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1).doc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404197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A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 B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C赋予企业生产充分自由 D试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答案】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A使当权者的利益

2、受损 B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答案】【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项错误;从改革的措施“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必然损害了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并出现各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故项正确;C项是“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题干中的精简管理环节的改革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3从1973年开始到1982年,

3、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苏联对农业投资的数额,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关键C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 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答案】B【解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根据题中的时间可以确定当时苏联已经处在勃列日涅夫领导时期,故A项不合题意;苏联之所以在农业投入这么多,因为农业是基础,但却常年阻碍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故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4、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4“他的改革先从农业入手尽管他的农业政策有很多失误,但他的改革与调整还是取得了积极成果。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材料中的“他”是指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答案】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5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规定了政府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司长、副司长的最高工资,并废除了每

5、月发给高级干部的专门津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A削弱了其执政时的社会基础B确保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行C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D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对斯大林模式有所改革,故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故D项正确。领导干部不属于社会基础,故A项排除。领导干部轮换制度,不是其他改革的前提条件,故B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故C项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61953年,苏联农庄交

6、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益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7 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A

7、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道题目的时间、人物是很重要的信息,其次还有“核武器时代”也是一个有力的判断关键。当然,后面还选取了赫鲁晓夫的各种话语明显就是要干扰各位的。是不是觉得做这道题还是花了点时间捏?好吧,说回来,透过1962年就实际上就可以排除掉A、B选项了。而与赫鲁晓夫有关,并且又有“核武器”这一信息加持,咱就应该勇敢滴抛弃D选项,保留C选项。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名师点睛】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

8、发表了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8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据此可推知,苏联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答案】C【解析】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后果9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

9、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A正确,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故B正确,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创性,故C正确,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10、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0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答案】B【解析】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1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

11、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A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B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答案】【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项错误;从改革的措施“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必然损害了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并出现各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故项正确;C项是“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精简管理环节的改革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

12、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博列日涅夫改革12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道: “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对“揭了盖子”解析正确的是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束缚 B破除了对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C苏联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D苏联走上了全面纠正错误的斯大林模式之路【答案】B【解析】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

13、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

14、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及依据。(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答案】(1)责任: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依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仍继续苏联的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

15、水平继续下降,社会不满加剧;在经济改革没有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