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铁路发展与资本市场:美国历程与中国借鉴 .pdf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960017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发展与资本市场:美国历程与中国借鉴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铁路发展与资本市场:美国历程与中国借鉴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铁路发展与资本市场:美国历程与中国借鉴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铁路发展与资本市场:美国历程与中国借鉴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铁路发展与资本市场:美国历程与中国借鉴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选择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 戴丽丽摘要: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自开办以来, 经历了国有保险公司独家 办理阶段、国有保 险公司和银行两家承保阶段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业承保阶段三个阶段。目前,在专业承保模式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存在的费率过高、 风险基金不足以及 监管机制不完善的等一系列弊病。本文根据对出口信用保险现存问题的分析, 设计出了未来我国出口信用保 险发展两阶段模式转变的路径,并提出了针对 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模式;政策性保险;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2、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所以促进出口信用保险健康有效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推动力量,而出口信用保险要有效运转,必须以适应国情的出口信用模式作为保证。一、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模式的历史回顾自 1988 年 9 月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出口信用保险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经历了 17 年的历史,经过了三个阶段:国有保险公司独家办理阶段、国有保险公司和银行两家承保阶段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业承保阶段。第一阶段是国有保险公司独家办理阶段(19881994) 。这一阶段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刚刚起步,经营的险种很少,当时整个保险业从业人员不多,从事出口信用保险事业的人员就

3、更为有限;另外出口企业基本属于国有独资,风险意识薄弱。因此整个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规模很小,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只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第二阶段是国有保险公司和银行两家承保阶段(19942001) 。这一阶段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进出口银行两家国有机构共同承保出口信用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占主要份额。因为不是承办单位的主营业务,发育很不充分。另外两家机构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合作机制,彼此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这都不利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专业承保阶段(2001至今) 。国务院把原分散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内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力量统一起来,于 2

4、001 年 10月 19 日,正式成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此,我国首家专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诞生。2截至 2004 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支持的出口额已达到 210 亿美元,超过前十几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量的总和。在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实现市场多元化和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二、 我国现行出口信用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刚刚五年,各方面的经验和数据积累还不足,出口信用保险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一)高费率抑制投保需求2004 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险费率为 0.8%,中长期险种费率为 4.9%,当前平均费率为 1.8%, 外贸企

5、业反映,目前的保险费率过高,过高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增大了外贸企业成本,抑制了投保的积极性。同时,许多出口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出口风险防范措施的重要意义,在算经济帐时抱有侥幸心理,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交保险费不划算,没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防范心理。因此,我国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需求潜力没有充分释放。(二)风险基金不足导致承保能力有限2003 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为 36287.9 亿元,国际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责任总额与风险准备金的合理比例一般为 15:1 左右,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行比例为 20:1,即使按扩大 1:22 计算,我国承保机构的最高承保水平仅为 2.5%。要达到世界平均 12%

6、的水平,保额将应达到 4354.55 亿元。1:22 的承保风险下,需要接近两百亿的风险基金,我国缺口一百多亿。而在出口信用保险官办独家专营体制下,政府的出资是风险基金的唯一来源。如果国家不能紧随业务发展步伐合理增补风险基金,风险资本金不足一方面严重限制了对高风险国家和买家的承保能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总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造成业务比例的失衡。另外,也正是由于资金力量的有限,承保基数不强。再加之缺乏再保险的有力支持,保险机构职能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承担保险责任,制约了承保规模的扩大。(三)监督机制不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影响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缺

7、乏的专门法规的造成经营和管理机制不稳定,业务操作不规范,参与部门和机构的性质、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不明确,出口信用保险难以体现国家外交、外贸、财政、产业、金融综合政策的特点。另一方面,虽然受财政部委托,出口信用保险的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3司由保监会代管,但是代管在很大意义上是没有全部的监管权力,对保监会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政府各部门的权责划分不清,导致管理混乱,缺乏效率。三、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未来发展模式的路径设计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经营。未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是否应当继续以这种模式经营?出口信用保险本身是否应该全部定

8、性为政策性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当如何定位?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是否应该放开?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国现行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模式,是建立在出口信用保险是完全的政策性保险的理论判断基础之上的。政策性保险的存在需要具备两个必要的前提:其一是某一类保险业务风险过大,由民间保险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必然会出现亏损;其二是该类保险业务为国家实现某种政策目标所必需。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机构比经营其他保险业务的机构面临更大的亏损风险。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又是与实现国家出口创汇的目标紧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出口信用保险定性为政策性保险是合理的。但这种判断显然是由逻辑推理得出的十分笼统的结论,而不是建立

9、在对不同结算方式所蕴含的收汇风险的差异的具体分析之上的。根据不同结算方式风险的大小可以将出口信用保险在性质上分为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两个不同的部分。对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国家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可由国家设立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单独经营;对于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应允许商业保险公司与政策性保险公司同时经营。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贸出口权的完全放开,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已不能全部符合政策性保险的特点,国外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已开始通过服务性业务向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渗透,说明中国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具有潜在市场的。因此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模式也适应市场需求

10、而发生转变。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步,根据出口信用保险本身的风险特征,划分为政策性险种和商业性险种,分设政策性账户和商业性账户,允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商业保险账户实行自负盈亏,进行跟其他商业性险种同样的投资渠道。这样可以把政策性保险公司自身的利益与其经营状况联系起来,有利于刺激其承保业务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扩大其承保业务的规模。同时,逐步允许外资和民族资本入股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可以调动众多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力量共同为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提供保险保障,从而能够有效地克服现行出口信用保险制4度下政府财政拨付的出口信用保险专项基金严重不足的限制,有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总规模,同时又可以减

11、轻政府的压力。第二步,政策性险种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商业性险种允许多家保险公司进入。可以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竞争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竞争降低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水平,减轻出口企业的保费负担,提高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积极性,从而扩大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总体规模,推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快速发展。四、 实现出口信用保险未来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一)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政策性保险业务需要政府以风险基金的形式提供保险偿付能力支持,这是国际上通常的做法。从国际经验看,一旦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其规模经济的特性就得以发挥,可以实现长期

12、内的盈亏平衡甚至赢利,提高国家管理风险的能力。2003 年的出口额,如果出口信用险的支持率要达到 5%,则需要翻一番的风险基金,如果按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力争到 2007 年使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规模达到 400 亿美元的目标,或者要达到世界平均 12%,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将更大。因此政府的支持应该从增加保险基金规模入手,使其能使适应外贸出口发展的需要,并能随出口的增长而有所增加。根据国家财政预算和经济发展形势,财政部建立具体的资本金注入制度,定期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注入资金,具体资金来源财政部可以灵活调节。另外,在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条件下,给与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企业相应的税收

13、减免,比如说把保费完全的列入税前成本,提高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积极性;对于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进行出口信贷等业务的银行,也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体现国家的政策倾斜。(二) 启动出口信用保险专项立法从国外经验来看,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都是在法规基础和框架上建立起来的。而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来看,虽然设立仅仅 16 年,但是形式几经能够改变,各部门的规定存在冲突的地方,同一个部门不同时间的规定也可能会有差异,因此,迫切需要立法,以加速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国家法制建设大步前进的机遇,把出口信用保险法律提上日

14、5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我国可以在对外贸易法和保险法下,建立出口信用保险法律规范,并将出口信用保险立法纳入立法计划;第二步,借鉴英国、日本、韩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法。理顺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监督评估办法,扩大政策覆盖面,规范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原则、管理方式,各参与方的权利及义务,以约束和规范参与机构的行为,明确各自的职责,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化,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三) 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出口信用保险从性质上来说仍然是属于保险,这是不能被其政策行所掩盖的,为避免多重监管的问题,应该明确规定保监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

15、监管职能,正式在保监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出口信用保险日常的事务。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部际委员会制度,由经济财政部牵头,由外交部、国防部、农业部等部门组成,吸收更多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建立有保监会牵头的经常性的出口信用保险例会制度和重大事件的紧急处理制度,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协调各部门利益,使得公众的意见能够比较及时地得到体现,防止“监管俘获” ,另一方面利用保监会的保险专业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工具。参考文献:1 王绪瑾:保险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三版2 杨学进:出口信用保险规范与运作 ,中共中

16、央党校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3 穆林林:出口信贷与保险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4 刘舒年,王亚松: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出口信贷体系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 年 4 月第 1 版5 闫奕荣: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分析及国际比较 , 金融与保险2003 年第 10 期6 张宏: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模式探析 , 保险研究1998 年第 4 期7 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 保险研究2000 年第 7 期作者信息姓名:戴丽丽籍贯:湖南汨罗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地址:北京市阜成路 11 号北京工商大学东区 080 号信箱6邮政编码:100037联系电

17、话:13810612855电子信箱:馆的馆员距“国内一 流、国际先进”的目标有多远 南京图书馆 王兵 李浩 数字时代文献编目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首都图书馆采编中心 张娟 陈人语 5 / 6 论 文 题 目 第一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探析多卷书著录混乱的现状及其改进建议 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 孙珀 张平 地方高校学科服务实践进展与深化 -以江西省高校为例 上饶师范学院图书馆 吴慧华 公共图书馆建筑用电节能的技术措施 宁夏图书馆 菊秋芳 公共图书馆开展老年读者服务实践的建议及对策 南京图书馆 阮晓岚 毛晓明 古籍修复档案的设立与研究 以论语集注的修复为例 金陵图书馆 潘健 关爱空巢

18、老人提供特色服务 公共图书馆为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文化养老服务的探讨 辽宁省丹东市图书馆 周思繁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图总分馆制”的创新与实践 以重庆市大渡口区的图书馆总分馆创建工作为例 重庆图书馆 周铭蓉 国内图书馆志愿者研究进展 山东省图书馆学刊编辑部 白兴勇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与思考 福建省图书馆 刘煦赞 基于 CFA 的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金陵科技学院 孔超 基于纵向分析的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机构 合作研究 湖南图书馆 李佰承 近年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立项分析 河南省图书馆 杨向明 类 pinterest 模式图片数据库建设研究 以高校专家学者图

19、片数据库为例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 都平平 联合虚拟参考咨询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博弈分析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 王丽华 略论民国时期之图书馆经费 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 王晓军 美国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建筑设计与实用功能研究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 王丽娜 潘鑫晨 免费环境下地区性联合编目思考 重庆图书馆 钟静 浅谈民国时期儿童读物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 周心婕 谈国家图书馆标识导引系统 国家图书馆 侯宁 天祝藏族自治县公共信息服务调查研究报告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李万梅 图书馆文化服务摭谈 西安航空学院 张兴 图书馆文献储备库:国外建设模式及比较分析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 翟建雄 6 / 6 论 文 题

20、目 第一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文献国际交换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甘大明 王一杰 我国 RDA 研究进展 基于 CNKI( 2006-2013)的文献计量分析 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 艾 雰 下一代图书馆搜索引擎 基于智能语义的第三代搜索引擎初探 国家图书馆 杨帆 李晓鸣 萧琛 现代辨伪学的奠基者梁启超 郑州图书馆 李正辉 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推进因素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丁学淑 丁振伟 马如宇 整本图书脱酸干燥工艺的研究 南京博物院 张金萍 郑冬青 李超 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 陈仰珊 知网、万方、维普论文相似性检

21、测系统比较分析研究 九江学院图书馆 李志明 中国“古籍保护”研究:理论进路与实践指向 南京 图书馆 武心群 中美高校图书馆移动 APP 服务比较研究 中山大学图书馆 郭婵 梁益铭 (二等奖、三等奖论文名单略)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大指导政策,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新契机。泓域咨询MACRO/ 感烟探测器项目实施方案及投资分析2、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发改委颁布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22、其中:项目产品制造名列其中,覆盖拟建项目投产后的产品,因此,投资项目属于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综上所述,投资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行业的准入规定。总结工业化的“中国方案”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中求进”保证产业持续成长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深化;二是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断提高产业效率和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三是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四是正确处理市场化与工业化关系,培育全面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五是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效率提升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六是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关

23、系,形成全面开放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必要性分析1、2019年将面临经济下行周期与金融下行周期的重叠,外需回落与内需疲软的重叠,大开放、大调整与大改革的重叠,盈利能力下降与抗风险能力下降的重叠。这决定了2019年下行压力将持续强化。2019年将以中美摩擦和解、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为契机,在开放、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倒逼下,全面开启新一轮全面改革开放浪潮和第二8第二章 建设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建设背景1、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抓住了战略性

24、新兴产业,就抢占了发展先机,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泓域咨询MACRO/ 成品键项目实施方案及投资分析2、投资项目建设符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必将推动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当地制造业及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把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机遇,在开放的环境中推动自主创新,补上核心技术等发展短板,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必要性分析1、中国经济告别旧常态,迈入新常态。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指

25、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经济结构来看,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2、引领新常态,就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韧性更好、潜力更足、回旋空间更大,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创新创业、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都孕育着重大机遇。我们要积极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势,在稳住经济运行的同时,积极谋“进”,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更“活”的市场、更“实”的创新、

26、更“宽”的政策,激励更多人去创业创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新的增长 l :2003-09-10 57 2 2004 M3qv( S)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Vol.57.No.2Mar.2004.183 188 x N由神恩到世俗:都铎时期英国济贫中区别对待的分析张 佳 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Te 张佳生(1970-),男,四川南江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研究。K 1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发生急遽变动的重要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动使英国济贫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神恩

27、济贫走向世俗济贫。世俗济贫更多注重区别对待,对安定秩序的渴求和资本观念的增强是这一新特征形成的内在要求。本文从思想动机、政府立法和社会行为等三层面分析英国济贫中区别对待这一特征的形成和完善,从而指出区别性济贫是英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过渡的重要变革源泉。1oM 世俗济贫;区别对待;资本观念;安定秩序ms | K561.33 DS M A cI| 1671-881X(2004)02-0183-061 ,SL “ 5 -G。B5ly,“ 、 BQQf、 =S =6 t yty vF 5,7 O 3 B k ( , hhf6 9v 7 S 。 - k $ s6,C9 j 7 j 、LBE$ / c k 。 v +v,B H L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美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