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doc

上传人:胜利的果实 文档编号:863835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际经济学(第一篇) 问答题(答案)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相对价格水平。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大。例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

2、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 小国(Small nation)与大国(Large nation)进行贸易,谁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一般来说,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幅度成正比。换句话说,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那么

3、,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呢?假设:贸易前中国的大米市场的交易量为 1 亿吨,价格为每吨 1000 元。斯里兰卡大米市场交易量为 100 万吨,价格为每吨 500 元。发生贸易后中国从斯里兰卡进口了 50 万吨大米。这 50 万吨大米对于 1亿吨的中国市场来说,只占 0.5份额,影响甚微,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对于斯里兰卡来说,50 万吨意味着相当于原有市场的 50现在出口到了国外,大米价格会大幅上升。虽然自由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大米价格都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封闭时两国的市场价格来说,中国只降了一点点以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斯里兰卡的大米价格则可以涨到非常接近于中

4、国市场价格(将近每吨 1000 元)。由此可见,在小国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的利益增长幅度大于大国的利益增长幅度。 可见,国际均衡价格(International equilibrium price)偏离小国的国内均衡价格(Domestic equilibrium price)更远一些。因此,小国的福利改善更为明显。从图中可知,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也就越大。PWX/PWY称为一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故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该国从国际贸易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1. 证明:即使一

5、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aLX是A国的X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aLY是A国的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bLX是B国的X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bLY 是B国的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倒数就是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假设A国X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aLY bLX 当aLY= bLY或者aLYbX可以推导出aLX/aLY bLY时,aLY bLX不能保证aLX/aLYbLX/bLY。 可见,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Labour input per commodity output in

6、both nationsNation ANation BLabour input per XLabour input per Y36128Productivity of both nationsNation ANation BProductivity of XProductivity of Y1/31/61/121/8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国(aLX bLX;aLY bLY)。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劳动生产率只是对

7、方的4/3倍。相比之下,A国X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2/8)(aLX /aLY bLX /bLY),或A国X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即A国在X生产上优势更为突出。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1.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导致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可贸易商品增加。贸易规模也按要素增长的速度同比例扩大,但不会影响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和贸易结构; 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ve goods)的生产增加更快。在大国情形下,如果该国

8、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条件将会恶化;如果该国是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会改善。在小国情形下,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Labour-intensive goods)的生产增加更快。在大国情形下,如果该国是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其贸易条件将会恶化;如果该国是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会改善。在小国情形下,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2. 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

9、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加以解释。 东亚经济模式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以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从市场资源来看,由于国内资源缺乏,市场容量狭小,因此,经济上偏重依赖外资和外部市场。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采取“进口替代型(Import substitution)”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这样的战略,其实就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管制进口,排斥国外商品,保护国内市场。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国家都先后改变了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战略,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Expor

10、t-led)。要实施这一战略就要全方位开放。包括: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放宽外资政策(主要是税收);鼓励扩大出口,创立出口加工区,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出口。并以出口换汇购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外国设备,以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 到了70年代后期,及时地抓住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将产业发展重点转移到重化工业、电子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初步实现了工业提高国内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密集型产业的层层推进,从而东亚国家的外贸商品结构业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Primary goods)到劳

11、动密集型产品(Labor-intensive goods),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ve goods)。3. 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外资流入(Inflow of foreign capital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Host country)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 如果外资流入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

12、条件的维持和改善。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1.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当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向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它解释的是解释要素禀赋理论(H-O theorem)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 重叠需求(Overlapping demand)是指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随着各国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13、新的重叠需求的商品会不断涌现,根据重叠需求理论,国际贸易的规模也会相应地不断扩大,不断会有新的贸易商品出现。这对于解释二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2. 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创新国在丧失了原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利用自身雄厚的研发能力转而研究开发该产业中的新品种。因此,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会出现产业内贸易,也就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并向创新国出口该产业中的旧品种,创新国则生产并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该产业中的新品种。 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发生在发

14、达国家之间。根据重叠需求理论,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他们相互间对工业品的重叠需求范围较大。3. 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产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theory)的主要论点是,一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等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在相对优势不同,

15、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例如,如果在某一阶段,资本在生产成本中居支配地位,而资本又是某一国的相对丰富要素,那么该国在这一阶段就处于比较优势位地。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研发和生产的优势,是其保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原因。 由于欧洲发达国家需求结构和美国具有相似性,部分消费者也对汽车新品有需求,根据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美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就具有贸易基础,这使得美国对汽车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了动力,较大市场使得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利可图。

16、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1. 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都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不同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从供给角度讲的,而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求角度讲的; 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的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并不是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2. 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解释

17、的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Im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 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相同点:两种理论都是为了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第七章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1. 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

18、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一方面,征收关税会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假设国内进口替代部门(Import-competing industry)的产品与进口产品是完全同质(homogenous)的,则征收关税后,整个国内市场该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这样,消费者就无法消费到更加便宜的国外产品,导致消费量减少了,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也随之减少; 另一方面,国内相对没有效率的生产代替了国外有效率的生产,导致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效率下降。2. 假设某一行业(X1)需要另两个行业(X2 和X3)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投入产出系数

19、分别为21=0.2,31=0.5,三个行业的进口关税分别用T1、T2和T3表示,试计算在下列情况下X1 的有效保护率。 T1=30%、T2=20%、T3=10%; T1=30%、T2=20%、 T3=40%; T1=30%、T2=50%、T3=10%征收关税前:一单位X1需要消耗0.2单位X2和0.5单位X3,所以征收关税前的附加值为0.3。征收关税后: 附加值(Added value)为1+30-0.2*(1+20)-0.5*(1+10)0.51,有效保护率为(0.51-0.3)/0.370; 附加值为1+30-0.2*(1+20)-0.5*(1+40)0.36,有效保护率为(0.36-0.

20、3)/0.320; 附加值为1+30-0.2*(1+50)-0.5*(1+10)0.45,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为(0.45-0.3)/0.350。3. 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效果的变化。 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 在关税情况下,会使进口国进口价格下降,这有利于消费者福利(Welfare)提高,不利于国内生产商的福利; 在配额情况下,由于进口量或进口金额是确定的,所以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也不会改变进口国的进口规模,这就不会使进口国的价格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增加了对国

21、内生产商的保护,不利于消费者的福利。 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 在关税情况下,国内消费量将增加,导致进口量也增加; 在配额情况下,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但是,由于进口量或进口金额是确定的,这样国内需求增加就使得国内价格进一步上涨。这实际上也增加了对国内生产商的保护,不利于消费者的福利。第八章 贸易保护的依据1. 试析幼稚产业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幼稚产业论是德国经济学李斯特(Friedrich List)提出的,是一种对某些产业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措施的理论,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其中,幼稚产业(Infant-industry)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

22、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Potential advantage)的产业。 为了实现潜在的优势而对该产业实行暂时性的(Temporary)保护是完全正当的,因为如果不提供保护,该产业的发展便难以继续,潜在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保护应该是暂时的,当该产业成长起来以后就应该撤除保护,实行自由贸易。 幼稚产业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业由于是幼稚产业而应该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保护,以促进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2. 根据幼稚产业论,新兴产业在成长壮大之后应取消保护,但为什么现实中一些产业在成长之后仍然继续享受保护? 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

23、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幼稚产业的三个主要判定标准,即,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坎普标准 根据幼稚产业论,新兴产业成长壮大以后应该取消保护,长期保护会产生不利后果(如不利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及整个社会负担过重等等); 现实中一些产业成长之后仍享受保护的原因: 有的产业在经过保护以后并没有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所以需要继续保护; 产业集团为继续享受保护利益,组成强大院外游说力量,而消费者损失尽管更大。虽然消费者人数众多,分摊到每个消费者身上的负担较轻,不容易形成强大的院外游说力量,不能对政府形成压力;第九章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1. 共同对外关税的高低对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有什么影

24、响? 如果关税同盟内部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所设置的对外关税较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依然可以开展,非成员国的廉价进口被成本相对较高的成员国进口所取代的可能性就越低,意味着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效应越小。2. 既然区域一体化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与贸易自由化是一致的,但为什么它并不一定能增进世界福利?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下的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体现的多边贸易自由化(Mult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有很大的不同。在区域贸易协定中,一国只对少数伙伴国削减贸易壁垒(Trade barrier

25、s),这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种歧视。而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贸易自由化都将按照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The most favored nation principle)扩展至WT0的所有成员国,因此基本不存在歧视。一般来说,区域贸易协定为追求贸易自由化往往削弱了成员国与协定外国家进行贸易的自主权,很可能成为多边贸易的绊脚石。例如,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的成员国既不能单独与非成员国协商关税削减问题,也不能单方面降低对外关税。而且,随着一个区域贸易集团队伍的壮大,其在国际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全球市场的支配力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当区域贸易集团实施对外共同关税的时候。为增加自身的利益,该贸易集团

26、会提高对外的贸易壁垒,从而防碍了多边贸易的自由化。其他两方面因素表明,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可能对全球自由化没有特别大的兴趣。第一,全球贸易自由化通常只能提供适度的国外市场开放(Openness),贸易集团的成员国无法由此获得额外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而区域贸易集团提供的深度贸易自由化则可以使国内厂商在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经济。第二,与参与全球谈判相比,贸易集团的成员可能更愿意把它们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建立牢固的区域联系上。20世纪80年代的欧盟就是如此,其希望完成一体化的共同市场阶段,但却把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放在次要位置。区域贸易协定的支持者指出,在利益上有很

27、多相似之处的国家组成的小型贸易集团要比那些由参差不齐的多个国家在多边谈判基础上形成的大型贸易集团更能显著地实现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点可能是正确的。然而,需要记住,不管是对成员国还是非成员国,区域贸易协定都既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除非贸易创造效应非常大,否则区域贸易协定是不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如果在构建时采用了开放性和包含性的原则,区域贸易集团就不再是多边贸易的绊脚石,而是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的推动力量。区域贸易集团可以通过几种方式促进全球市场的开放。第一,因为共吲利益更大,谈判过程更为简洁,区域贸易协定能够比多边谈判在成员国间实现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第二,自由贸易区具有自我扩充的机制:随

28、着自由贸易区包含的市场的扩大,其对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更多的非成员国会加入自由贸易区,以和成员国享有同样的贸易优惠。第三,区域自由化能够鼓励工人脱离本国比较优势很弱的进口竞争行业,进入比较优势较强的出口产业。随着这种局部调整的进行,得益于贸易自由化的劳动力比例上升,受损失的劳动力比例下降,贸易的自由化也会越来越得到政治上的支持。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当根据开放性原则构建区域贸易协定时,协定将趋于交叠和扩展,因此会由底部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3. 新成员不断加入关税同盟对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有什么影响?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中的国家规模越大,国家的数目越多,世界的低成本生产国成为同

29、盟成员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获得收益的机会也越大。如果整个世界组成一个关税同盟,那么就只有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而没有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了。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1.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比较小,即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随着发达国家收入的提高,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相对需求就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总的说来高于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而且一般大于1。这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制成品的需求

30、会越来越大。两个方面的结合将会导致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的下降。 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工会的强大压力和大厂商垄断势力的存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不是价格的下降,而是工资和利润的不断上涨:“当收入增加得比生产率多时,价格就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另一种情形:工会势力弱小,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劳动力丰富,工资被压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很差,农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跌。简而言之,“工业化国家作为初级产品的消费者和工业品的生产者而拥有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而欠发

31、达国家作为工业品的消费者和原材料的生产者却拥有两个世界最坏的东西”。 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例如,化纤纺织品与棉纺织品竞争,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竞争,合成洗涤剂取代了由植物油脂制成的肥皂,人造皮革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动物皮革,塑料和金属制品代替了很大一部分木制品,等等。此外,技术进步还降低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消耗系数,因而对初级产品原料的进口需求并不随进口国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例如,金属容器减少了含锡量,现代化织布机减少了棉纱浪费并使用更多的合成纤维,锯木机将木刨花加工成木板,汽车使用较少的钢,等

32、等。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相对需求就会越来越少,这将会导致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的下降。 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大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被殖民者作为原料的供应地。在政治上独立之后,它们仍然还保留着原来的出口格局: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出口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高,有些国家甚至主要依靠一两种农产品出口来换取外汇。这样的贸易格局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缺乏供给弹性。即使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它们也不能调整出口结构,即不容易削减价格下降的初级产品出口,甚至为了使出口收入不减少,它们还将出口得更多。 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为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母公司与子公司

33、或者子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贸易、提供商品或劳务时所规定的价格。对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外国企业来说,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它们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2. 发展中国家外贸活动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不稳定的出口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的出口只集中在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上。一旦这种产品的收成欠佳或市场需求减少,出口收入就会显著降低,严重破坏国内收入和就业水平。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很低时,需求的减少(或增加)将引起很大的价格变动。当商品无需求价格弹性时,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价格很大的变动。不仅供给无弹性的时候,

34、需求变化会使价格大幅度波动,当需求无弹性时,供给变化也会使价格产生显著波动。 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工业国家的制造商凭借垄断力量抬高价格。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收益以高收入的形式揣进了制造商的口袋,价格却并没有因此而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价格会上下波动。国外消费者因此通过较低的价格分享了生产率提高的收益。发展中国家认为,由于市场的力量,它们进口的产品价格上升的速度要大于出口的产品,致使它们的商品贸易条件恶化。而且,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将消费更多的制成品,而非初级产品,这就更加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有限的市场准入。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中国家整体上提高了

35、对世界市场的渗透力,但是,全球保护主义一直以来是其市场进入的一个障碍。工业化国家对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一般会高于向其他工业化国家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尤其是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尽管区域和多边贸易自由化削弱了传统的关税壁垒,但非关税壁垒措施日益被发达国家运用。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发展中国家蒙受大量出口收入的损失。3.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一方面,贸易自由化(Liberalization of trade)必须建立在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因为随着本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必然有大量的商品流入本国市场,如果在进口不断增加的同时,没有出口

36、的增加,进口国为支付进口所需要的资金差额会不断增加,造成入不付出,国际收支恶化。在此情况下,该国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从而断送贸易自由化的连续性。 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使商品的大量进口可能挤垮国内竞争力比较弱的企业或产业,结果失业人数可能增加,当这些失业人口不能被出口行业的扩展所吸收时,退回到保护贸易的呼声或社会压力就会增高。为了使贸易自由化能够成为一个持久的政策选择,政府应该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减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 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缓解自由化冲击,要配合一些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措施中,最简便的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在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下,当贬值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弹

37、性与国外对该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贬值将改善贸易差额。 一方面,货币贬值后,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将会上升。由于本币贬值,贬值国的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因此,本国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外国商品。当进口需求弹性为富有弹性时,贬值使进口需求量下降大于进口价格上升幅度,贬值国的本币支出减少。进口购买的减少降低了进口支出。另一方面,虽然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保持不变,但是本币贬值以后,国外消费者将发现,以自己国家标价的贬值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了。当外国对贬值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为富有弹性时,外国队贬值国出口商品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贬值国的出口收入得到提高。 因此,进口支出的减少加上出口收入的增加,意味着本币贬值将降低贬值国的贸易差额赤字。所以,当弹性总和大于1的时候,货币贬值改善了贬值国的贸易状况。 当然,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本国货币贬值过程中也注意到,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这一变化被称为“J曲线效应”。(该知识点参见第十六章P269)-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