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随堂基础巩固(1).doc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405404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随堂基础巩固(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随堂基础巩固(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随堂基础巩固(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随堂基础巩固1(2012北京东城期末)“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解析:答案:由材料可知,“仁义”用于古今的效果不同,说明“世异则事异”,即必须根据客观现实进行政治变革,这反映了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B项正确。答案:B2.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 D墨家学

2、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故选C项。答案:C3下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人之性恶”论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答案:B4.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而于无耻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解析:本题考

3、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A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故选A。答案:A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材料1:材料2:材料3:“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大型原创舞剧孔子在曲阜杏坛剧场上演,舞剧以舞蹈的形式对孔子的一生和内心情感进行了完美的演绎。舞剧以人物传记形式展现了孔子“仁”“和”的思想理念。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用舞剧的形式加以外化,以现代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视觉效果进行展示,更好地实现了传播效果。剧情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孔子的思想脉络,一条是孔子的生活经历,一虚一实,交融发展。全剧共分“

4、序”“礼乐天籁”“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和“尾声”六个部分,突出表现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的思想精髓。“礼乐天籁”主要讲述了孔子早期“礼”思想的形成;“仁德安邦”主要讲述了孔子出仕后,在其“仁政、德治”之下,社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景象;“圣坛惊梦”刻画了孔子由于当时君王的骄奢淫靡而抱负难伸,最终辞官归去的无奈与悲愤;“车革千国”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历尽千辛万苦,周游列国传播“仁政、德治”的经历,表现了孔子为理想历尽艰险却矢志不移的坚定与执著。新华网探究主题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探究目的(1)知识层面: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识

5、记和理解及对其所处历史背景的认识。(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探究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1,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2,回答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3,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探究思路问题(1)要依据材料及“百家争鸣”的有关史实分析“目的”,其“结果”及“原因”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问题(2)要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教育思想”,同时注意审题“积极作用”;问题(3)要结合材料3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尝试答题(1)目的:宣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结果:未被统治阶级认可。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热衷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因而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2)“有教无类”的思想。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3)宣传、弘扬孔子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