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Ames, Roger T;陳 霞等譯:〈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世界哲學》2006年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6年9月)頁49~60.pdf

上传人:zhong 文档编号:210936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9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mes, Roger T;陳 霞等譯:〈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世界哲學》2006年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6年9月)頁49~6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興大人文學報 第四十期,頁 125-152 1 二八年三月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陳清茂 摘 要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其中有四種抄在帛書老子乙本前的古佚書,屬 於黃老思想之作,引起學者們的關注。黃老帛書四種之命名,筆者暫以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 稱之,以涵蓋其學術特質,但非為其原本書名。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可視為戰國末期、漢初黃 老之學的重要著作,就目前可供分析的資料而論,並不能證明即為漢書藝文志所錄之黃 帝四經 。 關鍵詞:馬王堆、黃帝四經、黃帝書、十大經、黃老 海軍軍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中山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候選人。 125

2、 2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一、前言一、前言 西元 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現大批竹簡與帛書。這是中 國學術史上的重大發現。三號漢墓出土的簡帛文獻資料,其範疇涵蓋哲理、史 實、軍事、天文、曆法、地圖、醫學等,對於研究秦漢時期(更早)之學術思 想,提供極為豐富的研究素材。 馬王堆帛書,均出自三號漢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 48cm 的整幅帛上,摺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 24cm 的半幅帛上,捲在木 條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共有三十五種,其中有四種抄在帛書老子乙本前 的古佚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出土時,與老子乙本 (隸書本) 抄寫在同一幅

3、約 3m 的長帛,抄寫位置依次為:(1)經法(2)十 大經(3)稱(4)道原【(5)德(6)道 】 。黃老帛書四種共 11,000 餘字, 老子乙本則為 5,400 餘字。 (參酌下表) 書 名 位 置 題 記 行 數 字數斷 代 老子乙本前佚書 一: 經法經法 末題經法,凡五千 77 5000字 老子乙本前佚書 二: 十大經十大經 末題十大經,凡四千 65 4000字 老子乙本前佚書 三: 稱稱 末題稱,千六百 25 1600字 老子乙本前佚書 四: 道原道原 末題道原,四百六十四 7 464 字 老子乙本 同 一 幅 長 帛 上篇: 德,三千四十一 下篇: 道,二千四百廿六 78 5467

4、字 避諱漢高祖邦 字,而不避漢惠帝 盈字,抄寫年 代略晚,當在惠帝 或呂后時期(西元 前194 180年 間) 。 絲帛為當時貴重的抄寫材料,故帛書在抄寫時,同一部書之內容連抄,幾 乎不分章、分段。通常在同一幅布帛上會抄寫數種資料,大部分是因為主要典 籍抄完後,還有剩餘的空間,為避免浪費,故附抄其他資料。不過分析此幅長 帛的各書篇幅,黃老帛書四種的總字數,約為老子乙本的二倍左右,應該 不是因節省布帛的緣故,才抄在一起。若因布帛有多餘的空間而抄此四書,則 126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3 應抄在老子乙本之後,而且字數應少於老子 ,不過此四書卻抄在老子 乙本之前。故此四書應非因帛書有

5、多餘之處而附抄。究其內容,黃老帛書四種, 乃有關於黃帝老學之書,而老子則為道家思想,兩者在思想上有密切關聯 之處,故抄在一起,以利閱者學習、查考。 這四種黃老道家思想著作,是目前最早也最完整的黃老道家作品,既與戰 國時期的若干黃老道家文獻發生思想、內容的聯繫,也與易的思想發展有 關。這四種關於黃老思想的帛書出土,對學術思想史研究而言,有兩重意義: 一、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 ,是否就是 漢書藝文志 所錄之 黃帝四經 ? 二、以帛書的具體內容補足所謂黃老之學內涵。陳鼓應以為從思想史的 角度來看,帛書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種古佚書經法 、 十大經 、 稱 、 道原的重要性,要超過帛書老子及兩種孫子兵法 。

6、1由此可知, 這四種黃老帛書的重要性。黃老帛書四種,對於黃老學研究,雖然具有重要的 價值,可是也不能完全迷信帛書,而忽略了帛書文本的若干基本問題。本文將 就這四種黃老帛書所衍生的相關基本問題作深入探討。 二、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是否即為黃帝四經?二、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是否即為黃帝四經?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出土,對黃老道家研究者而言,是精神上的一大鼓 舞。 漢書藝文志著錄之黃帝四經 ,只見其名而未見其書,然而在帛書 出土後,彷彿已經現身。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經唐蘭論定即為漢書藝文 志著錄之黃帝四經 。唐蘭的說法影響學界甚大。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大 部分的學者皆視其為黃帝四經 (見下表) ,並進一步

7、地研究註譯,至於期刊 論文的數量,更是繁多。 1 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29。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127 4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作者註譯者 書 名 出 版 資 料 陳鼓應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臺灣商務印書館 谷斌、張慧姝 黃帝四經今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寒生 黃帝經 (又題黃帝四經 ) 臺灣龍華出版社 余明光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岳麓書社 余明光 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朱曉海 黃帝四經考辨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楊宗哲 黃帝四經與韓非子政治思想比較 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帝四經 (漢英對照) 岳麓書社 Le

8、o S. Chang and Yu Feng The four political treatises of the Yellow Emperor : original Mawangdui texts with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yden Edmund The yellow emperors four canons 利氏學社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是否即為黃帝四經 ,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 黃老帛書四種就是黃帝四經 ,就可以把這四種書當成同一部書的四大單元,

9、對其作綜合性研究,以歸納出完整的思想體系,並填補黃老道家思想的內質。 如果黃老帛書四種不是黃帝四經 ,而是當日眾多流傳的四種黃老典籍(或散 篇) ,就不適合作為探討完整思想體系的文本。因為雖同屬黃老之書,但獨立的 四書,可能分屬黃老道家不同流派,各有其旨歸,自然與同一部黃老書的四大 單元不同。歷來討論此問題者甚多,各家以不同角度著眼,也得到不同的結論。 以下將略舉重要學者的論述,以為本文進一步研究的起點。 唐蘭先生以為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實乃同一部書,而且就是漢書藝 文志 道家類著錄之黃帝四經四篇: 在思想體系方面,四篇是一貫的。第一篇經法 ,主要講的是法;第二 篇十六經主要講的是兵;第三篇稱

10、 ,主要講的是樸素的辨證法; 128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5 第四篇道原講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觀規律。四篇體裁各別,但互為 聯繫,成為一個整體。所以說這四篇是一本書。2 這四本古佚書,究其內容大要,具有明顯的道家觀念。漢文帝時崇尚黃老之術, 故帛書抄寫者將此四書與老子抄成同一卷。唐蘭先生從思想體系的一貫性 為考察基礎,將這四篇體裁各別,而思想互為聯繫的古佚書,視為漢書藝 文志 道家類著錄之黃帝四經四篇。 帛書老子 3一書收唐蘭黃帝四 經初探 一文 4,具體地從內容、歷史背景、史書著錄、體裁、思想等五個角度, 來論述黃老帛書四種,即是漢書藝文志著錄之黃帝四經四篇: (1)這四篇是一

11、本書,是關於黃帝的書;(2)抄寫的時候,正是漢文帝初期, 文帝宗黃老,所以抄寫者把黃老合卷;(3)漢書藝文志著錄黃帝 四經 四篇與此正相合。除此之外,上引有關黃帝的著作都沒有適合的。 隋書經籍志把黃帝四篇和老子兩篇合在一起說,更是有 力的證據;(4)這四篇正合經的體裁,第一、二兩篇本就叫經 。(5) 這四篇雖主要的是法家觀點,但卻蒙上一層道家色彩,黃、老並稱,黃 有自己的特色,更足以證明它是黃帝四經 。那麼,這是黃帝四經 , 是可以確定下來的。 唐蘭的這項見解,對學界的影響很大。唐蘭這段文字的推論,尚有可斟酌之處。 1.隋書經籍志把黃帝四篇和老子兩篇合為一類;黃老帛書四種 與 老子 乙本抄在一

12、起。這兩項書目資料的表層比對,所產生的偶然相似性, 無法變成黃老帛書四種與黃帝四經劃上等號的證據。2.文中將這四種帛書 的內容視為法家觀點,但卻蒙上道家色彩,黃、老並稱,因此具備自己的特色, 並用以證明它是黃帝四經 。如果內容是黃、老並稱,稱其為黃老四經 , 會比稱黃帝四經來得適切。且作者以未見內容的黃帝四經 ,來推斷帛書 內容的道、法趨向,確定就是黃帝四經 。問題是這四種帛書的道法特色,可 以證明就是不知內容的黃帝四經嗎?即使兩者可能同有道法特色,具體文 字內容也不一定相同。3.隋書經籍志記黃帝四篇,應為託言黃帝的 2 見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一文( 考古學報第1期,1975

13、) 3 帛書老子一書為河洛出版社出版,不著撰者。 4 見帛書老子 ,頁239。 129 6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四篇著作,然而黃老帛書四種,明顯託言黃帝者,只有十大經 ,其餘則無, 如何將兩者劃上等號?4.唐蘭稱這四篇正合經的體裁。黃老帛書四種,只 有經法 、 十大經兩書之書名有經字, 稱 、 道原兩書則無。 稱 、 道原能否具備經的體裁、價值,還有待斟酌,至於經法之經 , 置於首字,是否等同法經 ,也還有討論空間。 陳鼓應同意唐蘭的見解: 從目前來看,仍是唐蘭先生的說法論據最強,影響也最大,為多數學者 所接受。如余光明(當為余明光)先生著書即以黃帝四經為名,後 又撰文加以考證。現在

14、看來, 經法等四篇就是漢書藝文志記載 的黃帝四經應無大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這四篇在思想史 上的重要地位,才能理解司馬談在論述道家時,為什麼在很大程度上是 依照了這四篇的文字。5 陳鼓應贊成唐蘭先生的說法,視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即為漢書藝文志所 載之黃帝四經 ,更進一步地從思想、特殊概念與辭句等角度,來論定本書為 一人一時之作。陳鼓應認定這四種帛書為黃帝四經後,認為漢人所加之書 名,不當其實: 經法等四篇雖是漢志記載的黃帝四經 ,但是,漢代人稱其為 黃帝四經是否恰當,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從歷史上來看,黃 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其事跡多為附會。而且在較早的記載中,黃 帝的傳說多與戰爭有

15、關, 十大經之依托黃帝,當與其主張通過戰爭來 統一天下有關。但在經法等四篇中,這僅僅是一部分的內容。從哲 學理論來看,它們基本上是從老子 (及范蠡) 出發,以老子思想為基礎。 文中雖未有標明是直接引用 老子 ,但是整個四篇都可以看出是已經融 化了老子 。這種依托黃帝,而又以老子學說為基礎的作品,正是漢代 人所說的黃老之言。由此可見,漢代人命名的黃帝四經 ,究其實不如 5 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31。 130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7 稱為黃老四經更為恰當。不過,為了與漢志記載相吻合,本文 姑且稱經法等四篇為帛書黃帝四經 。6 陳鼓應雖同意唐蘭認定這四種帛書即為黃帝四經 ,然而審

16、視帛書的內容,卻 也對黃帝四經的書名,提出質疑。陳鼓應的質疑,可歸納為二點:1.歷史 上依託黃帝之名的內容,大多與戰爭有關,而這類內容僅佔四種帛書的一 小部分,以黃帝為總書名,不足以涵括這四種帛書的主要內容、思想。2. 這四種帛書反而與老子的思想有密切關係,以黃老來取黃帝書名 方能名符其實。不過為了遷就漢書藝文志的書名記載,陳鼓應仍稱此四 種帛書為黃帝四經 。陳鼓應對黃帝四經書名與帛書內容不完全相應的質 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否定唐蘭的部分意見。唐蘭以為 這四篇是一本書, 是關於黃帝的書。陳鼓應則以為與黃帝有關的內容只佔了一小部分,整 體為黃老思想的融合,而非專指黃帝之言。 黃帝四經之名應為

17、劉向校定後所 加,也許劉向所校定的四篇全是托言黃帝之作,而這四種帛書的內容、思想範 疇,卻是範圍較大的黃老道家作品,而非全屬托言黃帝之作。故單從書名而論, 不能因漢書藝文志記黃帝四經四篇,就據此書名形式資料,而認定 兩者實為同一本書。 陸建華亦同意唐蘭的見解: 該書的命名,曾引起學者們的持久爭論。某些學者因其是黃老思想的代 表性作品,稱之為黃老帛書或黃帝書 。唐蘭先生定其名為黃帝 四經 ,余明光先生在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 、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等 著作中,沿襲唐蘭先生的觀點,並詳加論證。目前,學界多以唐、余之 說為是。其實,從漢書藝文志道家類所載黃帝四經4 篇、 黃 帝銘6 篇、 黃帝君臣10 篇

18、、 雜黃帝58 篇、 力牧22 篇中,選 擇黃帝四經為該佚書書名是比較合適的。7 6 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32。 7 陸建華之說引自 黃帝四經黃老道學的奠基之作一文,頁 74。 ( 安徽大學學報 ,第 23 卷,第3期,1999) 131 8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陸建華採用唐蘭及余明光之說,認定帛書即為漢書藝文志所錄的黃帝 四經 ,又作補充說明。然而陸建華的補充說明中,只因道家類載有黃帝 四經 、 黃帝銘 、 黃帝君臣 、 雜黃帝 、 力牧等含有黃帝或其大臣 名的書名,便據以論定以黃帝四經為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的書名較合適。 就這四種帛書的內容而言,涵蓋法、兵、道等思想範疇,其中只

19、有十大經 出現依託黃帝之名,其他三書則無。陸建華面對這四種帛書內容、思想的 多樣性,卻因漢書藝文志著錄不少與黃帝有關的書名,便直接認定 這四種帛書以黃帝四經為書名較適合。陸建華之說,缺乏具體的說服力。 張增田對於唐蘭先生的見解,持不同的看法: 首先,除了道原篇外,其他篇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主題,兩種四 可能只是巧合。帛書四篇之中又有小篇(若經法與十六經 ) , 黃 帝四經的結構如何,無法推知。其次,古人抄書固然有章可循,尚有 視需要而定的可能,非必于老子之前只能抄黃帝之言,況且四篇中 能歸為黃帝之言的僅十六經而已。第三,從史記言黃老看,黃 老之學或黃帝老子之言,本是一個整體,把它分作黃帝言、老子

20、言應十 分謹慎。 漢書藝文志所錄道家類書籍中,冠以黃帝者,非 必即是黃帝學 (黃帝只是托名而已) 。另外,稱古書為經者,只 是後人的一種認定,是否存在 經 的體裁, 稱 與 道原 是否屬 經 的體裁,均不十分可靠。8 張增田的看法可歸結為幾個重點:1.兩書名的四只是形式上的偶然相同, 驗之內容,四種帛書難有一明確思想或主題,用以結合為有系統的整體。2.老 子卷前未必不能抄非黃帝之言。3.黃帝言不一定等於黃帝之學 ,而且 只有十大經才出現黃帝言 。4.黃老之言 、 黃老之學 、 黃帝老子之 學為整體的思想概念,不可以任意分成黃帝言老子言 、 黃帝學老子 學 。5.經的概念,應是後人衡斷典籍的價值

21、後所加,而且稱 、 道原 無經名,能否視為經還是一個問題。張增田對唐蘭提出的這些質疑, 屬合理的見解。 丁原明對唐蘭的見解,亦持反對態度: 8 張增田之說引自黃老帛書研究綜述一文,頁111。 ( 安徽大學學報 ,第25卷,第4期,2001) 132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9 筆者贊同唐蘭關於佚書的 寫成時代,應該是戰國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 即公元前 400 年前後的斷定,而不同意他關於佚書即是漢志裏的 黃帝四經四篇的觀點,故本書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這四種古佚書稱 之為黃老帛書 。9 丁原明同意唐蘭對黃老帛書寫成時代的論斷,而否定唐蘭將這四種帛書認定為 黃帝四經的看法,以為這些屬黃老

22、學範疇的帛書,應稱黃老帛書較合 適。 裘錫圭對唐蘭的見解,亦持反對態度,並提出四項質疑:一、四種古書體 裁不同,篇幅長短懸殊。二、 十大經屢次提到黃帝 ,其他三篇則一次不 提,四種古佚書的體例不像是同一部書。三、四種古佚書在思想上有積極進取 精神,明顯地撮名法之要 ,與去健羨,處沖虛的黃帝四經不能相合。 四、魏晉以前所引的黃帝之言,都不見於這四種佚書,這也可以證明它們非 黃 帝四經10。裘錫圭這四點質疑意見頗具說服力。 謹慎考察上述學者對此問題的正反面議論,筆者提出下列幾點拙見,供博 雅學者參酌: (1).抄寫在老子乙本前的帛書,數量剛好是四種,加上又為黃老性質的資 料,所以自然會直接與漢書藝

23、文志所著錄的黃帝四經連結在一起。 這種直線性的表層連結,常被用於出土文獻的比附,如高亨、董治安以為十 大經可能就是黃帝君臣十篇。11戰國、秦、漢之世,託言黃帝之書頗多, 9 丁原明之說引自黃老學論綱一書,頁8。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10 裘錫圭之說見古代文史研究新探一書,頁562(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及馬王堆帛書老 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 一文(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 ,第3輯) 。 11 高亨、董治安: 漢書藝文志“道家”一類,記有黃帝君臣十篇, 十大經可能就是這部 書。 漢志所記題名黃帝君臣 ,當然是記黃帝君臣的言行,而帛書正是記黃帝君臣的言行, 這一點是相合的;

24、漢志所記是十篇,而帛書題名十大經 ,當然也是十篇,這一點也是相合 的。至於今見十大經為什麼被分為十四篇?大概是傳抄者追題篇名時弄錯了。 ( 十大經 初論 , 歷史研究第 1 期,1975)高亨、董治安認定十大經可能就是黃帝君臣十篇的 理由有二:(1)書名題為黃帝君臣 ,當然是記黃帝君臣的言行,而帛書十大經的內容正是記 黃帝君臣言行。(2)黃帝君臣十篇,而帛書也題名十大經 ,兩者皆為十篇。高亨、董治安並 沒有針對以上的說法,進一步地提出更精密的論證。書名題為 黃帝君臣十篇 ,據書名推論 應是記黃帝君臣的言行; 十大經 內容大部分也是記黃帝君臣的言行。將 黃帝君臣 十篇與 十 133 10 陳清茂

25、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這四種黃老帛書,只是眾多黃老典籍的一部分,不一定剛好就是漢書藝文 志所著錄的黃帝四經 。劉向校書時,黃老資料頗多,經其刪校合併,去其 重複,也許這四種帛書正是未被劉向校定前的典籍原貌,乃漢書藝文志 所錄的遺珠。 (2).抄在同一幅帛書的數種文獻資料,不見得同屬一部書。如帛書老子甲 本之後,抄有五行 、 九主 、 明君 、 德聖等四部性質歧異的書(非同 一本書的四篇) 。因此,即使老子乙本前的四種帛書,同為黃老範疇之書, 也無法明確地認定就是黃帝四經這一部書的四個篇章。黃武智則進一步地 從抄寫的形式來推論這四種帛書並非同一來源: 從符號使用的現象以及四種佚書的段落、標名、

26、字數統計等外在 形式看來,可知老子乙本之前的四種佚書的來源並不一致。12 四篇佚書乃從不同的文本抄錄而來,抄錄之時當為各自獨立的個體,但 四種佚書還是有被後人編為同一本書的可能。13 黃武智先生考察帛書抄寫的外在形式(段落、標名、字數) ,認定這四本帛書為 當時各自獨立的個體(即單篇散行) ,但如果其內容具有若干關聯性,仍有被編 為同一部書的可能。以黃武智的推論為基礎,這四種當時分屬不同文本來源, 單獨存在的帛書,因同屬黃老性質,被墓主或抄手編寫在同一幅帛書,也就是 馬王堆黃老帛書,但這四種卻不見得剛好會同時被黃帝四經的原始編輯者 (如果有的話)或校書者(劉向)編選為黃帝四經的四篇。 (3).

27、先秦有不少典籍文獻,並非以後世認知的 書 的完整而穩定的框架流傳, 而是以散篇單行的方式流傳,因而產生各版本間文本差異的現象。如竹簡本 老 子 、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乙本與通行本老子諸文本間,有若 大經兩者同視為託言黃帝之書,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然而兩者的具體文本卻未必相同。除非 能見到黃帝君臣十篇的內容,據以比對帛書十大經 ,證明兩書實為同一部書,否則只能用 比較嚴謹的態度,將此二書視為同屬託言黃帝之書,而非確認為同一部書。 12 引自黃武智黃老帛書考證 ,頁25。 (臺灣: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13 引自黃武智黃老帛書考證 ,頁43。 (臺灣: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

28、9) 134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11 干遞變分合的痕跡。為解釋簡帛老子文本間的差異現象,丁四新提出活頁文 本的新概念。丁四新以為活頁文本的構成,要具備兩個要素: 一 、 活頁文本 做為一個文獻基本單位 , 自身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不可再分性。 思想單位思想單位是活頁文本的基本內核,這才使活頁文本具有活 頁的作用。在思想單位的作用下,一些活頁文本拒斥一些活 頁文本 ,而一些活頁文本則在思想的同一性原則下,消融各自的界限 而被拼接起來。 二、在此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的基礎上,它又是可以流動變化,並被重新組合。 重新組合要在合理性的原則合理性的原則(主要是思想的統一性或同一性思想的統一

29、性或同一性)下,通過整 理者有意識的學術工作來完成。 一部典籍的原始文本,包含若干個思想單位 ,也就是活頁文本 ,以 思想的同一性、統一性為變動準則,使得這些不可再分割的思想單位文本 變成活頁 ,具有可變動性。在編輯者自身的合理考量(思想統一性)下,如 移動活頁筆記本的活頁般,重新調整活頁文本的位置,與思想屬性相近的 活頁文本重新拼合。同一部書的原始活頁文本 ,經不同整理者之手,會 產生不同的分離、重組、拼合面貌。所以先秦若干古籍的流傳歷程中,產生諸 版本間的文本差異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丁四新運用活頁文本的觀念考察簡 帛老子 ,得出以下的結果: 先秦各簡本 老子 相對於帛書本及各通行本構築的相對

30、穩定框架來說, 還是一個處在流動變化過程中的東西,可以簡稱為活頁文本。這個文本 中的每一活頁單位都可能而且應該得到重新組織,以從屬於帛書編者使 老子成書成篇的理想。老子文本演變的首要法則,當是思 想的同一性(思想單位) ,它是文本變化的主因和基本動力,產生出分離 和重合文本的兩種相對力量。從而產生出老子文本演變的第二 條法則,即文本的可移動性和重組性。14 帛書本老子 、通行本老子已形成內容、形式、分章相對穩定的框架。然 而較早的竹簡本,還處於流動變化的狀態。丁四新分析帛書本、通行本老子 14 丁四新: 申論老子文本變化的核心觀念、法則及其意義 ,頁 1213。 ( 哲學動態 ,第 11 期,

31、2002) 135 12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若干章,可以再析為若干思想單位 ( 章不等同於思想單位 ) 。這些相 對穩定的思想單位是老子的原始文本單位。竹簡本原始文本單位,經 帛書或通行本編者的再編輯,以思想的統一性或同一性的原則,將思想 單位分合、移動、重組,形成現在的穩定框架。丁四新的活頁文本理論, 為老子各版本的文本差異現象,提出一套合理的解釋。 如果要套用此理論,解釋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可能就是黃帝四經 ,要 討論兩個相關的問題:首先,分析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的書籍屬性,是否合乎 活頁文本的界定;再者,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是否就是黃帝四經此文 本的原始活頁文本 。 黃老帛書四種要

32、合乎活頁文本的前題是,這得是一部思想關係縝密的 書 ,共分成經法 、 道原 、 稱 、 十大經四大篇(此處暫用“ ” 符號,指稱此四種帛書) ,每一大篇,可視為一大思想集合15,每一大思 想集合可以再析為若干個不可分割的思想單位 。這四大思想集合間, 應具有思想的密切關聯性。 經法 、 道原 、 稱 、 十大經四大篇各自形成 大活頁文本 ,可以重組、流動。每一大篇之中的若干個活頁文本 ,也可 在此大活頁文本中,進行重組、流動。如此,黃老帛書四種就具備流動 變化的特性,合乎活頁文本的界定。上述前題成立,才可將黃老帛書四 種視為某一部書的原始活頁文本 (不一定是黃帝四經 ) 。然而證諸帛書資 料,

33、抄在同一幅帛書的數種文獻資料,不見得同屬一部書,如抄在老子甲 本前的佚書。黃老帛書四種目前仍無法被確認就是同一部書的四個篇章。此外, 這四種帛書的性質,雖被歸類為黃老思想一類,張增田卻認為除了道原 篇外,其他篇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主題。四種帛書之間的思想的統一性或 同一性 不高,不易依思想的合理性原則加以流動、重組。再討論第二個問題, 15 通行本老子一書的形式結構,分成81章,只有章的階層。丁四新以思想單位來分析 每章的活頁文本即可達到解釋的目的。然而討論黃老帛書四種的文本問題,因筆者假設 它是一部完整的書(不少學者直接認定就是一部書) ,共有四大篇,每篇尚有小章(如十大經 再分成十五章) ,

34、即分為篇與章兩個階層。如此的假設,丁四新的思想單位及活頁 文本二詞便不足以解釋。故筆者新增大思想集合 、 大活頁文本兩個名詞。 大思想集合 , 言集合者,表示此大思想具有可再分析的特質,即大思想集合包含若干個可動的思想 單位 。一個大活頁文本包含若干個可動的活頁文本 。四個大活頁文本組成一本尚未 形成穩定框架的書 。 136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13 如果黃老帛書四種真是某一部書的原始活頁文本 ,而且黃帝四經尚可見 到完整內容,如此才能進一步地分析兩者是否為同一部書的不同文本。假設我 們可見到黃帝四經的內容,經比對黃老帛書四種後,兩者的文字、思想幾 乎相同,只是段落次序、文字分

35、合,因思想的一致性而予以調整,而產生兩者 文本的出入,則兩者為同一部書的可能性就大為提高。可惜黃帝四經已亡 佚,上述假設不成立,則無法以活頁文本的理論,證明黃老帛書四種即為 黃帝四經 。 (4).漢書藝文志只言 黃帝四經四篇 , 隋書經籍志則進一步 地指黃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故有學者便以隋書經籍志把 黃帝 四篇和 老子 兩篇合論的這條書目資料,做為黃老帛書四種即為 黃 帝四經的有力證據。 隋書經籍志把黃帝四篇和老子兩篇合論; 黃老帛書四種也與老子乙本抄在一起。不能單靠這兩項書目資料的比對, 便將黃老帛書四種與黃帝四經劃上等號。 隋書經籍志以隋代國家藏書 舊有目錄隋大業正御書目錄為主要依

36、據。 隋書經籍志記隋代可見的國 家藏書目錄,其中的 黃帝四篇 ,與漢書,藝文志16所錄之 黃帝四 經四篇 ,是否為同一部書的源流,只憑書目難以認定。即使單論書目之名, 黃老帛書四種,也只有十大經託黃帝立言。 隋書經籍志所謂的 黃 帝四篇 ,是否皆為託言黃帝之作?如果是的話,即與帛書歧異。如果不是的 話,也因不見內容,無法與帛書相比對,缺乏討論的根本基礎。故無法憑據 隋 書經籍志的書目資料,來證明黃老帛書四種就是黃帝四經 。 (5).黃帝四經只存書目而不見其書,連四經之具體名稱究竟為何,具 體篇章結構,亦不可得知,只能從書名推測其為黃學著作,至於內容趨向, 則無從得知。黃老帛書四種,則有內容及書

37、、章名,卻沒有形諸文字的明確總 體書名題記。 16 劉向校書的書籍來源,有中央藏書、太常藏書、太史藏書、劉向等大臣藏書、民間藏書。 137 14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書 名 內 容 黃帝四經四篇 ? ? ? ? 經法 、 道原 、 十大經 、 稱四種 以這兩書的客觀條件互相比對,將這兩本書當成是黃老學範疇的書籍,可 以說得通。但如果要將兩本書視為同一本書,則缺乏最直接的證據。 (6).就各書的文字多寡而論, 經法 (5000 字) 、 十大經 (4000 字) 、 稱 (1600 字) 、 道原 (464 字)各書的份量差別頗大(參酌前表) 。依其內容多 寡,可區分為大篇( 經法 、

38、 十大經 ) 、小篇( 稱 、 道原 )兩大類。字數 最多與最少者,相差約十一倍。以一般書籍的寫作慣例而論,同一部書的各篇 章,內容份量會相差如此懸殊,令人難以相信。 (7).就書籍的體例而言,這四種帛書,有極為明顯的差異: 經法 :共分九章( 道法 、 國次 、 君正 、 六分 、 四度 論 、 亡論 、 論約 、 名理 ) ,章名或取章中代表文句,或攝全 章之旨趣,均能簡要地概括全章意旨,似一本結構完整、內容 一致的書。 十大經 :共分十四章(或十五章) ,也似一本內容完整的書。 稱 : 稱不分章節,行中有 (墨點)分段落。本篇之性質似古 代的格言選粹,一段一段地綴集在一起,並以墨點分開。

39、 稱 中各段格言之意義沒有明顯的必然關聯。 道原 : 道原 ,凡 464 字,不分節,為一篇獨立的短文,討論道 的本體及功用。 這四種帛書的寫作體例,可分成三大類( 經法與十大經可視為一 類) ,各類並不相同。唐蘭以為四篇體裁各別,但互為聯繫,成為一個整體。 138 書名相同嗎? 內容相同嗎?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15 所以說這四篇是一本書。17 唐蘭認為只要這四篇的思想有聯繫,即使體裁互 異,也可視為同一部書。 (作者所寫的一部書?或編者編定的一部書?或後代讀 者自我認定的一部書?)若唐蘭針對帛書的這個論點可以成立,則其他單行且 寫作體例迥異的數部書,被編寫在一起(不管何種原

40、因) ,只要思想上具有若干 程度的聯繫,讀者是否也可視為同一部書?即便讀者後設認定這四種帛書為同 一部書,也不代表作者真創作此四篇體例迥異的一部書。就寫作體例而論,黃 老帛書四種應為同屬黃老道家思想範疇的四部書,而非同一部書的四篇,無法 據體例進一步推定即為黃帝四經之四篇內容。 (8).陳鼓應以稱以權衡 、 天極 、 柔節先定 、 天刑 、 過極失當 、 達 刑 、 少以知多 、 天地有恒常 、 循名究理等名詞或概念,互見於四種黃 老帛書,而認定黃老帛書四種出自同一手筆,為一人一時一地之作。18 陳鼓應 提出的名詞或概念,既互見於黃老帛書,有部分也可在其他典籍找到,並非這 四種帛書所獨有。如:

41、 權衡權衡 經法道法 : 稱以權衡 。 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 : 則以權衡求利 。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 : 權衡,所以篡(選)賢取良 。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兵令 : 敵之與將猶權衡也 。 其餘先秦典籍引用者頗多。 天極天極 國語越語 : 四時以為紀,無過天極。 管子勢 : 未得天極,則隱於德。已得天極,則致其力。 呂氏春秋有始覽 : 極星與天俱游,而天極不移。 天刑天刑 國語越語 : 上非天刑,下非地德。 柔節先定柔節先定 管子九守 : 柔節先定 。 17 同註4。 18 同註4。 139 16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在黃老思想盛行的時代裏,若干具有黃老思想代表性的詞語,

42、會變成該思 想範疇的普遍性術語,如刑(形)名 、 名理 、 刑德 、 柔弱 、 動靜 、 陰陽 、 虛靜等,並被適度地援引。這些詞句互見於四種帛書,也可能會 出現在其他相關著作。因此,憑此以證明這四種黃老帛書為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仍待商榷。 要證明這四種帛書確出自同一手筆,除了大量具有作者特色的詞句要互見 於各黃老帛書外,還要考慮到文字用例、整體文氣、句法、篇章結構、修辭技 法等因素。筆者仔細讀完這四種帛書後,可以發現四種帛書的作品風格、修辭 技巧、文字用例參差不齊。 經法 :經法 : a. 運用大量的曰字來解釋各名相、觀念。 b. 經法全用後字,與十大經全用后字來代替後字不 同。 c. 運用

43、大量修辭技巧,如君正 一年從其俗七年而可以正一大段 全用層遞論述19, 君正 人之本在地力之用在節連用六個排比句 20, 四度 順治其內功成而亡 連用兩組各三句的排比修辭21, 論 強生威精則神連用九句的頂針22, 名理 處於度之內者動而 不可化也以四句一組形成排比23。以上乃為其修辭技法之極明顯者, 其餘的修辭技法, 經法諸篇之中,俯拾即是。純熟而大量運用的修 辭手法,為經法的文字特色之一。 d. 經法各篇的行文風格一致,文字典雅,文意暢達,結構縝密,論理 富於邏輯性及層次感,近似法家著作。 十大經 : 十大經 : a. 主要以黃帝與諸大臣間的對話形式立論,其中記黃帝兼有天下,及與蚩 19

44、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104。 20 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119。 21 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158。 22 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189。 23 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頁232。 140 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17 尤的爭戰,頗似記傳之筆。 b. 全書全用后字來代替後字。 c. 若干篇章有極為雷同的文字重覆出現,如: 觀 : 不達天刑,不襦不傳。當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 其亂。 兵容 :聖人不達刑,不襦傳。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 亂。 果童 : 唯余一人,兼有天下。 成法 : 唯余一人,兼有天下。 果童 : 天有恒幹,地有恒常。 行守 : 天有恒

45、幹,地有恒常。 姓爭 : 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姓爭 : 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不同段) 五正 : 夫作爭者凶,不爭者亦無成功。 姓爭 : 夫作爭者凶,不爭亦毋以成功。 觀 : 凡諶之極,在刑與德。 姓爭 : 凡諶之極,在刑與德。 d. 整體而言, 十大經各篇書寫風格呈現較大的差異,似非出於同一人 之手,有雜抄各典籍素材之嫌。 稱 : 稱 : a. 不分章節,似格言選粹,並以墨點分開。每條格言可視為獨立的意義段 落,各條格言間沒有明顯的必然關聯。 b. 各條格言的文字長短差別頗大,最短有二句者(如惑而極反, 失 道不遠。 ) ,最長有三十餘句者(如凡論必以陰陽之大義, 此地之度而雌之節也。 ) 。 c. 輯自各典籍的格言,每條格言的文字長度、敘述風格不盡相同,正說明 其來源的不同。 道原 :道原 : a. 道原不分章,首段( 恒無之初莫見其形。 )幾乎全為四言句所 141 18 陳清茂 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 構成,總論道的特質。第二段以後則由散句形式具體地描述道 及其作用。 b. 整體文氣近似老子 ,所不同處在於老子分章,而道原則為 一篇散體的道論。 綜合論之, 經法 、 道原整體呈現出精煉的書寫特色; 十大經 、 稱 則結構較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