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跟踪训练(1).doc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347393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跟踪训练(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跟踪训练(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跟踪训练(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跟踪训练(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能力。“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错误。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错误。答案:C2(2012苏州检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

2、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法 B儒、法、道C法、儒、道 D道、法、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各派基本观点的理解。“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仁”的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主张;“归服自然的隐士”符合道家思想的要求,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提出“法治”,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参谋”。答案: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A教育的内涵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有教无类”是指教育的

3、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机会。答案:B4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依据漫画材料再现史实分析判断问题。图一体现了“威武能不屈”出自孟子的言论,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答案:B5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C韩非子 D老子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

4、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故选D。答案:D6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天道自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BC D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文化”“和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人内心的和谐;孟子

5、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有助于统治者与人民的和谐。均正确。答案:D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把握,要抓住各派思想的核心主张。题干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的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的基本主张,所以答案应为D。答案:D8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

6、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 B乙C丙 D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墨子主张“兼爱”,提倡节俭,所以同学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B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

7、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6分)(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诸子”的含义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