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从前有一棵很大的树,叫做椿树。这树的主干,木瘤盘结;它的小枝,也都凸凹扭曲,完全不合乎绳墨规矩。这树就长在路边,但从来没有木匠理会它。道路要拓宽,村民们正发愁它无用,为它的用途争论不下。于是就去请教村里的老者。老者说,这树既然没有其他的用处,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砍伐。何不把它移到广大空旷的地方,这样人们可以很舒适地在树下盘桓休息。它也不会再妨碍别人,自然你们也不必操心了。人们欣以为然。 自此,树也逍遥,人也自在,其乐融融。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创新思维】理性
2、思维。这些作文不缺乏素材,却只会堆砌材料;不缺乏漂亮的语言,唯独没有思想。正如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警醒与深思的。自全国高考从2003年作文首次出现思辨性话题,以其突出的理性思维获得一致好评以来,这也成为了作文命题的一个良性导向。而本材料引导思考“有用与无用”的问题,正突出了此点。作文的审题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材料作文审题要学会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的推究。多个材料的组合,要分析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多个情节的,要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的,从原因入手;是
3、主次关系的,从主要方面入手;有异同关系的,从共同点入手。材料作文审题还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与核心问题。 这则材料中,情节的核心是有用与无用,而材料隐含的背景则是,当我们身处一个功利主义,更确切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无论教育、做研究还是学习,人们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你会怎么办?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可以分别从材料的整体、椿树、村民、老者、木匠等五个角度切入,进行审题立意,可提炼出以下观点:从材料的整体角度看其寓意,谈的是“无用与有用”的问题。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无论教育,无论知识,无论人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会迥异。无用与有用,二者
4、是可以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这是一种朴素的相对论的思想。从椿树的角度看。生长在路边,被木匠弃之不用,而移至广大空旷的地方后,可供人们在树下盘桓休息,依然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有用和无用,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关键要看所在的位置,放在了什么地方。可推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合适的位置与价值”等观点。从村民的角度看。谈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简单地以“有用”“无用”来作为衡量与划分“椿树”(人才)的标准。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使其发挥独特的才能。从老者的角度看。材料中的老者无疑是一位智者。其主要看法为:首先,因为椿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不会被砍伐。这对椿树来讲,无用之用,
5、方是大用。椿树的逍遥自在也就显示出来了。其次,要让椿树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生长,而不悖其性,人与树才能“其乐融融”,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可引申到我们的教育,人才的培养也莫不如此。从木匠的角度看。椿树因为不合乎绳墨规矩,木匠从来没有理会过它。那么木匠的“规矩”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人才有多种,不能武断地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轻率处理。逆向思维可得出,凡事要目光长远,切勿近利短视。孔子言“君子不器”,意指任用一个人,不能如器物一般只发挥其某一方面的才干才能;也强调治学重在贯通,不以一技一艺为贵,教会我们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呼唤更多的伯乐出现,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佳作欣赏】有
6、用无用论张婷这个世界,何谓有用?何谓无用?椿树无大用,得以立于路边保全性命,无用之为大用;庄子博学敏思,拒绝出世,曳尾于涂中,著寓言于乱世,拒“有用”而成大用。由此看来,很多时候印象中本应成“大用”的诸多人和事之所以未成大用,原有其内在规律:他们,仅仅是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罢了。“冰棍MBA”饶建新,自费10万元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研读,毕业之后回去继续从事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卖冰棍生活。尽管质疑者有之,褒扬者亦有之,饶建新不改初衷,笑对争议。他的一句“去读MBA不是为了就业,也不是为了职位和升迁,只是想把生意做好”,已经将他的淡然和睿智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啊,谁说卖冰棍就
7、不能读MBA?谁说读完MBA就不能卖冰棍?饶建新通过学习,将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案例成功运用于实践,开冰棍公司,大胆运营,已经让自己成就了“大用”,事业的起色正是他大智若愚的成功范本。相比之下,“种地硕士”苗卫芳的境遇就更加令人欷歔了。人到中年的苗卫芳毕业于河北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可因为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回家种地,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也许对于苗卫芳而言,种地并不是一件多么上不得台面的事,然而作为找工作碰壁之后的唯一退路,其中饱含的深意仍值得我们思考硕士学历怎会遭遇“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好不容易迈出黄土地的双腿怎会选择再次退回原点,读书无
8、用是不是真像有些人所讲的那样确实存在?细细想来,苗卫芳的尴尬也许代表着一群人的延宕,他们犹豫,他们彷徨,他们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来回取舍,在前进与退缩之间苦苦挣扎,仅仅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已。如果实在无法找到,宁愿回到起点,静待时机。我们能说他们“兜圈子”的行为就是无用的吗?或许,这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经验就已经是他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了,他们积蓄的能量只是为了今后某个时刻的爆发,为了那时成就的“大用”。人,有的时候是需要沉静的,暗自守候,默默累加,为了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为了那个最美好的理想,静待时机,一击即中。【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论据丰富、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文章多以疑问句串起全文,感染力极强,开篇点明了自己的观点:很多看似“无用”的行为只是为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接下来援引“冰棍MBA”饶建新和“种地硕士”苗卫芳的事例,从两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左右逢源,论证得力。最后,结尾处再次表明观点,收束有力。文章事例新鲜具体,指向生活,观点具有启发性,是一篇相当具有说服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