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底两万里四到六章读书笔记 暑假读书笔记六篇暑假读书笔记六篇 【篇一】 假期里,忙得很,原本的读书计划完全被打破,只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本书。 这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涉及的内容真的很深,但都是人生路上需要面对的。我不敢说我能全部看懂,至多是有些感悟。 这书虽然主线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沟通,但内容涉及真的很广,看完这书,恍惚间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的问题。 小小总结了一下主要涉及的问题,便引发我不少思考: 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和原因,文化、社会、阶级三个层面。 国家之间、社会各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面对贫困造成的失败,不是要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面对比自己贫穷的
2、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负罪感?(龙应台说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在民主体制里支持关心民生的党派。) 中西方、欧美洲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方式(文化来源于逗留,奔忙能出经济效率,出不了人文思想层面上的文化;然而贫穷也生不出文化,香港般富庶的城市如何培养出文化) 文化简单化、符号化:无论是中西方,我们是否都在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的文化简单化,符号化。舞蹈要想展现江南,就一定得几个少女打着伞扭来扭去;介绍北京,就一定是天坛、故宫、天安门。如果我们这样做的本意是将自己的文化推向外国人,使他们更容易了解,面对文化体系的内部,我们做了别样的传承了吗?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回忆自己的文化时,也是干巴巴的几个地名而已。 国家
3、、民族归属感(身份认同):到底应该把国家和民族定格在什么层面上?做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可是在台湾,什么又是“中国人”?政治侵蚀了我们的文化内涵?还是说我们原来的文化内涵就掺杂着政治因素? 目前年轻的一代安于现状?但有人说他们叛逆。而且仅仅是叛逆,缺乏革命精神。然而社会给他们革命的机会了吗?随着科技的发展,推翻一种社会体制的难度越来越大。 “左”与“右”,到底什么才是民主?“左”用“进步”描绘自己,然而进步是一种理想,龙应台说的好“不要无条件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试想有着社会理想的我们,将如何实现这份理想。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努力走到“掌权”的位子上,然而那时的我们反观自身
4、,自己真的能像那样毫无污点吗?还是说,要打破黑暗,必先无可奈何的走进黑暗之中? 在“第三世界”如何才能让“开发”不成为“破坏”,这不是一个喊几句“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解决的问题。 依然是民主问题,什么才是民主?领导人普选,还是间接选举?无论是什么,怎么才能真正有力的实行?我们都知道现在所谓的间接选举弊端重重,可是如何改革?台湾蓝绿对打也是民主?龙应台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提示“公民素养和法治精神是民主的两块重大基石”即便我们现在有了较好的民主体制,公民素养和法治精神我们有吗?或只是浑浑噩噩的生活? 年轻人未来规划的问题。这个问题给我感触最深,也许是因为它离我最近吧。没的说,现在社会压力真的很
5、大,首先我们要找工作,然后要找到薪水合适的工作,再要找到父母满意的工作,还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最后要找到给自己留有时间的工作。龙应台说什么样的工作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工作给你意义,就有成就感;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其他生活,就有尊严。想想的确如此,我们就是为了这个在努力。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些问题,有些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想不出个结论,我需要进一步的思索。 【篇二】 名人传读后感贝多芬有一位作曲家,他为天下曾谱写过上千个音乐作品;有一位乐施人,他用自己的痛苦
6、换来了受苦难人的欢乐;有一位一生辉煌而又极其悲惨的人,获得了对于音乐家而言无法弥补的灾难耳聋。是谁呢?那就是法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1776年12.16日,路德希范贝多芬出生,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缺少家庭的温暖。四岁时,他的父亲逼他去学习钢琴,由此开发他的音乐细胞,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去世,这无疑是对贝多芬来说的一个沉重打击。 17岁时,他便开始担负了全家人的责任。革命爆发了,贝多芬开始作曲、写诗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欢乐颂c小调进行曲月光奏鸣曲等,数不胜数。但是1796年至1800年期间,耳聋症开始肆虐,贝多芬的听力逐渐衰退,但不仅仅这一个打击,贝多芬一直钟情于朱列塔,但她却嫁给了加仑贝
7、伯爵,这让贝多芬的心受尽折磨,再加上疾病的摧残,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不过,贝多芬意志顽强,他凭着这个意志又继续活了25年。 1827年3.26日,死神终于来到了贝多芬身边,在他的一生中,终于迎来了喜剧的收场。贝多芬用它的双手唱起了无数首歌,带给了我们温暖和希望。他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为其痛苦,才有欢乐” 【篇三】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大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
8、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
9、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
10、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四】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
11、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人人拥有一好书,人人读一本好书的读书工程的号召下,我买了一本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
12、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
13、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最后李开复博士认为: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篇五】 在今年暑假里我拜读了吴
14、永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深习模型及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系统的学习到了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发掘以及如何应用。受益良多,从而记下我的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是本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成趋势,是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其实,深度学习是伴随着当今世界课堂教学改革之“为理解而教”而兴起的。一般认为,深度学习理论是由瑞典歌特堡大学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提出的,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方式的区别根据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方式的区别所提出。他们将深度学习加工者和浅
15、层学习加工者进而提出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其中深度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学习者的提高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关于深度学习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试比较两种界定根据相关学习理论以及深度学习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或内核有:理解性学习(深度思维)、批判性思考、 “大观点”组织(big ideas)(结构化思考)、元认知、迁移运用等。学校学习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在特定情境中(这一情境不仅仅是纯粹物理性的环境,而是包含着特定文化的场域),在相关的教学策略促动下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内而外”将深度学习及其教学模型(简称“深度学型”)建构如下一理解性学习批判
16、性思考“大观点”组织元认知迁移运用是理解性学习。何为理解性学习?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琳达达林哈蒙德(奥巴马总统的教育顾问) :倡导一种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他们的身体、心理、认知、逻辑和情感统一起来批判性地思考,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及创造新的想法、产品和解决方案,这种高阶目标就要通过“有意义学习”来实现。因此,“深度思维”被认为是理解性学习的核心,也是促进理解性学习的基本路径。(注意:这里的理解性学习之“理解”与布卢姆目标分类里的“理解”含义不同)实际上,关注深度思维已成为当今世界课堂教学改革(或有效教学、高效学习)
17、的方向:心理学界把思维与认知看成是最重要的东西“越少意味着越多”西奥多塞泽曾提出:教学内容越少越好,学校应当强调理解的深度多于理解的宽度。这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一英里宽,一英寸深。 简单讲:记忆类问题、理解类问题、运用类问题、分析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创造类问题。各类解释如下: 1.记忆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知识; 2.理解能够确定口头的、书面的或图标图形的信息中所表达的意义。它一般包括: (1)执行:学习者面对一个熟悉的任务,实际去完成某一程序(实质上是操练,意义不大); (2)实施:学习者选择或运用程序以完成一个不熟悉的任务。 3分析将材料分解为各组成部分并且确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
18、部分同总体之间的联系。 4.评价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准则经常同品质、效果、效率和一致性有关。 5.创造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功能统一的整体或形成一个原创的产品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或测验中,过度地强调了前三个类别:知识(记忆)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解释)以及机械操练(所谓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忽略涉及复杂思维的后三类的培育。 如:关于“甲午战争”的提问,中日两国就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教科书上都明确地写出几点原因)从中我们能接受怎样的教训? (完全是死记硬背题目) 日本:日本跟中国10
19、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日清战争”(注:日本叫“日清”,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注: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的思维水平已经超过了“理解”,进入“分析”、“综合”、“评价”领域,它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中日之间以往以及今后可能的战争”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是批判性思考,也即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学习。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词源上说,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
20、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是对已有的各种观点接受之前必须进行审查和质疑。通过批判来了解他们是否符合事实。”据此,批判性思维应当具有的品质是:独立思考,怀疑批判,不盲从;能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但必须对自己的观点要有合乎逻辑地论证(有推理、有证据);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是“大观点”组织(big ideas)(结构化思考)。人是如何学习的认为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专家的知识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big ideas)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专家知识涉及到有组织的概念结构或图式的发展,这些结构或图式说明问题的表征和理解的方式许多课程设计的方法使得
21、学生难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组织,通常在转入下一主题前,只能触及到一些表面性的事实知识。没有时间形成重要的、组织起来的知识。因此,如果学生要在课堂之外使用知识(即迁移),那么他们需要概念化地组织与使用知识,教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有效迁移,要能有效迁移,知识必须结构化和“有条件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能够组织学习材料,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纳入概念图之中。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是基本路径。 读了吴永军教授的深习模型及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后,启发了我很多教学上的思考,受益良多,所以我一定在今后的日子里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素养,也为更好的服务教学岗位。 【篇六】 在知识考题面前一败涂地,并不能证明你有
22、无价值,因为决定一个人价值的,不是知识,是良知。良知是能够判断出是非、善恶和美丑。我们可以在具体的知识面前哑口无言,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们不能没有判断。 在技术、知识、价值中间,谁最重要?价值最重要。价值有时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尝试,就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良心。 良心是需要滋养的。就像孟子说的,人人都有良心,但是时间长了,良心会丧失,为什么?人间的诱惑太多了,威武可以屈你,富贵可以淫你,贫贱可以移你,移到最后,良心全没了。良心没有了,跟一道数学题不会做,那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们,孩子们一道数学题不会做,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如果孩子在大是大非上出问题,那就是事关重大
23、了。所以我说,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是谋道之学,是大学。 什么叫自由?就是由自,由自己决定。大学,学大,大人之学,大成之学,成人之学。 教育永远要把人当人来培养,不能把人当工具来培养。把人当工具来培养,是对人的藐视,对人的侮辱,君子不器,君子首先是人,你也好把他培养成人,不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工具,不是仅仅把他培养成一个劳动者。 素质就是“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 什么是智慧?孟子说是非之心是智慧,考试考一百分那不是智慧,是记忆力。用来判断知识的能力不叫智慧,用来判断是非的能力才叫智慧。 智慧跟心灵有关。教育就是给安一颗心。人一辈子就是给自己安一颗心。把心安好了,就叫居心;心没安好,叫居心不良,居心叵测。教育就是教给人一套心灵系统。 人而不仁,如乐何?安心就是在心中安仁,你就是人的心了,你的心中不是仁,那就不是人的心。 简单的劳动有一种简单的心灵,简单的心灵给我们简单的生活,而在简单的生活里就能获得简简单单的幸福。 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人的心灵。 内心一定要保有一份敬畏,保有一份惶恐,保有一份脆弱,保有一份敏感,这样的心才叫人的心。 世界需要三只手:第一动手;第二,援手;第三拍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