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Word版含解析(1).doc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262317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1.重点:从“中体西用”的思想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发展过程。2难点: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态度的差异。教材整理1“中体西用”1背景(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2)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2含义(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3演变(1)萌发:魏源呼吁国人学习西

2、方“长技”以“制夷”。(2)初步提出时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代表及观点: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3)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间:维新运动时期。代表人物:孙家鼐、张之洞。代表著作:张之洞的劝学篇。作用: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4实践: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1)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2)清末新政,最初以“中体西用”为主旨。深度点拨“中体”与“西用”二者的关系“中体”是根本和前提,“西用”是辅助和补充。二者紧密结合,互相补益。“中体”是“西用”在中国发展的载体,没有“中体”,“西用”则无所依附。“西用”是维护“中体

3、”的手段,但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教材整理2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1地主阶级(1)分歧顽固派:学习西方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2)相同点: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反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2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主要观点主要活动学习层面早期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已经具备了一定民主政治思想)宣传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维新派呼吁中国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加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宣传,推动戊戌变法革命派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和议会制度,在中国进

4、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创建革命团体,创办刊物、翻译著作,宣传和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2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变政”,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探究点“中体西用”史 料解 读史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

5、劝学篇史料中“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及史料出处是关键信息。史料二最早表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是名士冯桂芬。1861年,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思想本质如后来鲁迅所概括的那样:“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根据史料中“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等信息分析归纳。【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提出的思想有何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因:封建

6、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民主思想缺乏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2)根据史料二,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你认为鲁迅的评价正确吗?理由是什么?【提示】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评价:正确。理由:洋务派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在保持和维护旧的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在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身上,因此其实质是“本领要新,思想要旧”。【史论拓展】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1)积极方面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7、冲击了保守派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开启近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2)局限性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无法弥合中、西学之间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了30多年洋务运动“欲强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

8、(科举考试)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以技艺夺造化,则干天怒;以仕宦营商贾,则废民之业。”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天下事有本有末就六事而言,练兵、简器、造船、筹饷,其末也;用人、持久,其本也。至其大本,则尤在我皇上一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材料二张之洞在劝学篇同心第九中说:“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盛藻和王文韶各自的观点。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

9、之洞的核心政治主张。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规范解答】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注意从“主张”“反对”等角度归纳,二者观点的区别可从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方面概括。第(2)问依据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这一史实便可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其主张、所属派别。【答案】(1)观点:张盛藻反对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算学和先进的技术,主张坚持八股取士制度,以中学为根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王文韶主张重用封建人才,坚持封建制度是根本,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区别:张盛藻坚持盲目排外,王文韶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文明的进步性。(2)核心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立场,以儒家学说来

10、捍卫封建统治。政治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1鸦片战争后,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目的是()A抵御西方列强侵略B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C跳出“天朝上国”的羁绊D用西方政治思想改造中国【解析】魏源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制夷”,即抵御外来侵略。【答案】A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提出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的权威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的统治C维护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延续性D走抵御外侮、谋求自强之路【解析】“中体西用”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本国的封建统治。【答案】B3郑观应在盛世危害中提出:“欲致强,必

11、先致富;欲致富,必首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D力主实行政治改革【解析】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欲致强改良政治”可知郑观应认识到要想强国富民必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选C项。【答案】C4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主张反封建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解析】A、B、D三项都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相同点,只有C项是革命派与维新派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点,也是革命派进步性的体现。【答案】C5阅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材料三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早期的民主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3)上述中国探索民主思想的实践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问涉及材料一、二,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此时中国社会出现了早

13、期近代思想,统治者不再完全坚持传统,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君民共主”相结合,反映了思想领域里的新变化;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去分析成因。第(2)问分析材料三与前两则材料相比的进步性,要抓住其主张的特点;原因分析要结合此时的社会特征。第(3)问综合分析三则材料,从中可归纳出近代中国思想是经不断发展、实践到完善的。【答案】(1)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因:国内:封建君主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民主思想缺乏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充分发展。国外:西方列强入侵,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进步性:明确提出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资本主义经

14、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3)民主思想与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学业分层测评(十四)(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有()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ABCD【解析】说法错误,当时的学者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制度方面的落后,不能说“充分认识”。【答案】C2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他们的主张解释准确的有()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都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15、都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先进,反对学习外国任何制度方面的东西都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ABCD【解析】地主阶级内部无论是抵抗派还是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学习内容上侧重“长技”,运用先进的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未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问题。故选B项。【答案】B3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了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劝学篇使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说明劝学篇适应

16、了时代需求,A项正确。B、D两项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A4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解析】“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体现了王韬崇尚“中体西用”;“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则体现了他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答案】B5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

17、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A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度C议会内阁制度D民主共和制度【解析】从题干中的主张设“议院”,以此使“君无所擅其权”可知,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B6大力赞扬卢梭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的学说,呼吁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恢复人民本应有的民主权利。这种观点应属于哪一政治派别()A洋务派B维新派C顽固派D革命派【解析】材料中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可见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答案】D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

18、,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

19、,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认识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从洋务派和维新派的阶级差别、两大运动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方面分析。第(2)问联系戊戌变法的作用,再结合报纸的功能作答。【答案】(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亡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