方查证,认为泾川回山是西王母发祥地,为王母祖庙所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是泾川瑶池王母的盛会。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这里“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5、王母宫石窟EXIT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山脚下,是一座闻名遐迩的佛教石窟,因王母宫山而得名。它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就是公元510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石窟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现在为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窟外现存有清代建造的四层木构翘角窟檐,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整个石窟破坏比较严重。石窟未留下开窟纪年题记,据考证,大约
25、创建于北魏时期,后经历代的增补维修,才成为今日之规模。中心柱是王母宫石窟遗存的精华,塔柱的四面及窟壁的三面,均雕刻有石造像及装饰物。入窟正面雕有坐佛一尊,高约米,为石胎泥塑像,是唐代作品,表层色彩是明代复加的。全部造像体态生动,刀法朴实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三) 南石窟寺EXIT 根据当时所立“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距今近1,500年,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与庆阳北石窟寺同期开凿,被誉为“南北石窟双明珠”。南石窟寺共有五个窟龛,保存完整的只有大、小两个窟,即一号东大窟和四号西小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东大窟是南石窟寺的主窟,
26、高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两旁岩壁之上开有方龛,龛内的天王巍然而立。请大家随我入窟门,这是一个宏大的石殿,高低左右千米见方。窟内两旁是弥勒菩萨,七尊站佛依次排列,中间是胁侍菩萨十三尊,仪态秀曼,婷婷玉立,堪称精品;顶部还雕有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诞生、出家和成佛的故事。 这边的七尊站佛分别站立于东、西、南三面沿窟壁90公分高的石阶之上,均身高米。佛像两旁是米多高的胁侍菩萨八尊(原有十尊,二尊已毁)。南壁窟口两侧是弥勒菩萨(又称之为交脚菩萨)。七佛右手上举,左手下垂,作号召或说法姿势。佛两旁的胁侍菩萨,有石胎泥塑的,也有纯泥塑的。象这样七尊站佛集于一窟,形象高大,造像独特,为全国罕见。窟顶布满浮雕,有树木、山陵、飞鸟、宝塔、飞天及佛教故事,例如“夜半逾城”、“宫中游戏”、“舍身饲虎“等。这些在大多数佛教窟寺中都可看到。 前面是四号西小窟,面积只有平方米,正面供有三世观音,两侧壁面上刻有十六罗汉及八大菩萨、六力土形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