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摘 要现代德育日益凸现人自身的价值,要求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在这种形势下,重新研究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特点有在德育目的上,强调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德育内容上,强调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受教育者自我育德等。关键词人本主义 德育 特点作者简介:于大海(1979-),男,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共党员,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李春花(1978-),女,山东省德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人本主义(Humanism)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2、),含义有:人的、人类、人性、人文科学等,人们用该词表达的本意是通过复兴古典文化教育而得到在中世纪丧失了的人的完整性,寻求人与自然和历史的重新统一,这种弘扬人的地位的主张就被叫做Humanism 1“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2 同样,“现代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突出主体的发展,促进人的革命。这是现代德育的精髓。”3 针对传统德育压制人的主体性,阻碍人的发展,禁锢思想,实行灌输,叫人顺从,培植工具等特点,二战后出现了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它的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推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
3、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研究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 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展示个性解放, 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其特点有:一、在德育目的上,强调受教育者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与社会互为手段和目的。人是主体的、能动的,而非单纯客体的、被动的;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人是自由的、尊严的、个性的、有价值的。因此强调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十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4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5 在这样一个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主张张扬学生个性,使其自由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现代德育思想发展的普遍思潮。“培养和谐的个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德育最直接的目的。”6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个性发展要求是重中之重。所谓个性发展,是指学生个体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愉悦和享受,从而使其主体意识得到积极发展。7 辩证唯物主义讲任何事物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
5、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性和需要,我们就应根据这种特征和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是德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是人本主义德育给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二、在德育内容上,强调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经验常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的主客体直接作用而获得的感性的知识,而间接经验是指人凭借人类积淀的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和文化符号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具有感受性、具体性等特点。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学校德育并不直接传授道德规范,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亲身感受并获得直接经验的形式来实施,德育融化在学校的各种课程和活动
6、之中。这是现代德育走向人性化最重要的表现,从重道德灌输、行为控制转向道德互动、活动体悟、自我反省,也是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例如,在美国,有很多富有教育价值的博物馆、科技馆,并免费向学生开放,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数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募捐,到福利院参加劳动等,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英国学校经常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各种集会,仪式,俱乐部活动,政治论坛,社会服务活动,童子军训练等进行训练。新加坡学校经常配合政府或民间团体开展礼貌周、孝顺周、国民意识周、清洁运动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道德教育。通过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使
7、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关于在生活实践中让教育对象身体力行、亲身感受去获得直接经验,以培养其道德知、情、意的问题,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家多有著述。中国古代孔子提出“力行近乎仁”。墨子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朱熹主张“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西方近代的哲学家、道德教育家康德在教育论一书中把道德基本理解为实践的范畴,认为不可用知识教学代替道德教育,道德的问题不是在知识上得到了就具备了的问题,知善、认识善的人,并不一定能行善,道德主要表现为人根
8、据其意志而行动。9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学生的知识经验自然发展的进程“总是从包含着做中学的那些情景开始的。”10 按照杜威的看法,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做中学和积累直接经验开始的,然后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和交往使直接经验的意义得以扩展和丰富。良好的品德不是单靠课堂教学所能形成的,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切身体验才能形成。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仅靠训练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既成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必须依靠直接经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与学生的直接经验交织。在当今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人性化的形势
9、下,我们的德育就不仅仅是学生凭借教材,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经验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的道德知识和规范,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地感受、体会、领悟,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三、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受教育者自我育德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11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12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在方法上强调自我育德,即自我选
10、择、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持人本主义观点的人认为“自我”是指个体在他与他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所具有的特性(如经验、需要、情感、理智和能力等)以及他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据此,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自我”,实现这种“自我”,促进这种“自我”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当是教育者的认知、体验和践行相结合的过程,是教育者在环境的影响下自我育德的过程,德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展开,人本主义德育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作用与环境的作用协调发展。然而强调自我育德并不等于否认教育者在传授道德知识和规范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反对单纯的理论灌输,反对不顾受教育者的
11、实际和自我意识水平的“硬灌”,反对把道德知识、原则、规范的灌输作为德育的唯一手段。然而,传统学校德育存在着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练道德习惯的弊端,这种压抑人性的道德教育环境和气氛,难以实现人本主义所主张的独特的德育目的。对此,罗杰斯提出,要把传统的“权威主义的课堂”改变成为“人道主义的课堂”,形成新型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 在自我育德过程中教育者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其主导作用主要是要引导受教育者走上自我修身育德的成长道路。在自我育德过程中,“内化”是核心环节和基本规律,受教育者又是德育“内化”的主体,当然德育中的主体理应由“内化”的主体受教育者来充当,否则,我们的德育工作将会失去实
12、际意义。可见,人本主义德育最终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育德,达到让受教育者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现代道德教育日益凸现人自身的价值,要求尊重人和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解放。无论是在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还是有关政策方面,当前国外学校德育处处体现了对人性和谐完美的追求和渴望。现代学校德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在这种形势下,研究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1许俊达,超越人本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552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31415班华
13、,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20-6, 13, 366, 39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 1972, 2735王函等,名人名言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6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597毕志亮, 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考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28姚奇杰, 唐焕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创造性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2, 991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11, 1, 302, 12510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9611傅显捷, 范云峰,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J,西南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11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8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