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建筑行业标准规范CJJ-T54-2017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空登山 文档编号:864853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PDF 页数:89 大小:17.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行业标准规范CJJ-T54-2017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建筑行业标准规范CJJ-T54-2017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建筑行业标准规范CJJ-T54-2017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建筑行业标准规范CJJ-T54-2017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建筑行业标准规范CJJ-T54-2017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T 54 - 2017 备案号J2353 - 2017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stewater natural treatment proJect 2017 - 03 - 23 发布2017 -09 -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wwwwwwwwwwwwwwwwww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stewater natural treatment proJect CJJ/ T 54 -2017 批准

2、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7 年9 月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北京wwwwwwwwwwwwwwwwww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stewater natural treatment proJect 巳JJ/T54 - 2017 争e中国建筑工止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并开本,850X 1168毫米1/32 印张2%字数73千字2017年8月第一版2017年8月第一次印刷定价22.00元统

3、一书号:15112 . 30085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 / . cn 网上书店:http:/www.china-building. wwwwwwwwwwwwwwwwww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圭KL、汇3第150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T 54-2017,自2017年9月1日起实施。原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CJJ/T 54 -93同时废止。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

4、建设部2017年3月23日3 wwwwwwwwwwwwwwwwww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J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和国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预处理;5.人工湿地;6.稳定塘;7.附属设施;8.施工与验收;9.运行与维护。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修改污水自然处理系统的适宜规模、进水和出水水质;2.完善工艺流程的确定原则和工艺参数的选用;3.完善预处理基本方法的选用原则与建设

5、要求;4.增加人工温地的设计方法、填料与植物选择、结构形式和防渗要求;5.修改稳定塘的工程强化措施;6.增加施工的基本要求、验收内容和标准;7.增加调试运行、系统监测和故障处理的技术要求。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哈尔滨工业大学(地址:哈尔滨市海河路202号2519信箱;邮编:150090)。4 本规程主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西大学wwwwwwwwwwwwwwwwww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深圳海川

6、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祁佩时吕士健吴振斌周琪赵俊杰叶春胡湛波胡国成梁威李子富何强徐栋成水平杨铁荣全新路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彭永臻王洪臣杭世瑭周彤李成江傅金祥朱雁伯孙德智孙成渤杨永哲王焕升5 wwwwwwwwwwwwwwwwww目次1 总则.1 2 术语和符号.z. 2. 1 术语.2 2. 2 符号43 基本规定.5 4 预处理74. 1 工艺设计.7 4. 2 水质指标.74. 3 污泥和臭气控制. 8 5 人工湿地.9 5. 1 工艺选择.9 5. 2 工艺设计95. 3 进出水系统.14 5. 4 填料选择与设置155. 5 植物选择与设置.16 5. 6 防渗与结构.久.

7、17 6 稳定塘.19 6. 1 工艺选择. 19 6. 2 工艺设计.19 6.3 进出水系统226. 4 工程强化措施.22 6. 5 防渗与结构.23 7 附属设施.25 7.1 i肖毒与充氧.25 7. 2 检测与控制.26 6 wwwwwwwwwwwwwwwwww户b7巧iRUQdQdnunu?uqJFhuquqL7。,uq中9uqJqJqdnJqu护测理明金住.监管说录明他到工收刊行统护词名说其立施验严运系维用准文二47同主-rmv京3施lj运J:378890山队规用89本引附7 wwwwwwwwwwwwwwwwww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8、 2 Terms and Symbols .2 2. 1 Terms2 2. 2 Syrnbols 4 3 Basic Requireme口ts.5 4 Pretreatment . 7 4.1 Technics Design7 4.2 Water Quality Index7 4.3 Sludge and Odor Control. 8 5 Wastewater Constructed Wetland .9 5. 1 Choice of Process9 5. 2 Technics Design 9 5.3 Inflow and Outflow Water Systems 14 5. 4 C

9、hoice and Installing of Fillers15 5. 5 Choice and Planting of Plants 16 5. 6 Anti-Seepage Treatment and Structures 17 6 Wastewater Stabilization Pond 19 6. 1 Choice of Process 19 6. 2 Technics Design19 6.3 Inflow and Outflow Water Systems 22 6.4 Enhancing Engineering Works 22 6. 5 Anti-Seepage Treat

10、ment and Structures 23 7 Affiliated Facilities. 25 7.1 Disinfected and Oxygenated25 7. 2 Measuring and Control 26 8 wwwwwwwwwwwwwwwwww7.3 Domestic and Production Facilities26 8 Construction and Checking27 8. 1 Construction27 8. 2 Checking28 9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29 9. 1 Operation29 9.2 System

11、 Monitoring30 9. 3 Maintenance Management30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3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 33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5 9 wwwwwwwwwwwwwwwwww1总则1. 0.1 为使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城镇与农村水环境,制定本规程。1. O. 2 本规程适用于下列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1 规模宜小于或等于lOOOOm3/d

12、的城镇污水和农村污水;2 规模宜小于或等于lOOOOOm3/d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有机物污染的地表水;3 具有类似水质的其他污水。1. O. 3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 wwwwwwwwwwwwwwwwww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natural wastewater treatment engi-neenng 由人工温地或稳定塘为主要处理设施组成的污水处理工程系统,包括预处理设施、人工?显地或稳定塘和附属设施等。2.1.2 人工温地constructed wetland 模拟自然湿地的结

13、构与功能,人为建造的用于污水处理的设施。根据水流形态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种基本形式。2.1.3 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水面在表层填料以上,污水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主要通过植物根茎和表层填料上微生物,植物吸收和填料吸附的共同作用去除污染物。2.1.4 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水面在表层填料以下,污水从湿地进水端水平或垂直流向出水端,主要通过植物根系和填料表面的微生物,填料阻截和吸附,植物吸收的共同作用去除污染物。污水垂直流过或水平流过填料的人工湿地,分别称为

14、垂直潜流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2.1.5 复合型人工湿地integrated constructed wetland 由两种基本湿地形式,在一个人工湿地的主体内复合而成的人工湿地。2.1.6 组合型人工湿地combined constructed wetland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形式人工湿地处理单元,通过并联或串联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2.1.7稳定塘stabilization pond 以塘为主要构筑物,主要依靠水域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2 wwwwwwwwwwwwwwwwww处理设施。按塘水中溶解氧含量,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采用机械充氧的塘为曝气塘;以水生植物为主要生物种群的塘为水

15、生植物塘;根据处理后达到的水质标准,分为常规处理塘和深度处理塘。2.1.8 好氧塘aerobic pond 塘水处于有氧状态,主要利用好氧微生物、藻类和植物净化污水的稳定塘。2.1.9 兼性塘facultative pond 塘水处于上层有氧,底层无氧,中间兼性的状态,主要利用多类微生物和藻类净化污水的稳定塘。2. 1.10庆氧塘anaerobic pond 塘水处于无氧状态,主要 利用厌氧微生物净化污水的稳定塘。2.1.11 曝气塘aerated pond 主要依靠机械曝气装置充氧的稳定塘。塘水中全部生物污泥为悬浮状且全塘水溶解氧充足的塘为好氧曝气塘;塘水中部分生物污泥为悬浮状且部分塘水榕解

16、氧充足的塘为兼性曝气塘。2.1.12 水生植物塘macrohydrophyte pond 塘内以水生植物为主要生物种群,利用水生植物和好氧微生物共同作用净化污水的稳定塘。2.1. 13 组合型稳定塘combined stabilization pond 由多个同类型或不同类型基本形式的稳定塘,并联或串联构成的污水处理塘系统。2.1.14 常规处理conventional treatment 起到污水常规人工生物处理作用,出水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净化过程。2.1.15 深度处理advanced treatment 去除污水常规处理出水或类似水质的其他污水中有机物、氮、磷、悬浮固体等污染物的净化过程

17、。2.1.16 水力表面负荷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 3 wwwwwwwwwwwwwwwwww人工湿地或稳定塘,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将污染物降解到预定程度时通过的污水体积。2.1.17 污染物面积负荷pollution area loading 人工湿地或稳定塘,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污染物量。2.1.18 污染物容积负荷pollution volumetric loading 人工湿地或稳定塘,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污染物量。2.1.19 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污水在人工温地

18、、稳定塘内的停留时间。2.1.20 孔隙率porosi ty factor 人工湿地充填填料堆积体积中,填料间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比。2.1.21 水力坡度hydraulic slope 污水在人工湿地、稳定塘内沿水流方向单位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2.1.22 渗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Hicient 污水在人工湿地、稳定塘防渗层内单位时间流过的长度。2.2符号A一一人工湿地或稳定塘的表面积;NA-一污染物面积负荷;Nv一一-污染物容积负荷;Q一一一人工湿地或稳定塘污水处理设计流量;q一一水力表面负荷;T一一一水力亭留时间;S。一一一进水污染物浓度;51一一出水污染物浓度;V 人

19、工湿地或稳定塘的有效容积;71一一孔隙率。4 wwwwwwwwwwwwwwwwww3基本规定3.0.1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建设应符合城镇或农村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交通、防洪和排水等方面的要求。3. O. 2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宜利用低洼地、盐碱地、贫膺地、沼泽、滩涂和废弃河道等进行建设。3.0.3 人口稠密或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不宜采用污水自然处理工程。3.0.4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应设在建设区域主导风的下风向,城镇及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下游,与居民区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当处理城镇或农村污水且处理量大于等于300m3/d时,与居民区的距离应大于300m。3

20、.0.5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得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二次污染,应有控制蚊蝇草生和消除恶臭的措施,应制定突发事故时的应急预案。3.0.6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设施形状和植物种类配置,应在满足处理要求的基础上,与周围景观相协调。3.0.7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所在地区按年平均温度可分为下列区域:1 1区:年平均气温低于80C;2 Il区:年平均气温为80C160C;3 囚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60C。3.0.8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应按照工艺合理、布置紧凑、排水通畅、管理方便、景观协调和交通便利的原则进行总体布置。3.0.9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高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形成以重力流为主的过水方式

21、,做到土方平衡合理和降低系统5 wwwwwwwwwwwwwwwwww能耗。3.0.10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系统中,宜建设能提高处理效率、延长有效运行周期、控制二次污染、便于日常管理和增加运行稳定性的污水人工处理设施。3.0.11 污水自然处理系统中附属设施的建设和布置,可按同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要求并结合实际需要确定。规模较小的农村污水自然处理工程,其建设内容可简化。3.0.12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建设规模应以近期规模为主,预留出远期扩建的用地。小型工程可一次性建成附属工程。6 wwwwwwwwwwwwwwwwww4预处理4.1工艺设计4.1.1 预处理工程可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油类、有机污

22、染物和专项污染物,也可用于改善污水的可生化a性,并应具有一定的水量调节功能和污泥暂存能力。4.1.2预处理程度应根据污水水质特征、人工湿地或稳定塘进水要求确定。可选择一级预处理、强化一级预处理以及其他水质改善工艺,也可针对专项污染物选择专项预处理工艺。4.1.3 预处理工程宜采用建设与运行成本低且不需频繁操作的处理设施。处理城镇污水且处理量大于或等于500旷/d时,宜按照同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预处理设施;处理农村污水时宜采用化粪池、沼气池和庆氧池等预处理设施。4.1.4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或水质类似的其他污水时,可不设置预处理设施;处理有机污染地表水时,应根据具体水质

23、确定预处理设施。4.1.5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农村污水或水质类似的其他污水时,当处理量在100m3/d以上时,预处理设施不宜少于2组。4.2水质指标4.2.1 预处理进水中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的有关规定。4.2.2 预处理系统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应根据后续的污水自然处理工艺类型按表4.2.2的规定选用。7 wwwwwwwwwwwwwwwwww表4.2.2预处理系统出水主要水质指标污水向然处理丁艺类型人工湿地稳定塘项目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厌氧耀i兼性塘、曝好氧塘、7c生气塘植物塘WD:r(mg! U 王三120主二

24、2004二900王二500 150 000; (rng/l.) 4二5080 主二4004二200主豆60SS(mg/U 骂王100 70 200 主三150100 NH3-N(mg! U 主三15主三2575 三三354三20TN(mg!L) 主25主二4090 主二5030 TP(mg/U 3. 5 主王5.0主二8.0主三6.0 4三4.0pH 69 4.3 污泥和臭气控制4.3.1 预处理设施中的污泥应按积存情况、对后续处理设施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清除。预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量较少时,宜采用污泥干化床就地自然风干;预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量较多时,宜就地或外运进行机械脱水。4.3.2处理污水

25、时产生的污泥,其处理与处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规程)CJJ 131的有关规定。当污泥用于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和土壤改良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3.3 处理城镇或农村污水且处理量小于或等于100m3jd,处理受有机物污染地表水且处理量小于或等于1000m3jd的预处理设施,臭气的隔离和吸收宜采用植物覆盖方式;对较大型预处理设施,宜采用密闭方式。4.3.4 预处理设施恶臭气体排放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的有关规定。8 wwwwwwwwwwwwwwwwww5人工湿地5.1工艺选择5.1.1 人工?显地处理工艺应根据污水

26、水质、处理水量、处理标准、自然环境、生态特点、景观要求、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等条件确定。5.1. 2 表面流人工湿地宜在有较大面积可利用,且处理水中悬浮物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并宜采取控制蚊蝇草生和漂浮物积存的措施。5.1.3 潜流人工湿地适宜在建设场地面积有限,且对处理效率和效果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应用时应控制进水中的悬浮物浓度。5.1.4 复合型人工湿地和组合型人工湿地直在处理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处理水水质要求高的条件下采用。应用时可根据各类人工温地处理单元的特性进行复合或组合。5.1.5 人工?显地处理系统可由一个处理单元构成,也可由多个同类处理单元并联、串联或不同类型人工湿地串联构成。5.

27、2工艺设计5.2.1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应包括表面积、水力停留时间、深度、形状和尺寸、进出水系统、填料布设、植物配置等内容。5.2.2 人工湿地的表面积设计可按BODs、NH3-N、TN和TP等主要污染物的面积负荷和水力表面负荷进行计算,井应取其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同时应满足水力停留时间要求。污染物面积负荷、水力表面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 污染物面积负荷:9 wwwwwwwwwwwwwwwwwwQ X (50 _ 51) NA=- l (5.2.2-1) 式中:NA一污染物面积负荷g/(m2 d),以BODs、NH3-N、TN、TPt十;命一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计流量(m3/ d

28、); s。进水污染物浓度(g/m3); 51一一出水污染物浓度(g/m3); A 人工湿地的表面积(m2) 。2 水力表面负荷:_ Q q一A 式中:q 水力表面负荷时/(m2 d)。3 水力停留时间:T一主羊卫Q 式中:了水力停留时间(d); V一一人工湿地有效容积(m3); (5. 2.2-2) (5.2.2-3) n一一一潜流人工程地填料孔隙率(%),表面流人工1显地时77=1。5.2.3 人工湿地的总深度应为水深或填料高度加超高。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深宜为O.3mO. 6m,超高应大于风浪爬高,且宜大于O.5m;潜流人工湿地的超高宜取O.3m。5.2.4 人工温地处理系统的建设场地自然坡

29、度宜小于2%。表面流与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底面坡度、水力坡度宜小于0.5%,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底面坡度、水力坡度宜为O.5%1%。5.2.5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长宽比应符合下列规定:1 表面流人工湿地宜大于3: 1; 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宜为3:1lO:1;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宜为1:13:1。5.2.6 对形状不规则的人工湿地,应设置避免处理水短流和滞留的导流设施。10 wwwwwwwwwwwwwwwwww5.2.7 表面流人工温地的单元面积宜小于3000m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单元面积宜小于800m2,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单元面积宜小于1500m2,多个处理单元并联时,其单元面积应平均分配。5.

30、2.8 处理城镇或农村污水且处理量大于100m3jd,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或受有机物污染地表水且处理量大于300m:;j d 时,人工湿地并联处理单元不宜少于2个。5.2.9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采用底部排水时,应设有与底部排水管相连的通气管。通气管管径宜与排水管相同,管顶部应设置防杂物进入的保护罩。5.2.10 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按相似条件下人工温地的运行经验确定;当无上述资料时,可按表5.2.10- 1 表5. 2. 10-3中的参数选用。表5.2.10-1表面流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设计参数项目I区E区阳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表面负荷g/Cm2 d)

31、J 1. 53. 5 1. O2. 0 2. 54. 5 1. 53. 0 3. 55. 5 2. O4. 0 BOD 去除效率C%) 4070 3050 4070 3050 4070 3050 表面负荷g/ C m2 (1) 1. O2. 0 O. 51. 0 1. 52. 5 O. 81. 5 2. O3. 5 1. 22. 5 NHr N 去|涂效率C%) 2050 1540 2050 1540 2050 j540 表面负荷1. O2. 5 g/ (m2 d)J O. 51. 5 1. 53. 0 1. O2. 0 2. O3. 5 1.52.5 TN 去|涂效率C%) 2045 153

32、5 2045 1535 2045 153 5 11 wwwwwwwwwwwwwwwwww续表5.2.10-1设计参数项目I区日区E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表丽负荷0.08 O. 05 。10。.080.15 0.10 g/ C m2 d)J 0.20 0.10 0.25 O . 15 0.30 O . 20 TP 去|馀效率(%) 3560 2050 3560 2050 3560 2050 7K力负荷m/(m2 d)丁0.05 =二O.10 三二0.08主三O.15 主二0.10运二O.20 7K力停留时间Cd)二三8.0二三5.0二主6.0二,4.0二三4.0二三3

33、.0表5.2.10-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设计参数项目I区H区田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表面负荷46 35 58 46 610 58 g/(m2 d)J 000;, 去除效率C% ) 4580 3565 4580 3565 4580 3565 表面负荷1. 53. 0 1. 02. 0 2. 54. 0 1. 53. 0 3.0-5.0 2.0-4.0 g/ (m2 d) NH3-N 去除效率( % ) 35-65 2550 3565 25-50 3565 25-50 表面负荷g/ Cm2 d)J 2. O4. 5 1. 53. 5 2. 55. 5 2. 0

34、4. 0 3.0-6. 5 2.5-4. 5 TN 去除效率C%) 35-65 2550 35-65 25-50 3565 2550 12 wwwwwwwwwwwwwwwwww续表5.2. 10-2 设计参数项目I区H区回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 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表面负荷0.20-0.10-0.25-0.15-0.30-0.20-g/ (m2 d)J 0.35 O. 25 0.40 O. 30 0.50 0.40 TP 去|涂效率(%) 40-70 30-60 40-70 30-60 40-70 30-60 71力负荷;0. 15 =二O.30 4二0.25;0. 40 王三O.35

35、 豆豆O.50 m3/(m d)J 7l力停留时间(d)二;,3.0二;,3.0二主2.0二主2.0二三1.0二,.0 表5.2.10-3霎直潜流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设计参数项目I区H区田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表团负荷5-7 4-6 68 5-7 7-10 6-8 g/ (m2 d)J BOD5 去|馀效率%) 50-85 4070 50-85 40-70 50-85 40-70 表面负荷2. 03. 5 1. 5-2. 5 3. 04. 5 2.0-3.5 3. 55. 5 2.5-4. 0 g/ (m2 d) NHr N 去除效率c%) 35-65 25-50

36、35-65 25-50 35-65 25-50 表面负荷2.5-5. 0 2.0-4. 0 3.0-6. 0 2.5-4.5 3.5-7.0 3.0-5.0 g/ ( m2 d)J TN 去除效率(%) 3565 2550 35-65 25-50 35-65 25-50 13 wwwwwwwwwwwwwwwwww续表5.2.10-3设计参数项目I区区皿区常规处理i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迎表-而负荷0.20-0.10-0.25-0.20-O. 35 O . 25 g/ C rn2 (1) 0.40 0. 30 0.45 0.35 O . 50 0.40 TP 去|综效率%) 1

37、0-70 30-60 40-70 3060 4070 30-60 水力负荷主三O.2 主二0.4=二O.4 =二O.5 主三O.6 王三O.8 rn3/Cm2 d)J 水力停留时间Cd)二主3.0二主3.0关2.0二主2.0二J.0 二三1.05.3 进出水系统5.3. 1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进出水系统设计,应保证配水和集水的均匀性和可调性。表面流人工湿地应设置防止水量冲击的溢流或分流设施;潜流人工湿地应设置防止进水端窒水、发生表面流的溢流或分流设施。5. 3. 2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进水、tl:l7l系统,可采用一个或几个进出口的过水形式进行配水和集水。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平均速度宜小于O.2

38、m/s。5.3.3潜流人工湿地宜采用穿孔管、配(集)水管、配(集)水堪和穿孔花墙等可使进出水均匀的配(集)水形式。进水系统应便于清理,出水系统应设水位调整装置。5. 3. 4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构筑物应设置放空阀或易于放空的设施。在寒冷地区应用人工湿地时,对进水管道系统、出水管道系统和放空管道系统等应采取防冻措施。5. 3. 5 人工湿地进水、出水有较大跌落时,应设置消能、防冲14 wwwwwwwwwwwwwwwwww刷设施;人工湿地出水直接进入地表水体如有倒灌的可能时,应设置防倒灌设施。5.3.6 人工温地进、出水管道宜采用硬聚氯乙烯管或聚乙烯管,管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硬聚

39、氯乙烯CPVC-U)管材)GB/T 20221和给水用聚乙烯CPE)管材GB/T 13663的有关规定。5.4 填料选择与设置5.4.1 人工湿地填料应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辰环境,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较大的孔隙率、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以及良好的生物和化学稳定性。5.4.2 人工湿地填料可采用石灰石、火山岩、沸石、页岩、陶粒、炉渣和无烟煤等材料加工制作,宜就近取材。5.4.3 潜流人工湿地的填料层可采用单一材质或几种材质组合,填料粒径可采用单一规格或多种规格搭配。填料层上应铺设O . 1m0. 2m厚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或沙石覆盖层。由上部布水时,宜在布水范围铺设防冲刷覆盖层。5.4.4

40、 水平潜流人工温地的填料铺设区域分为进水区、主体区和出水区。进水区长度宜为1.Om 1. 5m,出水区长度宜为O . 8m1. Om。垂直潜流人工涩地按水流方向,填料依次为主体填料层、过渡层和排水层。5.4.5 潜流人工湿地应采取防止填料堵塞的措施。在保证净化效果的前提下,宜采用直径相对较大的填料,进水端的设计形式应便于清淤。5.4.6 在潜流人工温地主体填料的后端,可布设具有吸磷功能的填料,其填充量和级配应通过试验确定,吸磷填料区应便于清理或置换。5.4.7 人工、湿地填料层的填料直径、填料深度和装填后的孔隙率,可按试验结果或按相似条件下实际工程运行结果进行设计,也可按表5.4. 7中的参数

41、选用。15 wwwwwwwwwwwwwwwwww表5.4.7潜流入工湿地填料层主要设计参毅设计参数项目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滋流人工湿地进水区主体区出水区主体层过渡层排水层填料粒径2515 4,8 JO15 25 510 10J5 (mm) 填料深度0, 61. 2 0,61.2 0,61.2 O. 8L 2 0, 20, 3 0, 20, 3 (m) 填料装填后孔|凉率(%) 5040 4030 3035 3035 3545 4555 5. 5 植物选择与设置5. 5. 1 人工湿地植物宜选择耐污和去污能力强、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耐寒和抗病虫害、收割与管理容易、经济价值高和景观效果好的本土植

42、物。5.5. 2 人工湿地的植物可由一种或几种植物搭配构成。配置时应根据植物的除污特性、生长周期、景观效果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搭配植物种类。5.5.3 人工湿地常用植物宜选择芦苇、香蒲、富蒲、风车草、美人蕉、再力花、水葱、水芹、灯心草、菱白、黑麦草等挺水植物。表面流人工湿地也可选择凤眼莲、浮萍等漂浮植物;睡莲、萍蓬草等浮叶植物;金鱼藻、茨藻、黑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5.5.4 人工湿地植物可采用幼苗移植、盆栽移植或收割植物移植等方式栽种,不宜采用种子繁殖或移植苗龄小的植株。5.5.5 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时间应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确定,宜选择在春季或初夏,也可在夏末或初秋种植。植物种植时应保持二定

43、水深或填料水分,植物种植完成后,逐步增大水力负荷使其驯化适应处理水质。5.5.6 人工涩地植物的种植密度不应小于3株1m2,潜流人工16 wwwwwwwwwwwwwwwwww湿地植物的种植密度宜为9株1m225株1m20植物株距宜取O. 2mO. 5m,可根据植物种苗类型和单束种苗支数进行适当调整。5.5.7 人工湿地在I区和H区应用时,宜选择当地适合湿地生长的耐寒植物,可采用收割植物覆盖、设置保温大棚、形成空气保温层等方式进行保泪。5.6 防i参与结构5.6.1 人工温地构筑物应具有防止污水渗漏功能,不得污染地下水。防渗措施应根据污水性质和地质情况,并结合施工、经济和工期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

44、5.6.2 当人工湿地建设场地的土壤渗透系数小于lO-sm/s且厚度大于O.5m,或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有机物污染的地表水时,可不做专项的防渗处理。5.6.3 人工湿地防渗可采用勃土碾压法、三.合土碾压法、土工膜法、塑料薄膜法和?昆凝土法等方法,井应符合下列规定:1 黠土碾压法的勃土碾压厚度应大于O.5m,有机质含量应小于5%,压实度应控制在90%94%之间。2 三合土碾压法的石灰粉、黠土、砂子或粉煤灰的体积比应为1: 2 : 3,厚度可根据地下水位和湿地水位确定,但不得小于O.2m。3 土工膜法应采用两布一膜形式的复合土工膜,膜质量应为400g/m2550g/m2 ,铺膜基层应平整,不

45、得有尖硬物,膜的接头应进行粘结,膜与隔墙和外墙边的接口可设锚固沟,沟深应大于或等于O.6m,并应采用黠土或素混凝土锚固。膜与填料接触面可视填料状况确定是否设带土或砂保护层。4 塑料薄膜法的薄膜厚度应大于1.Omm,宜采用PE、PVC等材料的薄膜。薄膜需现场粘结和锚定时,连接处厚度应大于l.Omm。铺膜基层应平整,不得有尖硬物,可采用设覆土层方式避免紫外线照射。薄膜与填料接触面之间也应视情况设置17 wwwwwwwwwwwwwwwwww勃土或砂保护层。5混凝土法的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C15,厚度宜大于0.15m。防渗层面积较大时应分块浇筑,缝间应填充柔性防水材料。5.6.4 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基本

46、构筑物应包括堤坝、沟渠、配水井和隔墙等,可采用站土、毛石等与自然环境协调性好的天然材料建造,也可采用?昆凝土、砖等材料。5.6.5 人工湿地采用毛石、棍凝土、砖等材料建造的堤坝、沟渠、配水井和隔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的有关规定;采用茹土建造堤(坝)、隔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的有关规定。18 wwwwwwwwwwwwwwwwww6稳定塘6.1工艺选择6.1.1 稳定塘处理工艺应综合考虑污水水质、处理水量、排放标准、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和资惊化利用等因素,结合可利用塘体的实际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6.1.2

47、稳定塘处理工艺可自成系统,由单个塘、同类型塘或多种类型塘组合而成;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设施相结合构成工艺系统。6.1.3 当原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时,宜在前端设置厌氧塘和兼性塘,后端设置好氧塘或曝气塘、水生植物塘。当原水有机物浓度较低时,宜在前端设置兼性塘或直接采用好氧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6.1.4 在人口密集区域或环境敏感区域,不得采用厌氧塘。6.1.5 曝气塘宜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使用,可采用表面曝气机或鼓风机曝气充氧,曝气塘排水前宜通过沉淀方式进行泥水分离。6.1.6 水生植物塘宜在气候温暖的地区使用。在I区采用水生植物塘时,应与其他可在低温条件下运行的处理设施联合使用。6.1.7 用于

48、深度处理的稳定塘应设在污水常规处理设施之后,也可直接对受有机污染较轻的地表水进行处理。深度处理宜采用好氧塘、水生植物塘和曝气塘。6.2工艺设计6.2.1 稳定塘有效表面积与有效容积可采用污染物负荷法计算确定。兼性塘、好氧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宜按BOD面积负荷计算,庆氧塘宜按BODs容积负荷设计,稳定塘设计结果应满19 wwwwwwwwwwwwwwwwww足水力停留时间的要求。污染物(BODs)面积负荷、污染物(BODs)容积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 污染物面积负荷:Q X (50 -5,) N_, = /, w I / (6.2.1-1) 式中:NA一一一污染物面积负荷(以BO

49、Ds计)g/Cm2 d) J; Q-稳定塘污水设计处理流量(m3/d);S。一一进水污染物浓度(g/m3);5, 出水污染物浓度(g/m3); A 稳定塘的表面积(m2)。2 污染物容积负荷:Nv = Q X (50 -51) 一y-v (6. 2.1-2) 式中:Ny一一-污染物容积负荷(以BODs计)g/Cm3 d)J; V 稳定塘的有效容积Cm3)。3 水力停留时间:T=亏(6.2.1 -3)式中:丁一一水力停留时间Cd)。6.2.2稳定塘宜建在自然坡度小于或等于2%的场地。当自然坡度大于2%时,可采用分级阶梯连接方式保持水深。6.2.3好氧塘的单塘面积不宜超过60000时,厌氧塘的单塘面积不宜超过8000时,其他类型塘的单塘面积不宜超过20000m2。当单塘长宽比小于3: 1或不规则时,应设置避免短流、滞流现象的导流设施。6.2.4稳定塘的总深度应包括污泥层深、有效水深及超高。庆氧塘污泥层设计深度不应小于0.5m,其他类型塘污泥层设计深度不应小于0.2m,超高应大于风浪爬高,且宜大于0.5m。在I区和E区建设的稳定塘,塘的总深度还应考虑冰盖的厚度。6.2.5 庆氧塘宜采用多塘并联运行形式,并联塘数目不宜少于20 wwwwwwwwwwwwwwwwww2座,并应采用便于轮换清除塘泥的规则形状。当进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时,宜采用二级庆氧塘串联运行。6. 2.6 兼性塘、好氧塘宜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施工管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