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pdf

上传人:13426650027 文档编号:905411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41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吉府发202213 号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2 年 8 月 1 日(此件主动公开)吉安市人民政府文件2吉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吉安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依据 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

2、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 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规划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89.94%,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6.72%,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 51.99%,全市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568 个 2000 人以上行政村公办园建成并投入办学; 扎实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新增公办学位 26190 个。县域义务教育

3、基本均衡发展提前两年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吉州区被列为全省 6 个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县(区)之一;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全市中小学信息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义务教育3学校实现教育装备标准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9.2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 96.1%。 大力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2.22%;成功打造 11 所省级特色实验高中、4 所省级特色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大力推进中职教育资源整合,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办学,跻身江西省首批“双高”高职院校建设行列;投入

4、近 8亿元开工建设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安市专门学校建成投入办学。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强。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增加到 47394 名, 新增教师控制数 2165 个, 全市招聘补充教师12746 人;培养市级骨干教师 220 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176 人。全面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各学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都实现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446.18 亿元, 年均增长 7.63%, 每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均在 18.9%以上,列一般公共预算首位。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

5、困家庭和城镇困难群众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共发放学生资助金 13.69 亿元, 受助学生达 107.37 万人 (次) ; 市、县两级政府设立“圆梦助学金”,累计筹资 2785 万元,资助 4911名家庭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4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教落到实处。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加强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大力落实“一校一章程”要求,建立全市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制度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加强,提高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管理

6、,建立健全年检年报制度,设立并公布黑白名单,开展民办教育办学质量考核评价, 进一步推动教育多样化、 高质量发展。教育特色品牌得到全面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得到全面打造。在全省率先启动“山村幼儿园计划”,建成 287 所,在园人数达到 5000 余人。依托井冈山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吉安德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做到了“有课程、有活动、有影响”。积极推进“五育”并举,深入实施“1+1”素质教育,开展近 20 万人(次)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企业开设订单班 37 个,订单培养学生 1381 人,并与百亿级企业合力泰公司、木林森公司分别共建合力泰学院和木林森学院。 成

7、立江西吉安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联谊会。表 1:吉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 年实现情况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在园人数(人)266230192431毛入园率(%)8789.94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086.72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人)7927817157395巩固率(%)10099.26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人)170730144990其中:中职教育6829235276高中毛入学率(%)9392.22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人数(人)3858044675其中:专科教育-8046本科教育-36629毛入学率(

8、%)-52%(二)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吉安教育将迎来事业发展的机遇期、突破期和攻坚期,必须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需求,加快推进吉安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吉安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吉安“三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适应新形势适应新形势。“十四五”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交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胸怀“两个大局”,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抢抓机遇,

9、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的教育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提前谋篇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应对新挑战。应对新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教育形态,6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也正在改变生源数量及结构。这些新变化对吉安教育事业发展必将产生新的影响,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把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满足新需求满足新需求。面对学前教育普惠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义务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水平不高,职业教

10、育办学能力、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较为薄弱,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等问题,需要教育完善要素配置和供给方式,科学规划,供给更多更公平优质的资源和服务,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

11、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锚定“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以推动高7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教育强市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待为根本目的,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整体抓质量,统筹教育事业发展与校园安全,深化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提质创优、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吉安“三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社会主

12、义办学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优先发展。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切实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谋划、教育工作优先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普惠原则,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全面落实“双减”工作任务,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吉安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

13、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育人方式、评价方8式等方面的改革,下大力气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持续优化教育发展布局,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双引双培”计划,稳步推进优秀教师规范化流动。坚持统筹推进坚持统筹推进。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

14、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有效衔接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到 2035 年,全市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新局面。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新局面。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有力,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更加科学,现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政府依法治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

15、理新格局进9一步形成。立德树人成效实现新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实现新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开放意识、实践本领显著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更加成熟,科学的教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基本形成。教育普及程度迈上新台阶。教育普及程度迈上新台阶。从学前到高中的 15 年基本公共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并迈向优质均衡,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更加深化,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化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享有更加适合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健全。高等教育普及水平

16、得到稳步提高。全民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加快推进。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少年等受教育机会得到更好保障。教育服务水平达到新高度教育服务水平达到新高度。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质培优,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融合、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分类发展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表2:吉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四五”主要指标指标2020 年2025 年属性教育普及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9490.0预期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2699.5约束性10指标2020

17、 年2025 年属性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2.2295.0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2.060.0预期性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4.476.5预期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3.536.5预期性高职专科在校生(万人)0.82.0预期性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1.110预期性双师型教师占比(%)2560.0预期性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万人)10.979.5预期性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53.555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4711.2约束性普通话普及率(%)85.088.0预期性三、发展任务(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18、任务1.1.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论述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核心位置,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师培训必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领导干部上思政课制度,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交流研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深化“三全育人”,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当好红色传人,“扣好人11生第一

19、粒扣子”。积极推进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分层递进、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形成健全人格、增强核心素养作为大中小幼德育的重要内容,全面纳入大中小幼教育教学计划,强化监督考核。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创新和丰富德育载体,持续抓好“庐陵文化、经典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进校园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和实践育人作用。落实高校辅导员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完善辅导员和思政课名师培养机制和荣誉体系。2.2.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和庐陵文化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和庐陵文化。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在大中小学开设红色文化课程

20、,用好红色文化地方教材和品读庐陵读本。坚持以课程开发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使红色教育融入学校工作全方面、全过程,着力培育一批批具有井冈特质、红色血脉的时代新人。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持续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色走读”“追寻红色足迹”“红色研学实践”“红色歌曲传唱”等活动,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融媒体产品,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将吉安采茶戏、赣西采茶戏等地方戏曲融入三至九年级艺术课程体系。123.3.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

21、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中小学普遍建设劳动教育场地,县(市、区)普遍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探索建立学生定期参加劳动机制,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积极推行劳动周、劳动月活动。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强化劳动教育日常监测。推进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劳动育人功能。4.4.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

22、育。深化教体融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全面落实小学阶段每天 1 课时、初中阶段每周至少 3 课时、高中阶段(含中职学校)每周至少 2 课时的要求。持续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严禁出现削减、挤占甚至不开体育课的现象。 全面落实 30 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 保障学生每天校内、 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专栏专栏 1 1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程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程评选 10 个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录制 20 节红色文化线上优质课。讲述一批红色故事,传唱一批经典红色歌曲,开展一系列红色研学实践活动。选树一批红色教育名师,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学生讲解员和红领巾讲解员,持续

23、开好全市同上一堂红色思政课。13进一步健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帮助每个学生至少熟练掌握 1 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推动足球、篮球等教学改革。大力落实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游泳教育试点工作行动方案 要求,推动普及游泳运动。打通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通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进入校园准入机制, 积极邀请奥运冠军、省运冠军、 市运冠军以及体育类社会组织进入校园开展体育活动。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建立健全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扎实推进美育评价改革,

24、逐步形成“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努力让每个学生至少具有 1 项艺术爱好、形成 1 项艺术特长。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鼓励开展校园艺术活动。5.5.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党建+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建设健康教育管理中心,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生命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纳入校长业务能力培训、德育干部研修培训和新教师入职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注重关心孩子身

25、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建14立医教联动心理健康服务机制,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和心理援助平台,建立定点合作关系,为学生心理援助提供更多专业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分级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档案,提高心理问题识别和危机干预精准度。广泛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健康教育。 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进入课堂。建立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机制,全面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6.6.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持续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等活动

26、,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深化校社合作,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参与支持学校管理和育人工作的有效机制,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运动场、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公益性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强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加强家庭教育,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实施,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加大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力度;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5(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1.1.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

27、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将公办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根据区域内适龄幼儿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优化幼儿园网点布局,合理确定办园规模。健全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着力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山村幼儿园”办园质量,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发挥城镇优质园和乡镇中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大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建立常态化跟班学习机制。健全幼儿园分级分

28、类评估体系,完善学前教育质量动态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全面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补足配齐“两教一保”,推进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组建专家指导团队,提升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实施游戏化教学,推行幼儿“安吉游戏教学模式”。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专栏专栏 2 2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中小学生游泳教育试点,逐步实施中小学生“学游泳、防溺水、强体质”教育工程。实施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省、市、县 (市、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实施中小学美育课外活动计划。建设 40 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 2 个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县(市、区)、80 所省级劳动教育示范

29、校。建设 10 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10 所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 20 所省级文明校园。建设 20 所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推进少年儿童爱眼护眼行动,力争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 个以上百分点。16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推进幼小双向衔接。形成面向基层幼儿教师多层次、全覆盖的教研制度和体系。2.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申报工作。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动态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科学处理闲置校舍和设

30、施设备。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全面消除大班额,逐步化解大校额。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 教师编制标准、 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大力推行高效课堂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完善市、县、校三级联动教研体系。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实现常态化。落实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依法保障随迁务工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3.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

31、建设,提高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水平。大力扩充高中教育资源,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减少超大规模学校。改革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普职融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艺术体育特色高中等办学模式。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提17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动各普通高中因地制宜开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加强选课走班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加强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建设,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符合教育原则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加强课堂

32、教学改革交流,提升整体学科教学水平。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管理,全面落实“一人一籍、籍随人走、人籍一致”的学籍管理要求,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4.4.推动普特融合发展和办好专门教育推动普特融合发展和办好专门教育。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以义务教育为重点, 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延伸。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支持市、县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形成“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重点资源教室+普通资源教室”三级资源体系。促进普特融合,推动送教上门、医教结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大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普及推广,加强残障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使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教育培

33、训掌握一技之长。支持师范院校办好特殊教育专业,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加强专门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发展体制机制,加大专门教育宣传招生、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指导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矫治水平。18专栏专栏 3 3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培育 30 所省级保教改革实验园,培养 50 名市级学前教育领航者、30 名市级学前教育指导专家。力争全市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的县(市、区)占比达到 55。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扩建城区学校 200 所、提升农村学校 200 所, 建设教师周转房 3000 套, 按省定标准补足配齐设

34、施设备。小学班额不超 45 人,初中班额不超 50 人;严控大校额,新建学校不超规模,小学、初中不超过 2000 人、九年一贯制不超过 2500 人,化解现有大校额,力争大校额减少一半以上。乡村小规模学校“专递课堂”覆盖率达 60,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授课课时达到周课时的 70%以上。力争全市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的县(市、区)占比达到30。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提升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95。(三)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1.1.优化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 认真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加快构建“1+3+N”

35、职教体系,推动纳入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的高职院校尽快启动建设。赋予职业学校在内部管理、教师招聘、教师待遇、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推动吉泰走廊南、北两大区块的职业学校创优发展,打造吉泰走廊北区职业教育示范高地。 实施中职学校培基固本工程,推动全市中职学校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深入推进职普协调发展,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2.2.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大力提升中职教育办学质量,建设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施职业学校“课堂革命”。积极开展“引企入教”,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

36、企业形成命19运共同体。 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 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全市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专业技能抽查和公共课普测试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认证、专业预警调控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供给侧全方位对接。3.3.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主导建设市内或省内职教集团, 分领域建设服务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标准和培养高地

37、。支持有较强代表性、影响力和改革意愿的县(市、区)、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打造一批体现吉安特色的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吉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区域职业院校布局以及特色专业(群)布局,助力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4.4.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探索“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乡村”发展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政校企合作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加强区域合作,主动对接联系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引进优质职业院校对市内职业学校进行对口帮扶及合作办学

38、。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20举的法定职责,推动职业院校在全市“1461”现代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创新 “互联网+职业培训”,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建立政府补贴培训、 企业自主培训、 市场化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专栏专栏 4 4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工程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工程支持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办学。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力争全市省级 A 档(优秀)中职学校占比达到30%。 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6 家左右, 建设 5-6

39、个市级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力争建设 1 个具有辐射领航作用的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1-2 个省级、5 个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 1-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3-5 个省级、10 个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链与区域产业链、 创新链的紧密对接, 提升吉安高等教育竞争力。深入推进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基本教学条件达标工程,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井冈山大学打造与吉安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协调的“红、绿、古、金”学科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与井冈山大学共建教育联

40、盟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留赣留吉率。联合推动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硕士人才培养的井冈山大学特色模式。全面推进井冈山大学与吉安市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政校融合发展共同体,在“电子信息”“生物与医21药”“数字经济”“双碳”“井冈山精神”“庐陵文化”等领域合作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智库、现代产业学院等创新联合体,推动井冈山大学高层次人才和本地行业领军人才共享共有,联合建设井冈山大学附属萃英学校。支持井冈山大学建成“区域有贡献、省内有影响、全国有特色”的区域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综合性

41、大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持续办好全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培养适合多岗位多战位高素质新型人才。支持井冈山大学与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步推动“1+X”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井冈山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高职专科院校,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双高院校, 力争 2025 年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好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逐步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建成特色鲜明的省内优质高职院校。(五)构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提升全社会终身学习

42、意识,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多种教育相互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形成全民终身学习之风,建设学习型社会。拓展学习者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成长成才渠道。大力发展多方参与、多种形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在线教育, 加速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教育服务新业态。协调组织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22院校、开放大学、成人学校、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科普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开放其数字化学习资源, 充实学习系统资源库。建立学习者学习行为测评体系和学习成果积累、 认证、 转换机制,推进学习系统管理平台和学分银行研发建设,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终身教育决策服务体系。引导吉安开放大学、全市

43、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广泛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技术技能培养培训,建设一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区域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农家书屋和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促进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一批在本区域发挥示范作用的社区学习活动场所。(六)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完善人文交流布局,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方法,深化拓展与区域各省、市以及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支持市外、境外知名学校在我市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市外、境外名校建立友好关系,

44、开展友好交流。充分发挥吉安优势,支持井冈山大学、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吸引国(境)外优质生源来我市研修学习。依托吉安特色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吸引各类精英助力吉安高质量发展。面向海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吉安教育的知名度。23(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1.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慧共享的数字生活场景,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教、学、考、评、研、管、服”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建设。巩固教育城域网和高质量班班通建设成果,健全教育城域网运维、发展和保障的长效机制。支持和鼓励以云计算、物联网、VR 和 3D 打印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参与信息化建设,

45、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 探索 5G 赋能教育新业态。 健全网络安全防护机制, 建立网络安全监测和防护专业体系, 规范教育数据管理,保障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安全。完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将教育信息化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2.2.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融合。加强符合校本实际和特色教材、教案、课件、习题、试卷和微课等优秀数字资源建设,构建体系完整和适应性强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应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探索“互

46、联网+教育”新模式,推动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和线上线下研修,提升教师信息化环境下学情分析、精准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加快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数专栏专栏 5 5国际教育合作工程国际教育合作工程吸引境外人员(包括留学生)来吉安交流学习总人数达 300 人;引进海内外博士及高层次人才 230 人。24专栏专栏 6 6智慧教育应用发展工程智慧教育应用发展工程实现乡镇及其以上的学校“智慧校园”覆盖率 100%;实现乡镇及其以上的学校“创客空间”覆盖率 50%;建设 800 个“名师课堂”、100所“名校网络课堂”实验校;“智慧作业”在 3-9 年级班级全面运用。据融合共享

47、,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以数据助力教育改革与发展。3.3.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鼓励和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持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全面提高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将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推动信息素养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把信息素

48、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专业建设。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1.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和教师生涯全过程,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25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将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 遗弃、 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纳入新入职教师的政审环节,具有以上情形之一的禁止入职。推进“万师访万家”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师

49、德师风承诺制度和教师光荣退休欢送制度。持续组织开展“五个 100 工程”评选活动。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系统化、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师德师风信用体系,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定期通报师德失范行为。2.2.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优势平台,建立初中毕业起点、贯通培养的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培养体系,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三定向”方式,为农村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教师。支持井冈山大学、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师范专业建设,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

50、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效衔接,鼓励支持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育家型教师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梯队成长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研制度,培植一批教研团队、名师工作室,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建立健26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实行校长任期制,规范校长选拔任用,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学校内部推选、外部选派、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平面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