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员干部提升治理能力从善于同群众说话开始中国人历来讲究“好好说话”,尤其对“君子”的说话要求更高。早在春秋时期,易乾卦文言就提出:“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简言之,作为社会中坚的“君子”,既要“进德修业”(做好人、做好事),又要“立诚修辞”(说真话、说好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进德修业”“立诚修辞”已内化为每一个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信仰。“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之江新语善于同群众说话)许多人在引用这一段话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两句:“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经验是一刻也不能脱离
2、人民群众。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极富洞见地将领导干部的语言能力提升到关乎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提升到关乎各级领导干部治理水平能力的高度,不仅指出了干部“不会说话”对群众的伤害,更指出了“失语”背后的根源“德”不“进”故而“业”不“修”,“诚”不“立”故而“辞”不“修”。中国工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夏树的新著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从语言能力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相当程度上是对解决党员干部面对群众“失语”的症候开出的一剂良方。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对于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
3、性和指导意义。该书分析了党员干部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缺陷、障碍和问题,提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凝练出了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场景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技巧:脱稿讲话、基层调研、走访慰问、现场即兴讲话、公共突发事件发言、电视亮相、新媒体交流等。如果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仅限于此,恐怕也会泯然于众多“手把手式”的训练手册之中。本书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始终准确把握好“说话的目的”“修业”。各级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管身处什么职位、从事什么工作,不管是立德、立言还是立功,也不管成绩大小、贡献多少,所有“
4、修业”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时刻为人民群众服务,时刻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该书作者坚守这个初心,不讲如何在领导面前“讨欢心”,也不讲如何在圈子里“讲世故”,自始至终在探讨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交流,立场坚定,态度端正,褒贬分明,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语言价值观,解决了“为谁说话”的问题。其次,始终准确把握好“说话的内容”“立诚”。“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语言的威力不可小觑。党员干部不是普通公民,既不能“妄语”,也不能“失语”。该书从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的能力和素质出发,结合自身丰富的语言工作经历,在历史与现实中灵活穿梭,旁征博引,在真实的语言“故事”讲述中大胆
5、立论、科学论证、精准结论,引导党员干部在说话时正确表达出打动人心的“真感情”、传达出启发心智的“真思想”、传播出鲜活有用的“真知识”、彰显出平易近人的“真素质”,解决了“说什么话”的问题。最后,始终准确把握好“说话的艺术”“修辞”。清人赵翼有诗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其实,包括诗文在内的所有语言艺术,都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发展变化。党员干部如果总是“拾人(不论古今中外、不论贵胄贤达)牙慧”,自然只能给人“处严冬而袭夏之葛”之感,达不到语言最根本的目的:有效的沟通交流。该书在论述党员干部说话艺术时,坚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说话对象、说话场景、说话目的相适应的原则,提出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有的放
6、矢,针对性强,可学可用,解决了“怎么说话”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今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制度能否落地生效,关键在于落实执行。党员干部发挥着“头雁效应”,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党员干部治理能力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提升、检验,而这个实践离不开与群众真诚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否则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党员干部同群众说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认识问题,是一个觉悟问题,是一个治理能力问题。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的出版恰逢其时,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提升同群众说话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同群众说话的艺术和技巧,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