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药补不如食补].吴中源.扫描版.pdf

上传人:jintaihu 文档编号:5881970 上传时间:2022-07-08 格式:PDF 页数:370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补不如食补].吴中源.扫描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0页
[药补不如食补].吴中源.扫描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0页
亲,该文档总共3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药补不如食补 1 封面 药补不如食补 2 感谢 爱书网 提供图书模板 药补不如食补 3 出版说明 如今,人们的生活都进入了一个节奏陕,心理压力大的时代,疾病的侵入和形成随之也大大的提前。 如何健康养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可惜,有很多人虽然知道健康养生的重要性,却不知道从何人手。为此,我们特别编辑出版了这一套面向广大老百姓的健康养生秘典 。 健康养生秘典是一套总结了我国历代医学名家和养生专家在防病及养生方面的宝贵经验与心得的丛书。该丛书全面、系统、通俗易懂地阐明了防病养生的医学原理、原则和方法。它面向一般大众,行文亲切易读、内容实用丰富,能让普通读者能很快了解健康的真谛,给生活增

2、添快乐。 该丛书的作者有的是享有盛誉、长年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第一线的医学名家,有的是在秉承 药补不如食补 4 家学和前辈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的一代良医,有的是久病成医的潜修医学之士,有的是亲尝山野百草之后以修养身心为人生追求的“得道高人”。尽管自古盛行“医道不外传”,但在该丛书中,他们把自己防病养生方面的独到秘籍详尽无遗地奉献给广大众生,以期减轻世人的身心病苦,增进世人的健康快乐,这种精神确实令人敬仰。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健康养生秘典)系列丛书,目的是帮助普通大众积极预防疾病、 尽早消除潜藏在肌体中的病因,做到未病先防,小病自医,实现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预期效果。希望大家

3、在平时更多地关注健康和养生,而不是等到有了病才来关注它。另外,我们还需说明,如果自己的身心不是“未病”的状态,而是急病、重病和趋于复杂的疑难症,那么这时候还是要及时到医院相应的部门确诊治疗。“急病到医院, 未病自己防”, 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正是该丛书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的养生保健之理念和方法。 药补不如食补 5 我们恳请各界有志于传授健康养生之道的同仁们和读者大众踊跃为该丛书提出各种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享受美好的人生。同时,本丛书由于时间仓促、编者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读者朋友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 药补不如食补 6 目 录 第一章 养

4、生当论食补,治疗当靠药攻 第二章 四季食补:吃出健康来 第三章 食物是良药:常见病的食疗法 第四章 让女性拥有健康和美丽的秘诀 第五章 活到天年:健康长寿的食补妙方 第六章 钦食宜忌:食物相宜与食物相克 药补不如食补 7 第一章 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靠药攻 我国古代即有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家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 食物多重于调补。 ”所以从古至今,食补调养,不论用于治病,还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都是必需的,食物和中药都无绝对的分界。 食补是祖先给我们的养生秘方 食补在我国至少已有 3000 年的历史,据备考和尚书记载,唐尧、虞舜、夏禹,寿皆百余岁,他们都非常注意调补饮食。 黄帝内经成书时, 已明

5、确指出:“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 ”强调了以食补之,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周代曾于 药补不如食补 8 公元前 1 066 年,设“食医中士”的官职,专门主管以食补益治病。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酿造品与食品 40 多种, 把食物用于调补和治疗。 魏晋南北朝曾有(食经一书。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 、梁代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 、(养生终中对食疗方法都有详细的记载。隋唐时代孙思邈笃重养生,在干金方食治篇中倡导: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 “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唐宋时期食补得以发展。

6、宋代王怀隐著的太平圣惠方9698 卷专章食疗,谈及 28 种疾病的食疗方法;陈直著寿亲养老新书对食疗作了详细论述,初步形成了食疗专科。元代营养学家忽思慧任膳太医,编著(饮膳正要三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专书。这些著作,在元明、清时代流行很广,并远传朝鲜和日本,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明清时期,有关饮食养生和食疗方法的著作层出不穷,稽康的养生论 、曹慈的老老恒言 、沈李龙的 食物本草会纂 等在食疗理论、 食物宜忌、 药补不如食补 9 食物调摄等方面更臻宪善。几千年来,食疗在保证人 们身体健康,治疗疾病,益寿延年,繁衍中华民族子孙万代方面,起 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

7、补,治疗当靠药攻。 ”隋 唐名医孙思邈在 干金翼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这些都说明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即有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家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所以从古至今,食补调养,不论用于治病,还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都是必需的, 食物和中药都无绝对的分界。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就将食品大枣、核桃、 藕等食品列入中药类。 梁代陶弘景的 本草经集注按“果菜米食”作为药物的分类法。食物与药物一样, 也具有四气五味的特性, 即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可归入不同的经络脏腑。故按中医的“四气五味”理论

8、, 食物与体质的四气(寒热温 药补不如食补 10 凉)必须在治疗上考虑到,如体热、热病,宜多食寒凉性食物;反之,寒体、寒病,宜多食热性食物。 人身脏腑有阴阳之别,体质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 脏腑、 体质倾向阴的, 喜爱温性食物和药物,属阴性再吃寒性、凉性食物就不太合适;属阳性体质的人则喜食凉性、阴性食物和药物,若给温性、热 性食物或药物则常有上火、 便秘和发热等情况。根据体质特点,饮食和药物一样,要有所选择。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药物都要通过人体的 吸收运送才能发挥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身保健着重照顾脾胃,调摄食物。 医言说:“常年有病与老年病人

9、,主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 古人特别注重对虚症之体采用补益之法,有“虚则补之”、 “损则文叠第一章 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靠药攻益之 的说法。 人体的健康和多方面因素有关,因此,在食补时应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不能只孤立地看食物的价值,所 药补不如食补 11 谓高贵的补养药品,还要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人的特点,看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具体情况不同,补虚时也有所不同。阴虚体质的人,即常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光剥。俗谓热性体质的人,多消瘦,宜多吃凉性食物。相反,阳虚体质的人,畏寒,四肢不温,而舌苔淡白,舌淡,阳痿,早泄,

10、宜多吃热性食物。有些老年人头昏、目眩,是肝肾阴虚肝阳上逆表现,宜多食蔬菜、水果或壳类海产品等;如肠燥便秘者宜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芭蕉等水果及含油脂的食物;反之,阳热之体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忌油腻呆胃之品。 所谓”虚不受补”,是说服用补品,如人参、鹿茸或吃了羊肉汤、狗肉等大温之食物,出现了口干、 唇焦、 烦躁、 夜不能寐等虚火上延及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虚人脾胃虚弱,腻滞之品伤胃所致,另一方面是用了补阳和补气之品,更使阴虚体质的人原有的”虚火”症状加重。 药补不如食补 12 阴虚体质不能盲目地用温热补品,而应以滋阴液为主,这样才能收到补而有益的效果

11、。气虚者,表现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出虚汗、小便清长,可以吃点胎盘,或用人参炖鸡汤吃。血虚者,表现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手足发麻及舌质淡,可以常吃红枣、桂圆、动物的血和肝脏。元鱼、乌龟和淡菜都是阴虚病人的好补品。 牛羊鹿肉温中补虚,狗肉味美香浓, 能和血暖身, 是阳虚体质的好补品。 内经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不入半日则衰矣,一日则气少矣”。”饮食白倍,肠胃乃伤”。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做到“食饮者热无灼灼, 寒无沧沧”及“食饮有节”,定时定量,切忌大吃大喝。 提倡素食是我国古代养生家的一贯主张,佛教、道教养生家均遵循为养生大法,不可破规。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甘厚味,对于

12、保健长寿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孙思邈提倡老年人的食物“常宜轻清 淡之物, 大小麦面、 粳米等为佳”, 还强调“喜养性者常需少食肉, 多食饭”。内经 指出“高(膏) 药补不如食补 13 梁之变,足生大丁(疔)”,就是指嗜食肥 美厚味容易引起疾病。 食宜淡, 不宜食盐过咸。 昔谓: “盐者胜血”,“咸使血凝”。现代已认识到饮食过咸与高血压病的高发病率有关。 食物要求清淡,但也不能过于清薄粗粝,否则味同嚼蜡, 不能适口, 也会影响食欲, 使营养缺乏,有损健康。元代邹铉主张老年人服牛奶。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牛乳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健康,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故为人子者常需

13、供之,以为常食。”常食牛奶有益老年人身体健康。 素淡结合的食物对人体有益,古人认为是养生的基本要素,有诗作证:“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 三干功行从此始, 淡食多补信有之。 ” 药食同源,食补祛病 药补不如食补 14 食补与食疗、药膳意义相近,它是指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以食代疗,达到强壮身体和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方法。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它说明了食补的内容及目的,即除了用药物祛邪治病外,还必须利用谷、 肉、果、 菜等食物来补益精气,滋养身体,调节机能,增强抗病能力,通过扶正而达到祛邪的功效。 1食补的

14、作用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人类必须摄入食物,才能维持生命。合理营养是健康的保证,完善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维持机体健康所不可少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要方中指出: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以赖之。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无机盐、维生素、水分等,是人体生长发 药补不如食补 15 育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许多重要物质的组成部分,人体通过摄入食物以保证体内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供给,机体又通过不断汲取食物中的营养而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要强壮身体,防病抗病,延年益寿,必须重视食物补养。

15、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说:“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靠药攻。”唐孙思邈指出: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这些论述,阐明了人体患病后的治疗原则。即先以饮食作为调养机体,防止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的重要措施;当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时,方可运用药物治疗。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况且食物没有药物之偏,对机体的副作用很小,俗语所说的“药补不如食补” ,其意义正在于此。 2食补的特点 食补不同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 ,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营养的宝贵经验 药补不如食补 16 而形成的,所谓“医食同源”就包括了这个方面,因此食补既有“医”的特征,又有“食

16、”的特色。 (1)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指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洽未乱。 ” 这种理论体现在食补中,即通过平时的饮食营养卫生,不断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避免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危害,以保持身体健康。当机体患病后,则更应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 用食补来调治疾病, 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在治疗过程中,当药物控制了病情时,就应以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以免药物损伤机体的正气,这便是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所指出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注意饮食营养卫生,无病防病,有病防其恶化,是食补的基本原则之一。 (2)

17、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辨证论洽,食补也应根据这一原则 进行。 金匮要略说:“所食之味, 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疚。”这便是选择食物在配合治疗上的重要 药补不如食补 17 性。当身体有病时,若选择食物合理,则促进机体康复,反之,则会加重病情。 如何选择合理的食物呢?这应取决于辨证的结果。辨证配膳的首要问题是根据人体脾胃消化吸收和运化状态选择相应的膳食。 因为脾胃功能的强弱,对于协调人体阴阳,强壮机体,扶正祛邪等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常的情况是,在大多数疾病的过程中,脾胃功能是减弱的,因此应忌进食过多,增加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对于身体虚弱者或老年人,常有脾胃

18、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运化失调,所以,尽管需要饮食调养,但不能以滋腻味厚的食物滋养,而应给予清淡的,容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增加食欲,逐渐加强脾胃功能。 辨证配膳还应根据病“症”的阴阳、虚实、寒热,分别选择相应的食物。食补要根据内经提出的“虚者补之” 、 “实者泻之” 、 “寒者热之” 、 “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对于虚症,用于补养的食物,首先须辨明是阴虚,还是阳虚。对阴亏精损者用厚味之品补益精血,对阳气虚弱者用甘温益气 药补不如食补 18 之品使阳气旺盛,对于阴虚火旺者应用甘凉清补食物,而对于阳虚不足者则应用辛甘温补食物。 (3)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性味的偏性,因此可以被用来调整人体阴阳,

19、扶正祛邪。 食物具有辛、甘、酸、咸、苦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性。但食物的四性通常只分为温热性与寒凉性,介为两者之间的为平性。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食物属于温热性食物,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食物属寒凉性食物。配膳时必须注意的是食物的性味应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如寒症应忌生冷、瓜果等寒凉性食物,而适用温、热性食物,热症应忌温、热性食物及辛、辣、姜、蒜等, 适用寒、 凉性或平性食物; 阴虚宜清补,阳虚则温补。此外,食物的五味各有其治疗作用,辛味行气血,甘味补益和中,酸味收敛固涩,咸味散结软坚,苦味宣泄燥湿。配膳时应辨明疾病属性选择相应性味的食物,切不可张冠李戴,以免损害身体或加重疾病。 (4)食补要注意因人制

20、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 各人的嗜好亦不尽相同, 药补不如食补 19 即使是同一人体,其体质及气血盛衰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性别、年龄、体形的人,饮食更是不同。因此,食补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老年人的饮食,通常适宜温、热、熟、软、忌寒凉生硬; 体形肥胖者多疾湿, 故适宜吃清淡化痰食物;体形消瘦者多阴虚,津液亏少,故宜吃滋阴生津食物。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食补的内容有所不同,正如清朝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记载的,正月宜减酸增辛,助肾补肺,养胃气;二月宜戒酸增辛,助肾补肝;三月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四月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五月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精气

21、;六月宜节饮食;七月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八月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养心肝脾胃;九月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养元和;十月宜减辛增苦,养肾气以助筋力;十一月宜绝咸增苦,静摄以迎初阳;十二月宜增苦减甘,补心助肺,调理肾脏。进行食补时应注意借鉴前人总结的经验。 药补不如食补 20 食补还要根据各个不同的地域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为不同的地域,其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因而对人的体质,饮食习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及治疗均有不同的影响, 、 所以,食补的方法亦应有所区别。此外,不同地域所产的食物有所不同,就最常用的粳米来说,有南北之分,赤白之别, 本草纲目 指出: “北粳凉, 南粳温, 赤粳热

22、, 白粳凉。 ”在选择食品时应注意区别不同产地的食物的性味,以避免盲目选择食物的错误。 食补注意事项 1合理配置膳食 米、 麦是人的主食, 人体所需要的热量有 80是米、 麦等粮食供给, 所需要的蛋白质有 50是米、麦供给;全谷制的食品是 B 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同时还提供机体所需的无机盐。豆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动物性食品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又是 药补不如食补 21 人体脂肪的主要来源,这类食品补益作用较强。蔬菜含有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粗纤维等,它有益于消化,有助于排泄。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能补充人体的需要。因此,配膳时要注意各类食物的合理搭配,不可偏重某一种食品。根据现代研究

23、发现,多吃动物蛋白质,易引起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症,所以对有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的人,宜食植物蛋白。对年轻人来说,因为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可适当多补充高蛋白食品,以适应机体的需求。 2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 (1)做到饮食有节。古人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种少吃多餐的观点,沿用至今,尤适宜于溃疡病、胃肠炎等患者,以及老年人和脾胃素亏者。此外,不能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胃而影响其功能。 药补不如食补 22 (2)讲究饮食卫生。 不吃有毒食品, 不吃不洁、变质食品。烹调过程中要保证食品不受污染,不能储存过长,食用时要煮熟烧透。此外,用膳后要注意适当的活

24、动,华佗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自不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 (3)注意饮食选择。灵枢师传篇 指出: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饮食过热灼伤胃肠道。饮食过冷,则易伤及脾胃。因此,饮食不要过热过冷。同时亦忌饮食过硬的食品。对肥甘厚味的食品,也忌过多食用,以免伤胃。 3食物要调和 选择食物要五味调和,忌有偏嗜。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是说人体摄入的食物五味比例要协调,这样才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健壮。若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某几味,使五味失去调和, 就可因五味有所偏性, 导致脏腑机

25、能失调, 药补不如食补 23 正气受损,病邪则乘虚而入。对病人来说,五味若不调和,则会加重疾病。 4注意饮食宜忌。食用与疗病相宜的食品 高热出汗,耗伤津液者宜选清凉、滋润的瓜果饮料或食品,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高血压者,久痨阴虚、骨蒸盗汗的肺结核者,宜食海蜇、荸荠、白鹅、乌骨鸡,银耳等食物。对身体虚弱、易感风寒者,宜吃生姜、大枣等食物;病后调理宜选粥,并根据病情,或以脏补脏,或补阳滋阴等。饮食禁忌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或恢复期,应禁忌食用一些与疾病不相宜的食物。 病中或病初, 胃气尚未恢复,食欲不振,此时不宜高脂厚味饮食。热性病症,应忌温热性食物,如姜、蒜、辣椒等温散辛辣之品,以免火上加油。此外,水

26、肿者忌盐,消渴者忌糖,睡前忌浓茶。 5注意食物的配伍禁忌 药补不如食补 24 食物配伍合理能产生协同作用,反之,则使食疗作用消失,甚至对机体有害。食物与药物的配伍要注意两者相宜,切不可背道而驰。 食物之间亦须注意配伍禁忌,如花生忌黄瓜,鳖甲忌苋菜,牛膝忌牛肉,人参忌萝卜等。 食补的方法 1平时食补 平时食补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使饮食品种多样,荤素粗细兼有,以平衡营养的一种方法。由于多种多样的食物,经过适当的配膳,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既能引起良好的食欲,又有利于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互为补充,保持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素的平衡,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平时食补可以归纳为“

27、合理膳食,平衡营养” 。 药补不如食补 25 食品有五味,即酸、苦、甘、辛、成。 内经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调和饮食五味的意义。五味过偏会导致疾病或延长病程,因此,当机体患病时,更应注意五味调和。 内经说: “肾病毋多食咸” ,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这些论述指出了患病时饮食的禁忌。可见,营养平衡,五味平和,可以说是平时食补的关健。 2病后食补 病后食补与药补相似,是按照食物的四气五味性质和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状况分别进补,一般分为平补、温补、清补三种方法。 (1)平补法:是用性味平和的食物

28、补养身体,这类食物有谷类(如粳米、麦等)、豆类(如大豆)、水果(如苹果等)、蔬菜类(如青菜等)。这类食物对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者均适合。只要不过量食用,一般不产生不良反应。 药补不如食补 26 (2)温补法:是用性味甘温的食物补养身体的方法。这类食物有肉类(如牛肉、羊肉等)、乳类(如牛乳、羊乳等),以及果类中荔枝等。这些食物适合于阳虚者,对有阴虚内热者则不宜多食,以免加重内热。 (3)清补法:是用性味凉的食物补养身体的方法。这类食物有生梨、芹菜、藕、百合、甲鱼等。这些食物适用于阴虚者。经常食用可以清火,而阳虚者则不宜过多食用。 病后食补的几种方法符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9、的治疗原则,此外还得视机体的需要,做到对症下食。 补身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补身也不例外。所谓补身之道,就是遵循补身的规律,对人体进行施补的原则、道理和方法。而了解补身的原则是使 药补不如食补 27 人们更好地利用滋补药物和食物,获得最佳补身收效的重要条件。 进补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虚则补之 古人特别注重对虚症之体采用补益之法,素有“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说法。人体的健康是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的。在食补时,不应孤立地看食物的价值,而应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在药补时更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缺啥补啥,如阴虚者选养阴药,气虚者用补气药等。如果身体强壮,不需要进

30、补的,就不必施补。 一个人往往因起居不当,生活不节或身患疾病等而“夺精气”,导致体虚,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所说,“精气夺则虚”。体虚通常表现为人体机能衰弱,营养不良或抗病力及恢复力不足,它不仅加速人体衰老,而且也是引起老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凡属虚者均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补,其 药补不如食补 28 目的就在于扶植正气,强壮筋骨,增强机体祛邪扶正,去病延年。 2虚不受补 这一原则岂不与“虚则补之”原则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机体有虚方可进补, 但机体长期虚衰过甚,则不能复补。这犹如饥饿过度或长时间禁食者,不能立即饱餐一样的道理。虚弱过甚过久,各脏器的机能都有所减退,尤其是脾胃机能减退,若盲目进补,

31、往往会损伤脾胃,加重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的不平衡状况。 所谓“虚不受补”,主要是说明服用补品,如人参、 鹿茸等, 或吃了羊肉汤、 狗肉等大温之食品,往往出现口干、 唇焦、 烦燥、 夜不能寐等虚火上升、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虚者脾胃虚弱,腻滞之品伤胃所致,另一方面是用了不恰当的补品,更使阴虚体质者原有的“虚火”症状加重。可见,阴虚体质者不能接受温热补品,而 药补不如食补 29 应以滋阴液为生,方可避免“虚不受补”的后果,收到补而有益的效果。 3外邪不可补 当初感外邪或外邪未尽时,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如果正气不是很虚弱的话,不要过早用补,而应以祛邪为主。因为急病初起或外邪未尽时,

32、机体的正气尚未大伤,而邪气严重,如果用补,则产生“闭门留寇”的后果,不利于身体恢复。对热症经疏理或解化后无虚症者, 亦不要用温补, 以避免再发热。如果有明显性正气衰弱的,才有必要在祛邪药中适当配调补益药,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此外,对各种实痛者不能用补,只有虚痛才可用补。 4不可滥补 古人说: “人体平和, 唯须好将息, 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 ” “无毒之药性虽平和,久而多之,则气有偏胜。 ” “益药有利有害,参、芪、归、术补气补血等药,利人处极 药补不如食补 30 多,亦有受其害者,不中病也。 ”因药物其性皆偏,若有益于此,必有害于彼。 “是药三分毒” ,即使是再好

33、的滋补品也有其副作用,盲目滥用不仅不能补益机体,反而会给机体带来损害。因此,身体没有虚症,脏腑机能正常时,不要服用滋补剂,更不能妄用热性补药和刺激性补药。若身体有虚必须用补时,要先找准虚的要害,根据病症和体质,合理安排用药比例,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5适身进补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患病原因、病症、病程以及疾病转归各不相同,因此进行食补或药补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儿童不宜进补,而中老人需要补身。又如,气虚者,表现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出虚汗、小便清长,可以吃点胎盘,或食用人参炖鸡汤等,血虚者,表现为舌质淡、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手足发麻等,可以吃红枣、桂圆以及动物肝脏等。圆鱼、乌龟

34、和淡菜等是阴虚病人的好补品;而牛、羊、鹿肉温中补虚,狗肉味美香浓、 药补不如食补 31 和血暖身, 是阳虚体质的好补品。 这些都体现了 “适身进补”的原则。 6四季有别 进补不仅要适身, 而且还要适时。 春、 夏、 秋、冬各有其变化的规律, 通常为 “春温、夏热、 秋凉、冬寒” ,进补只有顺应四时的变化, 才能调摄人体阴阳平衡。 因此, 四季进补就有其各自的内容和方法 四季进补的法则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由于四季气候不同,用补药调养,应有所不同。 1春季补生法则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虫活动,阳气升则一派生机,气温较暖,

35、但早春天 药补不如食补 32 气 “乍暖还寒” , 补身方法仍须与冬季进补方法相同,切不可一入春就断补,以免冬令进补“功亏一篑” 。但当春光明媚生机盎然之时,生命充满活力,就不宜以药补为主,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状况,适当进行补益,并多增加户外活动。一般人不可长期服用大量补药,久病将愈、病后体弱、外科手术后气血亏损者有必要服用补品、补药。 春天进补,应注意“春生”、“春温”的季节特点,需选用扶助正气的补益元气的药品。其中,人参就是最优的补气之品。 阳气不足者, 宜用红参;神疲口干者应选用生晒参、西洋参。也可用物美价廉的太子参、党参代替人参。此外,蜂王浆、蜂蜜也是此时的滋补良品。 2夏季补生法则 夏

36、季是艳阳天气,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尤其是天热出汗,不但损耗体液,还消耗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如无机盐类,若不及时补充,会发生体液失 药补不如食补 33 调,代谢紊乱;同时,天热影响脾胃,减少胃液分泌,降低消化能力,加上睡眠不足,损耗津液,从而减弱食欲,造成人体内收入少而消耗多的局面。为此,夏季也应吃些补益品,以补充损耗的物质,供给机体的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补品应以清淡、滋阴食品为主,如过于肥腻或燥热,势必影响脾胃的功能。 所以, 食补最好选择清补食品,如鸭、冬瓜、绿豆、瓜果等;药补则选择健脾益气的补药为宜。 如气虚不敛、口渴多汗者,用五味子,先

37、捣破煎服, 身易倦怠、 气短虚弱者常用生晒参、 西洋参,黄花等;气血虚弱者,可用生晒参,也可用党参代替。在夏秋之交,对肾虚者,可酌情服食些平补肾气的药物,如八仙长寿丸或金匮肾气丸等,以资助人体元气,补偿炎夏暑热给人体带来的消耗。夏季是慢性病少发的季节,若乘此机会进补,能扶持人体正气, 增强抗病力。 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药补不如食补 34 总之,炎热天以健脾、祛暑、化湿、清补为原则,以食补为主、药补为次,就可以达到补身养生的功效。 3秋季补生法则 秋天来临,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气候逐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人也应随之奉收养生。其实,冬令进补,应提 前到入秋就开始。不过,

38、这时补益应防止“秋燥”对肺阴的损伤, 因 此, 古人认为秋季进补宜滋阴而忌耗散。因此, 秋季应服用滋阴润燥的补品, 如银耳、 生地、百合等。 如果夏季由于多食生冷瓜果而致胃肠虚寒者,秋令可服干姜、肉桂等温热药以“暖胃”,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秋凉后倘若马上吃进大量猪、 牛、 羊、鸡等炖品,或其它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消化功能。这正如跑步,必须先慢跑后才逐渐加快一样,一下子吃进大量难以消化的补品, 营养物质就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 药补不如食补 35 甚至还会“补”出乱子来。这期间,进补的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注意吸收消化。 4冬季补生法则 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

39、界阴盛阳衰,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使用药补以养真气、同守元阳、兼而养阴的大好时节。在我国流行着冬季大补的习惯。 我国南方民间用阿胶于黄酒中浸泡一天后,隔水炖溶,加入冰糖、花生米、胡桃仁、黑芝麻或龙眼肉等,边炖边搅拌至糊状后置冷成膏,每天服用 35 匙, 老年人和妇女服用,补体强身的效果特别好。俗话说, “补在三九” 。此时药补常用大枣、枸杞、人参、胡桃、炙甘草、阿胶、鹿茸等,食补常用羊肉、狗肉、红枣粥、参芪鸡汁粥以及萝卜粥等。 冬令进补,最好先作引补,亦即“底补”。所谓“底”,就是打基础、可先选用黄芪炖牛肉,或黄芪、 红枣、 花生仁加红糖炖服, 以调整脾胃功能。 药补不如食补 36 亦可炖些羊

40、肉,如生姜羊肉、大枣汤等,也有同样的功效。 冬令进补,必须因症因人而异。一般认为,气虚者可服用党参膏或参芪膏, 每次一匙, 每日二次;症状重者, 可改服人参, 每天 35 克, 煎汤代茶饮。也可用党参、黄芪炖瘦肉吃。血虚者可选用十全大补膏、十全大补丸、补气益血膏、参杞补膏、四物汤、参杞冲片、阿胶等。也可吃猪肝、胡萝卜等铁质较多的食物。 阴虚者可选服人参固本丸、 龟板胶、琼玉膏、双龙补膏、龟鹿二仙膏、健身长春膏等,还可配合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大补阴丸等,任选一种内服。阳虚者则选服参鹿补膏、海参丸、金鹿丸、三肾丸、参茸片等,狗肉、羊肉、牛肉也有较好的滋补助阳作用。 至于一般身体

41、虚弱者,可适当加服一些鸡肉、羊肉、蜂王浆、牛奶、鸡蛋、红枣、狗肉等补食。 食养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药补不如食补 37 食养对于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志等作用。老年人阴虚胃热,更宜用饮食中的“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 格致余论)。饮食之性,平和温润,无药性之刚烈,不伤正 气,“气味浑全”,实属“安身之本”。食养之运用原则和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早期食养 饮食养生应以中年开始,当人生进入老年前期,各个脏腑器官功能开始衰退,易于患病。“久则中气愈虚,血无生化”。因此,人至中年就应先期重视脾胃保养和饮食调治,饮食上“能甘淡薄,则五味之本自足以补五脏”, “少食生冷、 燥热、

42、 厚腻、重滑之品,忌伤脾胃也。此乃为后天之本的养生延年法。 2贵在节制 药补不如食补 38 适当而合理的节制饮食是养生根本法则,其重点在于节简、简少、赣俭约、谨节、忌杂。其内容是多方而的,如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 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戒夜饮。一日之忌暮无饱餐,一月之忌晦无大醉,每食不重肉,常须少食肉等。 内经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干金要方 载:“饱食过多,蘸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辟(痢疾)”。过多的饮食会引起疾病。人氍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饮食正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过量的饮食不仅使胃肠器官及其消化功能受到损害,

43、引起急慢性炎症与消化不良等疾,而且还加重肝、胰、心、肾等脏器的负担,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的迟钝,造成多余的脂肪堆积,使人体易患肥胖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从而损伤人体而延误寿命。 节制饮食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未过饥先食,未过渴先饮,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 药补不如食补 39 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切忌暴饮暴食,谨防不饥强食, 正如 养性延命录 所言:“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坚持每餐适量,不可过饱。 修真秘要载道: “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 。胖人必需减食,脂肪尤须限制。适量的饮食是健康的前提,新陈代谢是长寿的保证。 现将古人关于节食论述要点摘录

44、于下: 内经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饮食自倍, 脾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 因而大饮, 则气逆。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热盛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 皆病已衰而热所藏, 因其谷气相薄, 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吕氏春秋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日烂肠之食。 论语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药补不如食补 40 管子 :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 文子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尊生格言 :节食以去病,寡欲以

45、延年。 太平御览 :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 而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 医说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 熟嚼令细。 韩非子 :香莫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悦情而损精。 3以食代药 这是以食养调治老年病的一个原则。老年疾病的防治, 先应以饮食调理, “食疗不愈而后命药”。饮食“能排邪而安内脏,可以悦神志以资血气”( 千金要方)。 老年人正气耗损,五脏衰弱,加之肠胃薄弱,运化功能减退,以饮食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再则,老年人大都患有慢性疾病,长期 药补不如食补 41 服药, 一难坚持, 二不习惯, 三易于发生不良反应, 所以

46、,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使用食饵疗法,以利于长期使用,祛病延年。 4食宜早 早起空腹, 不宜外出, 必须吃饮食, 以实脾胃,早食固宜早, 而 晚食更不宜迟, “晚食宜申酉前,向夜须防滞胸膈。” 5食宜缓 “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 6食宜淡 淡最宜人, 五味各有所伤, 咸多则伤心而凝血,酸多则伤脾,苦 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甘多则伤肾,“常学淡食”,“常宜轻清甜淡 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干金要方)。 药补不如食补 42 内经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它规定了我国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特点,也符合老年人“清 淡饮食”的要求。中医学认为

47、,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 甚至化热为毒, 所谓 “膏梁之变, 足生大疔”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年人膳食以谷为养,果菜助充,肉类益之,既满足各种营养素的供应,又可保持大便畅通。肠道清洁,血液流通,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会体健身轻。清淡不是吃素,更不是粗制滥造。 “若食气相恶,则伤其精,若食味不调,则伤其形也。 ”适当吃鱼肉蛋乳对老年人是必要的。 7食宜暖 脾胃喜暖而恶寒。“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 , “故其鱼脍生菜冷腥肉物多损于人,宜断之” 。但暖亦不可太暖,以热不炎唇,冷不振齿者为度。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过冷过热都可损伤胃气。现代医学凋查发现,经常

48、过热饮食 药补不如食补 43 的人群, 食管癌发病率较高, 而 “形寒冷饮则伤肺” ,对老年人来说, 饮食尤宜温和适中, 这对养护正气,保持体温都属必要。冬季天冷,还可特殊地选些热性滋补食物,如狗肉、羊肉等,以增强抗病能力。 8食宜软 坚硬之食,最难消化,而筋韧及半熟之肉,更难消化,“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 , “烂煮面, 软煮肉” 。养病庸言 也载日:“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 老年人牙齿松动或脱落,咀嚼能力降低,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为他们烹制饭菜,宜软烂细碎。烹调多采用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9食宜全 五谷杂粮,畜禽蛋乳,水陆菜蔬,干鲜果品,鱼贝虾蟹,山珍海味,什么都能吃,

49、不偏嗜,不忌口,才能营养全面,达到自然平衡。古人强调“谨和五味” , 使五脏各得其养,“骨正筋柔, 气血以流, 药补不如食补 44 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 长有天命。 ” 也就是说,全面摄食,谨和五味,就能扶正固本,抗毒攻邪,取得健康长寿的物质保证。 1 0少量多餐 老年人肝脏合成糖元的能力降低,糖元储备较少,对低血糖耐受力较差,易感饥饿。在餐次安排上, 应“少而欲数, 不欲顿而多”, 即俗话说的“少量多餐”之意。一般每天以五餐为宜,每餐只须八九分饱。起床后吃些粥,晚睡前喝些牛奶。五餐之外不要再吃零食,特别是甜食,以免影响食欲,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另外,饮食需有一定的规律。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食哉惟时”。 千金方也载日:“饮食以时”。 即饮食要有一定的时间, 有规律地进食,无疑对消化功能有利,若不分时食用而随意进食,就可能扰乱胃肠消化功能,进而损伤脾胃,损伤健康。 再则, 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食前和食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 药补不如食补 45 康肯定是有益的。相反,若在怒、喜、思、忧、悲、恐、惊等中医所谓的“七情”情况下进食,都对消化吸收不利,应予避免。 音乐对于消化吸收有很大的裨益, 寿世保元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但要注意必须是柔和、清缓的旋律下才有益。此外,进食前必须避免劳累,疲倦时须稍休息时再进食,进食不说话,进食不看书,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