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PPT

上传人:qqqqqq 文档编号:16119891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5.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养生学及其文化渊源中医养生学及其文化渊源 中医养生学是指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中医养生学是指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修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实现健康长寿的康、实现健康长寿的理论和方法。理论和方法。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归纳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归纳起来主要有:饮食养生(包括药膳)起来主要有:饮食养生(包括药膳)睡眠养生、房室养生、运动养生、音睡眠养生、房室养生、运动养生、音乐养生、气功养生和心理养生等,养乐养生、气功养生和心理养生等,养生之道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之道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把这个系统工程比作一幢房如果把这个系统工程比作一幢房子

2、,那么,心理养生是基础和保子,那么,心理养生是基础和保障,其余几个方面则是主墙壁和障,其余几个方面则是主墙壁和房顶。如果注重养生,坚持不懈房顶。如果注重养生,坚持不懈地基,墙壁,房顶就坚实牢固,地基,墙壁,房顶就坚实牢固,就经得起风吹雨打,寿命就长;就经得起风吹雨打,寿命就长;反之,就会短命,夭折。反之,就会短命,夭折。养生之道是来源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养生之道是来源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乃化。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儒道互补而又吸收佛教营养的文化。是儒道互补而又吸收佛教营养的文化。中国的养生之道源于道家又与儒家,中国的养生之道源于道家又与儒家,佛教密切相关。佛教

3、密切相关。“道之源,老子道之源,老子”魏魏书书.释老志释老志 老子偏重老子偏重于探讨自然之理,顺乎于探讨自然之理,顺乎自然祛病延年之法。自然祛病延年之法。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中的阴阳学说气化论,天人观养学说气化论,天人观养生理论和方法等都有道生理论和方法等都有道家的印记。家的印记。钦汉以后的道士大都亦道亦医医道钦汉以后的道士大都亦道亦医医道相通。所以相通。所以抱朴子抱朴子 .内篇内篇说:说:“古之初为道者莫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不兼修医术”许多许多养生方法为道家所养生方法为道家所创。道家不少典籍创。道家不少典籍至今仍为中医和中至今仍为中医和中医养生学所重视。医养生学所重视。儒家学说是中国

4、传统文化的主导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西汉以后儒学成为正统,儒、医西汉以后儒学成为正统,儒、医相通成为主流,后世医生大都来相通成为主流,后世医生大都来自儒生。儒家主张中庸、中和,自儒生。儒家主张中庸、中和,这正是养生之准则。这正是养生之准则。儒家食不求饱儒家食不求饱 注重饮食起居注重饮食起居 有规律,有节有规律,有节 制有度以及节制有度以及节制房事,静养浩然之气等,成为制房事,静养浩然之气等,成为养生学的营养原料。养生学的营养原料。东汉以后,从印东汉以后,从印 度传来的佛教影度传来的佛教影 响日大,佛教理响日大,佛教理 论及其素食

5、养生论及其素食养生 法,禅定等修身法,禅定等修身 养性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养性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 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学许多理论和方法源于日常中医养生学许多理论和方法源于日常生活和民俗。如生活和民俗。如“饭后百步走,活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九十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生开药方”“”“药补不如食补药补不如食补”“”“鱼生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笑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日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作,日落而息”“”“热者寒之,寒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

6、之”“”“顺应四时顺应四时”等都是日常生活等都是日常生活经验之总结。经验之总结。所以,讲养生之所以,讲养生之道自然要渋及道道自然要渋及道家、儒家、佛家家、儒家、佛家的养生理论和方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也离不开日法,也离不开日常生活琐事和生常生活琐事和生活方式等。活方式等。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对健康的认识主要体现对健康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在下述方面:1.1.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不论是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不论是四季气候变化、昼夜更替还是地四季气候变化、昼夜更替还是地理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理环境的

7、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病理产生重要影响。人要生存、要健人要生存、要健康就要顺应自然康就要顺应自然变化,慎防自然变化,慎防自然异常变化,遵循异常变化,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自然变化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罚。所以养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所以养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内经内经 .四季调神大论四季调神大论中说:中说:“夫阴阳适时者万物之终夫阴阳适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强调必需强调必需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而不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之。能违背之。2.2.形神合一形神合

8、一形、神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一形、神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养生不仅要重视形体的保个整体。养生不仅要重视形体的保养而且要重视精神的调摄,使身体养而且要重视精神的调摄,使身体和精神统一和谐。和精神统一和谐。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精神调养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精神调养强调强调“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活动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活动稳定、平和可使肌体气血协调稳定、平和可使肌体气血协调脏腑和谐,增强抗病能力,促脏腑和谐,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身体健康。进身体健康。如如素问素问 .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所说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受,病安从

9、来?内受,病安从来?”相反不良相反不良的精神活动,情绪波动过大可的精神活动,情绪波动过大可使人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使人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直接或间接引发疾病。所以,直接或间接引发疾病。所以,养生重在调摄精神。养生重在调摄精神。3.3.动静互涵动静互涵中医养生重视运动的重要作用强中医养生重视运动的重要作用强调人要常动。动包括肢体活动、调人要常动。动包括肢体活动、心脑活动和导引行气等。心脑活动和导引行气等。但动要有度、有节制,不可太但动要有度、有节制,不可太少,太少达不到锻炼目的;也少,太少达不到锻炼目的;也不可太过,太过不仅达不到增不可太过,太过不仅达不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进健康、

10、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而且会引发一系列不之目的,而且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良后果。素问素问强调静强调静“起居有常不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妄劳作”就体现了有度、有节就体现了有度、有节的中和、中庸思想。的中和、中庸思想。人体健康需要阴阳平衡。动属阳人体健康需要阴阳平衡。动属阳静属阴。仅有动不行还要有静。静属阴。仅有动不行还要有静。睡眠是静,运动和劳动后休息是睡眠是静,运动和劳动后休息是相对的静。总的来说人是动多静相对的静。总的来说人是动多静少。如果睡眠少、睡眠质量不高少。如果睡眠少、睡眠质量不高或失眠,更是动静失衡,即阴阳或失眠,更是动静失衡,即阴阳失衡失衡。所以强调静修、静养,认为躯体和思所以强调

11、静修、静养,认为躯体和思想高度静止才是养生根本大法,以静想高度静止才是养生根本大法,以静养生的原则更符合生命的内在规律。养生的原则更符合生命的内在规律。强调适量运动强调适量运动,动静动静结合结合,以静为主。古以静为主。古代善养生者都修习静代善养生者都修习静坐并习坐并习“五禽戏五禽戏”“”“拳拳”“”“易筋经易筋经”等就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是很好的例子。4.4.正气为本正气为本正气旺盛,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就强,正正气旺盛,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就强,正气虚弱,就会导致疾病和衰老。保养正气气虚弱,就会导致疾病和衰老。保养正气才能延年益寿。保养正气,就是保养才能延年益寿。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精 气、神气

12、、神”三寳,根本在于保养脾肾。因为三寳,根本在于保养脾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肾为先天之本,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是气老、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先天靠后天充养。脾胃功能血生化之源。先天靠后天充养。脾胃功能强弱也是人体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强弱也是人体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5.5.辩证施养辩证施养所谓辩证施养,就是因时,因地因人所谓辩证施养,就是因时,因地因人“三因三因”。制宜即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制宜即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化地域特点的不同,及个体性别、年化地域特点的不同,及个体性别、年龄和体质特点,制定具体有效的养生龄和体质特

13、点,制定具体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保健措施。1.1.人生人生“五福五福”与六大不幸与六大不幸健康长寿是人类追寻的永恒主题中国健康长寿是人类追寻的永恒主题中国有个成语叫有个成语叫“五福临门五福临门”。据。据尚书尚书 洪范洪范记载,五福中第一福记载,五福中第一福“寿寿”,第二福是第二福是“富贵富贵”第三福是第三福是“康宁康宁”第四福是第四福是“好德好德”第五福是第五福是“善终善终”。后人的具体解释是:后人的具体解释是: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康宁 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

14、仁善而且宽厚宁静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无善终是无 病无灾而且安祥离世;病无灾而且安祥离世;“五福五福”概概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富贵和长寿。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富贵和长寿。尚书尚书.洪范洪范中还谈到人生中还谈到人生“六六极极”即六大不幸:一是短命(夭即六大不幸:一是短命(夭折)、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折)、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虚弱。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虚弱。其中疾病和虚弱是生理病弱,忧其中疾病和虚弱是生理病弱,忧愁和邪恶是心理疾病愁和邪恶是心理疾病。归纳起来即是说身心病弱、贫归纳起来即是说身心病弱、贫穷、短命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穷、短命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实际上,古代

15、善养生者大都把实际上,古代善养生者大都把健康长寿视为最大的幸福和终健康长寿视为最大的幸福和终生追求的目标,而把富贵视为生追求的目标,而把富贵视为身外之物。身外之物。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健康?中医养生学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灵安宁和好德三个方面,与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给健康下的定义基本一致。“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什么是长寿?什么是长寿?长寿就是享有上天赋予人的自然寿命。“寿,一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以上才算长寿。现代生命科学、遗传学、和医学家们根据细胞分裂次数和哺乳动物生长周期理论等推断,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175岁。健康是长寿的基础和保障,

16、没有健康就没有长寿。此外,如果没有健康,长期靠药物维持,甚至长期住院或象植物人一样,饱受病痛折磨,即使多活几年也没有意义。人们应该追求健康长寿,即一生健康,老来无病福寿绵长,无疾而终。2.2.人的生命节率人的生命节率 新陈代谢是一条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人也不例外。人生是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生、长、壮老、死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节率性。具体表现是:(一)七七、八八节率(一)七七、八八节率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

17、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坚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二)10年一变节率 灵枢.天年中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平定

18、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惰,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臥。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说的是人的生命自然节率,十年一个坎。人之衰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顺序先由肝开始,继而心、脾、肺、肾依次渐衰以致百岁。也就是说按照自然节率,人人都能活到百岁以上。如果懂得养生之道延缓衰老过程,人的寿命会更长。(三)元气长消节率(三)元气长消节率 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由生、长到壮、老、死的过程。古人为了表达的更明确,用铢来表示元气的多少,生长则加,衰老则减。人出生即秉承父母

19、之气24铢,16岁时累计长到 380铢为一斤之数。以后每岁减 8铢,减至为零,即元阳之气消尽,人就死亡。0 0 岁岁 24 24 铢铢0 01 1岁岁+64+64 铢铢1 12 2岁岁3 3个个 月月+64+64 铢铢-5-5岁岁4 4个个 月月+64+64 铢铢-16-16岁岁380 380 铢铢 2424岁岁 -64-64 铢铢3232岁岁 -64-64 铢铢4646岁岁 -64-64 铢铢5656岁岁 -64-64 铢铢6464岁岁 -64-64 铢铢6464100100岁岁 -64-64 铢铢 元气长消节率也可以视为阴阳消长节率。16岁以前为阴生阳长阶段,16岁前后为阴阳平衡或曰阴阳交

20、替阶段,此后阳气渐消。64-100岁,阳气消尽,人即进入“阴间”。此外,根据这一节率,还可看出,青少年时期,因阳气充足,人好动、好斗,易患热证、阳证;壮年阶段为阴阳交替之体,易蕴痰火;老年阶段阳气虚衰,阳虚久必然导致阴阳俱虚。所以病多虚证,或虚中之实证。3.3.健康、长寿靠养生健康、长寿靠养生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的生命百年为限,从生到长、壮、老、死,是一种必然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面对这一规律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如果顺应自然规律,注意养生,不仅能够享受自然寿命,而且还会延长。相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违背养生法则,透支生命,人就会患病、提前衰老早亡。正如使用不当又不保养的车辆损坏的快,合理使

21、用妥善保养的车辆使用年限长是一样的道理。抱朴子云“我命在我不在天”。类经说先天秉赋好,后天保养又好的,自然长寿;先天秉赋不好而又不懂得养生,甚至违背养生法则就会夭亡。“秉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先天责在父母,后天责在吾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声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老子说: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还可增寿。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

22、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苑说得更明确:“人有长命和非命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也就是说,人是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的,能否健康长寿,关键在于是否养生。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能否健康长寿,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其余60%靠自我养生保健。这一结论与自古以来的中医养生观念是一致的。纵观古今中外,健 康长寿者大都深諳 养生之道。如唐代 医圣孙思邈、清代 皇帝乾隆等。相反病弱短命者,大都不懂或忽视养生保健。比如,近20年来,多数人注重事业,拼命挣钱,忽视养生保健。结果,身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不少人身患一种或多种疾病

23、,甚至重病。很多人因病致贫,因病失去工作,失去事业,失去家庭、子女,失去所有的幸福和希望,悲惨绝望,生不如死。还有很多人英年早逝。无论是理论还是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说明,要想健康长寿,就要注重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与健康管理既有相通、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1.就特点而言,就特点而言,中医养生学注重个体,中医养生主要侧重于个体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既重视个体,更重视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群体或社会养生学 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养生学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而健康管理学产生的背景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经济。2.2.就历史渊源而言就历史渊源而言,中医养生学为现代健康管理学开了先河,提供了素材和营

24、养;健康管理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医养生学的继承和发展。3.3.就内涵和外延而言,就内涵和外延而言,中医养生学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健康管理学包含了中医养生学。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医养生学在健康管理学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在健康管理实践中将会以中医养生术为主。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细胞由六种基本元素构成。这六种元素分别是脂肪,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近十几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几丁聚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并把它称为第七生命要素。人体内不缺少这些元素,营养均衡,人就健康;如果缺少某种或几种元素,或者某种元素偏多,即为营养失衡,人就会生病。现代很多疾病如肥胖症、高血压 高血脂,心脑血

25、管疾病、糖尿病 癌症等,都是吃出来的,即偏嗜肥甘厚味,营养失衡造成的。人体必须的营养元 素食物中都有。只 要合理膳食,人体 不仅可以摄取这些 必需的营养元素,保证身体健康而且通过调整饮食,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愈康复能力,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在中国古代,中医一直认为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十分重要,强调饮食不当的严重危害。养性延命录中说:“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认为饮食不合理,可导致多种疾病,危害极大。中医学对食疗的作用十分重视,认为“食疗胜于药疗。”所以把食疗作为治病的重要手段。难经千金要方等医学典籍都强调:“夫为医者,当洞晓病源,先予以食疗,食疗不愈尔后命药”。在现代,饮食疗

26、法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膳食是人体获得营养物资的基本保障,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很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膳食呢?()食物类别与功效)食物类别与功效1.1.温热性食物:温热性食物:刀豆、蚕豆、豆豉麦芽、麦芽糖、高梁、大麦、糥米 南方小麦、豆油、米醋、白酒、黄酒、辣椒、胡椒、柿子椒、芥末、红糖、奶酪、黄油、红茶、姜、大葱、大蒜、韭菜、肉桂、茴香、香菜、胡萝卜、南瓜、桂元、荔枝、山楂、杨梅、红枣、橄榄、槟榔、葡萄、栗子、花生等;木瓜、佛手、杏子、桃子、樱桃 石榴、乌梅、鹿肉、牛肉、羊肉 狗肉、兔肉、鳝鱼、莲鱼 虾、海参、冬虫夏草等等。温热性食物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主要用于寒

27、性体质和寒性病症以及寒冷季节。热季 热性体质和热性病症慎用。2.2.寒凉性食物寒凉性食物:绿豆、薏苡仁、豆腐、小麦、西瓜、黄瓜、冬瓜、番茄、茄子、白萝卜、芹菜、莲藕、牛蒡、芦笋、竹笋芦荟、菠菜、油菜、蕨菜、苦瓜、苦菜、银耳、马蓝头、海带、紫菜、石花菜、魔芋 莲子、百合、松仁、杏仁;甘蔗、梨、香蕉、柿子、冰糖、白沙糖、猪肉、猪皮、鸭肉、鸭蛋、螃蟹、螃蟹、海蛰、海螺、乌鱼、甲鱼、扇贝、银鱼、淡菜、牡蛎、啤酒、清茶、绿茶、苦丁茶、金银花茶、菊花茶等。寒凉性食物多具滋阴、清热、泻火 解毒、保护人体阴液等作用。主要用于热季,热性体质和热性病症寒凉季节,寒性体质和寒性病症慎用 3.平性食物:黄豆、黑豆、扁

28、豆、豌豆、赤小豆、芝麻、玉米蚕豆、花生、苹果、洋葱、白薯马铃薯、黄花菜、香椿、茼蒿、卷心菜、大白菜、山药、黑木耳香菇、南瓜子 榛子、白果、无花果、桃子、枇杷 葡萄、鲤鱼黄鱼、鲳鱼、青鱼、鸡肉、鸡蛋鸽蛋、蜂蜜、牛奶等等。平性食物寒热之性不明显,性味平和,适和一般体质,可与温热性和寒凉性食物搭配广泛使用。4.4.碱性食物:碱性食物:钠、钙、镁、铁等金属元素在体内的氧化物呈碱性。含这类元素较多的食物即碱性食物如大豆、豆腐、菠菜、萵笋、萝卜、土豆、藕、洋葱、大蒜、辣椒、花椒、香菜、卷心菜、花椰菜、西红柿西兰花、木耳、香菇;海带、紫菜、海苔、红薯、南瓜、香蕉、梨、苹果、柑桔、橙子、柠檬、橄榄、葡萄干、牛

29、奶、茶叶、苏达水等等。碱性食物适用于一般体质,尤其适合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酸性体质者。5.5.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含有较多磷硫等非金属元素的食物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带有阴离子的酸根,属于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蛋类、鱼虾类、油脂类、酒类糖类、花生、大米、白面等6.6.补气类食物:补气类食物:人参、海参、西洋参、党参、大枣、薏苡仁莲子 香菇、山药、土豆、黑木耳、黄豆、白扁豆、豇豆、花生、粟米 糯米、荔枝、栗子、鹌鹑肉、鸡肉、牛肉、猪肚、牛肚、猪肾、鲫鱼、鲤鱼、黄蟮、泥鳅、蜂蜜 饴糖、甘草、茯苓等等。补气类食物能增强脏腑的功能,治疗气虚症。因气旺可生血,气能统摂血行,故可在补

30、血或止血时配伍补气食物。补气类食物有时易导致气机壅滞出现胸闷,腹脹,食欲不振等现象,故可配伍陈皮,沙仁等行气类食物同用。7.7.补血类食物:补血类食物:桂圆、荔枝、红枣 葡萄、花生、胡罗卜、菠菜、莲藕 槡椹、动物肝脏、动物血、猪心、猪蹄、乌鱼、鸡蛋、蜂乳、阿胶、何首乌等(补血类食物可治疗血虚症。这类食物大多味甘质腻,易碍胃,故应配伍山楂,陈皮等消导、行气类食物同用,有濕浊中阻、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不宜食用。)8.8.补阳类食物:补阳类食物:鹿茸、鹿肉、羊肉 狗肉、兔肉、海参、虾、鲢鱼、牛奶羊奶、蚕蛹、韭菜、韭菜子、核桃仁辣椒、胡椒、肉桂、姜、花椒 茴香肉豆蔻、虫草、胎盘等。(补阳类食物可补助人

31、体阳气,重在补肾,益精髓,强筋骨,治疗肾阳虚弱症。因其性温热,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9.9.补阴类食物:补阴类食物:龟鳖肉、猪瘦肉、鸭肉、乌鸡、牡蠣、蚌肉、银鱼、淡菜、银耳、燕窝、梨、柿子、蜜猴桃、甘蔗、黑芝麻、莲子、百合 白果、苟杞、西洋参、黄精 天麻、蛤蟆油等。补阴类食物能补养阴液滋润脏腑,治疗阴虚和阴虚内燥症。此类食物大多甘寒滋腻,易碍胃,故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脹便溏者不宜食用。10.10.理气类食物:理气类食物:薤白、橘皮 荞麦、佛手、刀豆、豌豆、茉莉花、玫瑰花、白梅花、丁香木香、紫苏等。(理气类食物适用于气机不畅气郁、气滞、气逆等症。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者不宜食用。)1111止

32、血类食物:止血类食物:莲藕、藕节、藕粉、空心菜、茄子、黑木耳、丝瓜 猪肠、桂花、马兰头、黄花菜、小蓟(蓟菜,青青菜)、鸡冠花、荷叶、柿子、葛根等。活血类食物善于走散,具有活血,散瘀,消肿,通经等作用故月经过多者和孕妇应慎用或忌用。1212消食类食物:消食类食物:萝卜、莱菔子(萝卜子)、山楂、鸡内金麦芽、谷芽、锅巴、猪脾、猪肚、牛肚、陈皮、大头菜、苹果等。消食类食物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者。1313祛湿类食物:祛湿类食物:薏苡仁,赤小豆,金针菜,冬瓜,莴苣,荠菜,南目蓿,茯苓,鲤鱼,鲫鱼,沙仁,白豆蔻,五加皮酒等。祛湿类食物可增强脾胃的运化、水湿功能,调节

33、体内水液代谢,促进水湿排出,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痰饮湿热等症。五加皮酒有祛风湿舒筋活络作用。祛湿类食物易耗伤阴液应慎用,故阴虚血虚者应慎用。15.15.化痰类食物:化痰类食物:海带、紫菜,龙须菜,海蛰头,荸荠芋头,竹笋,絲瓜,荠菜,野雪里蕻(焊菜),梨、冬瓜子,罗卜,南瓜等。化痰类食物主要用于祛痰、痰涎、痰饮症。16.16.止咳平喘类食物:止咳平喘类食物:白果、甜杏仁、枇杷、罗汉果、枾饼罗卜、胡罗卜、百合、核桃、山药、海蜇、猪肺、鸭蛋、鸭肉、蜂蜜、虫草等。止咳平喘类食物可增强肺的呼吸功能减轻或消除多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喘息症。1717收涩类食物:收涩类食物:莲子,荷叶芡实,酸石榴,酸枣仁,

34、乌梅浮小麦,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鸡肠,猪膀胱,醋等。收涩类食物大多酸涩,具有敛汗,止汗,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凡表邪未解内有湿滞郁热未清者不宜食用。18.18.降压类食物:降压类食物:西红柿、罗卜胡罗卜、芹菜、菠菜、油菜、甘蓝、甜菜、小白菜、雪里蕻、蒜苗、马铃薯、苦瓜、桃子、橘子、柠檬、杨梅、胡桃、刺梨、山楂、樱桃、石榴、苹果、葡萄、黄豆、玉米面莲子、荷叶、鱼腥草、菊花等。高血压患者忌食酒类和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咸味食物。1919消渴降糖类食物:消渴降糖类食物:上消:西瓜皮、水芹、绿豆 玉米须、山药、百合、银耳 苦瓜、黄瓜、白果、罗汉果 梨南瓜、荸荠、莲藕等;中消:豆腐、玉米、荞麦、苦

35、瓜、芹菜、絲瓜海带、白罗卜、白菜、茄子、西瓜、苹果、柚子、蜜猴桃、茶水等。下消:甲鱼、猪胰、山药、莲子、薏仁米、构杞子、芝麻、松仁、杏仁、百合、沙參、麦冬等。糖尿病患者忌食糖类,酒类,和辛辣、肥腻,过甜的食物和糕点,巧克力等。20.20.安神补脑类食物:安神补脑类食物:核桃桂圆、黑芝麻、红枣、莲子桑椹、酸枣仁、五味子、杏仁、白果、百合、黑豆、大豆、蜂蜜、牛羊奶、鱼子、猪心、动物脑 牡蠣、蚌肉等。2121防治便秘类食物:防治便秘类食物:蜂蜜黑芝麻、松仁、桃仁、核桃菠菜、红薯、胡罗卜、荸荠桑椹、香蕉、蜜猴桃、无花果、芝麻酱、香油、橄榄油甘蔗、麻子仁、何首乌、以及燕麦等粗杂粮,含粗纤维多的新鲜水果和

36、蔬菜。22.22.抗癌类食物:抗癌类食物:西兰花、红薯、老玉米、大蒜、洋葱、胡罗卜,海带、紫菜、海苔、西红柿、磨菇、香菇、芹菜、卷心菜、大白菜、油菜、黄花菜红枣、板栗、苹果、杏、葡萄桔子、柠檬、草梅、灵芝、苏达水、松针、松脂等。23.23.抗衰老类食物:抗衰老类食物:花生、芝麻、核桃、杏仁、松仁、苟杞子、黑木耳、白木耳、香菇、蜜猴桃、胡罗卜、白罗卜、菊花、荞麦、茶叶、骨头汤、人参、灵芝虫草等。2424发物类食物:发物类食物:猪头肉、公鸡肉、羊肉、老鹅肉、辣椒、葱、蒜、韭菜、胡椒、虾、蟹、黄鱼、带鱼、比目鱼、春芥、浓茶、咖啡、酒等。发物即含有大量激素,或有致敏、刺激作用,或加重或促发,诱发疾病的

37、食物。有各种炎症,溃疡,疮癤,痈肿,外伤,癌症,手术后及内分泌失调,失眠,神经衰弱,过敏体质者忌食。(二)食物的味道、作(二)食物的味道、作用与归经:用与归经:食物可分为酸、苦甘、辛、咸、涩、淡、香味8类。1.1.酸味食物有:酸味食物有:山楂、乌梅石榴、番茄、木瓜、甘桔、橄榄、山枣、柠檬、杏、苹果、芒果、葡萄、醋、蜂乳等。酸味有敛汗、平喘、止泻、涩精、缩收小便等作用。酸味入肝经,对肝脏有补益作用。2.2.苦味食物有: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 苦杏仁、百合、慈菇、猪肝 苦丁茶、莲子心等。苦味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 解毒等作用。苦味入心经,可降心火,对心脏有补益作用。3.3.甘味食物有:甘味食物

38、有:蜂蜜、饴糖、砂糖、桂圆、荔枝、苹果、梨樱桃、桑椹、芒果、红枣、枸杞子、西瓜、甜瓜、甘蔗、萝卜、甜薯、甜菜、大头菜、玉米、小米等。甘味具有补益强壮,缓解疼痛、痙挛等作用甘味入脾经,对脾胃有补益作用。4.4.辛味食物有:辛味食物有:姜、韭菜、葱、蒜、辣椒、胡椒、芥菜、荆芥、洋葱莱菔子、白酒、酒精等辛味入肺经,对肺有补益作用。5.5.咸味食物有:咸味食物有:盐、酱油、大酱、海带、紫菜、虾、蟹、海参、海蛰、海螺、淡菜、龟肉猪肉、动物血、骨髓、肾脏、心脏、狗肉、鸽蛋、火腿肉、各类咸菜、酱菜等。咸味入肾经,对肾脏有补益用。6.涩味食物有:莲子、柿子等。涩味与有收敛固精等作用,与酸味基本相同,故列入酸味

39、范围。7.7.淡味食物有:淡味食物有:冬瓜、黄瓜、生菜、竹笋、菜花、黄花菜、薏苡仁、茯苓等。淡味具有渗利小便、袪除湿气等作用;中医把淡味归入甘味范围。8.8.香味食物有:香味食物有:香菜、香椿、茴香、肉桂、桂花、香料、芝麻、花生、瓜子、香油、柑桔苹果香瓜等。(香味具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化浊、辟秽、爽神、开窍、走窜等作用香味入脾、肺经等,主要对脾胃有补益作用。)了解食物的性、味、功效和归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食物,对饮食养生大有裨益。需要指出的是,某一种味道入相应的经络,对该脏腑有补益作用。但是,如果偏嗜这一滋味,将会破坏脏腑间的平衡,损害相关脏腑。这一点在下一问题里还要祥述。中药是和

40、西药相对而言的它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因为中药的来源以植物类为主,所以古人把药学称为“本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药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目前所知,中药材多达一万三千种。中药学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和炮制方法、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一一.地道药材地道药材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称。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地貌十分复杂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天然中药材的品种产量、质量、性能、效果等有一定的地域性和较大的差别。因此,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

41、地域特性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幸、五味子;山西的党参;山东的阿胶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 川芎、贝母;江苏的薄荷;浙江的贝母;广东的砂仁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地道药材,为保证疗效用药时应注意选用地道药材。不得已时才使用其他药材并注意适度加量。四气指药物有温、凉、寒 热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所以中药书籍介绍、论述某味中药材,首先表明其“性”(气)。四气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性中有程度上的差别有些药物还以大寒、微寒;

42、大热、微温加以区别。还有一些药物寒热属性不明显,称为“平性”药物。一般说来,寒凉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化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如金银花、绿豆清热解毒;石膏清热泻火 大黄泻热通便等。温热药分别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如干姜温里散寒茴香暖肝散结,附子回阳救逆等。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证,热证用寒凉药,阴证寒证用温热药治疗。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病情还会加重。在临床治疗时,病情寒热程度不同,有的寒热错杂,有真寒假热之证,有真热假寒之证,应注意辩证用药。此外,寒冬季节

43、无实热证者不轻意投寒性药,以免损伤阳气;炎热之夏季无寒证者不要随便使用热性药,以免伤津化燥。五味指药物和食物真实的滋味,因口尝而得知。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传统习惯于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五味各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辛: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说来,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和气滞血淤证。如紫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淤等。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因此甘味药多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疼痛、调和药性、解毒等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

44、痛,甘草调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酸: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故多用于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赤石脂固崩止带等。涩: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能收敛固涩。如龙骨牡蛎涩精,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苦:苦:能泄、能燥,有清泄火热,泻降气逆,燥湿坚阴(存阴)等作用。如黄岑、栀子清热泻火,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知母 黄柏泻火存阴等。咸: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如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芒硝泻下便通等。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仁、

45、通草、灯心草、泽泻等 临床用药时,须将四气与五味结合起来。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有升阳举陷的作用;浮是升浮,上行发散,有解表散邪,宣毒透疹,开窍的作用。沉降药都能下行向里,具有清热,泻下,利尿渗湿,重镇安神,降逆止呕,消积导滞,止呃平喘等作用。在临床用药时,在上在表的病症宜用升浮药,不宜用沉降药;如外感风寒,头痛等,应选用荆芥,紫苏,防风等升浮药。相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则宜用沉降药,不宜用升浮药,如肠燥便秘应选用大黄桔实,芒硝等沉降药。一般说来,花,叶,皮,枝等轻质药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介壳,矿石等质重药物多为沉降药但也有例外,如旋复花降气消痰,止呕,虽为花

46、药性却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通窍发汗散风祛湿,虽为果实,药性却升浮而不沉降。有些药物还有双向性,如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等。此外,药物的升降沉浮还有炮制与配伍的形响。如有些药物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敛,盐炒则下行。桔梗可载沉药上浮,牛膝能引药下行等。说明药物作用的趋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归经是说某些药物对某脏腑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作用,所以,药物书籍除标明某味药的性,味,还标明归经,以指导临床应用。有的药物归一经,有的药物归二三经,这是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药物对某些器官和部位的特殊作用总结出来的。如用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其归心经;用桔梗,紫苏子能治愈喘

47、咳胸闷,说明其入肺经用白芍,钩藤能治胁痛抽搐,说明其入肝经等。此外,还有根据药物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稟贼不同进行归经的,如色白,味辛入肺经,大肠经;色黄,味甘入脾,胃经,色赤味苦入心,小肠经等;芳香开窍,如麝香入心经,连翘形状象心入心经藿香芳香醒脾入脾经等等。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对指导辩证用药有重要意义。运用归经理论应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结合起来全面分析,辩证用药。中药书籍中常在每味药物性味下标明“有毒”“有小毒”“有大毒”“无毒”的字样。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主要标志之一。中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有毒指有毒副作用,使用不当、过量或长期使用会对机体组织造成损害,产生严

48、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据报道,建国以来,仅单味药引起中毒的就有上百种,其中植物药占90%以上。中毒表现多种多样。如罗布麻、夹竹桃、福寿草、附子川乌 草乌、雪上一枝蒿、蟾酥等,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常可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源性休克、死亡,有的还伴有感觉及运动神经障碍。巴豆、甘遂、大戟 牵牛花、槟榔、胆矾等药物中毒,可造成粘膜水肿,引起剧烈呕吐、腹泻,甚至便血等;杏仁、桃仁、白果等中毒可发生呼吸抑制等。曼陀罗的苗、花及果实、大麻仁、商陆等中毒,可造成颜面潮红、瞳孔散大、烦渴烦躁、步态不稳、幻觉幻听、抽搐昏迷等;苦楝子、黄药子、野百合等中毒以损害肝脏为主;斑蝥、苍耳子、鱼胆等中药以损害肝肾为主。黄丹、黑锡丹、密陀僧及含铅的复方成药可引起铅中毒,导致血压下降及精神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标明无毒的药物一般无毒副作用但若使用不当、过量也会产生副作用有毒药物往往可治疗一些恶症重症,如斑蝥治癌肿;雄黄治恶疮 水银治疥癣、梅毒;砒霜治瘰疠瘘漏;大枫子治恶疮麻风等。中医讲求以毒攻毒但使用有毒药物一定要谨慎,严格控制使用量中病既止。“是药三分毒用药需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行业 > 医药科技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