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公园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北端,因山形似莲花而得名,被誉为深圳的"城市会客厅"。它是市民游玩深圳必去的"打卡点"之一,也是市民游客瞻仰缅怀伟人、饱览中心区美景、感受特区建设成就的必到之处。2004年6月,莲花山公园以"莲山春早"的名义入选"深圳八景"之一。
尽管每年有两三百万游客来莲花山,却很少有游客知道莲花山西北坡的山林中隐藏着一座近800年历史的南宋古墓。
古墓主人名叫黄默堂,是福田区下沙黄氏的祖先。1991年深圳考古工作者在下沙走访时听说村里在莲花山下尚有祭祖的祖墓,于是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在莲花山西北坡发现了此墓。最为难得的是,该墓从建墓到发现时,从未进行过重修,保存原始面貌。当初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此墓时,一再感叹地说“原汁原味”。
今天看到的古墓已是经过2002年全面修葺后的保持古墓原貌的墓园。墓园位于莲花山西北坡,入口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正面写着“源远流长”,背面则写着“福祉四海”。
穿过牌坊往里走,可以看到一个人工挖掘成的风水池。再沿着风水池左边一条石阶路向山坡走去不远,就可以看到这座呈交椅形的南宋古墓。墓碑上写着“默堂黄居士塔”几个字。
据当年考古记录,古墓呈交椅形,宽3.6米、深3米、残高2米多。比较少见的是此墓的墓室正中,是一座六边形墓塔,墓前有石作须弥座祭台。墓塔上部已毁(现已修补),高45厘米、宽22厘米。正面的“默堂黄居士塔”几个字尚清晰可见。墓志嵌于六边形墓塔的正面,据说发现此墓时碑文尚清晰可见:“默堂黄居士塔。公以顿悟,得大坚固,留颂西归,寿六旬五。淳祐戊申,书云晦日,敕岭之阳,卜云其吉。奉塔五子:中行、中锐、中建、中立、中通,迁志。”碑文所署“淳祐戊申”,即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年),应是墓主下葬的年代。
当年考察此墓的考古专家认为,该墓是目前深圳发现的惟一的南宋时期塔形古墓,集多个特点于“一身”:名为居士塔,乃典型的佛塔。既有塔又有墓,且为双层塔、六角形塔,在广东也极为罕见。
此外,墓葬建筑虽为宋代原物,但其须弥座和墓塔形制,则有唐代遗风,这种把地方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墓葬,在深港地区乃至整个广东都是难得一见。再者,从南宋淳祐年至今,一直未动过,“原汁原味”,十分难得,具有较高的建筑考古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发现这个南宋古墓时,在墓前及北侧还发现了黄默堂后人黄菊坡、黄观礼等墓葬。这种集宋代墓与明代墓于一地的家族墓能在近800年的历史更迭中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在难能可贵,也成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古代移民文化的历史物证。
黄默堂墓自“发现”后,一直被保护得很好,也很受重视。1998年被深圳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
黄默堂一直被下沙黄氏尊为开基始祖,村里的黄氏族谱对此有记载。黄默堂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死于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年),享年65岁。
据史料记载,下沙村的祖先黄氏,最早是从福建邵武迁来。下沙村世代流传这样的迁徙故事:一千多年以前,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黄氏先祖崤山公娶三房,生有21子,因思及历史上皇室、官宦家族中争权夺利的教训,便与三房太太达成共识,命各房留下长子傍身,其他儿子各带家产一份、《黄氏族谱》一套,自行外出谋生,开拓创业,并写诗一首:“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境外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作为日后黄氏后裔相认的凭证。众子领命外出发展,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各地开枝散叶。
南宋中晚期,黄崤山第十四孙黄默堂由福建、江西辗转迁徙,最后来到南海之滨的下沙,成为下沙黄氏的一世祖。虽然,这一门已经历了近八百年的风风雨雨,但黄默堂一门根脉清晰,其后人也是名人辈出。如,黄默堂之孙黄石,为深圳见载的最早的一名进士。
晚清时,黄氏家族还出了一位反清名人黄耀庭。黄耀庭,原名黄恭喜,绰号“盲公喜”。“黄耀庭”的名字是当年他在新加坡加入兴中会时,孙中山给他改的,取“推翻清朝,光耀门庭”之意。后来他一直沿用此名。黄耀庭曾参加辛亥革命,在三洲田庚子首义任副司令、先锋官,屡建奇功。
黄默堂的后人可谓枝繁叶茂,遍布五洲四海。今天深圳福田区下沙村、上梅林两村及宝安区上合、香港新界米铺等地的黄氏族人都是黄默堂的子孙。而原籍下沙现居海外的黄氏后裔更高达4000多人。
下沙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南宋淳祐八年,黄默堂去世葬于村北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到墓地祭祖,可以说,后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下沙祭祖始于莲花山。
至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实力增强、村落规模扩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黄思铭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修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逐渐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下沙黄氏后裔每年均会派代表回国参加祭祖。2004年秋祭,当年回国祭祖人数达到1500多人,分别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下沙祭祖除了进行祭祀活动,舞龙、舞狮、表演粤剧、举行大盆菜宴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成为了下沙祭祖的独特习俗。2002年祭祀仪式后举办大盆菜宴5319席,参加人数达6万人,来宾遍及海内外。国内外很多媒体做了报道,产生了较大影响。
下沙祭祖习俗传承了800年,仪式规范,保存完好,具有爱国爱乡、敬老爱老和多种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特征,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海外华人、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也具有重要价值。2011年,福田区下沙村的黄氏传统祭祖礼仪活动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