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人教版高考语文考点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初中学霸 文档编号:6406952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人教版高考语文考点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5届人教版高考语文考点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5届人教版高考语文考点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5届人教版高考语文考点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5届人教版高考语文考点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_【解析】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春天风雨交加,枝残花落,为凄凉惨败之景,再加上残日西斜、寒

2、水自碧,让人对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评分标准】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歌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写出了词人因愁而无心下棋,但又想通过下棋摆脱愁苦,但思绪烦乱,落子犹豫不决。抓住动作,结合前句进行合理联系,即可得出答案。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

3、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评分标准】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4、5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是“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实质问的是抒情手法。本诗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一句“惆怅起来山月斜”,是作者梦醒之后,站起身来,看到窗外的月亮。“山月”勾起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诗人越发孤独寂寞惆怅。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惯别家”“等闲挥袂”,似乎对漂泊毫不在意,这样与后文写思乡之情形成了反衬。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评分标准】答出“衬托”手法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大意对即可。2.两首诗都写到“灯

5、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我们对比鉴赏两首诗在相同之处的不同情感。两首诗都有“灯前”,从韦庄诗中出现的“流离”“客天涯”“江南梦”“惆怅”“山月斜”这些词传达出的信息可看出,韦庄的情感是惆怅的、孤独的。从郭震诗中出现的“芦花”“笑说”“明月随船送到家”这些词句传达出的信息可读出,郭震的情感是喜悦的、乐观的。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评分标准】两处“灯前”各3分,感情明确是重点,大意对即可。【规律方法】诗歌

6、需要在大致读懂的前提下才能鉴赏、进而把题答好,要做好“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读意象、读感情。注意课内外的结合,特别是学过的诗歌中出现过的意象要很快联系起来,古代诗歌,很多意象和感情是直接联系着的,这需要长期积累,还要在训练中强化。三、(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

7、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卷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评分标准】共有两个要点。要点为所用的表达技巧是比拟(拟物)手法,答对得2分;要点需要分析所用表达技巧营造的艺术效果,答对得3分。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8、态度的能力。本词可做三种解读,分别为:(一)全词写愁。上片:移舟访友,融入自然,心情似乎变轻松了。但又转而发现,寂寞的自己,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从而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下片:自己看到暮春时节,柳絮纷飞,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但又愁新句未成,故而惆怅。(二)全词写喜。上片:移舟访友,发现春天,喜悦之情溢于言外,心情一下子变轻松了。无人陪伴时,正好可与黄鹂相对而语,悠然之情可见。下片: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香的地方,自己找到了春意。一

9、腔喜悦溢于言外。梨花飘到墨中,使写出的文章也带梨花之香,这本身何尝不是一首美丽的诗呢?看似新句未成,实则新句已跃然纸上了。(三)愁喜参半。上片写恼人春色日初长,却无诗朋酒侣相伴,只能独对黄鹂,极感无聊,春愁犹在。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下片写暮春时节,柳絮纷飞之美景,春意盎然。喜悦之情溢于言外。梨花飘到墨中,所写诗文犹带梨花香,此情此景便为一首美丽的诗。看似新句未成,实则新句已跃然纸上了。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

10、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评分标准】共两个要点。要点,概括出表达之情;要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何喜悦,为何忧愁。四、(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

11、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园花经雨百般红”的关键词是“红”,是写雨后的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艳丽、鲜艳、红艳等词语;“乔木峥嵘明

12、月中”的关键词是“峥嵘”,是写月光下乔木的身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清幽、清净、幽静、宁静等词语。答案:艳丽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注释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就首先可以概括“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点。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

13、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爱喝酒”而且“爱把山瓢”喝酒,可以看出“陈居士”行事不拘小节、洒脱,性格豪爽;通过“亭角寻诗”“醒来寻诗”,可以看出“陈居士”热爱诗歌,情趣高雅,是一个十足的文人雅士。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评分标准】第1问,“艳丽”1分,简要分析1分;“清幽”1分,简要分析1分。第2问,形象特点2分;结合诗歌分析2分,不结合诗歌扣1分。检索号14五、(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

14、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鉴赏能力。对场景画面题的描述主要关注重点意象的梳理与概括,此题的重点意象是象征愁绪的江水,指示离别的扁舟以及空虚暗沉的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送别场景的凄清落寞之感就可以得出了。答案:描写了一幅春天江水迷蒙,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直至被树梢遮蔽、浮云沉如愁绪无穷无尽,而友人的扁舟之帆渐渐成点的凄清缠绵悱恻的送别场景。【评分标准】对春江、扁舟、愁云、布帆四个意象中任意描写

15、三个即可得3分,每个意象1分。描写不得当、不合理、脱离诗句意境不得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怪”字,属于炼字知识的检测,词人的“恨”与“怪”的对象其实都是无辜的,而词人为什么会“恨”与“怪”呢?当然是因为送别之后,词人的心情落寞又无法排遣忧愁了。答案: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望远,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而“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伤溢于言表。【评分标准】答出依依

16、不舍之情得2分,联系全词内容分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六、(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答:_【解析】从诗句可揣摩作者的情绪。“九日驱驰”表明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看出是怅恼的,从“诗思清人骨”可知友人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评分标准】须答出情绪的变化,“乘兴而往”“

17、怅惘不遇”“欣赏叹慕”,一点1分,要点一紧扣“乘兴”,要点二紧扣“怅惘”,要点三紧扣“欣赏”。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_【解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说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说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说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说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说他完全与山相融,亦隐也。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_【解析】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一般要

18、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第一首诗结句,从“门对寒流雪满山”来看,这里写的是友人居住的生活环境,结合前一句来看,这里是在回答“诗思清人骨”的疑问,答时要注意把握这一关系。第二首诗结句,从诗句内容看是描述诗人日暮归来衣服被雨打湿的情景,从“日暮”和“满”可以看出诗人的执着。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评分标准】分别就两首诗结句进行赏析,第一首诗结句赏析3分,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

19、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三点各1分。第二首结句赏析2分,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两点各1分。七、(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

20、诗歌形象的分析,重点考查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重点是通过诗歌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及人物情感,理解作者刻画的意图。答案:番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的分析。本题已经告知了诗歌使用的手法点面结合,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分析。面,是诗歌景物描写的背景内容,即“香红渐渐稀”的春天整体景象的描写。点,即具体部分内容的描写,在诗歌中就是“花褪雨,絮沾泥”,具体展现了春

21、末的景象。点面结合,点与面相互映衬。诗歌写景,以景起情,可以丰富词作的情感内涵。答案:“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评分标准】面的描写,点的刻画,能够指出来,各1分。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各1分。八、(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

22、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曲句句带“山”,点明了居住环境,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山水意趣象征着自然情趣,突出了作者生活充满自然情趣;诗词鉴赏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做题时要关注题目。本曲的题目叫“自乐”,作者就是通过反复出现的“山”之意象来表达生活的自乐之情。答案: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各1分。要点扣“无处不在”,要点扣“生活情趣”,要点扣“自乐之情”。2.“扫山云惊散林鸦”

23、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理清两个句子的大意,然后比较分析其表达技巧上的相通之处。本曲因云朵掠过山林而惊散林鸦,王诗因月亮升起而惊散山鸟,都运用了以动衬静(反衬)的表现手法,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评分标准】起因1分,表达效果2分(只写“反衬”不分析得1分)。九、(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24、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2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我们先从两首诗中找到其共同采用的形象,不难发现李诗中有“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的诗句,徐诗中有“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诗句,可以看出两首都写到了猿猴的啼鸣。而且要注意题干隐性要求,即用一个名词性的词语或短语来回答。答案:猿声【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5、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分析抒情手法的差异。首先要了解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主要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等。其次结合注释通读全诗,注意比较。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评分标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全对得5分。第一个要点要答出每首诗景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第二个要点要写出抒情方式,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十

26、、(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 (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解析】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和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答案:重章叠句【评分标准】写成“重复”“回环往复”给1分,其他的表达不得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27、(6分)答:_【解析】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评分标准】要点应紧扣文本写出“赞美和祝福”之情。要点要根据意象“桃花”“桃实”“桃叶”写出家庭幸福这一层面来。要点进行小结时要写出比兴手法的作用。要点3分,要点2分,要点1分。十一、(201

28、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答: _【解析】分析“暮”字的字面意思,它体现了晚春的特征,回答时应结合诗句把晚春的景物表现出来,如抓住“落花”“柳绵飘白”“叫子规”等意象。答案: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评分标准】本题2分,准确回答得2分,否则依次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答: 【解析】暮春山间这首诗写桃花,但没有直接写桃花,而是通过诗

29、人在水边洗手,嗅到桃花香味而发现春已离去不禁沉浸其中,驻足观赏,间接地表现出诗人闲适的情怀。答案: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评分标准】本题2分,正确回答得2分,否则依次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 【解析】结合这两首诗对比分析诗的意境,可以看出,暮春描写的是三月的景色,春意阑珊,花儿凋落,心情不禁悲凉起来,诗人伤悲失落,可以看出诗人的伤春之情。而暮春山间中,诗人似乎非常闲适,一个人静静地在山间闲走,山中的一景一物都会给他以感慨,桃花飘落小溪中,随春水而去,诗人不禁驻足观赏,并津津乐道,可以看出他的闲适情怀。答案:暮春一诗

30、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要结合全诗点出不同的情感,突出对比。检索号12十二、(一)(2014北京卷)“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13题。1.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能力。有些诗句虽然不出现“明月”二字,但有表示明月之景的意象,比如A项中的

31、“一轮霜影”,C项中的“玉盘”,D项中的“宝镜”,而B项“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未涉及“明月”。2.“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用的是互文的手法,A项“烟笼寒水月笼沙”意即“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也是互文见义。3.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32、)()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和文学形象的了解。“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由“葬花”一词,可推知此才女应为林黛玉。(二)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

33、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能力。“石角钩衣”“藤梢刺眼”运用反语,看似抱怨之语,实则写春景的美好。“新”说明是春景,而非夏景。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

34、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解析】选BE。把握诗歌情感,需要找准切入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表达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利用好相关信息,包括诗歌注释中的“求仕于长安而未果”,诗句中的“何时”一词,以及南史中的“刘岩”形象:隐逸不仕

35、,常著缁衣小乌巾。便可总结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十三、(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由“舞

36、雩”可想到“风乎舞雩”,据此可知出自论语先进。答案:论语。【评分标准】共2分。答论语先进、论语侍坐或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对。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二要结合本诗内容。“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表现了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作者与他们亲密的关系。“莫作天涯万里意”直抒胸臆,说明他被政敌迫害、漂泊天涯却不以为然,始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溪边自有舞雩风”用典,表明作者的欣慰。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评分标准】人生态度,2分;分析,4分。十四、(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后端技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