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赣州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十四五”规划规划(202021212022025 5 年年) )赣州市自然资源局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二一年十月目目录录一、总则.1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1(一)地质灾害现状. 1(二)“十三五”防治成效.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8(四)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9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9(一)指导思想. 9(二)规划原则. 10(三)规划目标. 12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防治区.15(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5(二)地质灾害防治区.15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15(一)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5(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8(三)地质灾害综合
2、治理.19(四)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20(五)基层防灾能力建设.20六、重点工程. 21(一)地质灾害风险性调查与区划.21(二)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项目.22(三)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22(四)县级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23(五)地质灾害基层能力建设.23七、保障措施. 23(一)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组织保障.23(二)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政策支持.23(三)落实防治资金投入,拓展社会资金支持.24(四)强化考核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4(五)依法依规防治,强化监督管理.25(六)依靠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25(七)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25八
3、、经费与筹措. 26(一)编制依据. 26(二)经费估算. 27(三)经费筹措. 27九、附则.27一、一、附图:附图:1.江西省赣州市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性分区图2.江西省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3.江西省赣州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部署图4.江西省赣州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部署图5.江西省赣州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部署图二、二、附表:附表:1.赣州市崩滑流灾害易发性分区说明表2.赣州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易发性分区说明表3.赣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分区说明表4.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表1一、总一、总则则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 394 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
4、发201120号)、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11 号)、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20202022 年)行动实施方案、江西省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20202022 年)行动实施方案、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及关于市“十四五” 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编制,为了全面部署和推进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内
5、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等。本规划适用于赣州市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一一)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现状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山地丘陵区和多雨区,是江西省最为严重的暴雨型山体滑坡、 崩塌、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之一。在全市国土总面积中,山地与丘陵面积约232685.4 km2、 占全市面积的 83%, 岗地与平原面积约 6694.6km2、占全市面积的 17%,强烈风化的岩浆岩、变质岩广泛分布,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极易产生地质灾害。赣州
6、市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单体规模一般在 1 万立方米以下。地质灾害体的物质成分以土体为主,岩土体为辅的特点。赣州市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群发性、频发性、规模小、危害大等特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除受地形地质环境条件控制外,多与降雨和工程切坡、采矿等自然与人为工程诱发因素有关。汛期集中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采矿、工程切坡、切坡建房等是主要的人为因素。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主汛期和台风影响期,地域上多分布在变质岩、花岗岩分布的山地丘陵地带,与降雨区域相吻合,突发性、群发性强。同时,赣州市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24 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也是江西省地震活动最多的地区。据统计,199820
7、20 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大小地质灾害22407 处,造成 158 人死亡,593 人受伤,倒塌房屋 18937间,毁坏房屋 25005 间,毁坏农田 39122.4 亩,直接经济损失达 3.33 亿元。经统计,截止 2021 年 5 月 20 日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0085 处。按险情分类,其中中型 33 处(其中 2 处已完成工程治理施工, 28 处已立项进行工程治理, 3 处进行专业监测) ,其余均为小型;按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类,其中滑坡 9231处、崩塌 4629 处、滑坡隐患 5078 处、崩塌隐患 984 处、泥3石流 47 处、地面塌陷 116 处,共威胁人口 14.51 万人,潜
8、在经济损失近 42.99 亿元。专栏专栏1 1赣州市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一览表赣州市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一览表序号县 (市、 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处)威胁人口 (人)威胁财产(万元)总计崩塌崩塌隐患地面塌陷滑坡滑坡隐患泥石流1章贡区44585234711272724082.832南康区94672367696582738454.903赣县区18783771447541045040165.644信丰县699471561693841938049.685大余县50528891862225887347.296上犹县9224923405283733420650.047崇义县9182
9、871854451621426853.108安远县104132117163644012313.689龙南市2183411821138910007.1310定南县140744894558163423939.5011全南县54643326225238231474885.1712宁都县99336976161661915699.9113于都县286522033314148983005168857.2814兴国县222474251855313371124078242.8915会昌县644216742145316581.1516寻乌县148310574215988523370.4817石城县8833261
10、556944645113.1718瑞金市13263501895621632831978.3919经开区1043415556205212.5620蓉江新区388302111108.03总计2008546299841169231507847145056429912.824(二二)“十十三三五五”防治成效防治成效“十三五” 期间, 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较严峻复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党委及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 1增加增加基础地质调查基础地质调查评价投入评价投入,隐患数量进一步查明隐患数量进一步
11、查明“十三五”期间,全市所有县(市、区)在 2012 年前已全部完成 1:10 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查明了全市的地质灾害点数量。在此基础上,开展完成了全市各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于 2018 年底完成了县级农村切坡建房调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灾害调查精度。此外,我市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工作,共组织开展排查巡查隐患 38885 点次,基本形成了多尺度、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目前,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达 2 万余处,调查成果显著。“十三五”期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 1141 万元,部署实施 10
12、个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调查项目;其余 8 个县(市、区)项目资金 814 万元于 2021 年初拨付到位。5专栏专栏 2 2 赣州市赣州市 1:51:5 万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表部署部署时间时间20192019 年度年度20202020 年度年度20212021 年度年度县 (市、 区)寻乌县、兴国县、于都县、瑞金市、宁都县、会昌县、石城县信丰县、赣县区、大余县安远县、崇义县、龙南市、定南县、南康区、全南县、章贡区、上犹县下达资金(万元)7004418142 2落实土地审批制度,从源头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增加落实土地审批制度,从源头控制
13、地质灾害隐患增加“十三五”期间,通过落实农村村民建房审批制度,重点推进了重要工程、开发区、特色小镇及工业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切实强化源头管控,防止地质灾害隐患增加。3 3群专结合群专结合,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作用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作用明显明显“十三五”期间,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初步建设完成赣州市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并上线运行,助力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所有威胁人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安排了群测群防员,全市目前共安排群测群防员4682 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开展地灾监测工作,设立专业监测点 16 处、简易监测点 38 处。建立了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治防御数据共享体系
14、,及时开展会商,共同发布预警预报,并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把预警预报信息转发到乡镇领导和乡镇、村组有关监测人员。经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发布市级预警预报 50 次、县级预警预报 781 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29 次, 成功避险 513 人, 避免经济损失 50.3 万元。4 4筹措资金,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筹措资金,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6“十三五” 期间, 完成及部署实施综合治理项目 113 个。其中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77 个, 投入治理资金 2.24 亿元,保护受威胁人数 22823 人,保护受威胁财产 5.8 亿元;排危除险项目 2 个,投入资金 114.0 万元,保护受威胁
15、人数 29人,保护受威胁财产 180 万元;应急治理项目 19 个,投入项目资金 1475.9 万元,保护受威胁人数 1790 人,保护受威胁财产 10.2 亿元。通过移民搬迁、空心房整治等措施完成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 462 处、搬迁避让人员 3458 人。详见专栏 3。专栏专栏 3 3赣州市赣州市 2016-20202016-2020 年主要项目实施情况汇总表年主要项目实施情况汇总表序序号号项目项目类型类型项目数项目数(个)(个)项目投资(万元)项目投资(万元)保护人员保护人员保护财保护财产产备注备注总投资总投资中央中央财政财政省级省级财政财政市级市级财政财政县级县级财政财政其他其他户户人人
16、万元万元1调查评价101141114102能力建设4169160060004913工程治理371041644211456 2669 1339532981804429100已完工122928229750501250127171811528施工阶段224817445500362135219513685已立项未施工642602130213000008663345灾后恢复重建4排危除险343930913062931805应急治理191476500009760141790101880合计11327168 15758 4691 2669 34235323742524216271875 5建设专业技术队伍,
17、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专业技术队伍,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各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完善了汛期应急指挥体系。市、县(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已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纳入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制定了各级政府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各级政府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18 个县(市、区)组建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相关地勘单位为市、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十三五”期间,派出应急调查组 756 次对 537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应急调查。 此外,全市各级地方政府组织、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累计组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115 次,参加人员 59
18、154 人。6 6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在重点防治区全面推行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提供服务,基层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财政资金 1691 万元,用于支持信丰县、赣县区、瑞金市、宁都县等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为提升基层防灾能力提供有力支撑。7 7加大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加大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全市各级地方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为宣传平台,加强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政策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
19、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增强了全民防灾意识,提高预防、辨8别、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及防灾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综合能力。累计组织科普宣传 838 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材料约 38万份,约 80 万群众接受防灾知识科普教育;组织专业培训319 次,培训人员约 13 万人。8 8多措并举,地质灾害损失明显降低多措并举,地质灾害损失明显降低“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422 处,其中滑坡 371 处、崩塌 46 处、泥石流 2 处、地面塌陷 3 处,共造成 7
20、 人死亡、1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2911.65 万元。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发生数量、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分别降低 82.62%、50.00%、66.67%、66.50%。专栏专栏 4 4赣州市赣州市“十二五十二五”与与“十三五十三五”地质灾害灾情对比表地质灾害灾情对比表统计年份统计年份地质灾害灾情地质灾害灾情发生数量发生数量起起) )死亡人数死亡人数人人) )受伤人数受伤人数人人) )经济损失经济损失万元万元) )“十二五”期间24281438692.72“十三五”期间422712911.65“十三五”与“十二五”对比(%)-82.62-50.00-66.67-66.50(三三)
21、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质灾害防治有待整合,基层防治人员偏少;监测预警广度精度有待提高;受灾群众搬迁意愿不强;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有待增强。9(四四)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十四五”期间,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全市大部分县(市、区)地处丘陵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较大;据江西省气候中心的专家预测,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未来赣州市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增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可能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
22、二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赣州市经济发展仍将处于高增长时期,工程建设活动将进一步改变并破坏地质环境,不断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总之,赣州市地质灾害高发、多发态势仍将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合理布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 按照“坚持以防为主、 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10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重要思想,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续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市域内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以“作示范、勇当先”的历史担当,建设平安赣州。(二)规划原则(二)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理念,将保障人民群
24、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把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做到在灾害发生之前和工程规划与建设之前,提高预防效果。2政府主导,群测群防政府主导,群测群防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
25、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落实防11范治理责任。3合理避让,重点治理合理避让,重点治理对于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实行合理避让,如工程建设避让和贫困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移民搬迁等。对于难以避让而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要有计划的安排工程治理。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4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社会发展水平,做到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优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先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防治,优先重大的地质灾害治理。对地质灾害易发的贫困地区,在治理资金与项目安
26、排上应予以倾斜。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发挥示范推动作用。5源头管控,生态优先源头管控,生态优先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将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重点地区,在全市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通过科学规划与管控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坚持生态优先, 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和生态功能优先,统筹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6依法依规依法依规,科学减灾科学减灾完善与现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管理制度与细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12治科学研究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提高
27、防灾减灾能力、效率和水平。(三)规划目标(三)规划目标1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以实现十四五期间“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数量明显减少,威胁程度逐年下降”为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监测预警、避险移民搬迁,推进基层防灾能力建设,鼓励村民自救、争取县级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等方式举措,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下降约 20%, 为 2035 年实现全市基本消除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同时,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全市各县(区、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覆盖,精准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变化情况;实现全市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
28、遥感识别全覆盖,推进“双控”试点县试行;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建设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监测网络建设,显著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装备精良的各级专业化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力争汛期专业队伍驻守山区丘陵县实现全覆盖,显著增强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技术处置能力。 力争全市威胁人口 30人以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得到治理或管控。2 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完成。 全面完成 1813个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完成6 个人口聚集或风险较大的重点城镇区 1:1 万
29、精细调查评价试点,基本摸清全市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双控双控”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完成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先行选择 3 个县(市、区)推行地质灾害“双控”管理试点,构建完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全市推行。“技防技防”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实现市级和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全覆盖,完成 500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普适型监测点、40处专业监测点网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地质灾害综合
30、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力争完成威胁 30人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作,对已经实施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修缮加固,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标准。县级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县级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以消除全县县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分类治理。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其他县(区、市)推行。基层防灾能力持续提升基层防灾能力持续提升。在县(市、区)推广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完成 6 个地质灾害易发县的基层防14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装备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
31、能力。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利用全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推动形成全民防灾的新格局。专栏专栏 5 5 “十四五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类别指标预期目标值风险调查与评价1.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县)182.1:1 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km2)11833.地质灾害风险排查(县/年)18风险双控4.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市)15.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县)186.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推行(县)18监测预警7.地质灾害隐患普适型监测点(处)5008.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县/市)18/1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9.地质灾害
32、工程治理(处)10010.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处)20011.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人)500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12.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县)1-2基层能力建设13.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县)614.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县)18村民自救15.鼓励村民采取自救方式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处)2000总体目标:通过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切坡建房管理“控增量”;部署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监测、避险移民搬迁,争取县级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基层防灾能力建设,鼓励村民自救等方式“消存量”。最终到“十四五”末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下降约 20%,为 2035 年实
33、现全市基本消除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15四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及防治区防治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全市各县(区、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的基础资料和数据,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实际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工作。 全市共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1 个, 面积 15895.8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40.37%;中易发区 12 个,面积约20425.95km2,占全市面积的 51.87%;低易发区 4 个,面积约 2959.68km2,占全市面积的 7.52%;不易发区 1 个,面积约 98.12km2,占全市面积的 0.25%。(二)地质灾害防治区(二)
34、地质灾害防治区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全市地质灾害综合易发性分区,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程度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共划分出 11 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总面积为13976.0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35.49%;8 个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约 21228.5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53.91%;7 个一般防治区,面积约 4175.0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10.60%。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一)(一)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 1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及风险区划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及风险区划(1)在 1:5 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
35、,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性调查与区划工作。2022 年末,全面完成全市各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16(2)在全市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内,2023-2025 年安排6 个人口聚集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 1:10000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2 2地质灾害隐患台账梳理地质灾害隐患台账梳理以“清台账、减库存”为目标,通过隐患点遥感识别、实地复核和风险排查等手段,核查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有变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销和变更工作,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风险区管控提供依据。将因修建房屋、公路等工程建设形成
36、了高陡边坡、但未有变形迹象的崩塌隐患点、滑坡隐患点,从目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系统中剥离出来,单独建立边坡隐患数据系统,为地质灾害“双控”管理服务。在现有运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体系基础上, 基于 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结果, 综合考虑地质、 地形、诱发因素、承灾体等,划定更为精确和精细的风险防范区,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在 2022 年选择 3 个典型地区作为地质灾害“双控”管理试点县,探索形成“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在 2023-2025 年逐步推广至全市其他县(市、区)。3 3地质灾害信息集成地质灾害信息集成“十四五”中后期,根据最新江西省地质灾害易发
37、分区图、江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图,结合赣州市实际,编制赣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赣州市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图。4 4专项调(排)查专项调(排)查完成我市各县(市、区)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切坡建17房调查,2021 年完成山区农房切坡建房排查,2022 年完成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建筑边坡排查,规划期内开展完成建筑边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5 5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三查三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确定重点防护区(段),对重点防护区(段)开展地质灾害汛(雨)前排查、汛(雨)中巡查、汛(雨)后核查的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公布相关群测群防信息。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更新地质灾害基础数
38、据库,及时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详见专栏 6。专栏专栏 6 6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十四五十四五”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工作类别工作类别工作量工作量备注备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区划(1:50000)市域内所有县(市、区)2022 年末全面完成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风险区划(1:10000)6 处重点部署在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严重的城镇、 人口聚集区周边地质灾害“三查”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及汛后核查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重点及次重点防治区涉及的所有县(市、区)6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22 年底前, 继续开展完成地
39、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行政新18区、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功能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把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环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建设项目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防治隐患。(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人防和技防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人防”: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以县(市、区)为单元,逐步健全乡(镇)、村、自然资源所、专业技术队伍“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群测群防体系。完善群测
40、群防工作制度,进一步充实基层群测群防队伍,为群测群防员配备基本巡查装备和监测预警装备,提高群测群防员财政补贴,强化基层防灾宣传,加强专业培训和避险培训。“技防”:推进普适型监测+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按照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规划(2016-2030)和省三年行动方案中相关任务要求, 对有变形迹象且威胁人口大于 10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县级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建设约 500 处崩滑流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点。详见专栏 7。19专栏专栏 7 7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十十四四五五”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工作类别工作类别工作量工作量备注备注构建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群测群防健全完
41、善群测群防制度,实现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包括已发现的和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气象预警 覆盖我市所有县(市、区)我市所有县 (市、 区)监测网络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40处、 普适性监测点500处。威胁 10 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2.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根据最新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市域内监测点反馈数据及风险预警研究成果编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年度方案,会同气象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警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区域、预警等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由弱到强分为四级(蓝色)、三级(黄色)、二级(橙色)、一级(红色)。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由市自然资源
42、局与市气象局会商上报审批后第一时间发布。(三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1 1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对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治理难度大,威胁人口 30 人以上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经过详细勘查、科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地方财政资金配套等方式,采用截排水、坡面防护、锚固、灌浆加固、削坡减载、有效支挡等措施,严格组织项目实施,加快工程治理,确保早日发挥项目工程防灾减灾效益。202.2. 排危除险工程排危除险工程对险情紧迫、治理难度小、施工工艺简单、工程量较小,经过简易工程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后即可解除威胁的,且威胁人口 30 人以上的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危除险,
43、尽快消除或降低地灾隐患威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 3避险避险搬迁工程搬迁工程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且具备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整合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措施,实施地质灾害避灾搬迁移民,确保政策叠加效益的发挥。(四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局应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在重点防治区全面推行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提供服务。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各级地方政府组织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负责,每年至少开展一
44、次突发性地质灾害或综合性自然灾害应急演练。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简易演练。全面普及和提高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处置能力。(五五)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基层防灾能力建设1 1地质灾害基层能力建设地质灾害基层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力度,建立以详实的地质21灾害调查评价基础工作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基础,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排危除险、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转移到灾前预防。2 2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建设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技术手段
45、,于2022 年底前构建一个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和发布、应急指挥与应急处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监测机构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形成满足市、县、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3 3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专题研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专题研究对当前和今后全市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基础性、应用性课题展开科学研究。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研究课题方向包括: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降雨阈值研究、地质灾害简易防治工程研究。六、重点工程六、重点工程(一一)地质灾害风险性)地质灾害风险性调查与调查与区划区划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全面开展 1:5 万地质灾害
46、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部署 6 处 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依据地质灾害风险性调查与区划结果,针对不同风险区特点提出相应防灾减灾对策,为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利用、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布22局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二)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项目(二)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项目选取 500 处险情较大、成灾风险较高、威胁人数较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形成“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新格局,为临灾响应决策提供支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地质灾害普适型仪器设备推广应用,提升地方地质灾害监测预
47、警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详见专栏 8。专栏专栏 8 8崩滑流崩滑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点普适型监测预警点建设建设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年度2021 年2022 年2023 年2024 年2025 年普适型监测点数量(处)295205000(三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 100 个威胁 30 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保护人口约 9200 人;对 200 处险情紧迫、经过简易工程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后即可解除威胁的较重要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危除险;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且具备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48、实施避险搬迁,搬迁人口约 500 人。专栏专栏 9 9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年度部署一览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年度部署一览表年度2021 年2022 年2023 年2024 年2025 年合计工程治理(处)2520152020100排危除险(处)2540454545200避险搬迁(人)5010015010010050023(四)县级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四)县级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以消除全县县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分类治理。在上级统一部署下,选取 1-2 个山地丘陵重点县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五)地质灾害基层能力建
49、设(五)地质灾害基层能力建设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以详实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础工作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基础,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转移到灾前预防。“十四五”期间,完成 6 个重点县(市、区)地质灾害基层能力建设。七、保障措施七、保障措施(一)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组织保障(一)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组织保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坚持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级应急管理、住建、交通
50、、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工信、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扶贫、铁路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和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联防、联控、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二)(二)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支持支持解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用地,将地质灾害避险移民24搬迁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落实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安置用地指标。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避险移民搬迁帮扶机制,一是尽量将安置地选择在集镇或工业园区周边,方便搬迁移民务工就业;二是对搬迁移民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政策,实行差别化扶持;三是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