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作品,在一段时 间的拜读之后,收获颇丰。钱先生就中国汉、唐、宋、明、 清朝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 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 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 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首先书中所说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让我获 益匪浅。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 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记的是要分析其两面性,现在看来仅 仅这样是不够的,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过去的事物。 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制度自是为
2、适应 那个时代而创立的。譬如我们现代人一说到王位世袭制, 便立即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这种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 尤其是相对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现在看来王位世袭 是很有必要的。西方历史上的希腊、罗马是小国寡民,他 们选举领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旷场上,便可以表现人 民的公意。而中国在秦汉时代,疆土广阔,户口至少在几 千万以上,并且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 全国各地,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推行民选制度。同样,我 们现代人也不能用现代的民主制度来批评当时的王位世袭 制。但是,这并不是说时代意见完全没有意义,而是说相 对于历史意见而言,时代意见的地 位便相对较低。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上
3、出现 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时,要充分地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正因为一个朝代的制度需要结合其时代背景来分析,所以 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钱穆先生在介绍某一制度时, 也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详细地描述出来,让读者进 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再去看这项制度,就会发现这些制 度在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在讲述宋代兵役制度时, 首先介绍了宋建国后严峻的形势,分析了宋在北方面临着 强大的辽,而宋的都城又在开封,易攻难守。一旦与辽开 战,万一吃了败仗,就会危及国基。所以不敢轻易开战。 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现了“养兵而不能打仗, 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的奇怪的现象。 第二,从多方面看待事物。
4、虽然本书的书名为中国 历代政治得失,但是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较广泛,并 不局限于政治。钱穆先生说的“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 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 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绝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 书中并不仅仅讲到政治制度,还有包括军事、经济制度等。 因为这些制度在同一时期必定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 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决定政 治。军事又是政治的保证,因为军事不给力,而被推翻的 朝代也不在少数。此可见我们在分析一个朝代的某项制度 时,务必要适时的结 合其他方面的制度,这有利于我们做出客观的评价。 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在看待意见事情时,要联
5、系与这件 事相关的其他方面,才能将这件事情看得更透彻。比如当 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切糕”,我们应当看到这不仅是因为 市场经济的混乱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过 程中还存在着的问题。 第三,流变的制度,只有认识到制度是在流变的,才 能把握各项制度的真相。每项制度都会受到先前存在的制 度的影响,也会影响后来出现的制度。而我们只有看到这 一点才能真正明白这项制度的真实影响。这在考试与选举 制度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唐朝的科举制有汉代察举制的影 子,考试和选举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就形成了科举 制。从这里可以看到察举制流变的过程,以及它的深远影 响。同时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举制的最终形成是历史的积
6、淀而来。 最后谈谈,我在读本书的最后一讲时的感受。在最后 一讲清代的制度时,觉得钱先生在这一讲中对清代的制度 肯定极少,多半是批评。说清代一切满洲部族的私心出发, 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又说“总之,清代制度上, 实在也没有几项值得我们今天之再称道。”钱穆先生一直 称清朝的统治为“满族政权”,他们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 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似乎是不承认满洲是中国,还把 满洲人和中国人区分开来,隐约透露出一种“大汉族主义” 或者说是 民族主义,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在现在中国五十 六个民族团结的今天,这种偏见确实不可有。 总体而言,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书中很多关于史学 的观念,以及看待历史的方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