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上传人:13426650027 文档编号:908611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吉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吉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吉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吉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吉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 目录一、总则. - 1 -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 1 -(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2 -(三)地质灾害概况及特征. - 3 -(四)“上一轮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评述.- 7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六)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 12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规划目标.- 14 -四、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 - 15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 15 -(二)地质灾害防治

2、分区. - 16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16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 16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 - 17 -(三)专项调(排)查.- 17 -(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 17 -(五)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 18 -(六)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提升及装备现代化.- 18 -(七)政策及保障措施.- 19 -I 六、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 19 -(一)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 19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 - 20 -(三)重点县(市、区)削坡建房风险防控.- 22 -(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 22 -七、经

3、费估算与筹措.- 23 -(一)经费估算.- 23 -(二)资金筹措.- 24 -八、保障措施.- 24 -(一)加强组织领导.- 24 -(二)加强政策支持.- 24 -(三)加强资金保障.- 25 -(四)强化考核评价.- 25 -(五)强化依法依规防治. - 25 -(六)强化宣传培训.- 26 -九、附则. - 26 -附图1.吉安市地质灾害分布图(1/100万)2.吉安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100万)3.吉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1/100万)II 一、总则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

4、资源,切实保护地质环境,促进吉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吉安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本规划是吉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本规划适用于吉安市辖区范围。本规划以 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 20212025年。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1.自

5、然地理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罗霄山脉中段。吉安市现辖 2区 10县 1市(即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安福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面积 2.53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34911556,北纬 25582758。全市南北长 218千米,东西宽 208千米。- 1 - 2.社会经济根据吉安市 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20年末全市人口 446.92万(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吉安市实现生产总值 2168.83亿元,增长 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35.41亿元,增长 2.3%;第二产业增加值 9

6、60.40亿元,增长 4.5%;第三产业增加值 973.02亿元,增长 3.8%;三类产业结构为 10.8:44.3:44.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1312.75亿元,增长4.8%,占 GDP的比重的 60.5%。2020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07.24亿元,增长 2.1%。(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气象吉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冬春阴冷、夏热秋燥、初夏多雨等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 1500毫米左右,最大年降雨量为 2154.3毫米(1961年),最小年降雨量为 991.7毫米(1963年),最大日降雨量为 198.8毫米(1969年 8月 9日)。降雨年内分

7、布不均,每年 4月下旬至7月上旬,多暴雨及连绵阴雨;78月受台风影响降雨较多,日降雨量多达 100毫米,甚至 300400毫米。降水分布总体呈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盆地少。受季节影响,降水量时空分布差异较大,时间上,36月份降雨量最为集中,属丰水期,易酿成洪涝灾害,尤以 6月降雨量最多,11月至翌年 1月为枯水期,2月及 710月为平水期。吉安市多年平均气温 18.5摄氏度;年平均最高气温 23摄氏度;年平均最低气温 14摄氏度,历史最高气- 2 - 温 41.2摄氏度;历史最低气温零下 12.8摄氏度。2.水文市内河流较多,以赣江为中轴,有 30条大小支流汇入,各河上游植被茂密,水量充盈,

8、水资源充沛。河水流域总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约 224.20亿立方米。赣江在万安县涧田乡良口入境,纵贯市境中部,流经万安、泰和、吉安、青原、吉州、吉水、峡江、新干,在新干县三湖镇蒋家出境,境内河段长 264千米,占赣江总长的 35.2%,天然落差 54米,干流吉安段流域面积为 26251.7平方公里,占赣江流域总面积的 32.8%。赣江主流吉安段有众多的支流分布在其东西两岸并全部汇入赣江,构成以赣江为中心的向心水系。3.地形地貌市内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南三面环山。境内最高点是罗霄山脉南段万洋山主峰南风面,海拔 2120.4米,为省内第三高峰;境内最低点在溧江汇入赣江入口处南岸的新

9、干县刘坊一带,海拔 25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貌类型中,山地占 51%,丘陵占 35%,平原占 10%,水域占 4%。山地海拔标高一般为5001000米,丘陵海拔标高一般为 100200米。(三)地质灾害概况及特征吉安市属江南山地丘陵区和多雨区,是江西省最为严重的暴雨型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也是我省碳酸盐岩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易发地区之一。1.灾害类型与规模等级- 3 - 截至 2020年 12月底,全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 11783处,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详见表 2-1,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述如下:表 2-1吉安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险情类型险情等级县(市、区

10、)威胁人数威胁财产(万元)隐患点泥石地面塌陷特大型滑坡崩塌小型中型大型流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吉水县峡江县新干县永丰县泰和县遂川县万安县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合计3796519444133884333295795321161176429946954969161751124930281143796323957901661763217533471142182953205497913297134284112766901079.1719947.596259.67622423142794231195420119342021791.765170.296407110748783692694192301414061

11、3272771.911593114823051461520464315891146229714615181146549.2615975.9536709.7122130841.0613174.529071.948212461861131261469111945281155688310586.81219929.6311783284117552620滑坡:滑坡是吉安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共 6916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 58.69%。滑坡规模属大型 2处,中型 20处(22处中型以上滑坡隐患点均已开展或拟计划开展治理工作),小型 6894处,以浅层土质滑坡为主。滑坡多由人类工程活动及降雨诱发,易

12、造成较大损失。威胁人口 48216人,威胁财产 12.72- 4 - 亿元。崩塌:崩塌也是全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共 4528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 38.43%,崩塌规模属中型 2处(2处中型崩塌隐患点均拟计划开展治理工作),其余均为小型。崩塌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岩土体在暴雨与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失稳而形成的,具有突发性,易造成较大损失。目前崩塌隐患点共威胁人口 25941人,威胁财产 8.18亿元。泥石流:泥石流地质灾害在全市分布较少,共 55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 0.47。泥石流规模属中型 2处(2处中型泥石流灾害点均已开展治理工作),其余均为小型。泥石流主要在自然条件

13、下形成。泥石流隐患点共威胁人口 1420人,威胁财产 4701.58万元。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也是全市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共 284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 2.41。地面塌陷又分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其中采空区地面塌陷主要为人类采矿活动造成,具有突发性,易造成较大损失,全市采空地面塌陷共 26处,规模等级属中型 1处,其余均为小型,采空地面塌陷隐患点共威胁人口 285人,威胁财产 2257.4万元。全市岩溶地面塌陷共 258处,规模等级属中型 1处,其余均为小型。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因自然因素诱发,也有因抽排地下水而引发。岩溶地面塌陷隐患点共威胁人口 828人,威胁财产 3916.52万元。2.地

14、质灾害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全市地质灾害分布比较广泛,几乎各乡镇均有分- 5 - 布,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安福县西北部、遂川县西部、西北部和中南部、万安县东部、泰和县东南部、青原区东南部、吉水县南部和永丰县南部、井冈山市等。这些区域多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形高差较大、坡度较陡、上覆残坡积和风化土层厚度较大,在人为破坏和强降雨诱发下易发生崩塌、滑坡。其它以岗地和河谷冲积平原为主的区域崩滑流地质灾害分布相对较少。地面塌陷的分布主要与碳酸盐岩类的分布有关,主要分布在永丰县、安福县、永新县、吉安县,另外吉州区、青原区、吉水县、峡江县、万安县、峡江县及井冈山市的个别区域也有分布,这些区域多为灰岩溶洞型地面

15、塌陷多发区。在时间上全市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丰水期。据统计,吉安市 48月份降雨相对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 45%,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比例达 90%以上,因此,全市地质灾害年内分配呈现出明显的中间(雨季)多、两头少的特征。3.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全市地质灾害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和岩土类型等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有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外,还多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暴雨型地质灾害区的典型特征。4.地质灾害危害据统计,在 2011至 2020年期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518起,造成11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181.82万元。市内地质灾害单体规模一般为数十方至数千方。

16、虽然地质灾害规- 6 - 模普遍较小,但造成的危害较大。全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绝大部分是由降雨诱发,当岩土体因降雨达到饱和状态后,崩塌、滑坡从初始变形到滑移成灾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排查中难以识别,造成的危害很大,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一轮强降雨就能在局部地区诱发大量灾害,损失较大。总体上,全市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群发性、多发性、规模小、危害大以及山区密度大等特点。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的增多,山区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仍将不断增加。全市地质灾害仍将呈现突发性、群发性、多发性的态势。(四)“上一轮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评述“吉安市地质灾

17、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期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吉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1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调查精度逐步提高,隐患数量进一步查明全市山区丘陵县(市、区)在 2012年前已全部完成 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查明了全市的地质灾害点数量。在此基础上,开展完成了全市山区丘陵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把农村切坡建房首次全面纳入调查范畴,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灾害

18、调查精度。此外,全市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专项调查、- 7 - 应急调查,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活动,基本形成了多尺度、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2.监测预警稳步推进,减灾成效显著一是进一步完善了与气象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气象部门合作共建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试验示范区等,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已初步建成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 2900人(2020年度),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 11处。三是建设了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可通过平台实现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单点监测预警。

19、 “上一轮规划”期间,由于转移及时,全市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让 3起,避免人员伤亡 46人。3.综合治理与搬迁移民积极推进“上一轮规划”期间,全市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 2.23亿元实施166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含排危除险),累计保护人员 29000余人、财产 7.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投入 12711.7万元;省级财政资金投入 2198.48万元;、市级财政投入 1970.98万元;县级财政投入 5454.54万元。同时,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移民工作,共实施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点 22处,解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 487人。4.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全市地质灾害应急专业技术

20、支撑队伍已基本建成,以市级、- 8 - 县(市、区)各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为龙头,以地勘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后,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立即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应急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建议,指导当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避免二次伤害,减轻灾害损失。5.防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广泛参与 ”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书,强化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把手”责任。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预案及规划体系。全市地质灾害防

21、治工作已形成了中长期有规划、短期有年度方案、单点有预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灾管理体制。三是完善了防灾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了地质灾害值班、巡排查、灾(险)情速报和应急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制度,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及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6.基层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支撑得到加强一是完成了全市 13个山地丘陵县(市、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全面落实群测群防制度,基本实现了乡镇国土(自然)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二是开展了全市13个县(区)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提出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开展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

22、群防、应急处置、宣传演练、工程治理及农村切坡建房评估管理等在内- 9 - 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转移到灾前预防上来。建设工作总体上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突出对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控及基层防灾能力的提高。(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上一轮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广、投入不足、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1.地质灾害防治力量不足各县(市、区)开展 1/5万地质灾害调查后,各地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急剧增加,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渐繁重,而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人员不足,力量总体较薄弱。同时

23、,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仍极为欠缺,距离汛期专业队伍驻县、专业技术人员“包县到乡”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基层群测群防员仍然相对偏少。2.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仍显不足根据“上一轮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统计数据,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避险搬迁工作经费占据了总投入经费的八成,其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投入经费相对偏少,受经费限制,部分工作任务仍未达到“上一轮规划”目标。在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要达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目标,就必须加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和基层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3.搬迁避让补贴的标准过低,受灾群众搬迁意愿不强- 10 - 由于避险移民搬迁补贴的标准较低

24、,受灾群众要求过高,搬迁意愿不强,使得“上一轮规划”完成数量与原定目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近两年由于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本结束,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工作推进较慢。4.专业监测少,预警精度不高“上一轮规划”期间全市部署了 11处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设备安装工作,但相对于 1178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总数来说,专业监测占的比例很低。全市绝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仍依靠群测群防员进行目视宏观巡查,技防水平不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灾转移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十防九空”成为常态。5.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装备落后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先进省市更新配备了应急调查车、车载型应急通信保障车

25、、三维激光和无人机航摄成像系统等地质灾害调查的标准配置,全市各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相对欠缺,有待进一步加强。6.宣传培训有待加强,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有待增强全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绝大部分与村民不合理切坡建房有关。部分群众防灾意识较为薄弱,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接到预警后撤离不及时或撤离后又私自返回住处,为崩滑致灾埋下了较大的隐患,这也反映了社会公众防灾意识依然有待提高。7.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 11 - 近年来,全市开展了一些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影响进一步加剧。此外,近年来随

26、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村民逐渐富裕,对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极其强烈,山区村民切坡建房有增多趋势,同时由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切坡规模进一步扩大。因切坡修路建房等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六)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四五”期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将面临较大挑战。一是全市绝大部分县(市、区)地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丘陵山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1783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二是“十四五”期间,全市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全市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有

27、可能进一步改变并破坏地质环境,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三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体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增大,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态势,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可能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12 -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

28、首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续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以“作示范、勇当先”的历史担当,为绘制新时代江南望郡金庐陵新时代美好画卷做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向灾前预防转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紧密围绕国家、省、市国民

29、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目标和重大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集中专项资金,优先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地质灾害严重、隐患点多、防治任务重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地质灾害集中连片区综合治理。3.源头管控,生态优先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将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作为- 13 - 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重点地区,在全市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通过科学规划与管控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和生态功能优先,统筹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4.依

30、法依规,科学减灾继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加大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队伍配备装备的投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效率和水平。(三)规划目标完成全市山地丘陵县(市、区)和部分人口聚集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覆盖,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变化情况;完善对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的升级改造,建成以数据管理系统、防治监管系统、大数据分析预警系统、远程会商与辅助决策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建设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

31、警技术研究,显著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完成全市威胁人口 30人以上崩塌、滑坡、泥石流(以下简称为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县的基层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装备精良的各级专业化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力争汛期专业队伍驻守山区丘陵县覆盖率实现 100%,显著增强防御地质灾- 14 - 害的能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能力,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治理,把地质灾害防治从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争取达到保护固定目标

32、(居住区、旅游区、生产单位、重要工程设施等)及遇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的防治目标。四、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根据全市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岩土类型、地质构造、降雨条件和人为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条件与影响因素,综合各灾种发生情况分析,全市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6个,面积 9358.98平方千米;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6个,面积 8979.92平方千米;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6个、面积 5646.06平方千米,其余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为 1325.04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高、中、低、不易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 36.98%、35.48%、22.31%、5.24

33、%。按地质灾害类型,全市划分崩滑流高易发区共 7个,面积 6570.56平方千米;中易发区共 5个,面积 9934.14平方千米;低易发区共 6个,面积为 7211.74平方千米;其余为不易发区,面积为1583.56平方千米。崩滑流高、中、低、不易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 25.96%、39.25%、28.53%、6.26%。全市划分岩溶塌陷高易发区 7个、面积 2413.81平方千米;岩溶塌陷中易发区 3个、面积 67.21平方千米;岩溶塌陷低易发区 1个、面积 73.1平- 15 - 方千米,其余为不易发区,面积为 22728.88平方千米,岩溶塌陷高、中、低、不易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

34、积的 10.10%、0.27%、0.29%、89.90%。(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体现以人为本,结合采用全市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降雨强度综合因素来进行分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重要程度分区。全市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共 7个,面积9855.17平方千米;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共 4个,面积 9966.86平方千米;余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共 3个,面积 5487.97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一般防治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 38.94%、39.38%、21.68%。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依据现有的地质灾害情况、

35、地质灾害隐患体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等,明确了“十四五”规划期间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具体防治工作任务如下:(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要求,结合吉安市实际情况,拟进行一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继续开展完成全市尚未开展的行政新区、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功能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工作全覆盖,合理部署一些县(市、区)进行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工作试点;继续加强各项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三- 16 - 查”工作等。(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以县(市、区)为单元,逐步健全乡(镇)、村、专业技

36、术队伍“三位一体、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群测群防体系。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进一步充实基层群测群防队伍,为群测群防员配备基本巡查装备和监测预警装备,提高群测群防员补贴,强化基层防灾宣传,加强专业培训和避险培训。推进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对有变形迹象且威胁人口大于 15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设地质灾害专群结合普适型监测预警点。(三)专项调(排)查全面完成全市山地丘陵区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切坡建房调查,2021年完成山区农房切坡建房排查,2022年完成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建筑边坡排查,开展完成建筑边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要求,结合全市实际

37、情况,选取部分威胁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对险情紧迫且可简易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危除险;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治理难度大且具备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避险移民搬迁;开展已实施完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复查,对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时采取清淤、加固、维修、- 17 - 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确保防治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五)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要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群测群防网络、简易工程治理、队伍装备建设及宣传培训演练等五个方面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同时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要在健全责任制度、项目实施管理、督促检查、建立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强。(六)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提升及装备现代化队伍与装备建设。构建市、县二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市级层面以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县级层面以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为责任主体,选择一到两家专业队伍具体承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GIS、GPS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一个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和发布、应急指挥与应急处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应急中心、监测机构和相关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行业 > 衍生证券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