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pdf

上传人:peixunshi 文档编号:1610356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PDF 页数:189 大小:1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亲,该文档总共1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投资 国际航线、入境游客、公路里程国际航线、入境游客、公路里程 单位单位GDPGDP用地用地 医生数量、养老设施、公园面积、避难场所医生数量、养老设施、公园面积、避难场所 资源本底资源本底 人口发展人口发展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 空间开发空间开发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24 序号指标类指标指标属性单位现状值2020年阶段值2035年预期值 1 资源本底 全市用水总量控制约束性亿立方米13.514.722.7 2森林覆盖率约束性%14.316.325 3耕地保有量约束性万亩778764764 4 人口发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期性%72.67585 5市域常住人口总量预

2、期性万人92910001200 6 经济发展 工业增加值预期性亿元3952.947008600 7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预期性%54.75770 8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性亿元7777950018000 9人均GDP预期性万元11.91431 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期性%2.83.25 11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预期性%26.43035 12港口吞吐量预期性亿吨5.15.46.4 13 年入境旅游人口规模预期性万人次144.4155350 14 航空国际航线数量预期性条273565 15 空间开发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面积约

3、束性- -9.7:40.7:22.2 16 生态、农业、城镇空间面积比例约束性- -25:52.8:22.2 围填海控制线、生物资源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面积约束性- -0.2:5.0:9.2 17 18海域建设用海、生物资源利用、生态三类空间比例约束性- -10.8:42.5:46.7 19国土开发强度约束性%20.72224 20农村居民点面积约束性平方公里870635450 2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预期性公顷/亿元GDP21.2下降22%下降15% 22 基础设施 公路网密度预期性公里/百平方公里146.5150150 23公共汽(电)车入场率预期性%78.61001

4、00 24人均年用电量预期性千瓦时/人431760008000 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束性%100100100 2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约束性%9999100 27万元GDP用水量约束性立方米/万元GDP8.6下降5%下降5% 28单位GDP能耗水平约束性Tce/万元GDP0.310.250.16 29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预期性%5.91535 30 公共服务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预期性人/万人33.23537 31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预期性床/千人37.45055 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预期性平方米/人17.22025 33人均避难场所面积预期性平方米/人0.251.52.5 34 生态环境

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约束性%798095 35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一类、二类)率约束性%81.38590 36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约束性%808287 3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约束性微克/立方米454135 38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控制区和水源涵养控制区面积比例约束性%-27.427.4 39自然岸线(含修复岸线)保有率约束性%404060 40湿地总面积约束性万公顷14不减少不减少 25 2.2 2.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2.42.2.4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 生态生态功能重要性功能重要性农业功能适宜性评价农业功能适宜性评价城镇功能适宜

6、性评价城镇功能适宜性评价 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空间格局农业空间格局农业空间格局城镇空间格局城镇空间格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重要评估区重要评估区其他保护地其他保护地 农地分等定级农地分等定级耕地连片情况耕地连片情况建设占用情况建设占用情况确定容量确定容量城乡结构城乡结构合理布局合理布局 统筹协调原则统筹协调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退假还退假还真、功能引导真、功能引导空间优化、利于管控空间优化、利于管控 三线管控三线管控 正面引导正面引导负面清单负面清单用途管控用途管控 26 2.

7、2 2.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2.42.2.4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 n 保育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育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生态保护 红线面积1067.88平 方公里,占陆域面积 9.72%,主导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是生态多 样性维护。 生态红线类型数量占比 水源涵养生态保护 红线 2225.78% 生物多样性维护生 态保护红线 457.55% 水土保持生态红线1616.67% 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功能重要性 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空间格局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27 2.2 2.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2.42.2.4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市域

8、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 n 保育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育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与与主管主管部门、技术单位部门、技术单位共同共同完成生态保护完成生态保护 红线划定,并明确管控红线划定,并明确管控要求。要求。 28 2.2 2.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2.42.2.4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 n 初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空间初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空间 全市永久基 本农田670.69万 亩 (4471.27平 方公里),占陆域 面积的40.7%; 2035年耕地保有 量不低于764.5万 亩 (5097平方公 里)。 农业功能适宜性农业功能适宜

9、性 农业空间格局农业空间格局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 29 2.2 2.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2.42.2.4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 n 优化城镇空间,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镇空间,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城镇城镇空间空间格局格局城镇功能适宜性城镇功能适宜性 对接中规院城镇开发边界初划对接中规院城镇开发边界初划 衔接相关规划,对接区市完成衔接相关规划,对接区市完成“一下一上一下一上” 初划成果初划成果 初步划定全市城镇开发 边界规模约2313平方 公里。 30 2.2 2.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2.42.2.4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统筹划定市域空间布局与三线

10、统筹划定 n 优化城镇空间,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镇空间,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1 1、评估容量核、评估容量核 定目标定目标 梳理自然资源梳理自然资源 开展双评价开展双评价 明确生态底线明确生态底线 明确适宜建设明确适宜建设 区区 2 2、整理现状明、整理现状明 确底数确底数 整理现状建设整理现状建设 用地用地 盘整现行规划盘整现行规划 建设用地(民建设用地(民 生项目保障)生项目保障) 测算建设用地测算建设用地 规模规模 3 3、战略引导合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使之得以持续发展。铁路在大宗、中长途货运中优势明显,为保持和发挥这些优势,更应深入研究市场需求,以巩固和发展铁路在我国货运中的骨干

11、地位。要巩固和提升铁路货运骨干地位、大幅度提升铁路货运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加快铁路货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先期可把运输组织、营销服务、经营管理作为铁路货运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完善货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信息服务系统、运力配置系统以及货运安全管理系统等,逐步建立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可靠、保障有力的铁路货运信息系统,提高货运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水平。 铁路货物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进行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其他运输方式,承担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 9 页 共 9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12、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规程汇编 2019 年 10 月 目 录 1.山东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1 2.山东省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33 3.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61 4.山东省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 术指南(征求意见稿)89 5.山东省“三区三线”划定统筹协调指南(征求意见稿)153 6.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海、用岛分类指南(征求意见 稿)169 7.山东省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209 8.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制图指南(征求意见稿).223 9.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及成果指南(征求意见稿).275 山

13、东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2019 年 10 月 - 1 - 目 录 1 总则 . 1 1.1 地位作用 1 1.2 编制目的 1 1.3 适用范围 1 1.4 编制原则 1 1.5 规划期限 3 1.6 规划范围 3 1.7 基础数据 3 2 编制组织程序 . 3 2.1 编制主体 3 2.2 组织机制 3 2.3 工作方式 3 2.4 编制程序 4 3 规划主要内容 . 5 3.1 基础分析 5 3.2 战略目标 6 3.3 区域协同发展 6 3.4 市县国土空间格局 . 8 3.5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 10 3.6 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 12 3.7 城乡品质提

14、升和特色塑造 . 14 3.8 国土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 16 3.9 任务分解和指标传导 . 17 3.10 规划实施 18 - 2 - 4 成果要求 . 20 4.1 成果形式 20 4.2 成果构成 20 4.3 规划强制性内容 . 21 4.4 成果提交 22 5 附则 . 22 附录一 规划指标体系表 23 附录二 规划基本分区对应关系 24 附录三 规划文本附表 25 附录四 规划主要图纸 28 附录五 专题研究设置 29 - 3 - 1 1 总则 1.1 地位地位作用作用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市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的 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 既是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15、要求的主平台, 也是编 制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的依据, 是从战略性规划到实施性规划的重要节点, 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 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落实自然资源部 关于全面开展国 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指导和规范市县国 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山东省实际,编 制本导则。 1.3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1.4 编制编制原则原则 1.4.1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以习

16、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 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决策部署, 统 筹安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强化权威性、加强 协调性、注重操作性,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安全和谐、 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1.4.2 规划规划原则原则 - 4 - 2 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坚持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

17、、操作性 原则,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 战略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安全 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深入实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 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发 展战略,对市县空间发展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明确空间发展目标,确 定空间发展策略,优化空间格局,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提升国土 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 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

18、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 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 田、 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科学有序统筹布 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强 化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地上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改进规划方 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协调协调性性原原则。则。 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 强化发展规划的统领 作用,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 统筹和综合平衡各相关专项领域的

19、 空间需求。充分吸收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多规合一” 试点、海洋功能区划等空间类规划先进工作经验,形成“一本规划、一张 蓝图”,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 操作操作性原则。性原则。立足市县自然禀赋、地方特色和发展阶段,突出问题和 目标导向,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同 时提出指导性要求。探索规划“留白”机制,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刚性与 - 5 - 3 弹性、存量与增量、政府与市场、近期与远期关系。强化规划实施的政策 措施, 提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等的分解落 实要求,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20、。 1.5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至2035年。其中,规划基期为2019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 展望至2050年。 1.6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包括市县行政辖区范围的陆域和管辖海域。 1.7 基础数据基础数据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基础数据, 以地理国情普查、 地质环境调查 和海洋、森林、草原、湿地、矿产等专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为补充, 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 陆 海分界线以最新的海岸线修测成果(平均大潮高潮线)为标准。 2 编制组织程序 2.1 编制编制主体主体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主体为市县人民政府。 市县自然资源主管 部门会同有

21、关部门开展具体编制工作。 2.2 组织组织机制机制 成立市县主要领导为组长、 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土空间总 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建立重大问题决策机制。 成立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 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小组,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有条件的市县可成 立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协调工作有序推进。 2.3 工作工作方式方式 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 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式,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和市县 人民政府要求,建立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各环节充分征求政府、专家、 - 6 - 4 公众和驻地军事机关的意见。 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市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主体

22、责任,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明 确部门职责,落实任务分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专家领衔。专家领衔。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组建综合性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专家咨 询团队,形成最广泛的技术支撑体系。 部门部门合作合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做好规划编制 工作,确保规划编制横向传导有力。 公众公众参与。参与。坚持开门编规划,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规划草案应 以多种方式进行公示,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 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善决策程序方式,借助科学方法和 先进技术手段,比选最优规划方案。 2.4 编制程序编制程序 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包括“制定方案、基础调研、评估

23、评价、 专题研究、规划编制、成果报批”等6个阶段。 制定方案。制定方案。明确工作组织、责任分工、工作内容、阶段目标、进度安 排、决策机制、经费保障等内容,保障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必要的 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工作。 基基础础调研。调研。收集行政区划、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人文历史、土地利 用、 城乡建设、 民生设施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和调查评价数据, 以及各行业、 各部门的空间类规划、行政审批等数据,夯实规划底数与底图。通过现场 踏勘、部门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发展实际与 诉求,掌握各部门有关政策要求、各行业发展趋势与目标等。 评估评价评估评价。 开展现行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资

24、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 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基础工作。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县城) 总体规划、 海洋功能区划等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规划实 施成效和存在问题, 为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按照国家关于资源环境 - 7 - 5 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要求, 充分考虑土地、 矿产、 水、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统筹把握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 客观全面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 明确空间发展潜力规模及分布范围, 为 规划编制奠定基础。 县 (市) 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可直接使用设区市 “双 评价”结果,也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双评价”工作。 专题专题研究研究。 结

25、合地方特点和规划编制需求, 对有关重大问题开展专题 研究。包括区域协调发展、陆海统筹、三条控制线优化调整、城镇化与人 口变化趋势、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城乡融合发展、村庄布局与乡村振兴、 海域海岛和海岸线保护利用、 矿产资源保护利用、 国土整治与生态保护修 复等,为规划编制提供方向性、基础性支撑。 规划规划编制编制。 确定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目标、 总体格局和指标体 系,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协调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出城乡统筹 和要素配置要求, 明确国土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建立任务分解和指 标传导机制,制定国土空间管控规则、保障机制和配套政策。通过规划方 案比选、论证,提出推荐方案,

26、形成规划成果。 成果成果报批。报批。规划成果编制完成后,按程序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组织专 家论证和公示, 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 经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查通 过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省人 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成果经批准后,应对规划目标、 规划期限、规划范围等内容依法公告。 3 规划主要内容 3.1 基础基础分析分析 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形成统一底图底数。 以现行空间类规划 实施评估、“双评价”、重大问题专题研究为基础,全面分析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利用现状及特点,系统研究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湿地、 海洋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质量、结

27、构、空间布局特征和演变规律,总 - 8 - 6 结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成效和问题。 综合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方 法,客观分析人口城镇化、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与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的内在联系和时空规律, 把握新时代国土空间需求特征, 识别潜在 风险和隐患, 科学研判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可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提 出规划编制的重点方向和重点内容。 3.2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 3.2.1 总体定位总体定位 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 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八大发展战略,按照

28、省国土 空间规划要求,综合确定市县发展总体定位和目标。 3.2.2 国土空间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指标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体系 依据总体定位, 科学制定国土空间发展战略, 提出近远期国土利用结 构调整和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建立可统计、可考核、可监督的规划指标体 系(附录一) 。指标分为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两类,耕地保有量、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国土开发 强度、建设用地规模、河湖水面率、自然岸线保有率、用水总量等作为约 束性指标。 各市县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地方实际, 增加补充其他空间性指标。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近期目标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 规划做好衔接

29、。 各阶段目标值应与省国土空间规划分解指标一致, 不得突 破约束性指标要求。 3.3 区域协同区域协同发展发展 3.3.1 区域协同区域协同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 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山东半岛城市群、沿海城镇带、突破菏泽 - 9 - 7 鲁西崛起等重大部署,按照省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加强陆海统筹,提出区 域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布局 等方面协调建议和市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对策, 重点对通过市县 的区域性重大交通、供电、调水、输油输气等廊道控制以及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流域上下游环境共治等提出协调要求。 济南、

30、青岛等都市圈(区)中心城市应加强都市圈(区)等跨行政区 域的规划研究。 3.3.2 市域市域空间空间统筹统筹(设区市编制)(设区市编制) 城城镇化镇化和城镇体系布局和城镇体系布局。 落实国家、 省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 路,把握人口转移特征和变动趋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科学 预测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 提出全市城镇化发展目标和路径。 综合考虑区 域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 客观评价市域发展条件和趋势, 构建适应城镇 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规律的城镇体系,明确城镇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 结构, 提出市域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重点、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布局要 求,确定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的功能定

31、位、人口和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策 略。 市域市域国土利用国土利用结构调整和结构调整和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根据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和利 用状况,落实省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核心指标和管控意图,合理确 定全市及下辖各县(市)国土利用结构调整思路和优化目标,明确提出各 县(市)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规模、国 土开发强度等主要约束性指标。 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 发展基础和条件、 开发利用需求,按照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管控属性,遵循全域全 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基本原则,将市域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自 然保留区、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城镇发展区、农业农村发展区、海洋发

32、 展区等6类规划基本分区,并分别提出管控要求,构建全域一体、陆海一 - 10 - 8 体、城乡一体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体框架。 3.4 市县市县国土空间国土空间格局格局 3.4.1 总体格局总体格局 以“双评价”为基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市县国土空间发展目标, 统筹生态、 农业、 海洋、 历史文化等重要保护区域和廊道, 合理安排城镇、 产业开发轴带和重要节点、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因地制宜确定市县国 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构建多规合一、协调发 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3.4.2 陆海陆海生态生态安全安全格格局局 明确自然保护区、 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公园、 森林公园

33、、 地质公园、 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和保护要求。 以自然保护地和重要山体林 地、河流水系、滩涂湿地、海域海岛、海岸线等为重点,发挥农田生态基 质功能,构造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有机统一的生态安全格局, 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和海洋生态资源。 3.4.3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严格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分解下达指标, 按照严控增量、 盘活存量、 释放流量、提高质量原则,合理确定城乡开发利用总量。与人口转移趋势 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统筹安排城镇生产、生活空间,合 理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功能结构, 建立集群集聚、 高质高效的现代产 业布局体系和规模合理、

34、 和谐宜居的全域城乡体系,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 高质量发展。 沿海市县应明确提出陆海统筹的开发保护措施和策略,以海 岸带为重点,构建陆海一体化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3.4.4 农用地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农用地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 以耕地保护为重点, 强化农用地资源保护利用, 明确农用地供给总量 和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目标,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 - 11 - 9 区、 特色农产品生产功能区以及渔业资源保护区布局, 提出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和引导策略, 保障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发展合理空 间, 建立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农用地空间结构和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 农业转型升级

35、。 综合考虑农业现代化趋势和乡村城镇化进程, 因地制宜提 出市县村庄分类引导策略、 布局原则和建设标准, 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和美丽村居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3.4.5 统筹统筹划定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落实三条控制线 以“双评价”为基础,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关于三条控制线划定有 关要求,在全域范围内(设区市为市辖区) ,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 严格管 控措施。设区市还应对下辖各县(市)三条控制线划定提出要求,明确划 定各县(市)中心城区的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划定和管控要求应与市县主体功能定位相一致, 符合

36、国家 和省有关规定。 各类自然保护地核心区、 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 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应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 耕地, 高标准农田等集中连片、 质量较高的耕地, 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规划建设区、各类新区、开发区等人口产业集聚区,划入城镇开发边 界。 3.4.6 全域规划全域规划分区及管制策略分区及管制策略 围绕战略目标和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结合市县地域特征和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按照全域覆盖、陆海统筹、功能明确、便于实施的原则,在三条 控制线划定和上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分区基础上, 按照 市县国土空 间规划基本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和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

37、用海、 用岛分类标准,进一步细化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参见附录二),分 别明确各分区的核心管控目标、 政策导向与准入规则。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 12 - 10 与市县合并编制的, 内容深度应达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关技术规范 要求。 3.5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界定为城市(县城)集中建设区域,是需要加强规划引导、 划分功能分区、细化管理的区域,可以是市县主要开发边界的围合区域, 也可以是围合区域及其相关控制区域。城市周边的各类开发区、新城、新 区,以及组团式城市的主城和副城,应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中心城区 空间布局应强调主要功能导向,通过结构控制、指标控制、分区控制

38、和底 线控制,实现刚性和弹性有机结合。 3.5.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 以 “双评价” 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为基础, 结合地形地貌、 河湖水系、 自然生态、地质灾害防御、重大设施廊道控制、空间布局演进特征、区域 协同等因素, 综合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发展方向。 统筹考虑现状用地情 况和人口集聚态势,合理确定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引导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集约发展。按照职住平衡、精明增长理念, 统筹新区与旧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关系,优化城市 空间结构和形态。 3.5.2 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构成和构成和功能分功能分区区 城城市用地构成。市用地构成。 深入研究城

39、市各类用地现状和问题, 从节约集约用地 要求出发, 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和需求特征, 明确中心城区用地结构调 整方向,合理确定住宅、工业、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绿地广场等主要用 地的比例结构。 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分区分区。按照“职住平衡、功能混合”理念,确定城市主要功 能布局,将城市集中建设区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服务区、 工业物流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公用设施集中区、战略预留区、 - 13 - 11 特色功能区等功能分区, 明确各类分区可兼容和不可兼容的土地用途, 鼓 励预留“白地”并提出“白地”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功能分区与用途分类 的混合配比约束关系, 实现规划向下有效传导,

40、体现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 和刚性控制作用。 3.5.3 城市城市存量存量更新和更新和地下空间利用地下空间利用 城城市存量更新。市存量更新。深入调研和分析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情况,按照“严控 增量、盘活存量”要求,明确城区存量用地挖潜目标、原则和措施,划定 老城区保护、整治、改造、重建重点区域,制定存量更新重点项目和时序 安排,配套存量更新政策和制度,有效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地下空间利用。地下空间利用。开展城市资源、环境、空间等多要素地质调查,查清 城市地质结构、地下空间状况。按照安全、高效、适度的原则,统筹地上 地下空间利用, 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原则和目标, 明确地下空间总体 规模、功能布局

41、、竖向分层和分期实施要求,积极发展公共服务、公共交 通、市政设施等用途,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3.5.4 城市城市重要控制线重要控制线管控管控 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明确划定城市黄线、蓝线、绿线、紫线,建立城市 线控体系,提出分级管控和规划传导要求。城市重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和公共安全设施控制线,结构性水域(4 级及以上河流、其他具有历史文 化等特殊价值的重要水体)岸线,结构性防护绿地和大型公共绿地(面积 2 公顷)控制线,历史文化街区及大型遗址、重要文物的保护控制线等 应纳入线控范围。 大城市、 特大城市应提出城市通风廊道格局和控制要求。 城市黄线、蓝线、绿线、紫线一经划定不得随意调整,因

42、发展条件和发展 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调整的, 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调整后按总体规划 报批程序报批, 并同步报送调整后的规划数据库。 未纳入城市绿线、 蓝线、 黄线范围的其他绿地、水域、基础设施及其他用地布局调整,应确保相关 - 14 - 12 服务功能不降低、相应用地面积不减少,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调 整后成果报省自然资源厅备案。 3.6 自然自然资源资源保护保护和合理和合理利用利用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要求,统筹耕地、森林、河流、湖泊、 湿地、 海洋及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确定自然资源保护底线 和利用上线,提出各类自然资源供给总量、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的重点和 方向

43、,以及时序安排等。 3.6.1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优化河湖湿地和水网格局, 明确具体管护要求。 坚守水资源承载能力底线, 确定取用水总量、 水质达标率等控制目标和配 置方案, 统筹重点河湖岸线及周边土地保护利用。 明确水源地保护要求和 保护范围。 3.6.2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明确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重点公益林占比 等控制目标,完善林地用途管制。强化林地利用监督管理,提出严格执行 森林采伐限额、 有偿使用林地、 加强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保护等措施与要 求。 3.6.3 耕地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保护与利用 健全耕地保

44、护责任制度, 切实落实耕地保有量、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 积等控制目标和任务要求,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 确定永久基本农田 储备区。 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指引, 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 农田质量。严格实行监督检查制度,提出耕地动态监测、综合监管、联合 执法等系列措施。 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时序, 严格耕地占补平衡责 任,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占优补优”要求。 3.6.4 海海域域、海岛和海岸线资源、海岛和海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利用 - 15 - 13 海海域域。 贯彻集约节约用海和生态用海要求, 统筹保护海洋资源和海陆 生态环境, 合理确定各类海洋保护利用分区及主要功能导向,

45、 提出差异化 用途管制要求,明确海洋特殊保护区、海洋保留区、各类建设用海规模等 控制目标, 优化海域使用结构。 海域利用区可根据具体使用功能进一步细 分为渔业利用区、交通运输用海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用海 区、旅游休闲娱乐用海区、特殊利用区。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敏感、自净 能力弱的海域实施围填海行为。 海岛海岛。以保护为核心, 合理利用海岛自然资源。强化海岛分类管理, 突出主导功能, 科学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 优化利用有居民海 岛,保护性利用无居民海岛,严格保护特殊用途海岛。因岛制宜发展特色 海岛生态经济。严禁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在岛上布局。 海岸线海岸线。按照“自

46、然为主、因岸制宜、适度开发、集约利用”原则, 对海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实施分类管控。 强化自然岸线保护,落实上级国土 空间规划确定的自然岸线保有率等约束指标,明确需要保护的自然岸线。 协调保护好海岸线地区河口、沙滩、岛礁、滩涂、湿地、沿海防护林等生 态资源,强化海岸带在缓冲陆海交互作用、抵御海洋自然灾害、维护区域 生态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统筹陆海布局,合 理安排海岸线旅游、 渔业、 城镇、 港口等功能, 加强海岸线地区城市设计, 提升整体品质。 沿海市县应单独编制海域、海岛和海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专章。 3.6.5 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明确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

47、环境保护关系, 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 与保护,合理划分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区、集中开采区、战略性紧缺性资源 调查评价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等,优化资源开采布局,提高矿产资源 利用效率, 防治矿山地质灾害, 推动清洁能源、 绿色矿山建设等转型升级, - 16 - 14 提出矿产资源开发格局、时序安排、总量调控目标。 3.7 城乡品质提升和特色塑造城乡品质提升和特色塑造 3.7.1 提升交通通达能力提升交通通达能力 提出市县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确定城乡综合交通体系, 明确公 路、铁路、航运等重要交通走廊,以及机场、港口、铁路站场等重要交通 枢纽设施布局和控制要求。坚持窄马路、密路网和完整街道理念,完善城 市道路网结构和布局,提出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路等级、功能及走向、红 线宽度和交叉口控制要求; 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等大、 中运量公交系统线网 并提出廊道用地控制要求; 提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布局和用地规模; 明确机动车停车差异性分区供给目标; 以社区生活圈为基础, 提出城市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