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充电法技术规程-报批稿.pdf.pdf

上传人:eveee 文档编号:7603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9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电法技术规程-报批稿.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充电法技术规程-报批稿.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充电法技术规程-报批稿.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充电法技术规程-报批稿.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充电法技术规程-报批稿.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点击此处添加 ICS 号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 行 业 标 准 DZ/T 0186XXXX 代替 DZ/T 0186-1997 充电法 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Mise-a-la-masse (报批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DZ/T 0186 XXXX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 义 . 1 4 总则 . 1 4.1 方法原 理 . 1 4.2 应用前 提 . 2 4.3 有利条 件 . 2 4.4 应用范

2、围 . 2 5 技术设计 . 2 5.1 设计前 的准备 . 2 5.2 工作精 度 . 3 5.3 测区与 测网 . 3 5.4 测地精 度 . 3 5.5 观测装 置选择 . 4 5.6 电极位 置选择 . 4 5.7 抗干扰 措施 . 4 5.8 设计书 编写与审批 . 5 6 仪器设备 . 5 6.1 仪器设 备技术指标 . 5 6.2 仪器设 备维护 . 6 7 野外工作 . 6 7.1 准备工 作 . 6 7.2 现场试 验 . 7 7.3 测点布 设 . 7 7.4 测站设 置、导线敷设和电极布置 . 8 7.5 漏电检 查 . 8 7.6 技术安 全措施 . 9 7.7 观测方

3、 法及技术要求 . 9 7.8 系统观 测质量评价 . 10 7.9 电阻率 参数测定 . 11 7.10 野外 资料验收 . 11 8 资料整理 与图件编制 . 12 8.1 资料整 理 . 12 DZ/T 0186 XXXX II 8.2 图件编 制 . 12 9 资料解释 . 13 9.1 基本要 求 . 13 9.2 异常识 别 . 13 9.3 定性解 释 . 14 9.4 半定量 解释 . 14 9.5 定量解 释 . 14 10 报告编 写及成果提交 . 14 10.1 基本 要求 . 14 10.2 报告 内容及图件 . 14 10.3 成果 提交 . 15 附录 A (规范

4、性附录) 充电法野外记录表格 . 16 附录 B (资料 性附录) 充电法观测装置及工作方式 . 17 附录 C (资料 性附录) 利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向、流速方法 . 20 附录 D (资料 性附录) 利用充 电法测定堤坝渗漏和水流通道方法 . 23 附录 E (资料 性附录) 利用充电法监测地下注液导体方位方法 . 27 DZ/T 0186 XXXX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 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 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在DZ/T 01861997 直流充 电法技术规程 的基础上, 结合充电法的发展现状修订而成 。 本 标准代替DZ

5、/T 01861997 直流充 电法技术规程。与DZ/T 01861997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1 个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 ); 增加了3 个术语(见3.1 、3.2 、3.3 ); 删除了任务书内容的规定(见1997年版4.1.2 ); 增加了抗干扰措施(见5.7 ); 增加了设计书的编写基本要求和设计书的审批(见5.8.1 、5.8.3 ); 修改了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见6.1 ,1997 年版5.2 ); 修改了仪器一致性对比的计算公式(见7.1.2.6,1997年版6.1.2.3 ); 增加了测点布设技术要求(见7.3 ); 修改了导线漏电检查方

6、法(见7.5.3 ,1997年版6.3.1.2 ); 增加了野外数据采集报告内容(见7.10.1,7.10.2 ); 修改了野外资料验收部分(见7.10.3,1997 年版7.1.2); 删除了数据整理和成图的部分要求(见1997年版7.3.1.6 ,7.3.1.7 ); 修改了解释推断部分(见9 ,1997 年版8 ); 修改了充电法野外记录格式(见附录A ,1997 年版附录A ); 增加了充电法观测装置及工作方式(见附录B ); 删除了区分充电法正常场和异常场的方法(见9.2.2 ,1997 年版附 录C ); 增加了利用充电法测定堤坝渗漏和水流通道方法(见附录D ); 增加了利用充电法

7、监测地下注液导体方位方法(见附录E )。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T/TC 93 )归 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广胜、米宏泽、邱礼泉、高文利、冯杰、贾定宇、魏中峰。 本标准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 1997 年7 月1 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Z/T 0186 XXXX 1 充电法 技术规 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充电法工作的应用范围、 适用条件, 技术设计、 仪器选择与维护、 野外作业、 野外 资料验收、资料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编写等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

8、适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灾害地质调查等领域的充电法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499 地球物理 勘查技术符号 GB/T 18314 全球定位 系统(GPS ) 测量规范 DZ/T 0069 地球物理勘 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 0153 物化探工程 测量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充电法 Mise-a-la-masse 通过观测和研究相对围岩为良导体的充电电场分布特征,解决地质问题的电法

9、勘查方法。 3.2 归一化电位 normalized potential 供电观测时,M 极、固定N 极之间的电 位差与供电电流之比。 注: 用U/I 表示,单位V/A 。 3.3 归一化电位梯度 normalized potential gradient 供电观测时,M 极、N 极 之间的电位差与供电电流之比除以测量极距。 注: 用U/( IMN)表示,单位V/(Am)。 4 总则 4.1 方法原理 充电法基于地下不同介质的电阻率差异, 利用布置在地面或钻孔中良导体露头上的电极, 向地下 供 稳 定 直 流 或 不 会 引 起 明 显 电 磁 效 应 的 超 低 频 交 流 (0.1 Hz

10、10 Hz ) 或 双 极 性 方 波 电 流 或 伪 随 机 信 号电流等, 通过观测电位或电位梯度, 研究充电电场分布特征, 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及水文地质、 工程 地质、环境灾害地质调查等领域的地质问题。 DZ/T 0186 XXXX 2 4.2 应用前提 应用充电法解决地质问题应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a) 探测目标体有良好的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 ; b) 探测目标体为良导体,且与围岩(或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电阻率差异。 4.3 有利条件 下列条件有利于应用充电法取得好的勘查效果: a) 探测目标体与周围介质的电阻率差异大,两者电阻率均相对稳定 ; b) 地形 影响和地表 不均匀性干扰较小 ;

11、 c) 接地条件良好,极化稳定 ; d) 工区内无明显电干扰。 4.4 应用范围 应用充电法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a) 推断 矿体 空间形态,查明相邻矿体间连接关系 ,寻找新的盲矿体; b) 判断地下水流向、流速 ; c) 推断堤坝渗漏部位; d) 检测油田注水流体动态分布。 5 技术设计 5.1 设计前的准备 5.1.1 资料收集 编写工作设计前,根据工作任务收集以下资料: a) 测区地理、测绘等资料; b) 测区以往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 c) 可选作充电点的露头、钻孔、坑道等资料 ; d) 工区内主要岩(矿)石电阻率等物性资料。 5.1.2 野外踏勘 当搜集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编写的要求

12、,需要进行野外踏勘。野外踏勘了解、核实下列内容: a) 可供利用的山地工程、测绘标志、物探、化探异常标志位置等 ; b) 测区范围、可布测线的方向及长度 ; c) 可布设充电点、无穷远极的位置及导线敷设路线 ; d) 测区地形、地貌、通视和交通运输等工作条件 ; e) 测区内电干扰因素。 5.1.3 方法有效性分析 5.1.3.1 设 计时,依据本测区、相邻测 区或其它类似地区的工作成果、正演计算或模拟试验结果以 及野外踏勘的结果,分析充电法及配合其它方法解决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和能达到的程度。 DZ/T 0186 XXXX 3 5.1.3.2 地 质条件具备而地球物理前提不明,方法有效性不能确定

13、的,只能作为试验项目。地质条 件和地球物理前提均不具备,不可投入充电法工作。 5.2 工作精度 充电法工作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或平均绝对误差来衡量,分级列于表1 。 表1 充电法工作精度表 精度级别 U (或U) 2.5 mV U (或U) 2.5 mV U/ I (或U/ (IMN) 均方相对误差() U (或U)平均 绝对误差(mV) 有位误差 无位误差 有位误差 无位误差 A 5 3 0.2 0.1 B 10 6 0.3 0.2 5.3 测区与测网 5.3.1 测区范围应包括探测目标体的可能赋存范围并适当延伸,保证异常的完整性且有一定范围的 背景场衬托。 5.3.2 根据工作任务确定测线布

14、置形式。测线布置形式参见附录 B 。常采用的测线布置形式如下: a) 推断 矿体空间形态、 寻找新的盲矿体 , 采用平行测线布置。 测线垂直于探测目标体走向。 探 测目标体走向难以确定时,宜 采用 以露头为中心的极形测线布置 ; b) 查明相邻矿体是否连接, 采用单测线布置。 测线穿过矿体上的充电点 ; c) 测定地下水流向、流速,采用极形测线布置 。参见附录 C; d) 推断堤坝渗漏部位,采用弧形 测线 或平行测线布置,参见附录 D ; e) 检测油田注水 流体动态分布,采用环形测线布置 ,参见附录 E 。 5.3.3 充电法测线尽量与地质勘探线、典型地质剖面、物化探剖面方向一致或重合。 5

15、.3.4 已有物探资料的测区,应在相关物探异常部位布置测线。 5.3.5 采用平行测线布置进行面积性工作时,测区尽量规则。根据工作任务要求,结合矿体可能的 大小及空间形态、 环境干扰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工作比例尺。 常用工作比例尺和线距、 点距关系见表 2 。 5.3.6 线号、点号按自西向东增大 、自南向北增大的顺序编排。 5.3.7 井下或坑道工作比例尺一般为 1:500 1:1 000 , 点距为 1 m 5 m 。 表2 工作比例尺与线距、点距关系表 工作比例尺 线 距 m 点 距 m 1:10 000 100 2050 1:5 000 50 1020 1:2 000 20 510 1:1

16、 000 10 2.5 5 5.4 测地精度 充电法测地工作精度要求列于表3 。 DZ/T 0186 XXXX 4 表3 充电法测地工作精度表 精度级别 平面图上 点位限差 mm 相邻点距误差 精测剖面图上 相对高程限差 mm 电极排列 方向误差 限差 均方相对误差 A 2.0 4 2 1.2 5 B 3.0 8 4 1.5 10 5.5 观测装置选择 充电法 观 测 装 置 形 式 参 见 附 录B 。 根 据 工 作 任 务 和 要 求 ( 如 对 工 作 效 率 、 分 辨 能 力 、 细 致 程 度 、 压制干扰等方面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观测装置和工作方式 : a) 推断 矿体 空间形

17、态, 查明相邻矿体间连接关系 , 寻找新的盲矿体 , 可采用电位观测装置或电 位梯度观测装置 ; b) 判断地下水流向、流速,常采用电位观测装置 ; c) 推断堤坝渗漏部位,可采用电位观测装置或电位梯度观测装置 ; d) 检测油田注水流体动态分布,常采用电位梯度观测装置 ; 5.6 电极位置选择 5.6.1 充电点 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确定充电点位置: a) 充电点选在地表、坑道或钻孔中探测目标体的露头上。 b) 只要条件允许,在探测目标体的不同部位,选择两个或更多位置 分别充电。 c) 为了判断背景场,在探测目标体之外地段进行充电。 5.6.2 “无穷远”极 无穷远”极的布设遵循如下

18、原则: a) 能够大致确定探测目标体走向时, “无穷远” 极宜布设在垂直探测目标体的走向方向上; 受 地 形条件限制的测区,“无穷远”极也可布设在探测目标体的走向方向上 ; b) “ 无 穷 远 ” 极 到 测 区 的 中 心 的 距 离 , 大 于 测 区 对 角 线 长 度 的 两 倍 , 一 般 在1 000 m 以上。确 定地下水流向、 流速等工程中的充电法勘查, 按有关要求确定 (参见附录C 、 附录D 和附录E ) ; c) “无穷远”极远离变压器、高压线等强干扰源。 5.6.3 固定 N 极 固定N 极的布 置遵循如下原则: a) 布置在自然电场相对稳定的地段,同时兼顾生产方便

19、; b) 到测区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测区对角线长度的两倍,位于“无穷远”供电电极的相反方向上。 5.7 抗干扰措施 对于电干扰强的测区,采取下列措施保证数据采集质量: a) 尽量选择电位观测装置进行观测 ; b) 通过提高供电电压、减小接地电阻,提高信噪比 ; c) 采用与干扰源频率差异大的超低频交流或其它非稳定直流形式供电。 DZ/T 0186 XXXX 5 5.8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 5.8.1 基本要求 根据工作任务编写充电法工作设计书。设计书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 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技术要求合理、依据充分 ; b) 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简明、附图附表齐全 ; c) 工作布置得当,具有

20、可操作性。 5.8.2 主要内容 设计书包括下列内容: a) 工作任务及目的要求 ; b) 地理、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物性条件,以往地质、物探工作简况 ; c) 方法有效性及施工条件分析 ; d) 数据采集工作方法、工作量、技术要求 ; e) 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及要求 ; f) 人员组成、仪器设备配备和经费预算 ; g) 工作部署和安全生产措施 ; h) 设计相关附图、附表; i) 预期工作成果及提交的时间。 5.8.3 设计书审批 5.8.3.1 设 计书经编制单位初审,由工作任务下达单位审批。 5.8.3.2 设 计书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5.8.3.3 在 设计执行过程中如需变更设计,应

21、履行相关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设计。 5.8.3.4 对 于可能对环境影响带来不确定因素的充电法施工方法,开展工作之前获得国家环境保护 部门许可。 6 仪器设备 6.1 仪器设备技术指标 6.1.1 仪器 用于充电法观测的仪器应满足下列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a) 输入阻抗: 20 M; b) 电位测量精度:1 1 个字 ; c) 电流测量精度:1 1 个字 ; d) 极化补偿方式:自动补偿 ; e) 极化补偿范围:-1 000 mV +1 000 mV ; f) 工作环境温度:-10 +50 ; g) 工作环境相对湿度: 90 ; h) 对50 Hz 工频 抑制: 80 dB 。 DZ/T

22、0186 XXXX 6 6.1.2 供电设备 6.1.2.1 根 据工作任务具体情况,可采用干电池组、蓄电池直接供电,也可采用交流发电机供电。 6.1.2.2 采 用交流发电机作为供电电源,配置相应的调压、整流、滤波及平衡负载等设备,保证输 出稳定直流。 6.1.2.3 采 用超低频交流电或其它非稳定直流电进行供电,配备专用发送机。 6.1.3 导线 根据施工要求选择电阻小、 绝缘性好、 拉力强的耐磨导线作为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 导线应满足 下列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a) 测量导线外皮绝缘电阻:5 M /km ; b) 供电导线外皮绝缘电阻:2 M /km (当供电电 压为500 V 时); c

23、) 供电导线耐压:1 500 V ; d) 供电导线电流容量:15 A; e) 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断力:500 N ; f) 井下供电和测量电缆拉力:2 000 N ; g) 供电导线电阻:17 /km 。 6.1.4 电极 6.1.4.1 地 面供电采用坚固耐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棒状金属电极;在接地电阻大或需大电流供电的 地区,宜采用铝 箔(板)或金属网作为电极;水上供电采用铝电极。 6.1.4.2 地 面测量宜采用不极化电极。不极化电极的漂移应小于0.1 mV/24 h 。 成对不极化电极之 间的极差应小于 2 mV 。 6.1.4.3 井 中供电采用刷子电极或管状金属电极。 6.1.4.4

24、 井 中测量宜采用铅电极。 6.2 仪器设备维护 6.2.1 仪器发生故障时及时维修,并填写记录、存档。 6.2.2 仪器存放在阴凉、干燥、无腐蚀性气体环境中,并按仪器设备用户手册要求进行维护。 6.2.3 在运输过程中,仪器固定放置在有减震装置的运输箱中,以免颠簸导致仪器部件损坏。 6.2.4 不极化电极长期存放时,将 电极底部浸在过饱和盐水中。多个不极化电极放置在一个容器中 存放,用导线或电极夹将所有电极接线柱连接在一起。 6.2.5 金属电极防止生锈。 7 野外工作 7.1 准备工作 7.1.1 人员准备 7.1.1.1 配 备物探工程师。 物探工程师在开工前向每个成员明确岗位职责、 分

25、工、 工作方法和要求, 合理安排野外工作顺序和进度。 7.1.1.2 配 备仪器操作员。仪器操作员应熟悉和掌握仪器使用的要求和本规程内容。 DZ/T 0186 XXXX 7 7.1.1.3 备 齐安全生产防护用品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7.1.2 仪器设备的准备 7.1.2.1 按 设计书要求的数量和规格,配备并调试全部仪器、各类技术装 备。 7.1.2.2 供 电导线、测量导线应满足 6.1.3 的 要求;不极化电极应满足 6.1.4.2 的极差要求 7.1.2.3 仪 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 6.1.1 要求。 7.1.2.4 仪 器按照要求定期标定、检核。合格仪器才能用于野外工作。 7.1.2

26、.5 使用 2 台以上 仪器施工,做仪器一致性对比试验。满足一致性要求的仪器才能投入生产。 7.1.2.6 一 致性采用均方相对误差衡量, 利用公式 (1 ) 进 行计算。 该误差不应大于设计无位误差的 1/2 。 % 100 ) 1 ( 2 1 1 1 2 m i n j ij u n m . (1) A A A ij ij u 式中: 均方相对误差; m 仪器 台数; n 观测 点数; ij A 归一化电位(或归一化电位梯度); A 归一化电位(或归一化电位梯度)平均值。 7.2 现场试验 7.2.1 对缺少物性资料或方法有效性不明的新区,正式开工之前进行现场试验。 7.2.2 试验场地选

27、择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具有代表性的区段。 7.2.3 宜沿探测目标体的走向和垂向各作一条电位及电位梯度剖面观测,确定方法的有效性。 7.2.4 在方法有效的前提下, 通过对比不同设置下的观测效果, 确定正式工作中应采用的观测装置、 供电形式 、供电电流、充电点位置、测量点距、测量极距等技术参数。 7.3 测点布设 7.3.1 按照设计的点位坐标,确定工区内电极布设位置和测点位置。每个测点埋设木桩,木桩上标 明点线号。 7.3.2 测量方法按照 GB/T 18314 和DZ/T 0153 执行。 7.3.3 采用平行测线布置, 线距在设计线距 10 范围 内调整。 施工困难区可在 20 范围 内

28、调整; 测 点偏移距离不可超过原设计点距的 1/10 (或测量 极距的 1/5)。 7.3.4 采用其它测线布置,参见附录 B 。 7.3.5 测线调整和测点偏移情况在 “定点 定线原始记录表”中 标明。 7.3.6 对充电法施工有影响的地形、地物、水系、高压线等作记录并绘制草图。 7.3.7 测定 布设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测量资料: a) 定点定线测量原始记录 ; DZ/T 0186 XXXX 8 b) 定点定线成果表及精度统计; c) 展点图; d) 定点定线测量文字说明。 7.4 测站设置、导线敷设和电极布置 7.4.1 测站设置 7.4.1.1 测 站宜布置在测区中心附近,地形较为平坦

29、、干燥、通视条件好的地方。但不宜接近充电 点,并远离输电线和变压器等设施。 7.4.1.2 测 站采取防潮、防雨和放暴晒措施。 7.4.2 导线敷设 7.4.2.1 与 测站相连的导线一端,分别固定在不同的绝缘物体上,再接入仪器。 7.4.2.2 导 线头作明确标记。4 根导 线宜采用不同颜色,专线专用。 7.4.2.3 导 线中间接头处连接牢固,并做好绝缘处理。 7.4.2.4 避 免测量导线和供电导线互相交错,并保持一定距离。测量导线距供电导线 2 m 以 上。 7.4.2.5 测 量导线不宜悬空架设。必须架空时,可使用双股绝缘胶合线,并将导线拉紧、固定 。 7.4.2.6 测 点处于水面

30、时,使用漂浮电缆作为测量导线。当导线漫水而过时,事先向测站报告,并 进行漏电检查。 7.4.2.7 测 量导线尽可能远离高压输电线和电话线。必须通过时,使该段导线与其垂直,并 采取固 定措施。 7.4.2.8 收 放导线过程中,随时注意导线有无损伤和扭结。发现时及时进行处理。 7.4.2.9 导 线必须通过铁路、公路、河道或村庄时,可采取架空、埋土或从轨道下通过等措施,并 放置明显标志。 必要时,安排专人看守。 7.4.3 电极布置 7.4.3.1 供 电电极按设计的地点布置,并保证接地良好。 7.4.3.2 采 用多根金属棒状电极供电, 电极并联布成圆圈状。 相邻单根电极间距离小于入土深度的

31、 2 倍。需要较大供电电流时,可采取增加电极数量、加大入土深度、浇水等措施。 7.4.3.3 坑 道或地表矿体露头上充电,可 采用先凿眼、再打入棒状电极,保证电极与矿体新鲜面接 触,并用盐水或泥浆灌实。也可使用铝箔(板)或金属网电极贴紧矿体并用湿土埋实。 7.4.3.4 钻 孔中供电,利用绞车将供电电极放到设计的深度位置。 7.4.3.5 测 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小于 10 k 。 7.4.3.6 电 极坑内不可有砾石和杂物。 岩石裸露的测点, 填以湿土。 地表干燥时, 提前向坑内浇水。 7.4.3.7 测点 处于水面时,使用漂浮电缆。 7.5 漏电检查 7.5.1 野外施工中的漏电检查遵守如下原

32、则: a) 一个独立测区在开始观测之前和结束观测之后,均对仪器和导线的绝缘性进行系 统地检查; b) 仪器漏电检查, 在干旱地区施工时, 每月检查一次; 在潮湿地区时, 每日工作始末均要检查。 当绝缘电阻达不到仪器要求时,做干燥处理,直至达到要求方可施工 ; c) 在一个野外工作日始末、 测线转移、 “无穷远” 极布设后, 对供电系统和测量系统分别进行 漏电检查 ; DZ/T 0186 XXXX 9 d) 在雨季或水系发育、 天气潮湿地区作业时, 每隔5 10 个测 点 (或5 10个排列) 进行一次漏 电检查;导线被迫浸水作业时,进行漏电检查 ; e) 遇到观测数据不稳或发生畸变时,进行漏电

33、检查。 7.5.2 仪器漏电检查使用万用表测量仪器的接地电阻。 7.5.3 导线漏电检查使用兆欧表测量导线的接地电阻 :将待测导线的测站一端接入兆欧表,另一端 断开与电极的连接,悬空测量。 7.5.4 供电导线的接地电阻应大于 2 M , 测量导线的接地电阻应大于 5 M 。 7.5.5 观测过程中发现漏电,应查明原因。改善绝缘性能后,沿测线逐点返回进行重复观测。直至 有连续三个测点的观测结果符合观测要求时,方可开始后续观测工作。 7.5.6 对漏电现象、 漏电检查及处理结果记录在附录 A “充电法野外记录表格” 的备注栏中, 作为资 料检查、验收的 一项重要内容。 7.6 技术安全措施 7.

34、6.1 供电作业人员使用绝缘防护用品,“无穷远”极附近设明显警告标志或委派专人看守。 7.6.2 在使用高压供电的测区,向当地居民宣讲有关防止触电的注意事项。与工作无关的人员不可 接近电源、测站及供电电极。 7.6.3 在山区高压输电线下工作时,不可抛抖导线。 7.6.4 仪器操作员在未得到可以供电的信号前,不可供电。 7.6.5 收线、放线、转移和处理供电线路故障时,不可带电操作。 7.6.6 进行漏电检查,作业人员不可触及导线的裸露处。 7.6.7 遇 雷雨天气终止野外作业。 7.7 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7.7.1 电极极性规定 7.7.1.1 采 用直流供电, 全部测区施工过程中,A 极

35、为正极 , 接到探测目标体上。 供电电极的正负极 性保持不变;M 极、N 极 接线一致。无论电位观测装置还是电位梯度观测装置,都应判断、记录观测 值的正负号。 7.7.1.2 采 用电位梯度观测装置, 沿平行测线观测或沿弧形测线观测时,M 极、N 极之间的相对位置 不变:M 极始 终在测线的大号端(或小号端);沿极形测线观测时,M 极 处于内侧,靠近中心点(充 电点),N 极在 外侧;沿环形测线观测时,M 极在 内环,N 极在 外环。 7.7.2 观测与记录 7.7.2.1 待 电场稳定后记录每个测点的电位(或电位梯度)和供电电流 。 7.7.2.2 使 用现场读数仪器观测时,记录员及时回报操

36、作员数据,进行记录、计算。使用自动记录 仪器观测时, 逐点及时回放数据, 以便了解是否需要重复观测或对异常畸变做现场处理。 仪器记录的 数据文件及时备份到其它存储介质上。 7.7.2.3 原 始记录按照附录 A 规定 的格式如实填写,在备注栏记录与观测有关的事项。如测点处地 形、地质情况、是否见露头、矿化、蚀变情况等。 7.7.2.4 野外 草图上标明测区、测线号、测点号、充电点位和观测日期等。对发现的干扰源在草图 上标注相应的位置。 7.7.3 重复观测 DZ/T 0186 XXXX 10 7.7.3.1 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进行重复观测 : a) 观测过程中非主动的供电中断,恢复供电后

37、重新观测时 ; b) 观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的干扰现象,难以保证观测精度时 ; c) 出现异常的突变点 ; d) 与相邻测线对比差异较大或明显无规律的测线段 ; e) 测线的接头点。 7.7.3.2 重 复观测时保持接地位置不变,改变供电电流。供电电流变化不小于 10 。 7.7.3.3 在 参加统计的一组重复观测数据中, 归一化电位 (或归一化电位梯度) 的最大值 max A 和最小 值 min A 之差相对于二者的算术平均 值 A 的相对误差不超过 m n 2 ,则原观测数据合格。即: m n % A A A 2 100 min max. (2) 式中: n 重复观 测次数; m 设计的 无位均方相对误差。 7.7.3.4 在 一组重复观测的数据中,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以舍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