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复习材料 历年考研真题分析.doc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117191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7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材料 历年考研真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众人臣等,管理农业生产:有工、多工,管理手工业生产:有卜、史、巫、尹等,为卜筮、记事之官;有马、射、多射等,为统领军马征战之武官。商朝的军队庞大,有一定的编制。据甲骨文记载,商王一次出兵三千或五千人,有时多达一万三千人。又记载商王编军队为左、中、右三师,士兵主要由平民组成,有时也有奴隶在内。商朝的地方政区是以原有的部落或方国为单位,一般称作邑或方,以其头人为方伯,统治地方。后代称作诸侯。商朝的监狱很多,刑罚很残酷,这是奴隶制度发展的反映。甲骨文中有“幸”字,作“”,象桎梏;有“”字,作“”,象一人双手带梏。有“囚”字,作“”,象有人被关押在监牢中。商有汤刑,为成文法,刑罚很残酷,有肉刑、死刑和

2、流放等。死刑有剖腹、脯醢(fhi甫海)、炮烙等,还有劓殄(tin覥),可能是族诛。商朝奴隶主贵族依靠这样庞大的国家机器对广大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二、社会经济:商朝在生产力仍很低的情况下,用奴隶制残酷的强制手段进行生产,并使农业和手工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更大规模的分工,从而推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合理的、必要的。农业 商朝亦实行土地国有制,广大农业劳动者是奴隶身份。商贵族对农业奴隶的剥削有两种方式。一为在王畿(国都)附近用直接剥削的方法。即商王或其臣属驱使众多的奴隶在商王经营的田地上进行集体耕种。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脅(xi协)田!”的记载。“众人”亦称“

3、众”,是农业奴隶之称。“脅田”就是奴隶们集体耕作。奴隶们使用的农具主要是用木、石、兽骨、蚌壳等制作的,有耒耜、石镰、石犁、石铲、骨铲、骨锄、蚌镰等。木制耒耜用于掘土。在殷墟遗址中发现有木耒的痕迹。还在一个窖穴内发现四百多件石镰和七十多件蚌器,这似是一个农具仓库,是供奴隶们集体劳动时使用的。在安阳和洛阳等地的考古工作中发现有少量的商代铜铲、铜、铜锸等,此类工具造价昂贵,数量不多,不是普遍使用的。二为在王畿之外用“助法”剥削。孟子滕文公(上)曰:“殷人七十而助。”助,借民力助耕公田。就是每户奴隶领田七十亩为私田,另外为官府贵族义务耕种公田七亩,其剥削率亦为“什一”。所用农具为奴隶们私有。甲骨文中的

4、田字作田、等形,每一个方块表示一个耕作单位,纵横线表示阡陌或水沟,这是一象形文字。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有禾、黍、麦、稻等。手工业 商代的手工业劳动者为奴隶身份,都是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技术队伍,因之技术提高很快。代表性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此外还有制陶业、制骨器业、纺织业、木工、石工、玉工、漆工、酿酒等业。商代的青铜业有飞跃的发展,不但产量大,工艺水平也很高。仅在殷墟一地出土青铜礼器就有数千件之多。礼器以酒器为主,有爵、角、斝(ji甲)、盉(h禾)、觥(gng宫)、卣(yu酉)、尊、壶、彝(y夷)、罍、觚(g孤)、觯(zhi支)等。文献记载,商朝贵族嗜酒成风,此说可信。此外,还有鼎、甗(yn演

5、)等蒸煮器,簋(gu鬼)等盛食器,盘等洗濯器。青铜还大量地用于制作兵器和生产工具。主要兵器有戈、矛、斧、钺(yu月)、镞、刀等,主要生产工具有刀、锥、斧、锛、铲、凿、钻、针、鱼钩等。此外还有车马器和乐器。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很高,尤其是礼器,造型美观,纹饰精巧,是水平极高的工艺品。兵器和工具大多质坚刃利,使用方便。其铜、锡合金比例,据有关部门对部分青铜器的分析,认为基本上符合科学要求。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锡铅合计14.43。这个比例是符合铸造青铜容器硬度的要求的。硬度要求高的工具和兵器,锡的比例要更大些。铸造青铜器时,要有制模、翻范、熔铸等工序

6、,需要有大量的人力进行分工合作。商代熔铜坩埚一次约能熔铜12.7公斤。司母戊鼎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如铸造这样一件大鼎,就需要七十多个坩埚。如果一个坩埚配备三至四人,就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在安阳小屯附近发现的商代铸铜遗址的面积在一万平方公尺以上,当是符合需要的。商代除一般泥质陶器之外,还出现了用高岭土(瓷土)制作的白陶,质地坚硬,色泽皎洁,刻镂精美,工艺水平极高。还有一种原始瓷器,也是用高岭土制成,表面涂以青釉,质地坚硬,吸水性很弱,烧制的火候约在1200左右。原始瓷是当时奴隶们的又一伟大创造。纺织业中有麻纺织和丝织业。麻纺织已很进步,丝织业进步更大。

7、在殷墟发现的丝绸残片,有平纹、花纹。平纹组织的经纬线大致相等,每厘米有30至50根。从花纹组织来看,当时可能已有了简单的提花装置。漆器业已相当进步。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发现的一些商代漆器残片,红地黑花,色彩鲜明。有的雕花,或镶有绿松石,是精美的工艺品。商业 商代的商业交换已有初步发展,开始出现专业商人,但很少。尚书酒诰记载妹土(今河南淇县)人“肇牵车牛运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反映了人们在经商谋生的情况。值得重视的是在当时的商业交换关系中已使用了货币,时称为“贝”,主要是海贝。海贝产于南洋,在黄河流域十分难得,因而珍贵,用作货币。贝以十枚为一朋,朋是贝的单位。在殷墟的妇好墓中发现有六千枚海贝,为六百

8、朋。妇好是商王之妻,有用这么多贝随葬的可能。商王和贵族还常用贝赐给臣属。海贝因数量不多,不敷使用,又用玉或骨制成玉贝或骨贝,或铸铜贝。贝在商业交换关系中,已充作媒介、支付、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三、文化艺术:商朝统治者为了他们的政治或生活的需要,强迫一大批奴隶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工作,创造了辉煌的商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基础。甲骨文 商代已有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

9、、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两千字左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将汉字按其构造分为六种,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谓之“六书”。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基本上具备六书。如象形:、鱼,、月;指事:、上、下;会意:、明,、涉;形声:、河,、鸡。有些卜辞的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刻技熟练,字形美观,足证此种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了。

10、卜辞一篇约四、五十字,最长的有百字左右。铜器铭文长的有四、五十字,短的只有一、二字或五、六字。天文、历法 商代已有了早期的天文学。在甲骨文中已有鸟星、火星等星名。这两个星是测定春分和夏至两季节的重要标志。甲骨文中还有关于日蚀、月蚀、风、雨、云、雷等记录。商代的历法已相当完善,为阴阳合历,以太阴(月)纪月,以太阳纪年,用闰月调整季节。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年终置闰,叫做十三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商代后期,也在年中置闰。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合,六十日为一个周期。在甲骨文中发现有完整的干支表,这是我国最早的干支记录。甲骨文中还有“今春”、“今秋”和“日至”等导论一、近代史界定(

11、一)时间上众所周知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为了叙述历史或研究历史的便利而将历史分为不同的时期。然而,这种划分只能是相对的。这在近代历史的划分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就近代一词来说,在英文中是Modern,而Modern一词的英语解释是of the present or recent times。正因为如此,Modern的中译是既有近代,又现代的意思。然而,如何划分中国近代史不仅仅关系到时间上的概念,而且涉及到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等问题。传统说法认为,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1919年的历史。之所以这样划分,主要原因是:1840年开始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19

12、19年以前中国人民主要是在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也有不同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两种:一是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应以明末清初为开端。有的学者认为,西方近代史是以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如同西方近代史一样,它的出现不能以某个时间点作为标志,应该有一个辅垫。有的学者进而认为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应以之作为近代史的开始。二是18401949年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段时期内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完整意义上的近代史是1840-1949年间的这段历史。后一种看法在20世纪50年代主有学者提出,80年代起日益得到学术

13、界的认同。早在1982年,陈旭麓先生在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就说“近代史的下限,主张划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人越来越多了。”此后,也有人在编写近代史时编到了1949年。到20世纪末年,这种观点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真正得到了学术界的全面认同。但是,考虑到教学安排方便等原因,许多高校的近代史教学还是按原来的近代和现代来划分。(二)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内容相当丰富。从时间段上,我们可以将其内容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历史,如以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时期、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时期、戊戌变法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等。从历史的不同类别而言,我们又可以将其

14、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中外关系史、教育史、军事史、区域史等专史。这些分支都是较为宏观的研究领域。它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分出中观或微观的领域。如思想史可以分出思想史的宏观研究(不同时期的思想史、不同类别的思想史)、中观研究(社会思潮研究)、微观研究(思想家的思想研究)等,中外关系史可以分出外交史、中外经济关系、中外文化关系。各个分支组成部分又可以划分出具体的领域,如外交史就可以分出外交思想史、外交制度史、对外交涉史等诸多领域。这些具体的研究领域还可以分出许多更具体的微观问题。而且,以上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人物的活动,因此人物的活动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可以分为

15、群体人物的活动和重要人物的个人活动。此外,近代中外历史的比较也是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进行中外现代化、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比较。当然,上述这些划分只能是相对,不同的分支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会有交叉和渗透。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主张打破界限,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如医学社会史、经济社会史、心理史学等。就具体问题而言,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线索、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外来影响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与爱

16、国主义,近代人物的评价,等等。二、近代史教材或类似著作的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的统计,到目前为止,近代史的各类教材或类似著作超过百种。主要发展过程如下。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就有多种近代史的著作问世。较早的有:李泰芬新著中国近百年史(1924年)、孟世杰中国最近世史1926年)。此后,许多近代史的著作相继问世。按照传统的说法,这些著作中大多数都是在资产阶级史学观念下的产物。当然也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即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第一册)、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刊于1938年的艺文丛书。全书仅有5万余字。之所以产生影响,首先在于作者从历史学

17、家的独特视角,注意到了近代中西文化、传统与近代文化、外交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从这部书的不断重版刊出,我们即可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1949年7月,台湾启明书局重版此书,书名中国近代史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思想观念的解放,民国时期学者的一些著作也得到了近代史学界的重视。1985年,著名学者陈旭麓先生向钟叔河先生提到了这本书的新刊。不久,该书被纳入了岳麓书社的“旧籍新刊”丛书,出版时加入了蒋氏的评、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1999年,又作了重版。该书的重版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但是其中的一些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批判。1996年,东方出版社以中国近代史

18、大纲出版了该书,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同样的命名出版了该书,并有沈渭滨教授的导读。同年,海南出版社以中国近代史重版了该著。另一部是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该书出版于年,开用马克思主义来写中国近代史之先河。该书“造端宏大,材料新颖、深刻,丰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肯地评价了各个时期,体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结合。它的产生标志着近代史研究达到了新的阶段,它所奠定的基本框架和提出的一系列深刻诊断,影响了近代史研究达数十年之久。”(陈其泰治史春秋: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的开拓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6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占据了领导地位。在此理论指导

19、下,中国的学者开始探索写作新的中国近代史。国家和学术界对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相当注重。1956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师范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的讨论会。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北大中国近代史教研室承担,会后发了一个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高师系统)。据章开沅先生所说,当时参加会议的学者都没有编写一部教材。倒是湖南师院的林增平先生“遇事特别认真,结合教学边讲边编,一丝不苟地据此大纲编成一套教材。”1958年,林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遂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大学教材。此书颇受海内外学者欢迎,不断再版。”同年,戴逸先生出版了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60年代,中国近代史的教材的编写

20、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郭沫若、翦伯赞分别组织一批学者编写了中国史稿、中国史纲要,1962年分别出版了两书的第四册,即近代史部分。前者由郭沫若主编,实际上是由刘大年写的,后者由翦伯赞主编,邵循正和陈庆华编写。它们在学术界都引起了较大反响。值得注意的是刘大年写的中国史稿在20世纪80年代还被近代史专家誉为“60年代最有影响的近代史著作”。(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第6页)文革时期,近中国学术处于非正常时期,学术的政治化相当严重,许多著作都是为了当时的政治服务而作。文革以后,中国学术日益走上正途。在高等教育刚刚恢复正常70年代末,许多学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都是使用重版的林增平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史

21、,该著前后出版达几百万部,影响甚广。80年代,近代史的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教学的需要,许多学校和单位都出版了近代史的教材,短短的二十年内就出版了许多部近代史的教材。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各有所用。 这些著作中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一是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81年),该书“规模较大,条分缕析,议论恢弘,在不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刻意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对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第6页)一是李侃、李时岳等著的中国近代史,该著已先后出版了个版本,对大学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2、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近代史教材的编写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摆脱旧的研究模式的影响,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或尝试新的编写方法,或重新构建新的近代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如齐涛主编的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以上即是近代史教材的大概情况,其中有不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在学习近代史时,除参考自己所用的教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一些优秀的教材,这对于我们了解近代史的发展变迁、理解一些重要问题是有裨益的。 三、近代史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模式(一)基本问题1、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首先提出了

23、这一问题。1980年,李时岳在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一文对“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作了新的阐述,引起了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作了深入的探讨。总的看来,目前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三次革命高潮说。这种观点以胡绳为代表。1954年,他发表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将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潮,并认为革命运动高潮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而充分表露出来的。此种观点被学术界称三次革命高潮说。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以此为线索来写这段历史的。这种观点得到了谢本书、张海鹏等人的认同。二是两个过程说。这种观点来源于毛泽

24、东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论断。即他所说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是四个阶梯说。由李时岳在1980年提出,他认为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1984年,他发表了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之我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又对此观点作了补充,他认为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发展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他认为不

25、能用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为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因为这是中国向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向下沉沦的趋向。而反映半资本主义化的向上的发展趋向的线过是为资本主义开辟的各种斗争,突出的标志则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他表示“赞成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为线索不过,必须紧密地联系社会经济的应运进行考察。”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个矛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革命,它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民族战争失败的结果是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内斗争虽然也是失败,但提供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的一个个阶梯。四是新陈代谢说。此观点由陈旭麓先生于1988

26、提出。该年,他在历史研究第3期发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文中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地走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他进而从新陈代谢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110年间的三次革命高潮。他说,征之革命的本义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实况,19世纪的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过农民起义的高潮,有过维新变法的高潮,有过反帝运动的高潮,它们以不同的斗争形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但并没有形成如后来那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只有在这些高潮过去之后,到了20世纪才出现具

27、有完全意义的革命。这三次高潮应该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国共合作的1927年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了全国胜利。三次革命高潮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面性的变革,它们的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反映了政治、思想上新陈代谢的快速步骤。陈旭麓先生逝世后,其著作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五是近代化说。有不少学者持这种看法。徐泰来提出了以独立的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史基本线索的看法。他认为这一提法既包括反帝反封建又包括发展资本主义,强调只有把独立的资本主义作为中国近史基本线索,才能把中国近

28、代史而后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逻辑联系起来,并指出从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近代化以及围绕近代化所展开进行的斗争,在历史的进程里表现出一种历史发展的层次与更替。王晓秋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中华民族赶上世界潮流,把一个小家经济体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改造成一个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工业化国家,也就实现中国近代化的目标,只有近代化才能使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改革及各种战争、爱国运动、民众斗争,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不同方式和手段。六是历史发展的非线性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基本线索的讨论大大推进了近代史研究,同时体现了近代史研究中的

29、同一理论基础关于历史发展的线性发展观。要实现新的突破,就要摆脱关于历史的线性发展的束缚。姜进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是相当丰富的,一条基本线索很难将其完全概括。抓住主要线索的想法的指导下,许多研究者急匆匆地追寻历史上表露的一件件新事物,一个个新思想,而无暇顾及隐蔽在其下的深层结构中缓慢的运动。近代史研究在线型发展观的束缚下,既缺乏综合性,也缺乏对深层结构的微观分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抓住主要线索为主的表层研究过渡到以整个近代社会结构的运动为对象的立体研究。她还指出在中国从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化不仅体现在哲学革命和政治革命,而且在社会结构的最底层,在人们意识的最深处

30、悄悄进行着,研究者只有透过表象,进入深层结构中去,才能比较真切地把握近代社会变迁的性质。(姜进历史研究的非线性化及其方法论问题,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此外,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还有以下几种观点:争取独立进步说、反帝反封双线说、民族运动的三次高涨说、三个阶梯说、多条线索说、一条主线与两个过程相结合说、民族独立与近代化说等等。由于以上各种线索的方法与着眼点不同,因此它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也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2、现代化问题现代化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现代化学术界有不同的称法。有的称之为近代化、有的称之为现代化、有的称为早期现代化。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对“现

31、代化”一词作了正名,他认为有的学者对“近代化”一词的用法显然是借自日本,有的是对“现代化”一词的误译,他指出“近代化”一词不适应于中国史,并对现代化的内涵作了界定。其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所用的不同称法都是关于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一历史进程。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此外还包括观念、习俗、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一般都承认现代化不是某些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的、系统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而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也有学

32、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防御型现代化。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演进,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制度心理的逐次演变的层次。章开沅先生从对外反映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以器物、制度和心理来区分中国近代化的层次或阶段,这固然可以从总体上大略勾画中国现代化,但如考察个别人物的思想和实践,则很难作如此简单明快的分割。他指出物质、制度、心性三种文明层次的勾画,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各有所侧重,由于三者之间有的密切联系,因此必然有互相交叉、重合、渗透之处。这说明社会变革或近代化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孙占元认为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

33、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顺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障碍,也有学者认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中国文化中的变易精神、自强精神、民本主义、忧患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演进都起了重要作用。3、西方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否认,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给中国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过去,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这一方面,并将一切外来因素都不加分辨地看作侵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对此开始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认为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许多外来文化因素都打

34、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比如租界、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打上一层殖民色彩。但是,它们在客观对于传播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民主观念、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近代文明。关于,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有的学者还对教会大学、教会医疗事业等具体的外来文化事业作了深入的动态研究,认为它们固然在起初有着浓厚的殖民色彩,但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它们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日益适应中国社会,有一个本色化的过程。由于可见,我们对于外来因素,不能够不加分析地笼统地下结论。4、民族主义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很早便形成了深厚的民族主义传统。在历史上,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促进国内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积极开始对外

35、交流和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都有产生过重影响。但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中的中华文化中心观、“华夷之辨”、“华尊夷卑”等有其缺陷,在近代中国接触和冲突过程中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也发生了变化。那些不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被淘汰,有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吸收了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先进成份,从而实现了民族主义的近代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不仅仅是政治的,而且包括经济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渲染民族主义,因为它也有狭隘的一面,如义和团运动中的盲目排外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民族主义。此外

36、,我们还应该正确看待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学习西方与反对外来侵略以及爱国主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各章作具体的讲解。(二)研究模式1、阶级斗争的研究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它虽然可以使复杂的历史事件得到了一些合理解释,但是它却造成了历史研究的简单化,使丰富的历史变得枯燥和单一。实际上,这是机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李时岳在中国近代史新论中指出,这种研究模式有以下几个特征,即一个中心(革命史),两条路线(中国人民实行人民革命路线,统治阶级当权派实行对内镇压,对外投降路线(不当权派则实行有害于人民革命的改良主义路线),三次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

37、命),四项价值取向(反对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运动、武装斗争)。2、冲击反应模式这是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等人所主张的一种模式,它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孤立、静止的停滞社会,它只有在外力的冲击之下才会发生变化。在西方的每一次冲击之下,中国社会都会做出反映。这在费氏所编的剑桥晚清史等一系列著作中都有反映。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便它过分夸大的西方社会的冲击,忽视了中国社会的本身的变化及其所具有的导致变革的积极因素。3、中国中心观这是与冲击反应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柯文所提出的。他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有比较大的缺乏,主张应该注重中国本身的演变。他在深入剖析“冲击反应”模式

38、基础上,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注重从中国社会内部来考察,把中国社会进行或纵或横的分解,并借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此外,还有学者将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四、近代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一)要注重理论任何学科,都要理论指导,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同其它学科一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许多论述,对一些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为我们学习、研究近代史提供了范例。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他们研究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而不是用他们的一两句话作为现成结论。

39、同时,由于中国近代史内容极广,牵涉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等各个方面,因此还需要了解、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只有注重理论学习,我们才能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各个重大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辨别各种错误的论调。(二)要重视基础学好一门学科,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涉及种种问题,因此,除了历史学的有关学科之外,还须从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等等学科吸取养分。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对近代事件和人物有一科学的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此外,本学科的基础亦不可忽视。历史学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只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的把握,

40、以及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只有充分掌握有关史实的基础上才能作到。(三)必须注重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近代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时代,亦是由闭塞走向开放的时代,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改变,以及各种重大事件的发生等等,莫不与此息息相关。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同时,必须关注整个世界大势的变化,把中国近代放在世界大环境中,用联系的眼光,而不是用孤立的眼光加以考察,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四)注意课外阅读,勤思多问。除了教材之外,应广泛阅读相关的专著、论文,了解、熟悉学术动态,扩大知识面。在此基础上要勤于思考,多

41、问几个为什么,敢于质疑。不要死守书本,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积极地并善于在书本中发现疑难。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深入进去。参考书目1、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993、费正清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肖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6、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联出版社,1957-1960;上海书店20008、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唐吉培主编

42、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13、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4、吴雁南等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6、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1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章 鸦片战争第一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中国和世界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年间的中国第一节 18世

43、纪末、19世纪初的中国和世界一、西方世界的发展趋势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开拓殖民地的产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特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演变的趋势。从15世纪始,西方世界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海外殖民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西方社会日益摆脱中世纪,较早地步入了近代社会。同时,西方产生了一批近代民族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相互承认的平等的外交制度来维系。经过上述重大事件的洗礼,西方国家中的头等强国也不断地发生变化。16世纪,可以说是西班牙的世纪,1

44、7世纪可以说是荷兰的世纪。18世纪,法国一度领先。18世纪末,西方社会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经济上18世纪60年代起,西方世界开始了工业革命的历程,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展开,纺织工业的革新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采煤业、冶铁先后进行了技术革新。此后,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并运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从此,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蒸汽时代。继英国之后,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美洲大陆上的美国与法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西方国家工业的发展,它同时也促使西方各国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这一切又导致了英国在经济上超过法国,成为世界上最

45、先进、最强大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37-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二次经济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英国的统治者也积极向外扩张,以获取新的市场。(二)政治上西方国家进一步向资本主义民主化迈进。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资产阶级的权力。美国则在18世纪末进行了独立战争,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国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政治上这种资本主义化不仅是一种进步,而且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也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以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以英国为例,它在19世纪30、40年代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侵略战争,如1838年入侵阿富汗,1843年侵占印度半岛的信德公国,同年又将南非布尔人的纳塔尔共和国宣布为殖民地。(三)军事上西方国家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为自己的军队装备了新式的武器,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中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